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甲三(1806年-1863年8月8日),字午桥,河南项城人。袁耀东的次子,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的叔祖,晚清重臣。

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袁甲三中进士,初授礼部主事,后相继担任军机章京、御史、给事中等职。袁甲三担任御史期间严章弹劾贪官、权臣,赢得“直臣”的赞誉。袁氏号称“能军”,于咸丰三年(1853年)跟随吕贤基入皖协办明朝军事,后接手吕贤基、周天爵遗部,督师临淮,颇著战功,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咸丰五年(1855年),袁甲三被诬告解职。咸丰六年(1856年),被重新起用。咸丰八年(1858年),因剿捻有功,赏戴花,赐号“伊勒图巴图鲁”。次年四月,授漕运总督;后因瓜尔佳·胜保丁忧,袁甲三兼理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海防军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败捻军张乐行部,又解散苗沛霖团练。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袁甲三因病重奏请开缺回籍。同治二年六月二十四日(1863年8月8日),袁甲三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袁甲三著有《端敏公遗著》一书,传于世。清廷感念袁甲三忠心耿耿、勤劳不、身先士卒、劳苦功高,特赐谥“端敏”,把他葬于淮阳西关并设专祠祭祀,后又在他率兵作战过的临淮、淮安建专祠。晚清重臣曾国藩评价袁甲三,称其最为稳健可靠,其才气可以包举大事。

人物生平

初入官场

袁甲三出身文吏家族,袁甲三的父亲袁耀东是生;其兄袁树三,是贡生;三弟袁凤三,曾任禹州训导;四弟袁重三,是生员。

袁甲三自幼聪慧好学,读书之时,彻夜学习经义,不空谈,在取舍进退时却常有自己坚持的道义。七岁入学,八岁的时候就曾写过一篇《事君能致其身》的文章,他父亲袁耀东见了,暗暗称奇道“孺子可教”。十四岁时和长兄袁树三同补县学,因家境贫困,靠教授学生为生。袁甲三虽进学不算很晚,可此后却科场蹉,连续九次参加乡试,都羽而归。

袁甲三于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袁甲三于三十而立之年中了进士,授礼部主事,在精膳司供职,任军机章京,后又升任仪制司员外郎、主客司郎中、掌司务厅印,入宫值班供职。

仕途通达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驾崩,皇太子奕即位,年号咸丰。袁甲三被升任为江南道监察御史、掌兵科给事中印(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袁甲三任御史时,遇有奸弊之事,辄严加弹劾,不假颜色。曾严章弹劾广西巡抚郑祖琛慈柔酿乱、江西省巡抚陈阡贿赂交通。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南河丰北决口,袁甲三上疏极论时事,皆切中利弊。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流窜到湖南省,袁甲三上书称总督程矞采作为保卫城池的官员应责无旁贷。如果再让军机大臣阿鲁特·赛尚阿带领军队,恐怕会推过争功,互相掣肘。袁甲三请求命令赛尚阿回京城,让程采见机行事,如果有疏忽,就按法律定罪。并上书称湖北巡抚龚裕听闻敌军将至,却称病,尤宜严惩。袁甲三又列款奏劾定郡王载卖弄权势,擅作威福,和刑部侍郎书元贪婪卑鄙阴险狡诈。皇帝问袁甲三要载铨广收门生的实据,袁甲三上书称载铨绘有《息肩图》一卷,题承甚多,凡属门生,均系师生称谓。并请旨让载铨交出《息肩图》,坐实了袁甲三的弹劾事实。于是,载铨被罚俸罢官,书元及尚书恒春被降职,《息肩图》所涉人员被降职、罚俸。袁甲三直因此在宫中和朝廷都出了名。

团练剿捻

咸丰三年(1853年),工部侍郎吕贤基奉命赴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奏调袁甲三为帮办团练大臣。当时太平军攻陷了凤阳府,占领了临淮关,接连攻克蒙城县、怀远以后,又由亳州市滁州市窥视河南。袁甲三采取先稳定军心民心的办法,成功平息了颍州因汉回纠纷焚杀围攻府衙事件。

