红水河
红水河(英文名称Hongshui River或 Red River),位于中国珠江的上游,贯穿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横跨三个省份。红河水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马雄山南盘江,流至贵州省蔗香与北盘江汇合处起,至象州县石龙三江口止,其主河段总长659公里,流域面积3.3万平方公里。红水河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而得名。主要的支流有布柳河、灵歧河、清水河、蒙江、曹渡河、刁江等。
红水河流域地处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其中山地占流域总面积达到 80% 以上,剩余的则分布着少量的丘陵、河岸滩地。红水河以其复杂的地质结构、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地层发育齐全为特征,溶洞明显。同时,红水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藏着锌、铝、铅、锑、、钨、锰、铜、金、银等20多个矿品种,其中锡藏量为全国之首,占全国的1/2,锌、锑产量也居全国前茅。红水河生态环境多样,是珠江淡水渔业的摇篮和多种水生生物的天然种质基因库。同时,植物资源具有丰富性、古老性、复杂性和过渡性等特点,且拥有相当多的中国分布的类群。
由于红水河的地理条件优越,水能充沛,政府规划建设了十个梯级水电站,即天生桥一级、天生桥二级、平班、龙滩、岩滩、大化、百龙滩、恶滩、桥巩,以及黔江的大藤峡。同时,红水河流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壮文化、山歌文化、铜鼓文化和长寿文化等。流域内还有贵州省罗甸县红水河景区、广西大化七百弄国家岩溶地质公园等自然美景。
命名
红水河的命名既与中原地区对该地区的地理学认知演变密切相关,也与早清时期人们在红水河地区进行的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根据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当时的“温水”就是红水河。单就今天的红水河的发源地“温水”来说,它位于乐业县的雅长乡位于南盘江和北盘江的交汇处,这里从古代就生活着大量的壮族。“温水”即壮语“vunz”,有专家认为可当“人,壮人,壮地之水”意译。后来,《中国历史地图集》又把唐朝到明代的“都泥江”标明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边的乐业、天峨等山地的北部和东北部。除了靠近红水河和南部边缘一段为砂页岩低矮丘陵外,几乎全为砂页岩中山。这些低矮的砂页岩丘陵位于中山的边缘和较大的河谷地带。红水河横穿而过,河床深切,因流经赤红的沙质岩石,水色红褐如红泥奔流后,故壮语称为“都泥江”。直到明末清初,今马山至天峨等县逐渐被中原府州、地方或地方政府所管辖,河流名称才得以汉化。比如《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清全图”将“都泥江”标为“红水江”,在爱新觉罗·旻宁九年发行的《庆远府志》中,“庆远府地图”等则标“红水江”为“红水河”。
位置境域
红水河贯穿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横跨三个省份的一条河。
云南境
云南境内,红水河流域位于黄泥河上属南盘江支流。南盘江是珠江流域的支流,是珠江的源头,起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的马雄山东侧,在云南境内流过曲靖、陆良县、宜良县、华宁县、弥勒、开远市、泸西县、罗平县,出云南省后与贵州和广西交界。南盘江河段全长 914 公里,其中在云南境内长 677 公里。
贵州境
贵州境内,红水河流域地处东经106°10'-107°40',北纬 24°55'-26°25',流域总面积 15948平方公里,包括了望漠、罗甸县、惠水、长顺县、平塘县、都匀市、贵阳、余云、安顺市、贵定县、平坝区、独山等县、市的全部或一部分。西部毗邻北盘江,北部与乌江和清水河的分水岭为苗岭,东部与柳江相邻,南部以红水河干流为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隔河相望。贵州省境内,红水河干流长106公里,流域面积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4条。
广西境
广西境内,红水河干流及其支流沿岸有21个县(自治县、市):西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天峨县、南丹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河池、大化镇、都安瑶族自治县、马山县、粤州、忻城县、合山、来宾市、象州县、武宣、桂平。广西境内红水河流域总面积63162平方公里,约占广西总面积的37.4%。在行政区划上涉及百色市、河池、南宁市、柳州市、贵港市五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干流长 553 公里,流域面积 3.87 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36条。
历史变迁
