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
汉台区,是中国陕西省汉中市辖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脉,全区辖7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人口62.05万,总面积556平方千米。
汉台区处于汉中盆地的“白菜芯芯”,是汉中府城所在地。其前身,叫南郑区。秦灭六国之战,分天下36郡,时设汉中郡,南郑县属汉中郡辖。东汉刘弗陵元凤六年(公元75年),褒城县改名褒中县,褒中县治设打钟寺坝,即今汉台区的打钟寺村。刘协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置汉宁郡,刘祜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改褒中县为苞中县,其郡治、县治均在今汉台区内。永平四年(公元511年),新设褒中郡,领褒中、武乡、濂水3县,郡治和褒中县治均设于打钟寺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南郑县改名光义县,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今汉台区北部置白云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山南道,今汉中城为山南道梁州州治。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设山南东、西道,汉中市属山南西道,道治(相当于今省政府一级)设于汉中城。清与民国时期,南郑区属陕西汉中府(道)辖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郑县先划为南郑市(市政府设古城汉中)、南郑县(县政府设铺镇);1954年1月至1964年6月,称汉中市(受汉中地委行署领导);1964年6月至1980年8月称汉中县;1980年8月至1996年6月,称汉中市;1996年6月至今,称汉台区。
汉台区南依汉江,北偎秦岭余脉汉中天台山,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大致分为三带:南部为汉江冲积平原,占土地面积38%;中部为沟梁相间的丘陵地带,海拔541~700米,占土地面积28%;北部属秦岭南坡山地,属秦岭东西构造带的一部分,为中心地貌类型,海拔700~2000米,占土地面积34%。汉台区地处亚热带与南温带交界的秦巴气候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四季分明。2023年上半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97.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7.39亿元,财政总收入1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04亿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3%和7.3%。
汉台区拥有黄花河、莲花池等自然风景区和全国离中心城市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以汉台区为轴心,东有名扬天下的朱鹮、熊猫之乡及张骞、蔡伦墓和祠;西有三国古战场定军山、阳平关及诸葛武侯祠、武侯墓;南有浓郁水乡特色的南湖、红寺湖;北有紫柏山张良庙及褒斜道遗址。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因刘邦行宫古汉台而得名。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驻汉台,筑坛拜将,以此为发祥地,建立西汉王朝。明清代为汉中知府衙门驻地,解放后辟为博物馆。1996年,原汉中市改为区时,以“汉台”名之。
建置沿革
汉台区的前身为南郑区。
春秋时南郑属秦,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郑离秦属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秦伐蜀夺回南郑。秦献公十七年(前368)。南郑又被蜀占据。秦惠文王前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南郑复归秦。后元十三年(前312),秦楚丹阳之战大败湘军,置汉中郡,治汉阴县(今安康),南郑为汉中郡属县。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市”三十一县,定都南郑区。汉朝建立后,南郑为汉中郡属县,隶益州汉中郡。刘玄刘玄二年(24),封汉宗室大将刘嘉为汉中王,建都南郑,旋为王建公孙述占据。
东汉刘秀建武六年(30),汉中郡治所由西城(今安康)迁南郑。此后,历代南郑为汉中郡(道、路、府)治所附郭首县。刘弗陵元凤六年(75),褒城县改置褒中县(今汉台区新沟桥、宗营、张寨、褒河等乡属之)。县治设打钟寺坝(今新沟桥乡打钟寺以南),隶汉中郡。刘协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市,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治设南郑。
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曹魏,曹魏改汉宁郡为汉中郡,郡治南郑。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由益州攻占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南郑归蜀汉。蜀汉炎兴元年,曹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汉,南郑归魏。
司马炎泰始二年(266),分益州,置梁州,州治南郑。太康十年(289),立阳王之子司马迪为汉王,改梁州为“东汉”,南郑隶属之。司马曜宁康元年(373),梁州刺史杨亮为前秦符坚战败,秦将朱彤占据汉中市,南郑区属前秦。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前秦梁州刺史潘猛弃汉中,奔长安,梁州之地(南郑隶属)复归于晋。司马德宗义熙九年(413),改褒中县为苞中县,治南城。
南北朝(420—589)时,南郑为州、郡治所。废苞中县。萧衍天鉴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前属南梁,梁、秦二州刺史夏侯道迁降北魏,南郑属于北魏。延昌元年(512),分南郑县北部置武乡县(今汉台区武乡镇)。延昌中期,分县西南部置廉水县。均属褒中郡。永平四年(511),复置褒中县,同时新设褒中郡,县、郡治设打钟寺坝。褒中郡领褒中、武乡、廉水三县。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南郑区复入于梁,梁废廉水县仍入南郑县。元宝炬大统十七年(551),汉中市又入于魏。元钦三年(554),改南郑县为光义县。同时,改武乡县为白云县。北周改汉中郡为汉川郡,南郑为其属县。
杨坚开皇初年(581),改光义县为南郑县。三年(583)撤汉川郡,留梁州,南郑为其属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梁州复置汉川郡,南郑为郡治,同时并入白云县。大业八年(612),将县城迁移故城县西南临汉水(即今汉台区城区)。
李渊武德元年(618),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武德三年(620),又分南郑区北部置白云县。武德九年(626),废白云县入城固县县。李世民贞观元年(627),设山南道,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贞观三年(629),改褒中县为褒城县。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梁州属山南西道,道治南郑。德宗兴元元年(784)三月,德宗李适来汉中市避难,六月乱平,将返京城长安时,下诏“改梁州为兴元府”,升南郑为赤县。又曰次县,与京畿长安县同等。《资治通鉴》载:“用帝王年号命府名始此。”南郑为府、道治所。“兴元”之名,延用至明洪武三年(1370)五月,共586年。昭宗天复二年(902),前蜀占据兴元,南郑属前蜀。庄宗同光三年(925)南郑归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南郑归后蜀。这一时期南郑均为府、道治所。后蜀亡,南郑归宋。