袁甲三随督办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至宿州军营,为周天爵办理文案。周天爵病死,袁甲三代领其众。袁甲三崇奉理学,自诩“以扶持正气,挽回劫运为己任”,他率领子侄,激励所统领的宿州军队,在皖北及淮河流域与捻军拼死激战,首次交锋即大破捻军,朝廷赏加其三品衔,并命他署理安徽布政使(承宣布政使)。但袁甲三以为,此时战事正紧,一陷入地方事务,势必贻误战机,遂力辞藩司一职,专任剿平捻军之事。

十月,太平军安庆市逃窜至桐城市,不久攻陷舒城县吕贤基身死。咸丰命令移军桐城,袁甲三上疏说:“请先到蒙、亳州市为诸郡声援。”当时捻军聚堆河集,袁甲三下令县丞徐晓峰打败他们,擒获敌军头目孙重伦。分兵击败临湖铺逃窜的敌军,擒获敌军首领宫步云、马九等几十人。并游击钱朝举、从知县米镇攻打怀远,攻破敌军,张茂负伤逃走。十二月,捻军攻陷庐州,巡抚江忠源战死。袁甲三弹劾陕甘总督舒兴阿拥兵观望,剥去其职;并请求调兵防守寿州、六安市以杜绝附近骚扰。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太平军攻陷六安,逃窜至蒙城县,袁甲三追至蒙城。太平军逃到永城市,袁甲三怕敌军进攻宿州市徐州市,紧追不舍,敌军已经渡过黄河,不上而返回。太平军不久又向南逃窜,连败颍州区正阳关镇,退至六安。袁甲三回军蒙城、亳州市剿杀捻军,捣毁临湖铺的捻军,逼近雉河集。捻军想要空巢诱使官军,袁甲三察觉到,下令船只全部停泊南岸,命令知州张家驹阵河边,参将朱连泰、李成虎于马家楼打败捻军,逼迫敌军于河,几乎全部歼灭敌人,于是大败义门集,捻军头目张捷三逃走。

之后,袁甲三驻节临淮。此时的临淮因为连年战事,民生凋敝。袁甲三到来之后,充实军备,抚慰黎民,被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上奏称当前最为紧要的是要克复庐州,应派军从南路切断捻军的给养补充。不久,捻军攻陷和州,逼近江浦。袁甲三分兵派将,扼守关山。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北路捻军又起战事,袁甲三令张家驹、朱连泰率军击破捻军于寺觉集。广东捻军占据乌江,袁甲三又派庐凤道张吉第将其击败。捻军一夜之间在驻马河筑起五座营垒,清军乘其初建,防守薄弱,大破之,歼敌甚多。之后,袁甲三令参将刘玉豹、举人臧纡青围攻桐城,连夺大小关,并击退庐江来的援军。捻军又由安庆市天柱山来援,与城内捻军内外呼应,臧青在攻打西门时战死,刘玉豹收拾余众退守六安。

被诬解职

咸丰五年(1855年)袁甲三再次上疏,认为当务之急是收复庐州,庐州居江北腹地,庐州不克,不但江北各路受其牵制,楚师东下也将受阻。袁甲三以署宿州市知州郭世亨专事镇压捻军,以王启秀接署宿州。清廷命他与江南提督和春、安徽巡抚福济协商。和春、福济不同意,袁甲三便以单衔奏委。和春、福济奏参袁甲三固执己见、擅截饷银、冒销肥己、信任劣员。清廷下部严议,革去袁甲三左副都御史职,召之回京。

袁甲三到京不久,即被革职。咸丰五年(1855)五月,袁甲三向都察院呈诉和春、福济为诬告,文宗命两江总督怡良秉公查办。后经两江总督怡良调查核实,证明是和春、福济二人的诬陷。这两个满族大员有所倚仗,袁甲三虽然辩白了冤情,却没有复职,只好回到河南老家侍奉老母。袁甲三离开皖北不久,捻军又卷土重来,当地民众卖掉子女,徒步进京请求朝廷再派袁甲三坐镇临淮。怡良与江苏巡抚奇他拉吉尔杭阿浙江巡抚何桂清对袁甲三交章论荐,言官孙观曹登庸宗稷辰也一再奏请起用。