红水河流域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盆地的汇通之处。云贵高原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与青藏高原毗邻。云贵高原中,云南省地区为带有掀升性的剧烈隆起,基本形式为由西北向东南大面积掀斜运动。贵州省地区则在晚三叠世基本结束海侵历史,从而进入陆内环境演化阶段,中生代末燕山运动使其强烈隆升,新生代总体以隆升活动为主。至老第三纪喜山运动使大容山抬升,广西盆地升高,苍梧峡口被切,使盆地水系与西江沟通,形成今日西江水系。
地理特征
气候
红水河流域被北回归线横贯,使得该地区处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年均气温度16.9~21.0℃,年降水量1244.0~1590.7毫米,全年的无霜期超过280天。1961年到2011年之间,红水河流域极端最高温度变化幅度很大,在35.71~38.09℃之间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西北偏高,东南偏低的特征。同时,红水河流域极端最低温度在空间上呈现“冷-热-冷-热”的空间分布格局,其值为零下0.37~3.33℃。
地质
红水河流域位于近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界地带,以其复杂的地质结构、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地层发育齐全为特征。
地质构造:红水河中游地区是以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相交叉为基本构造格局。在新构造运动时期,这两组构造分段复活,将中游地区分割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块体。
地层与岩石信息:红水河流域地层配置较全,以石炭,二叠-三叠系出露最广。红水河上游为三叠纪的砂页岩,中下游为石炭纪、二叠纪的石灰岩。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占干流区面积的75%。流域的中段内地表露出大量可溶岩石,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的均匀状大理石、纯碳酸盐岩、间互状纯碳酸盐岩,发育着开阔的及为主,也有紧密线状褶皱发育,而局部出露一些非可溶性岩石,如碎屑岩。红水河流域是西南地区的典型岩溶分布区,岩溶分布面积占70%。
矿物信息:以赤褐铁矿、钛铁矿和磁铁矿为主,特征矿物为辉石。红水河流域蕴藏着锌、铝、铅、锑、铟、钨、锰、铜、金、银等20多个矿品种,其中锡藏量为中国之首,占全国的1/2,锌、锑产量也居全国前茅。红水河穿流的百色市,铝矾土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其已探明的铝土矿总量为8.07亿吨,其中可采储量约为10亿吨,约为我国的25%。
地形地貌
红水河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河流流经高原、低山和丘陵,沿途群峰夹谷,河床深。其中山地占流域总面积达到 80% 以上,剩余的则分布有少量的丘陵、河岸滩地。红水河干流上游区从蔗香至天峨,属高原斜坡地带,地貌形态组合为砂页岩侵蚀高山和碳酸盐岩高位峰丛洼地并存,峰顶高程一般在900~1300米之间;中游区为天峨至来宾凤凰,处高原斜坡与桂中盆地的过渡区,地貌形态组合以碳酸盐岩(桂西北)高中位峰丛洼地与(桂中盆地)峰林谷地为主,峰顶高程在500~900米之间;下游区是来宾凤凰至象州三江口,位桂中盆地区,地貌形态组合是峰林平原与孤峰平原。红水河流域溶洞十分明显。
峰丛洼地地貌
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包括了峰丛与洼地的地貌组合,它们广泛分布于红水河流域,主要分布在红水河、北盘江、南盘江及其一级支流两侧,海拔在 200~1000米之间,峰丛相对高度 600米。其间的岩溶洼地深陷,多呈圆筒状,人们把这种峰丛称为“弄”或“峒”。
峰林谷地地貌
峰林谷地是以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峰林、孤峰、洼地及其相间的岩溶地貌。红水河流域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峰林谷地宽度达1公里,长度达10公里以上。峰丛与谷地的平均海拔介于百米到数百米,形成了以中低矮峰林和宽广峰林为特点的、由密集的、低矮峰林和宽广的峰丛构成的峰林峡谷地貌。
溶洞地貌
溶洞是溶性岩石山因喀斯特运动而形成的山体空间或石山的地下空间,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在红水河流域中,存在着数以百万计的凹陷和溶洞,这些凹陷和溶洞都是由地壳活动形成的。根据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红水河有102条暗河,其分布规律是由上到下呈递增趋势,而其平均集水区域则呈递减趋势,表明其下游与地下河网密切相关。伴随着地形的持续变化,靠近暗河段的落水洞数量逐渐增加,表明了该地区竖向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发展程度。
水文
干流概况
红水河是珠江西江的干流。它的主源出自云南省的南盘江,流至贵州省蔗香与北盘江汇合处起,经广西的乐业县、天峨县、南丹县、东兰县、大化、都安瑶族自治县、马山县、忻城县、来宾市等市、县(自治县),至象州县石龙双江口止,称红水河,全长659公里。红水河至天峨县接纳格凸河,折而向南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至来宾市兴宾区,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改称黔江,在桂平市与郁江汇合称为浔江,浔江过梧州市改称西江。