北宋初年,南郑区为峡西路兴元府辖县,并为路、府治所。嘉祐中(1056—1063),褒城县治由打钟寺坝移于山河堰西(今勉县红庙乡褒城村)。赵顼熙宁五年(1072),分峡西路为利州、州两路。南郑为利州路,兴元府治所。赵构绍兴四年(1134)又分南郑西南部置廉水县。理宗年间废,复入南郑县。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辖兴元府,南郑县为路、府治所。
元初,设陕西行中书省,改兴元府为兴元路,南郑区为路治所。此为南郑县划归陕西省之始。
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改兴元路为汉中府。九年(1376),改陕西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汉中府,南郑为府治所。
清代,汉中府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南郑为府治所。
中华民国2年(1913),废汉中府设汉中道,南郑县属之。17年(1928),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4年(1935)汉中市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郑县城。民国38年(1949)5月18日,陕西省政府及所属机关迁驻南郑区县城。
1949年12月6日,南郑解放。南郑城关五镇设南郑市,市政府驻城区;农村乡镇为南郑县,县政府驻铺镇。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督察专员公署驻南郑市城区,汉台区直属之。
1953年6月1日,南郑市改为省辖市。
1954年1月1日,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属汉中专区。
1958年10月28日,省政府通知,将南郑县、留坝县及褒城县、黎坪部分地区并入汉中市(县级),将柳林乡划归城固县,望江乡划归汉中市(县级)。12月,合并后的市政府对外办公。
1961年8月29日,市县分设,汉中市(县级)辖城区、褒河、铺镇、武乡区和石马、汉水乡。
1964年6月5日,撤销汉中市(县级),设立汉中县。1980年8月17日,恢复汉中市(县级),撤销汉中县。
1996年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汉中地区,设立地级汉中市;撤销县级汉中市,设立汉台区。同年7月18日,召开“地级汉中市市暨汉台区成立大会”,正式挂牌对外办公。市、区机关均驻汉台城区。
2001年3月,鑫源开发区、鑫源街道上划汉中经济开发区(北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汉中市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台区盆地中心,汉江北岸。北纬33°02′—33°22′,东经106°51′—107°10′,东与城固县以鸿沟河为界,南与南郑区以汉江为界,西与勉县以褒河分界,北与留坝县接壤。南北长约37公里,东西宽约23公里,总面积556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0.021%,占汉中市市总面积的1.9%。
地形地貌
汉台区南依汉江,北偎秦岭余脉汉中天台山。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大致分为三带:南部为汉江冲积平原,占土地面积38%;中部为沟梁相间的丘陵地带,海拔541~700米,占土地面积28%;北部属秦岭南坡山地,属秦岭东西构造带的一部分,为中心地貌类型,地形形态受岩石性质控制,地貌特征表现为山高、谷深、坡陡,海拔700~2000米,占土地面积34%。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光山、大屋基、圆包石、蒿坪岭、大光山、玉皇坪、马鬃山。最低处为铺镇小寨村,海拔478米;最高处为河东店镇花果村溜石板梁,海拔2038米,南北高差1551米。
气候
汉台区地处亚热带与南温带交界的秦巴气候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四季分明。1951年~2010年,年平均气温14.5℃,1月平均气温为2.4℃,极端最低气温-10.1℃(1957年1月14日);7月平均气温为25.7℃,极端最高气温38.0℃(1953年8月18日)。最低月均气温-1.7℃(1992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3.0℃(1994年8月,2002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3.8℃。无霜期年平均234天,最长达276天,最短为20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478.4小时,年总辐射105.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55.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23.3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462.8毫米(198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30.3毫米(199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4月至10月,9月最多。
水文
汉台区河流属汉江流域,水系主要由汉江、褒河两大过境河流以与境内18条较大的沟道组成。境内无大的天然湖泊,有星罗棋布的人工水库、池塘。汉江过勉县在汉台区孤山村入境,经龙江、北关、汉中路、东关、七里街道和铺镇,由铺镇小寨村洪沟河口入城固县,境内流程27.4千米,年径流量平均32.4亿立方米。褒河是汉江较大的支流之一,自留坝县青桥铺入境,经汉台区河东店镇、龙江街道,至龙江孤山村入汉江,区内流长27千米。1969年在距区区17千米的褒谷口修建了石门水库,设计库容1.1亿立方米。褒河年平均径流量为10.5亿立方米,每年至少可给城区提供9000万立方米的地表水资源。浅山及丘陵地带有较大沟道18条,总控制面积73.9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0.3亿平方米。地下水类型属孔隙水,区域地下水流向是北北西向南南东,深度在125米以上,粘土和亚粘土的单层厚度小于10米,大致以埋深70米左右的隔水层为界、70米以上属于潜水,70米以下属于承压水,分层不很明显。地下水埋深,在水量极丰富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约5米~10米,含水层厚度10米~70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汉台区境内已探明矿藏主要有锰、磷、石英岩、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粘土等。
汉台区锰矿石资源储量800万吨,产于下寒武统地层中,与磷矿共生,为磷矿层的直接顶板。属浅海相沉积型碳酸锰矿床。矿区产锰矿二层,下层矿为主矿层,呈层状产出,长2860米,厚度0.07~7.7米,一般2米左右。上层矿呈透镜状,不连续,厚度0.4~2.9米,一般2米左右。矿石品位金属锰含量8.9%~43.2%,一般为30%左右。
汉台区磷矿资源总储量5000万吨,分布于东起雷家山,西到沥水沟,长约15千米的范围内,呈近东西方向的带状分布。分为雷家山—塔南坡、哑姑山、沥水沟3个矿区,总称为天台山磷矿。磷矿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由于断层破坏和沉积相变尖灭,共分割成23个矿体。石英岩资源储量2亿吨,分布在天台山——沥水沟一带,长15千米,有大小石英岩矿体20余条,厚度数10到百余米。有沥水沟、夏家沟、哑姑山3个矿段。石英岩矿呈层状,产于下寒武统地层中,属沉积变质矿床。
生物资源
汉台区森林覆盖率35.2%,活立木总蓄积90.5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野生动物71种,其中兽类17种,两栖动物2种,鸟类47种,蛇类5种,主要栖息在北部山林区。鱼类资源较丰富,有鱼类63种。国家珍稀鱼类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均有分布。有乔灌木50余科220余种,花卉30余科60多个品种,中草药1231种(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182种)。
