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钦天监

钦天监

钦天监,古代官署名。设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两代国家天文机构名称。

钦天监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秦汉以来,太史令兼管天象历法。唐代设立司天台。宋元时期被称为司天监,与太史局、太史院同级别。元朝又新设立回回司天监。明清时期改名钦天监,设监正、监副等官。

清朝末年,钦天监废除。

历史沿革

明清之前

周代就有专职历法与天文工作的太史,以采风的形式记录气象、推算节气,秦汉时期,太常所设太史令负责编写史书和推算天文历法,到晋朝,朝廷“禁星气,谶纬之学”,观天象的活动在民间被禁止,隋朝设立太史监,唐代设立太史局、司天台,宋代设立司天监。与太史局、太史院同级别。元朝又新设立回回司天监。

明清时期

明初设太史监,后改太史监为太史院,洪武元年(1368年)改太史院为司天监,又设回回司天监,洪武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洪武三十一年(1398)罢回回钦天监。清沿明制仍称钦天监,直至清末。

运转与职能

明朝

明朝时期,钦天监设监正、监副各一人,品级为正五品。设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

清朝

清代时期钦天监设管理监事王大臣一人,监正、左右监副,俱由满、汉人共同担任,下设主簿厅置主簿(事务官)1人。分设时宪科负责历书编制和日、月交食的预报等工作,有五官正,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司书,博士等人员;天文科负责天文观测和天文仪器的制造等工作,有五官灵台郎、监候、博士等人员;漏刻科负责漏刻的管理及计时工作,有挈壶正、司晨等人员;回回科,负责研究元、明时期传入中国的阿拉伯帝国历法(1657年撤除)。此外还有天文生、阴阳生等人员。清钦天监由管理监事王大臣管理,并用西洋传教士担任监正、监副,直到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定制不用西洋人为止。

历代监正

文物遗迹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世界上现存古天文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久的天文台。古观象台(西侧)是以紫微殿、东西厢房和景堂为主的附属建筑群。院内陈列着浑仪、简仪、正方案、日晷、月晷、星晷、圭表、玲珑仪等天文观测仪器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铜像和天文画像石等。 

知名人物

汤若望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年—1666年),德国天主教耶稣会士。明天启二年(1622年)到中国传教。崇祯年间参与大学士徐光启主持的历法全书《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明亡后,汤若望任清朝钦天监监正康熙朝初年,钦天监内部因天文学派的歧义,出现派别纷争。反对派杨光先、吴明煊等人倚恃鳌拜的强势,诬陷汤若望反对新朝,将汤若望及其弟子判刑收监。汤因年老体衰死于狱中。康熙帝亲政后,汤若望的学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又以吴明煊的天文测算失误上诉。康熙帝重新审理此案,罢黜了杨吴等人,恢复了汤若望的名誉,并给以隆重的安葬。

艺术作品

图书

参考资料

清代的天文台台长—— 钦天监正.中国气象局.2023-11-23

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11-20

汤若望.故宫博物院.2023-11-20

钦天监.豆瓣读书.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