红水河以“流量大、落差大”和“水能储量大”为特征,自然落差762 米,平均坡降每公里0.676公里,其中天生桥至纳贡段河长14.5公里,集中落差达 181 米,平均每公里落差约 13米,最大落差每公里达50米,其中黔江出口处多年平均流量每秒4100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 1360 亿立方米,占珠江流域年径流量的39%,是黄河流量的2倍。
2005年年初,珠三角遭遇有史以来最大咸潮时,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珠江上游调蓄洪水的命令,在此过程中,红水河作为重要的调蓄力量,迅速调集了7亿多吨的清水来平定咸潮。
主要支流
红水河较大的支流,右岸有布柳河、灵歧河、清水河,左岸有蒙江、曹渡河、刁江等。
布柳河
布柳河,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岑王老山,流经凌云县、乐业县、天峨县三县,最终在天峨县(龙滩水库)八耐屯汇合,形成一条长约160公里的红色水河。它的集雨面积34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4.8亿立方米,径流深422.2毫米;汛期4-9月径流量11.8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84.3%。年最大径流量为1979年的25.6亿立方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60年的5.98亿立方米,差值19.62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1.40倍。多年平均含沙量0.48公斤/立方米,侵蚀模数199吨/平方公里。
灵歧河
灵岐河,发源于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山,流经巴马、田阳区、田东县等县(自治县),于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古龙村注入红水河。全长168公里,流域面积170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8.1亿立方米,径流深473.9毫米;汛期5-9月径流量6.21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77.7%。年最大径流量为1979年的13.9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为1963年3.38亿立方米,差值10.52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1.32倍。
清水河
清水河,发源于上林县大明山的望兵山,流经上林县境内的西燕、大丰镇、澄泰、覃排等乡镇,经宾阳县邹圩,进入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汇入红水河。全长187公里,流域面积4169平方公里。邹圩站年均径流量17.4亿立方米,径流深976.2毫米,径流丰富,含沙量少,年平均含沙量只有0.066公斤/立方米,侵蚀模数61.5公斤/平方公里,是广西含沙量最小的河流。汛期4-9月径流量13.8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79.6%。最大年径流量为1959年24.3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963年的10.2亿立方米,差值14.1亿立方米,为均值的0.81倍。
刁江
刁江,发源于南丹县东南的后山,流经南丹、河池等县市,于都安瑶族自治县百旺镇汇入红水河,全长229公里,流域面积3585平方公里,是红水河最大的支流。年径流量25.3亿立方米,径流深705.9毫米。汛期4至9月的流量达19.7亿立方米,占年流量的84.0%。最大年径流量38.7亿立方米(1968年),最小径流量10.7亿立方米(1963年),差值28.0亿立方米,是年均值的1.20倍。
蒙江
蒙江,发源于贵阳市花溪党武乡摆牛。蒙江的主要支流有孟关小河、小檬江、鱼梁河、祟水、坝王河、格凸河及其二级支流摆所河,打扒河等,以坝王河和格凸河为主。
曹渡河
曹渡河,是红水河北岸支流。发源于都匀摆忙乡郭家洞,西北至打铁折向西南而转东南流,至尧上折西北复转西南流,至掌布河口折南流,经卡腊至落由暗河一段,出露后由西南转南流,至平岩下折西南流复转东南流,汇入六桐河后至摆告南流,至八腊上大湾注入红水河。平岩至河口八腊段为黔桂界河。
生物多样性
植物资源
南盘江红水河至浔江段浮游植物优势种有席藻、隐藻、小球藻、直链藻、微囊藻属等,密度多表现为上游大于中游大于下游,夏季高于秋季。水生植物资源累计鉴定物种40余种。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集到中国特有种广西隐棒花,并观察和采集到外来物种睡莲、再力花等14种。流域干流、支流以及高原湖泊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结构相对复杂。高原湖泊优势种有苦草、眼子菜、轮叶黑藻等。
动物资源