行政区划
2018年,全区辖铺镇、武乡、河东店、宗营、汉王、老君、徐望7个镇,北关、东关、东大街、汉中路、中山街、七里、龙江、鑫源8个街道办事处,共15个乡级政区;下设75个居民委员会(社区),147个村民委员会。
1980年8月17日,辖1个镇(城关镇),下设4个(东大街、东关、中山街、汉中路);三个区(褒河、铺镇、武乡),下设24个乡;2个直属乡(石马、汉水)。共有58个居民委员会,217个村民委员会。
1992年7月,成立兴元开发区(8月改为鑫源开发区)。9月,撤消城关镇及褒河、铺镇、武乡三个区,改设7个街道(东大街、东关、中山街、汉中路、北关、舒家营、鑫源),5个镇(褒河、铺镇、武乡、宗营、龙江),4个乡(老君、汉王、七里、望江)。下设70个居民委员会,216个村民委员会。
1996年6月,改老君、汉王、七里3个乡为镇,恢复徐家坡乡。汉台区辖7个街道(东大街、东关、汉中路、中山街、北关、舒家营、鑫源),8个镇(河东店、铺镇、武乡、宗营、龙江、老君、汉王、七里),2个乡(徐家坡、望江)。市、区机关均驻汉台城区。
2001年3月,鑫源开发区、鑫源街道上划汉中经济开发区(北区)。12月,改设七里镇为七里街道。汉台区辖7个街道,7个镇,2个乡,下设55个居民委员会,210个村民委员会。
2011年7月,舒家营街道办事处、龙江镇合并为龙江街道办事处,徐家坡乡、望江乡合并为徐望镇。汉台区辖7镇7个街道共14个乡级政区。
2017年12月,鑫源街道办事处划归汉台区。汉台区辖8个街道办,7个镇,下设75个居民委员会(社区),147个村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驻中山街80号。
2019年,汉台区下辖8个街道、9个镇。
人口民族
2018末,辖区总人口56.67万,城镇化率61.13%。总人口中,男性28.32万人,占50%;女性28.35万人,占5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人口出生率10.77‰,人口死亡率6.08‰,人口自然增长率4.69‰。
2019年,汉台区户籍人口为57.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5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411人,出生率为9.51‰;死亡人口2587人,死亡率为4.55‰,全年净增人口41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年末总户数21.87万户,户均人口2.61人。常住人口54.0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4%。
2021年5月,汉中市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汉台区常住人口数为618204。
经济
综述
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322.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52.12亿元,同比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155.89亿元,同比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4.5:47.2:48.3。人均生产总值59677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7.1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6%。
201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简称GDP)376.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3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46.46亿元,同比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213.57亿元,同比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69605元。
2021年,汉台区实现生产总值(简称GDP)416.43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8亿元,同比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58.49亿元,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238.16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67237元,比上年增长7.6%。
第一产业
汉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水稻、小麦、油菜等高产区,被誉为“米粮川”,为陕西省粮油基地县区(区)之一。
1950—1957年,经过反霸减租、土地改革和合作化,粮食总产达6511万公斤,比1949年解放时的4259万公斤增长52.88%。1958年后,由于指导上的失误和严重自然灾害,1960年粮食总产下降到4415万公斤。1962年,贯彻“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调整了部分生产关系,到1965年,总产回升到8130万公斤。十年“文化大革命”,产量时进时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林牧业发展较快。至1989年,粮食总产1.52亿公斤,交售8207万公斤,占总产53.64%;出售食油330.4万公斤,占总产74.16%;交售蚕茧47吨,柑橘属等水果2656吨,肉类总产量7603吨,蛋1925吨,奶1295吨。拥有拖拉机等各种农用机械8000多台(件),5.58万马力。每亩耕地施化肥77.06公斤。农业产值8900多万元,是1965年的1.7倍。1949年的3.73倍。
1976年引进杂交水稻和1981年示范“两段育秧”技术后,耕作制度更新,作物布局合理,粮食产量上升,从1984年起,水稻亩产连续5年超过500公斤,小麦亩产200公斤,油菜亩产140公斤。1989年,农村人均占有粮食由1965年的291.8公斤上升到570公斤。1950年开始植树造林,至1989年,汉台区累计造林5.12万亩,“四旁”植树875万株。
1989年,农业总产值8901.3万元,比1978年增长15.3%,其中农业5923万元,占66.54%;畜牧业2087万元,占23.5%;林副业736万元,占8.2%;渔业155万元,占1.76%。农、牧、林副和渔业分别比1978年增长11.6%、30.6%、78.3%、90.7%。汉台区农村人均收入551元,比1978年增4.13倍。
2012年,汉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87亿元。粮食种植面积26.66万亩,粮食产量10.35万吨;油料种植面积9.46万亩,油料产量1.57万吨,均与2011年基本持平;蔬菜种植面积9.68万亩,产量18.55万吨。
2018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5.36亿元,同比增长3.9 %。粮食种植面积24.78万亩,同比下降2.7 %;粮食产量11.33万吨,同比增长2.4 %;油料种植面积8.54万亩,油料产量1.38万吨,同比分别下降2.6 %和0.9 %;蔬菜种植面积9.62万亩,产量23.5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 %和5.4 %。新发展蔬菜、柑橘属、猕猴桃6000亩,栽培食用菌420万袋;新建规模养殖场1个;新增“三品一标”产品5个、省级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家庭农场20个,新认定职业农民148人,成祥米业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生猪、家禽、牛羊年出栏量分别达到11.84万头、129.75万只和0.75万头;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1.16、0.82和0.48万吨。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0.75万吨,同比增长6.4%。
