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牒
玉牒是中国古代宫廷的一种文献,指中国历代皇族族谱,取其“金玉之贵”之意。
中国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但是清代以前各朝的玉牒大都流失,只有清代玉牒完整系统保存下来。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宗室(直系)玉牒和觉罗(旁系)玉牒两种,宗室玉牒封面颜色为黄色,觉罗玉牒封面颜色为红色。两色玉牒又各按满、汉两种文字编纂。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玉牒,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在世者用朱书书写,已离世者用墨书书写。男女分开登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自顺治帝十八年(1661年)初次纂修玉牒,至1921年溥仪在位时期最后一次纂修,清代共纂修玉牒28次。其中,最后一次修订的宗室玉牒共7000页,记录了清代宗室男性10余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谱。清代玉牒“帝系”为纸本、黄绫面,单册横52厘米、纵89厘米、厚6厘米,“列祖女孙”为纸本、绢面,单册横31厘米、纵48厘米、厚11厘米,“列祖子孙”为纸本、黄绫面,单册横46厘米、纵83厘米、厚68厘米。
清代玉牒的形制、体积、装裱,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它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的价值。清代玉牒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齐备的皇室族谱,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玉牒定义
一、古代帝王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
《史记·孝武本纪》:“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
唐刘肃《大唐新语·郊禅》:“开元十三年,李隆基既封禅,问贺知章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知章对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宋 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祈福不劳藏玉牒,礼天须至用金泥。”
二、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之书,宫廷文献,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至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
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自顺治帝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
《新唐书·百官志三》:“﹝宗正寺﹞知图谱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玉牒修书,始于大中祥符,至于政宣而极备……编年以纪帝系,而戴其历数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为《玉牒》。”
明 何景明《寄樊国宾》诗:“业绍青旧,名沾玉牒香。”
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及第、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裁国史玉牒、同知制、起居经筵日讲、通家侍生孔贞运顿首拜撰。”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第九章:“我曾根据一九三七年修订的‘玉牒’和妹妹弟弟们提供的材料,做过一个统计。”
三、泛指典册、史籍。
《文选·左思吴都赋》:“鸟策篆素,玉牒石记。”张铣注:“玉牒、石记,皆典策类也。”
《文选·张协七命》:“生必耀华名于玉牒,没则勒洪伐于金册。”李周翰注:“玉牒、金册,并国史也。”
四、指佛道之书。
晋.葛洪《抱朴子·黄白》:“《玉牒记》云:‘天下悠悠,皆可长生也;患于犹豫,故不成耳。’”
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前佛后佛,谅同金口;即教当教,宁殊玉牒。”
《云笈七签》卷七:“三元布经皆刻金丹之书,盛以自然云锦之囊,封以三寳神之章,藏于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谓之玉牒金书。”
五、神仙名籍。
唐韦应物《萼绿华歌》:“有一人兮升紫霞,书名玉牒兮萼绿华。”
皇族族谱
玉牒是皇族的族谱。中国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沿及明清。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但清代以前各朝的玉牒大都流失,只有清代玉牒完整系统保存下来。清朝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初次篡修玉牒开始,共修玉牒28次,玉牒也越修越厚。到1921年,溥仪小朝廷最后一次修订宗室玉牒时共7000页,宗室满文直格男册,长90厘米、宽50厘米、厚80厘米,重量达到230斤;宗室文言文直格男册,长90厘米、宽50厘米、厚72厘米,重达210斤,是中国纸质档案单件重量之最了,其中记录了清代宗室男性10余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谱。清代玉牒是中国唯一系统保存至今的皇室谱牒,完整无缺,现分别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历代皇族谱牒均属当时国家高度机密,除皇帝本人和极少数宗亲、高官外,其他人均不可览阅。
清代玉牒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我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不过,唯一完整系统地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只有清代玉牒。
清代顺治十三年开始,每10年纂修一次玉牒,届时开设玉牒馆,由皇帝钦定正副总裁,下设总校阅官等。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共修玉牒28次。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帝系为统,按照辈份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清代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爱新觉罗·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入于黄册;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入于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繁衍的情况。
编修方法有直格和横格两大类直格玉牒每页画16行竖格,一般1至2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玉牒。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
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其详细,通常要占去两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
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玉牒,慧贤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封建传统观念。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13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份递降。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份编修的直格玉牒。
玉牒按册籍大小分为大开本和小开本,大开本为90厘米х45厘米,小开本为54厘米х31厘米。越是后来的朝代,玉牒的页数越多,份量越重。有一册光绪朝纂修的玉牒厚85厘米,约重90公斤。
清代玉牒的纂修,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清朝前期重要文书,俱用满文书写,修玉牒也是如此,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
雍正元年,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纂修的是满文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
研究意义
为研究人口学提供了精确的数字依据
以清代子女最多的康熙帝来说,他共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但真正活18岁成年者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5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已成年者也多数死于40多岁的中年期。寿命在70岁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79岁)、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73岁)、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祁(73岁)。皇女中寿命最长的是第六女格靖固伦公主,也只活到57岁。
而顺治帝情况更糟,8子6女中,8岁前死亡的皇子有4人,皇女5人,皇子寿命最长的当数皇三子玄烨(即康熙帝),享年69岁,皇女中只有第二女活到成年,也仅活了33岁。由此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水平很低,加之皇族成员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其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寿命也不长。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更高,平均寿命较男子为短,这和现代社会女子人均寿命普遍高于男子的现象正相反,很值得研究。
皇帝御览玉牒的礼仪隆重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恭呈御览”的礼仪,请皇帝“御保和殿受书,御太和殿受庆贺礼”。仪式隆重复杂,先由钦天监择良辰吉日,礼部在太和门设玉牒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牒馆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内,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开玉牒,请皇帝升中和殿“恭阅玉牒”。
迎送玉牒的礼仪中,由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奏导迎乐,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库暂存,备送盛京。
历史价值
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代宗室玉牒多达7000页,其中仅详实记录的宗室男性就有10余万人,从这个角度说,清代玉牒堪称世界上记载最丰富的族谱。
清代玉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数量大史料多、有人口繁衍连续完整的记录,特别是女性人口资料和婚姻资料齐全。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清史的中外学者眼里,清代玉牒是一个真正的宝库。此外,清代玉牒用满汉两种文字缮写,装帧华美,书法隽秀,也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珍贵文物。
参考资料
玉牒.故宫博物院官网.2024-10-18
清代皇家族谱--玉牒(共2件).日照档案信息网.2024-10-18
清代玉牒:中国最大的皇家族谱.微信公众平台.2024-10-18
皇族家谱——清代玉牒.丹东档案信息网.2024-10-18
沈阳故宫敬典阁:国宝才能住的“单间”.沈阳网.2024-10-18
玉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24-10-19
清代玉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2024-10-19
到省图书馆看“巴蜀家谱文化展”.人民网.2024-02-11
清皇族宗谱《玉牒》的人口资料价值.中国知网.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