红水河生态环境多样,是珠江淡水渔业的摇篮和多种水生生物的天然种质基因库。
红水河拥有192种鱼类。但在河流梯级开发后,水流、泥沙、营养物质等时空分布发生了改变,鱼类资源也有所变化。龙滩、岩滩两座大型年调节水库,主库区鱼类以、鲢、鲤、鲫、尼罗罗非鱼、鲮、太湖新银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斑鱯、、壮体沙鳅、大刺鳅等静缓流种类为主体。岩滩水电站和龙滩坝下主要分布有瓣结鱼、南方白甲鱼、暗色唇鲮、东方墨头鱼、长鳍虹彩光唇鱼、四须盘等种类,龙滩盘阳河支流仅分布有巴马拟缨鱼、暗色唇鲮、南方白甲鱼、白甲鱼等。大化、百龙滩、乐滩及桥巩水库为日调节水库,库容相对较小,鲤、鲫、尼罗罗非鱼、斑鱯等是库区主要鱼类。
人类活动
民族生活
红水河属珠江水系西江干流上游,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族走廊。北岸贵州省主要分布着布依族和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着壮族和瑶族,汉族与各族人民交互杂居。
壮族
广西红水河流域至今流传着与蛙类相关的故事传说和节日仪式,折射出当地壮族的蛙类崇拜信仰。由于红水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让壮族先民很早便开启了稻谷种植历史,稻作文化氛围浓厚,人类与蛙、龙、鱼、蛇等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促生了当地蛙类崇拜的生态环境。其中,蚂的神话和传说故事最为出名。壮族铜鼓的鼓面上存在着大量的青蛙塑像。2005年,蚂𧊅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其中大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瑶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多靠口耳相传。神话以《盘古》《密洛陀》《伏羲兄妹》《盘瓠》最为著名,反映了天地万物起源和人类起源。
红水河流经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三个瑶族自治县,建成大化和岩滩两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80万千瓦,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电能支援。
布依族
黔西南布依族信仰比较多元化,崇信对象既有神灵和鬼灵,也有祖先神灵(如报陆陀、摩陆呷、母神、二十四圣母、十二神母和祭三十六神等,以报陆陀、摩陆呷、母神最为重要)。在其信仰文化中,既有传统的坛信仰,也有传统的布摩信仰,以及对于一系列自然神灵的信仰。这些信仰文化皆与民族民间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密切相关。比如“上巳节”“报笨”等。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糯食制作技艺很有特色。其中较著名的有五色糯米饭、独山盐酸菜和糯米烧窖酒等。
航道建设
红水河是《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中的一线,是国家规划的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一干三通道”的红水河中通道。
绿色港航
北盘江-红水河是贵州省出省水运主通道之一。但北盘江-红水河为山区航道,岸坡陡、水位变化大。随着季节变化,水位落差最大可达 40m 以上。北盘江-红水河沿岸港口规模小且多远离城镇和人口聚集地,受地理条件影响,公路修建成本较高,港口码头集疏运情况差,利用率也相对较低。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持续推进,对绿色港航建设的要求越来高,尤其是内河地区,在港航建设时按照相关要求同时同步考虑绿色、低碳、循环措施,处理好航运经济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港航的全生命周期内,满足港航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控制资源占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航道养护
红水河沿线现有岩滩、大化、百龙滩、乐滩、桥巩等五座过船设施。数量多且分属不同的运行单位和监督管理单位,其中岩滩、大化过船设施尺度偏小,未达到通航五百吨级船舶尺度标准。随着红水河航道等级的提升、龙滩升船机的建成以及沿线过船设施的改造升级,红水河航运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期,航道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积极探索航道养护市场化管理模式,通过逐步培养航道养护工程市场,实现航道养护工程的市场化运作,从而实现航道养护管理工作从“养护作业”到“养护管理”的角色转化。
水电站建设
由于红水河河床深,河道窄,河水落差大,水量充足,流量大,流速快,两旁都是陡峭的悬崖,加之高山峡谷,土地辽阔,人烟稀少,迁移费用低廉,因此,在红水河修建水力发电工程相对于长江和黄河来说,具有更多的优势。
1953年,我国水利部对红水河流域开展了水力资源的勘探工作。