全年农用化肥施用实物量4.34万吨;农村用电量6706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1.2 %。
第二产业
汉台区先民在5000年前,已能制作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和编织鱼网等。汉代,汉台区设铁官专司采矿冶炼事宜。城内铁匠炉增多,生产兵器、农具、工具等。至清代,手工业已扩及铸制铜、锡、铁器和棉纺、丝织、造纸、染色、制革、漆器、金银首饰、酿酒、制糖、米面加工、糕点、酱货、砖瓦石灰、竹木棕藤器等方面。
辛亥革命后,官府和民间借汉江水运输入少量手摇机器,如印刷机、缝纫机、织布机以及制革、火柴、石印等生产设备和技术。1936年后,宝汉、汉白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交通逐渐方便。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一些工厂和文教单位内迁,新工艺随着传入,如修车、修钟表、铁皮器皿、机雪茄、小五金、日用化工等。为军需民用,缝纫业得以大发展。还有欧亚五金厂,“工合”铁工厂等小型工业在汉台区兴建。1939年汉台区电厂建成发电后,促进小型工业的发展,铁工厂、机米厂等36户使用电力。1949年,全区手工业和工业企业1591户,从业人员3530人,产值255.24亿元(旧币)。
解放后,从1953年开始,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按行业组建合作社、组66个,职工2638人,年产值556万元。国营经济约占64%,集体经济占22%,公私合营经济占13%,私营经济占1%。1958年,全区兴办大小工厂149个,全民职工由1957年的8760人增至14095人。重工业产值由1957年377万元增至678万元;轻工业产值由1957年2599万元降为1810万元。70年代,内迁工厂逐步建成,铁路通过汉台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传入汉台区,推动了汉台区工业的发展。至1978年,全区工业企业276个,其中:水泥、化肥、日用化工、缫丝、服装、橡胶、造纸、食品等生产初具规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工业结构日趋合理,门类逐步齐全。
至1989年,全区工业以机械、建材、轻纺为主体,并拥有电子、化工、医药、食品、缝纫、皮革、造纸等30个工业门类,364个工业企业。职工56210人,固定资产(原值)86442万元,工业产值75863万元,占全区社会总产值70.24%,是1949年的117倍。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23万元。其中:区属工业企业321个,职工26491人,固定资产21592万元,工业总产值32419万元,实现利税341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7万元。工业产品已达400余种,三分之一以上产品行销全国。有8类50余种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外汇448万美元。24种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20种产品获省优秀新产品奖,14种产品获国家及省行业评比第一名。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85%,工业标准化覆盖率达95%以上。
2012年,汉台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规上企业实现增加值为34.97亿元,增长23.7%。全区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5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6.77亿元,增长26.2%,其中汉台区企业完成总产值100.05亿元,增长26.3%。规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04.62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汉台区企业完成销售产值98.55亿元,同比增长29.6%。全年工业产销率为98.0%,比2011年增长了2.1个百分点,其中汉台区企业产销率98.5%,比2011年增长了2.6个百分点。
2018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2.8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为87.4亿元,同比增长11.4%。全区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2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74.95亿元,同比增长12.7 %;完成销售产值265.7亿元,同比增长11.8 %;产销率达96.6 %,比去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区属企业完成总产值182.85亿元,同比增长17.2 %;完成销售产值174.91亿元,同比增长16.6 %;产销率达95.7%,比去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全区年产值过亿企业达57户。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3.43万吨/标准煤;规上企业用电量29919.53千瓦小时,原煤消费13.97万吨。
2018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76个,较上年增加10户,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2.86亿元,同比增长25.7 %;实现增加值58.13亿元,同比增长19.9 %。房屋签订合同282.32亿元,同比增长7.9%;房屋新开工面积500.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3%。
第三产业
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和新兴产业是汉台区主导产业。先后建成北城货运区场、盛隆家俱城、过街楼蔬菜批发区场、新时代建材批发区场、陕南电子城等各类区场50多个,在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提供产品终端服务,对财政的贡献率也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汉台区依托城区资源,以科技、房地产、文化娱乐、信息咨询、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5%,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达32710户和659户,从业人员达到84972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6.4%。
汉台区商业贸易有史料记载可追溯至秦汉。“汉江下荆襄,栈道连秦雍”,水陆交汇构成东、南、西、北4条商路。商品辐鄂、川、甘、秦,自古成为著名的物资集散地。明初,汉台区为陕南茶叶输边易马包装、验印地。清代,商品贸易额增加,沿江兴隆街、南关、东关一带店铺林立,商品在此屯积调运。清光绪34年(1908),汉台区商会成立,区区商号毗连,成为仅次于西安市的陕西第二商业都会。
民国时期,商业门类逐渐齐全,有钱庄、粮行、粮店、百货、杂货、药店、服装、旅社、饮食、服务等业。传统输出商品粮食、棉花、药材、生漆、桐油、木耳、土布、色纸、毛皮等,输入商品百货、五金、瓷器、绸缎、盐、糖等,逐年增加。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商贾涌入,商业趋于繁荣。民国33年(1944),商业同业公会达44个,会员1573人。抗战胜利后,物价暴跌,百分之二十三的商店歇业。民国37年(1948),汉台区商户1691家,从业人员4082人,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商店冷落。
