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元宝炬

元宝炬

元宝炬(公元507年—公元551年),字子明,鲜卑族人,西魏开国皇帝,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北魏京兆王元愉和杨奥妃之子。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因受父亲京兆王元愉起兵反叛失败的影响,元宝炬年幼被幽禁在宗正府。正光年间,元宝炬被元诩封为直阁将军,因反抗宣武灵皇后势力失败而被免官。司马曜即位后,元宝炬被拜为南阳王;孝武帝元修跟随宇文泰入关之后,元宝炬被拜为太师录尚书事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孝武帝被丞相宇文泰毒杀,元宝炬随之被宇文泰拥立为帝,改元大统。元宝炬执政期间,宇文泰掌握国家军政大权,对外与东魏高欢势力战争频仍,同时率军讨伐侯景叛乱;对内元宝炬任用宇文泰和苏绰等人改革政治经济学制度,停止煎御香泽的万贯钱,并开渠灌田,停止酷刑,恢复社会经济,此外废皇后乙弗皇后,立柔然公主蠕蠕公主为皇后。

大统十七年春三月庚戌(公元551年三月二十八日),元宝炬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乾安殿驾崩,享年四十五年,被安葬于永陵(今陕西省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大冢堡北),谥号为“文皇帝”。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元宝炬,字子明,鲜卑族人,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北魏京兆王元愉和文景皇后之子。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元宝炬生于洛阳市(今河南省洛阳市),他是孝文皇帝拓跋宏(元宏)的孙子,元宏次子京兆王元愉和杨奥妃的三子。元恪元恪在位的正始年间,京兆王元愉出任冀州刺史之际起兵夺位,事发兵败被擒回长安,自杀身亡。其子元宝炬和元宝月元宝晖等人受连坐被幽禁在长安的宗正府。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公元515年),宣武帝元恪驾崩之后,元宝炬恢复自由,被允许进入宗室属籍。

三朝为官

正光年间,元宝炬被元诩元诩拜为直阁将军,之后拥护孝明帝诛杀宣武灵皇后,事情泄露被胡太后罢免官职。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元宝炬被元子攸元子攸晋封为南阳王。司马曜元修即位之后,元宝炬先后被加封太尉、侍中、太保和尚书令,深受孝武帝的恩宠和信任。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丞相、渤海王高欢公开反抗孝武帝,孝武帝任命元宝炬为中军四面大都督,之后孝武帝在宇文泰的保护下入关,元宝炬被任命为太师录尚书事

即位期间

永熙三年十二月(公元535年1月),孝武帝被当时的丞相、略阳公宇文泰毒杀。第二年春正月戊申,元宝炬在城西被宇文泰拥立为大魏的皇帝,改元大统,大赦天下,追封皇考(父亲)元愉为文景皇帝,皇妣(母亲)文景皇后为皇后。之后晋封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改封安定郡公,国家的重权也有宇文泰掌控;立妃乙弗皇后为皇后,立皇子元钦为皇太子,以广陵王元欣为太傅,以仪同三司万俟寿乐干为司空,以尚书令斛斯椿为太保,李豫元赞司徒

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九月,由于军事缘故,元宝炬下诏停止使用煎御香泽(一种类似于发油的化妆品)的万贯钱。大统二年冬十一月(公元536年),追改始祖神元皇帝为太祖,道武皇帝为烈祖。大统四年二月(公元538年二月),宇文泰上书元宝炬对外与柔然联姻对抗东魏,元宝炬与皇后乙弗氏感情甚笃,万般无奈之下废皇后乙弗皇后;三月,立柔然王阿那瓌的长女蠕蠕公主公主为皇后,同时让乙弗氏出家为尼,但皇后郁久闾氏仍然对乙弗氏心存猜忌,于是将乙弗氏迁往天水市(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居住。

同年,元宝炬加封宇文泰举荐的大臣苏绰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爵美阳县子。秋七月,东魏将领侯景率军围困洛阳市,元宝炬率安定公宇文泰东伐侯景。 大统六年春(公元540年),柔然全军渡过黄河攻打西魏,向魏国传出要为悼后郁久闾氏撑腰的信号,而元宝炬以自己无颜面对将帅为由,派遣中常侍曹宠带着自己的手谕令皇后乙弗氏自尽。大统十年(公元544年),元宝炬授予苏绰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苏绰为西魏制度改革上书《六条诏书》。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春正月,元宝炬下诏命人开凿白渠来灌溉农田。二月,下诏原本应处以宫刑的犯人只没收官位,停止动用宫刑;应该受刑的逃亡奴婢停止受刑,只追究逃亡罪即可。

晚年与逝世

大统十七年春三月庚戌(公元551年三月二十八日),元宝炬在长安(今西安市)乾安殿驾崩,享年四十五年。一个月后,元宝炬被安葬于永陵(今陕西省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大冢堡北),群臣上谥号为“文皇帝”,后世称为西魏文帝。

为政举措

政治

大统四年二月(公元538年二月),元宝炬对外与柔然联姻对抗东魏,立柔然公主郁久闾氏为皇后。大统十年(公元544年),元宝炬批准苏绰上书的《六条诏书》改革西魏制度,裁减官吏,选拔贤良,减轻刑罚。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二月,元宝炬下诏原本应处以宫刑的犯人只没收官位,停止动用宫刑;应该受黥刑的逃亡奴婢停止受刑,只追究逃亡罪即可。

经济

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九月,元宝炬下诏停止使用煎御香泽(一种类似于发油的化妆品)的万贯钱,设置屯田促进农业发展,明令官员督促百姓勤俭务农,并适度征收赋税。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春正月,元宝炬下诏命人开凿白渠来灌溉农田。

人物评价

北魏史官魏收在《魏书》中评价其本人的性格轻浮暴躁 ,喜欢沉湎酒色,不过其性格中也有强硬果敢的一面,在担任北魏的太尉时,敢于怒骂和殴打权臣高欢的同族侍中高隆之,高欢请求改葬其父并追赠太师,而元宝炬力排众议拒绝。

唐朝史学家李延寿对元宝炬的评价较好,在《北史》说元宝炬曾经登上逍遥观的嵯峨山,对手下的侍卫表明自己放权归隐的志趣。而且在其执政期间,曾经短暂停止过宫刑结和黥刑等酷刑,下令开凿水渠灌溉农田,恢复经济。

后世纪念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之后,将出身东北地区鲜卑族政权西魏视为自己的祖先,清朝皇室于每年清明节为元宝炬举行国祭,并对元宝炬的永陵加以保护,在永陵之外增加一百多块石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修建水利工程的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清永陵的大部分碑石被挪用或毁坏。

截止到2018年,永陵前面只保存了一座石刻,外表是一只昂首挺胸的两米多高的獬豸,其他一部分被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永陵陵冢的封土有十三米高,大致为圆锥形,占地面积大概有两百多平方米。1956年8月6日,永陵被选入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1996年12月19日,永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纳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轶事典故

关于元宝炬的永陵有一则传说,元宝炬被宇文泰拥上大魏帝位之后,请风水先生为自己选墓穴。风水先生选择了当时孟家堡子附近并插旗为记,但是大树上的一只鹞子偶然拔掉小旗向东飞走。奉命建墓的大臣追到大众何村北后不见鹞子,伤心之下发现小旗就插在留古原的最高点。元宝炬听到大臣汇报之后以为天意所致,就将永陵定在留古乡高原。因此当地人也称清永陵为鹞子穴。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