复起任职

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清廷命袁甲三随同督办三省剿匪事宜的河南巡抚赫舍里·英桂镇压捻军。袁甲三至河南省归德,召集旧部,组成马队三千人,进入安徽解除了捻军对亳州市的围困,一直攻到捻军的大本营雉河集。袁甲三因战功,被命以三品京堂候补。英桂令袁甲三赴颍州区督军,其子编修袁保恒同往。咸丰七年(1857年),袁甲三的军队先后消灭了王、邓、宋、姚几股捻军,杀死捻军首领李寅等100多人,被升任为太仆寺卿,赏戴花翎。袁保恒也赏侍讲衔、花翎。副都统瓜尔佳·胜保攻捻军于正阳关,久攻不下,奏请袁甲三并力攻击。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克庐州,福济奉召回京。清廷以胜保为钦差大臣翁同书为安徽巡抚。袁甲三与胜保策动李昭寿投降,改名李世忠。七月,清廷命袁甲三督办三省剿匪事宜。该年冬,捻军挺进河南省袁甲三派袁保恒追击奔驰八昼夜,大获全胜,清廷赏赐袁保恒“伊勒图巴图鲁”名号。

咸丰九年(1859)正月,胜保对袁甲三久已衔怨,屡疏攻之,将淮南失守的责任推与袁甲三,说他不能与之合力防堵。袁甲三被召入京,入觐,面陈军事。四月,上谕袁甲三为漕运总督瓜尔佳·胜保因母亲病故回籍丁忧时,袁甲三被升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明朝军事,实授漕运总督,兼理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海防军务。

咸丰十年(1860年),袁甲三出兵攻克临淮关,进取凤阳。朝廷以他调度有方,赏穿黄马褂。同年三月,皇帝特意召见在京的袁保恒,令他随侍左右,照顾其父。袁甲三率军与后期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战于滁州、凤阳周围,最终将太平军击遗。同年秋天,第二次鸦片战争起,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准备进犯北京。袁甲三闻知,即刻奏请北上勤王。朝廷因临淮关地处南北咽喉,令他着意防守,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寿州事件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瓜尔佳·胜保派人致函苗沛霖,要他率练北上勤王。苗沛霖认为清朝已是“一盘残棋,濒临绝境”,正好是实现个人称王皖北野心的时候,于是“拒不奉调”,相反,却要求驻守皖北的袁甲三、翁同书傅振邦“反军京师”,让出临淮、寿州等地区。

苗沛霖久欲将寿州团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但却一直遭到寿州绅士孙家泰和练总蒙时中等人的反对和阻挠。于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苗沛霖率练攻打寿城北门,声称索要孙家泰就罢兵,阖城惊骇。孙家泰援引苗沛霖仇人、练总徐立壮为助。翁同书在得知苗练进至寿州北门后,亲至寿州,与守将吴峻基等会议扼险密防之策。寿城团练搜获苗沛霖潜伏在寿州城内的内应李学曾等人,并搜出苗沛霖致其属下姚有志的信函,内有反叛之语。李学曾等人遂被孙家泰下令杀死。苗沛霖率兵想要先攻打下寿州 ,他不等官府定夺,即下令练众对寿州进行围攻。九日晚,翁同书得知苗练7人已被寿城练局杀死。孙家泰“已与城中人结盟拼力拒苗”,大为震惊,深知事态严重。他一面令寿州知州任春和先将孙家泰看押,一面飞咨袁甲三,同时劝告苗沛霖安抚下属,不要愤激生事。但苗沛霖不听劝阻,非但围城如故,而且还趁机强行夺取淮河袁甲三的炮船,企图攻打袁甲三所控制的正阳关镇。翁同书力主对苗沛霖加以制裁抑制,他一面如实奏报爱新觉罗·奕詝,一面连连致函袁甲三,请袁与他配合,迅速了结这起绅练仇杀事件。袁甲三却一反常态,采取了与翁同书相反的立场。袁甲三认为若对苗氏采取强硬措施,只能是惹火烧身,非但翁姓寿州不保,他自己的临淮地盘亦将不守,而且整个皖北大局必将岌岌可危。为此,他对苗氏抢夺自己的炮船一事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甚至公然为苗氏评功摆好,公开主张严惩寿绅,牺牲寿城绅练来满足苗沛霖的要求。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月,袁甲三自知所部兵非亲练,又无地方用人和筹饷的实权,难以成事,向清廷推荐湘军将领李续宜安徽省巡抚督办安徽军务,借以与湘军联贯大振军威。并为了推行自己的抚苗方针,袁甲三还奏调与苗沛霖关系较近的贾臻为安徽布政使,与苗沛霖结拜弟兄的张学醇为安徽按察使。这些奏请都被清廷同意。为了让苗沛霖早日退兵,了结寿州事件,袁甲三多次同意苗沛霖提出的种种苛刻条件,令翁同书将徐立壮、蒙时中等人逮杀,并逼迫孙家泰自尽。袁甲三的主抚使苗沛霖更加嚣张,苗练对寿城的围攻越来越紧。不仅如此,苗沛霖还以团练为名,联络捻军淮河的主要城镇发起进攻。