解放后,人民政府扶持发展商业。1950年,汉台区商品零售额546万元。1952年国营商业调集粮食、棉纱、棉布等投放区场,对平抑物价、稳定民心起了重要作用。国营商业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坚持“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信誉日增。1956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区供销社、区商业局相继成立,分别管理农村、城区商业,各项购销业务迅速发展。1959年后,国营商业积极组织购销、合理分配商品,基本保障区场供应。“文化大革命”中,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集区贸易关闭,流通堵塞,区场萧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国营商业主导地位,积极发展集体商业,个体商业亦有发展,区场开始活跃。1979年,商业门店达511个,从业人员5649人。其中全民门店171个,3585人;集体222个,642人;个体93户。汉台区商品零售总额10178万元。1985年,供销社恢复集体性质,国营商业深化改革,个别商店租赁、承包经营,个体商业发展较快,购销两旺,区场繁荣。1989年汉台区商业门店6333个,从业人员29669人,其中国营门店219个,5936人;集体1423个,16113人;个体4691个,762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963万元。门店、人员和销售额分别是1979年的8.93倍、4.75倍和4.61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扣除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5726万元后,其中国营商业21591万元,占52.35%;集体14091万元,占34.17%;个体5555万元,占13.47%。另有粮油购销网点61个,1989年销售粮食4747万公斤,食油97.37公斤。
2012年,汉台区限额以上贸易业共92家,其中批发零售企业53家。2012年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17亿元,增长17.3%。其中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1.89亿元,同比增长19.2%,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45.91亿元,同比增长16.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8.37亿元,同比增长12.7%。
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1 %。其中城镇投资同比增长15.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1.7%。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40.5%。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8.0%。 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3.9 %;商品房销售额38.4亿元,同比增长92.1%。房屋待售面积26.36万平方米,较上年减少13.10万平方米,“去库存”明显。
98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8.1亿元,占年计划的140%,5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2.7亿元,占年计划的109.8%。16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36亿元。其中燕航精工10万台汽车电控节能变速箱生产线已建成投用,泰鑫高新技术孵化园厂房、大蓝鹰高新产品研发中心主体工程完工。高新区科技统筹中心、汉江药业高端原料药新区开工建设。
2018年,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14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80亿元,同比增长11.1 %。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4.67亿元,同比增长14.6 %,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2.65亿元,同比增长9.3 %,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44亿元,同比增长6.8 %;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04亿元,同比增长15.8 %。
2018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2.2%,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2%,衣着价格上涨2.2%,居住价格上涨2.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1%,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3.2%,医疗保健价格上涨3.8%,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2.7%,交通和通信价格下跌0.2%。
2018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10.93亿元,同比增长4.6%。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52331万人公里,下降2.4 %;货运周转量168288万吨公里,增长8.8 %。电信业务总量50.83亿元,增长179.7%;邮政业务总量2.31亿元,增长24.3%。
2018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33.83亿元,同比增长1.0 %。实现地方财政收12.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6亿元,同口径增长15.8 %。实现地方财政支出36.58亿元,同比增长14.4 %。
2018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0.35亿元,比年初新增49.32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16.4 %。其中,短期贷款23.22亿元,比年初新增3.93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20.4 %;中长期贷款90.44亿元,比年初新增13.36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17.3%。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25.04亿元,比年初新增70.31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10.7 %。其中个人存款435.31亿元,比年初新增42.02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10.7 %。
文化
汉中传统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县、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孟宗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复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林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县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根。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开间不大,但楼—厂可防水,楼上很凉爽。有学者指出: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组成,中间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汉中年俗