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规划建设十个梯级水电站,即天生桥一级、天生桥二级、平班(以上均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龙滩(位于天峨县)、岩滩、大化(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百龙滩(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恶滩(位于忻城县)、桥巩(位于来宾市),以及黔江的大藤峡(位于桂平市)等,以上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32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03亿千瓦小时。而红水河沿岸的各县(市区)中小水电站、小水电更是遍布各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量来源。在中国,以“红水河”为代表的水电开发利用模式下,其发电功率将纳入南部电网,既可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区域用电需求,也可向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输送电能,为广东近海区域的工业化、新型行业发展、香港等地的建设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电能资源。
龙潭水电站是2001年7月在广西天峨县开始建设,2009年末竣工投入使用的一项重要水利项目,它是红水河流域能源发展历程中一项重要成果。这座大坝设计蓄水位 400 米,高210多米,坝顶长800多米,水库容量近280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600多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超过180亿千瓦时,是中国继三峡之后的第二大水电站,也是“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水电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红水河的梯级水力发电开发引起了约20万名水库移民的大规模迁移,这些移民在迁移过程中涉及到了大规模的荒山野岭地建设和修路,导致了大规模的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等问题,从而打破了水库原有的生态平衡。此外,因土壤侵蚀造成大量暗河输水口被堵塞,加之各大水电站运行时间过长,大量暗河输水口被洪水吞噬,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暗河输水口的积水问题。例如,由于大化水库的修建,周边的田庄低洼地带的排涝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原来 1-2 天可以排干的积水,现在至少要半个月左右,每年受淹土地约为 300 公顷左右。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红水河流域处于溶洞山区,大部分地区石漠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在某些地区,由于山体开采和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了大片的表层土壤疏松,砾石遍地;沿红水河沿线修路和违章建筑问题也日趋突出,造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土壤侵蚀状况的恶化,这些问题使水土流失情况加剧,致使红水河成为广西泥水含量最高的河流。
矿物资源的超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作为“有色金属之乡”的河池市南丹县和百色市平果市,在红水河河谷地区已建成了多家黑色金属冶炼厂,产生了大量的黑色金属废料。因矿山开发技术较差,部分矿山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山区的沟渠河流中,并排放出大量的烟尘,造成了较大的空气污染。随着矿业的大规模开采,大片的林地乃至原始林遭到了破坏,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化岩滩的花岗石开采和红水河采石和砂石的大量开采,加剧了大化地区红水河河道的水质和环境恶化的态势。
环境保护
河长制
在红水河的主要区域,实行“河长制”,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区域内各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以保证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建设。
各级河长及河长办通过河长云管理平台对下级河长巡河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对红水河的管理。同时,黔西南州开展了“百千万”清河行动,对黔西南州河长10公里及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130条河流进行岸上清理,拆除网箱养殖,严查沿湖两岸乱搭乱建、侵占堵塞河道、破坏饮用水源地等影响河长制施行的各类不法行为。