此时,中国国内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湘军也克复安庆市天柱山太湖等地。清廷一改过去对苗沛霖剿抚不定的态度,力主剿苗。于是,袁甲三也改抚为剿。九月,袁甲三奏请将苗沛霖革职,声罪致讨,并派袁保恒进攻怀远苗部。同年十一月,怀远练总为苗沛霖乞抚,袁甲三认为可与苗沛霖暂时议抚,但最终还是须剿灭苗沛霖。恰逢捻军张乐行大举渡淮,袁甲三移军进攻,并攻占了张乐行部坚守三年的定远县城、以及六合天长市等处。

病重离世

同治元年(1862),袁甲三率师东进,克复江浦县和浦口镇。接着又回师皖南,击败陈玉成部,收复庐州。陈玉成奔寿州投苗沛霖,被送至胜保军斩杀。

瓜尔佳·胜保为苗沛霖请求开恩免罪,要求剿捻效力。袁甲三上疏,先剿灭捻军,其次是苗沛霖。袁甲三推荐李续宜专办安徽军务,从而调兵会同僧格林沁军攻打捻军。六月,袁甲三因病重奏请开缺回籍,朝廷同意,但下谕旨却说:“前因寿州失陷,袁甲三与翁同书共办一事,且有督办军务之责,降旨交部严加议处。维念该大臣督办安徽军务三载,时值艰危,竭力支持,一切尚属稳练,该部所议袁甲三应得革职处分,著(着)加恩宽免。”

袁甲三卸任后,返乡途中走到归德时,上书爱新觉罗·载淳陈述了四件事:请求推崇孔子之学;勤勉朝政、专心国事;人员任用要仔细斟酌;听取谏劝之言、善决断。皇帝对此颇为嘉许,一一采纳。之后又上奏说苗沛霖终究是难以安抚的。同治二年(1863)三月,投诚的捻军将领苗沛霖复叛,围困蒙城县,其他的捻军都来相助。朝廷下诏袁甲三在家乡谋划防剿事宜。当时淮军将要断粮,袁甲三奉命紧急筹措,并招募敢死队抄小路送到蒙城。捻军两次进攻陈州,当时袁甲三的病已非常严重,他就在病榻上向守卫陈州的将吏传授破敌方法,结果捻军两次进攻陈州都没有成功。就在他在陈州抵御捻军的时候,不幸“发于背”,于六月二十四日(8月8日)死在阵地上。朝廷感念他忠心耿耿、勤劳不殆、身先士卒、劳苦功高,特赐谥“端敏”,国史馆为之立传。提拔他的儿子保恒为侍讲学士,保龄内阁中书。把他葬于淮阳西关并设专祠祭祀,后又在他率兵作战过的临淮、淮安市建专祠。后淮安为他请祀名宦祠,河南为他请祀乡贤祠。