农历腊八节,持家的主妇把黄豆、赤豆、豌豆、胡豆、绿豆等五色杂粮,掺和上花生、核桃仁,和大米熬成一锅稀饭,加了姜葱椒盐,浓浓香气就顺着屋顶的烟囱袅袅地飘散到村落田野。在山区,除了人喝腊八粥,有的还要拿镰刀、斧头在自家树木的主干部砍出一个“豁口”,把腊八粥灌入树身。乞求树木成材,果实累累。
汉调二簧
“汉调二簧”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江流域的山歌、民俗音乐、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本市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浆水面
汉中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它一直是汉中市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 (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汉中的名小吃。
壳壳馍
壳
壳馍又叫炕馍,以形状又叫草鞋馍。就是油酥烧饼,发面团擀薄,涂上花生、核桃,卷好再擀圆,拉成长形,粘上芝麻, bia 的一拍在木炭火平底锅上,烙好底面再铲下靠在下层的木炭火边,把上皮面上烤的金黄,色香味俱全,旁边的食客早垂涎欲滴,守着炉子吃刚出来的那种感觉 --- 咬一口中间酥脆,边上柔软,感情丰富的没法。
米糕馍
米糕馍以大米为原料打浆发酵蒸制而成。味甜、柔软易消化。还有一种以玉米棒米为原料磨浆加碳酸钠的蒸制而成的叫碱水馍。可直接食用也可切片炒肥肉,味道颇佳。
菜豆腐
汉中菜豆腐传说此菜品是为盛唐时期秦岭南麓的一对青年夫妇首创,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简便易做而流传至今。此菜品豆腐细嫩,米香宜人,酸、辣、鲜、香、爽兼备,营养丰富,为食疗佳品,久食不厌。虽是热食,但却有消暑解热生津之功能,四季皆宜。
罐罐茶
罐罐茶是汉中市略阳的传统茶点饮食,极富民族和地方特色.用白面加上茴藿香、茴香、葱头、茶叶、生姜等,在面罐中用水熬成流体,倒入碗中再放上核桃仁、鸡蛋、肉丁、豆腐丁等佐料,配以酥脆的烤馍片食用,其味美爽口,回味悠长,且有健脾开胃,醒脑清窍的作用。
社会
教育
宋代庆历年间,汉台区始建庙学。元至元六年(1269),兴建儒学。清乾隆四年(1739)建汉南书院。清光绪六年(1880)建天台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汉南书院改为汉南中学堂,天台书院改为南郑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南郑高等小学堂改为南郑区立高等小学校。汉南中学堂改为汉台区中学,并将一年前创办的初等实业学堂改为南郑县乙种农业学校。民国14年(1925)设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并改南郑高等小学为南郑县立初级中学校,民国7年(1928)成立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民国18年(1929)设立省立第五中学校,始有招收高中学生的完全中学。继而在各镇和较大的村庄普遍设立初级小学。
抗日战争开始后,河南第一战时中学、山西太原平民中学、国立七中、国立二十二中、扶轮中学以及西北联大医学院相继迁汉台区,对汉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45年抗战胜利,高等学校陆续迁走,中等学校基本留汉台区。到1949年,全区城区已有小学10所,普通中学6所,职业学校3所,师范学校1所。
解放后,全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到1955年,农村铺镇、褒河、武乡区都设初级中学,每个乡都有完全小学,绝大多数村都有初级小学。至1965年,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90%。“文化大革命”期间,先是停课闹革命,后又强调“上中学不出社,上小学不出队”,完全小学开办“戴帽子中学”,实行“工宣队”和“贫宣队”管理学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教学上,教师认真教,学生勤奋学,教学质量普遍提高。
1984年,群众集资590万元,新建和改建校舍3560间,占总校舍的37%,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达到国家规定的普及初等教育标准,省教育厅检查验收,颁发了合格证书。1977—1989年向高等学校输送学生2559人,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3186人。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较快,80年代有大学2所,中专6所,技工学校和干校7所。职工和农民业余教育进一步发展,省教育厅1988年检查验收为无盲区。至1989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339所,教学班2488个,在校学生89317人,教职员工7849人,师生员工占全区总人口的22.1%。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政治稳定,经济振兴,人才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2012年,汉台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8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0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1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6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1.47万人。全区高考成绩再创佳绩,二本以上人数1578人,较上年增加330人。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汉中学校成功落地,陕西省汉中市汉台中学综合楼主体封顶,思源实验学校等4所学校投用,铺镇回龙等4所幼儿园完工,雷家巷幼儿园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78.9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消除“超大班额”。2018年我区高考二本文化课上线人数达2011人,一本上线1151人,体育艺术二本156人,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实现十连增。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6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6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2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72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0.61万人。
科技
2018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1.71亿元,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57亿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成功创建陕西省首批创新型县区。专利申请量12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75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707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118件。