生态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
河池市、贵州黔南两地检察机关主要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机制、信息通报机制等方式开展协作工作,重点加强对红水河流域污染防治的监督,红水河流域的野生水产品、森林资源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水土环境资源等的司法保护,以及红水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司法保护和流域范围内革命遗址、文物、英雄烈士名誉、荣誉和纪念设施的保护。
风景名胜
贵州省罗甸县红水河景区
红水河景区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红河镇的一个典型的山地旅游景区。2006年,龙滩水库蓄水后,水域面积达 30 平方公里,是一处小型精致的山地度假景区,集水上乐园,风情度假,热带观光,野外垂钓等功能于一体。现已完成的漂浮栈道,全长5127.37米,被吉尼斯记录评为“最长漂浮路径”,是中国最大的漂浮游泳和水上乐园,也是中国唯一的半中岛夜光植物园、国家级水上体育运动游泳休闲基地。
广西大化七百弄国家岩溶地质公园
大化七百弄乡地质公园地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州,地处红水河的中上游。以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为主要景点,另有板兰乡,北景镇,都阳镇和雅龙乡等几个乡镇,被誉为“桂西山水新明珠”。景区规划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是集喀斯特地貌与现代大型水电工程景观、民族风情于一体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
相关文化
民族文化
在文化艺术层次上,刘三姐歌仙文化对红水河地区各族人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刘三姐”也成为了当地各族人民的一种文化象征。同时,红水河流域民族语言也是该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水河流域的历史,文字(文字和口头),历法,医学,科技等,均以各族群的文字呈现。他们所创造的山歌、舞蹈、音乐、服饰、绘画、锦绣、绣球等艺术形式,以及打陀螺、斗牛斗马、斗鸡斗鸟、过刀山火海等文体活动,以及婚丧娶嫁、生儿育女、生辰八字等民间风俗,以及口口相传的布洛陀、密洛陀史诗,以及民间传说故事,师公戏、彩调剧、丝弦戏、壮剧和其它戏曲,八音、“谈崖”“比入”、壮族蜂鼓、零零落等曲艺,“三月三”、瑶王歌、芦笙欢、跳花会、铜鼓乐等五花八门的欢庆活动,还有田间地头、坡上山下劳动间的玩笑戏弄、口语俚句等,都是其民族文化的精彩结晶。关于红水河的文化,在《千山万弄红水河》的“引言”中有如下描述: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红波滚滚唱着歌。/你要问他为什么那么快乐,它只是笑呀笑呵呵。/远看两岸青山接云朵,/万树木棉耸立在青山坡;/近听壮家歌圩尽情唱,/甜蜜歌声流满了红水河。
长寿之乡
红水河流域途经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全球最长寿之乡”,是世界上唯一获得国际认证的长寿之乡。
红色资源
东兰烈士陵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韦拔群烈士故居、凤山三门海、二十一师秘密兵工厂、巴马香刷洞、红七军二十一师和师部旧址等。
参考资料
水利志.广东省情网.2023-06-17
广西水能蕴量最丰富的河流——红水河.广西地情网.2023-06-17
河流水系.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2023-06-19
红水河之来龙去脉.广西县域经济网 .2023-06-17
珠江流域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成立.中国网.2023-06-27
红水河历史变迁.多彩贵州网.2023-06-27
水利数据.贵州省水利厅.2023-06-27
【资料】红水河上游岩溶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助推扶贫攻坚.搜狐.2023-06-27
红水河第一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3-06-27
我国第三大河流首次全面“体检”,发现哪些神奇生物?.荆楚网.2023-06-27
风俗习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7-03
瑶族概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7-03
黔西南|黔西南布依族:特色鲜明的文化范本.人民网.2023-07-03
最新!贵州省省级河湖长名录.贵州省人民政府网.2023-06-17
红水河流域:水在变清 岸在变绿 景在变美.多彩贵州网.2023-06-27
广西河池、贵州黔南建立红水河生态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人民网.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