主要成就

主持临淮军

咸丰三年(1853年),袁甲三随吕贤基入皖协办军务,后接手吕贤基、周天爵遗部。战事紧张时,袁三甲毛遂自荐,愿意驻守临淮。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咸丰帝命袁甲三驻防临淮关,正式开始主持“临淮军”。“临淮军”的指挥所驻地在安徽,重点是预防起义军沿陆路北上威胁京师。袁甲三在执掌安徽军务期间,“临淮军”兵力大约为三、四万人,大将有张学醇、李昭寿张得胜、王才秀、朱淮森、徐、宋庆等。“临淮军”虽然多次给太平军、捻军以重创,但是均未能彻底剿灭太平军和捻军,且长期困守临淮。究其原因,历史学家贾熟村认为:第一,袁甲三缺乏嫡系部队。第二,袁甲三所部派系杂乱,经常更换将帅。第三,袁甲三虽握有兵权,但是没有地方行政权,很多想法难以施展。第四,粮饷不济。

人物评价

晚清重臣曾国藩评价袁甲三为“最为稳健可靠,才气可以包举大事。”

历史学家贾熟村在《袁甲三与临淮军》中写道,袁甲三和临淮军在皖北苏北广大地区几起几落,攻城攻碧,杀人盈野,不仅给太平军、给捻军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且给该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其后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自始发家

从袁甲三这代起,袁家终于盼来了出人头地,富贵荣华的好日子。这个原本靠耕读为生的清贫之家身显贵,不但置地五十顷,还开有多处当铺。袁甲三的子侄们也都因缘际会地籍此发迹,他的儿子袁保恒(1826-1878)、袁保龄(1841-1889),侄子袁保庆(1829-1873)都成了朝廷大员。

爱民好官

袁甲三离开皖北不久,捻军又卷土重来,皖东豫西重新成了战场。安徽怀远有个叫胡林翼的人,竟然卖掉儿女,徒步进京上访,请求朝廷再派袁甲三坐镇临淮。都察院没有受理他的呈状,他居然愤而自缢。爱新觉罗·奕詝闻知此事,不禁叹道:袁甲三到底是个爱民的好官啊!

迁宅分居

袁甲三曾经从山东省请来一位风水专家,从袁阁村的阴宅一路考察到袁张营村的阳宅,最后得出的研究成果是,阴宅是绝对的“风水宝地”,日后将有贵人出世,耐心等待吧。至于阳宅则阴气太盛,所以只克男人,不克女人,解决的办法是“迁宅分居”。风水先生拿到报酬后,回他的山东去了,至于他的“药方”灵验不灵验也没地方找他了。袁甲三任漕运总督时,移家陈州(今天的淮阳区)。袁凤三迁到河南禹州,袁重三回到袁阁村,只有袁树三留在了袁张营村。

世凯由来

爱新觉罗·奕詝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于清代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市袁张营。袁世凯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恰好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大喜过望,因此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给婴儿命名“世凯”。

后世纪念

故居

袁氏旧居位于河南省项城市东南13公里王明口镇袁寨行政村,原名项城袁寨村,是明末仕宦石氏的一家庄园。清末,石氏家道中落,袁氏盛旺,1858年,袁世凯父袁保中、祖父袁甲三及叔祖父袁重三以巨资购得石氏庄园,修筑寨堡,由项城城郊袁张营村迁居于此,改称袁寨。袁寨,原建筑规模宏大,总占地18万平方米,楼瓦房500余间,分设住宅、学校、兵营、花园等。其中住宅占地3万余平方米,楼房266间,砖砌方形寨墙,四角炮楼守卫,三道寨河环卫,门外吊桥高悬,防卫森严,是一座中国典型的“防御寨堡”。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就出生在这座寨堡内。

墓葬

袁甲三墓位于河南省周口市的小孟楼村东。原墓地300亩,神道里许,直达周(口)商(丘)公路,两旁置石人、石马。并有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华士魁、徐世昌等手书碑碣。墓地于1968年被拆毁。

端敏袁公祠

端敏袁公祠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内大同街路北。是清爱新觉罗·载淳诏为漕运总督袁甲三建。面积6600平方米,大门上原有“端敏袁公祠”匾额,门两旁有高大石狮。2021年,端敏袁公祠被列入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2024-02-18

春节期间 袁氏旧居推文化旅游盛宴.项城市人民政府.2024-02-18

袁甲三墓.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2024-02-21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