秦汉,修建的“褒斜道”和“山河堰”,在提高工程技术和发展农业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以后,铁制农具、锅碗灶具、丝绸棉布、金银首饰的加工和生产技术逐步有所提高。民国28年(1939)后,小型火力、水力发电和机械加工米面的出现,汉台区的生产技术开始由手工业向半机械方面发展。汉台区科学技术的真正起步还是在解放以后。1949年到1959年间,广大群众投入科学普及和技术革新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小型实用的科技成果,对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水稻良种,改进栽培技术和疫病防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0年代后,一些部属、省属企业和高等学校陆续迁汉台,带动了汉台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全区科技人员学习先进科学技术,革新传统工艺,坚持生产实验,农业方面推广杂交水稻,对病虫害综合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工业方面建立了水泥、化肥、缫丝等区属骨干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汉台区贯彻有利于科技事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进一步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机构和设备不断完善。至1991年,共取得科研成果465项,其中区属193项,区驻区单位192项,部、省驻区单位80项。这些科技成果中,获国家奖的10项,获省、部奖的79项,获汉中市奖的122项,获区级奖的149项。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汉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2012年,汉台区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达到1.6亿元。2012年申请专利520件,专利转化235件,转化率达45%。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
图书
2018年,建成45个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耒阳市图书馆被国家评定为一级馆。全区拥有剧场8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24.1万册,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100%,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100%。
卫生
2018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5个(不含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353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7087人。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79%。
体育
2018年,建成布点学校10余所。全面推进群众体育工作,投入资金142万元,完成河东店镇级健身工程、龙江镇镇级工程室内健身房项目及全区30个行政村、5个社区的健身工程器材发放工作。
社会保障
2018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157元,同比增长9.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086元,同比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62元,同比增长9.1%。
全年民生类支出30.2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3%。城市低保人数7894人,发放保障金4156.64万元;农村低保人数6368人,发放保障金2169.94万元。养老服务机构10所,提供床位1420张。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参保58万人,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19.43万人,落实低保、高龄、残疾人等各类补助1.4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4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5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151万元。
旅游
汉台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将坛与饮马池、明珠桥、汉台区府文庙、宝峰寺、天台山、汉南书院。有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8处。现存古遗址有褒斜栈道、山河堰、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瑞王府等;古建筑有东塔、汉台区府文庙、汉台区府城隍庙琉璃照壁、明珠桥、虎头桥等;风景名胜有天台山、哑姑山、磨子桥等;有兴元湖、莲花池及天台山森林公园三座公园。
汉台区是刘邦称王、平定三秦、成就汉室基业的发祥地,诸葛亮六伐曹魏的战略大后方,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遗有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蔡伦墓和祠、武侯墓、古褒斜道、石门十三品、灵崖寺摩崖石刻等,是西汉、三国文化旅游热线,其中列入国家教文的保护单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8处。
拜将坛
拜将坛位于汉中市城南风景路中段,属于著名的“西汉三遗址”之一,是汉中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它集遗址保护、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园林景观、文化旅游于一体,是汉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拜将坛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拜将坛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拜将坛遗址为核心的拜将坛馆区历经多次大规模修缮,目前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馆区内开辟有“天汉古韵—汉中历史文物展”、韩信生平事迹展、书画临展等专题展览,是一处以拜将坛遗址为核心,集仿古建筑群、文化展示、园林景观、寻古览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的高品位汉文化展示区。
褒河石门栈道
褒
河石门栈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是古代沟通军事要冲。人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人为了翻越秦岭天险,沿河谷悬崖凿孔,横木为梁,立木为柱,上铺木板、装上栏杆形成栈道。车马悬空行走,极为壮观,它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故称之为褒斜道。
“褒斜道”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条栈道,是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交通大动脉。二千多年前的杰出创举,是人类道路史上的一大奇迹!
褒河森林公园
陕西省褒河森林公园位于秦岭南麓,褒河下游,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北郊15公里。316国道由北至南横穿公园全境。公园总面积3312公顷,森林覆盖率92%,海拔550~2037米,年均气温14.3度。公园内森林茂密,种类繁多,有种子植物1500余种,其中珍稀植物有楠木、雀柏、五裂槭等20余种;有野生动物20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羚羊、金钱豹、斑羚属、大鲵属、大灵猫、锦鸡等20余种。
褒河森林公园属于典型亚热带北缘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景色各异。春季山花烂漫、百花争艳、清香袭人;夏季满山苍翠、郁郁葱葱、绿荫送凉;秋季满山红叶、红果坠枝、万壑流丹;冬季银装素裹、玉树琼花、美不胜收。
花果山风景区
花果山风景区是依托褒河蜜橘苑现代农业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而打造成的3A级景区。该景区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涵盖花果、河东店等四个村。核心建成区为4.5平方公里,景区内主要有以褒河蜜橘和桃李杏等小杂果为主的摘体验园200余个、近8000余亩;有农家乐120余户,年接待能力可达100万人次。景区内已建成有樱花园300亩、梅花园100亩、薰衣草园50亩。“四季有花、三季有果”成为景区最大的特色。此外,还有登山旅游环线3条、自行车赛道1条;有古褒国城墙、农耕文化广场、诗词文化墙等人文景观。目前,该景区已发展成为集休闲观光、餐饮住宿、户外运动、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
汉中市博物馆
汉中市博物馆是依托著名的“西汉三遗址”之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建立的集遗址保护、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园林景观、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的组团群落式市级博物馆,是汉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市级园林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现有馆藏文物4807件,其中一级文物45件,尤以“石门十三品”驰名中外。
代表人物
徐毓泉(1926—2005),男,字静清,号拙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56年8月荣获省政府颁发的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其书作和榜书匾联,被省内外广泛收藏或刻石,并流传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2000年为汉中世纪大钟书写铭文。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与人合编出版《王世镗先生翰墨》,出版《徐泉书法集》。八十年代初在汉中倡导成立汉中市书法家协会,先后担任副主席、代主席、顾问等,1988年至2005年担任汉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黄应瑞(1927—2005),男,原陕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汉中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汉中市、汉台区政协委员、汉中市第三中学退休高级教师。
张万春(1906—1965),铺镇乡人。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张万春即参加工农红军,先当炊事员,后到炮兵连当战士。经过长征,到达延安市。1937年8月,张万春加入中国共产党,随部队开赴山西省抗日前线,转战于山西、河北省,参加攻打官头镇、石峡、栈坊城等地的战斗。抗战八年,他先后7次身负重伤,19处伤眼,两次荣获“杀敌英雄”称号,荣立战功数十次。历任炮兵战士、班、排、连、营长、团后勤部主任。1946年,他被派往中国国民党八路军第129师11旅作地下工作。后来在解放区一个农业局任副主任。1958年,担任铺镇农业合作社监察主任。1960年4月担任汉中市农械厂党总支书记。
获得荣誉
2017年12月,入选首批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 。
2020年11月25日,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月14日,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2021年1月18日,汉台区入选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行政区划.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2024-08-17
汉中市汉台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2024-08-17
汉台区政府.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2024-02-24
历史上的汉台.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2024-02-24
自然地理.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2024-02-24
砥砺奋进勇担当 凝心聚力谱新篇——我区2023年上半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汉台区政府.2024-02-24
3211462人!汉中人口统计数据公布!|汉中|市统计局|总人口|文盲率_手机网易网.手机网易网.2021-05-25
汉台区.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2020-11-26
汉中市汉台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2022-07-21
略阳罐罐茶.汉中市人民政府.2024-05-30
花果山风景区.www.htq.gov.cn.2020-03-05
黄应瑞.www.htq.gov.cn.2020-03-05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命名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通知.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