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特·赛尚阿
阿鲁特·赛尚阿(1794年-1875年),字鹤汀,蒙古正蓝旗人,阿鲁特氏,晚清蒙古族大臣,清代蒙古族翻译家、军事家,身历晚清后六朝(乾、嘉、道、咸、同、光)。
阿鲁特·赛尚阿(以下简称:赛尚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翻译举人,从此受到爱新觉罗·旻宁、咸丰二帝重用,自道光三年(1823年)起历任军机章京、内阁学士、侍郎、尚书、都统等要职。自道光十二年(1832年)起,他还充任国史馆总校、国史馆副总裁、翻译会试考官、经筵讲官、稽察会四译馆大臣、实录馆总裁等文职。咸丰元年(1851年),赛尚阿任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户部。同年,他因围剿太平天国军不利被连降四级留用,并于次年被革职拿问。咸丰五年(1855年),赛尚阿本来因失职重罪被军机处和刑部联合判处了极刑,但在军务紧急的用人之际被释放出狱。咸丰十年(1860年),赛尚阿回京任侍郎衔,后随御前大臣僧格林沁办理巡防事务。次年,赛尚阿被授以正红旗蒙古副都统,后因病开缺。光绪元年(1875年),赛尚阿病逝。
赛尚阿曾主持编撰《钦定理藩院则例》《钦定回疆则例》等政书,并撰写了《蒙文指要》《清文指要》《蒙文汇书》等语言学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794年,赛尚阿出生。之后,他的父亲陪养他使用满文翻译蒙古文公文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培养,赛尚阿不仅掌握了满、蒙、汉三种语言,而且也熟悉了朝廷公文,学会了处理公事。
嘉庆年间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赛尚阿考中翻译科举人,授理藩院笔帖式,从此开始仕途之路。后来,他历任内阁侍读学士、头等侍卫、哈密市办事大臣、督统、户部尚书等职。
道光年间
道光十一年(1831年)以后,赛尚阿曾奉旨亲自赴各处查办过多起弹劾官员的事件,经办的贪官都被查处,被诬告的官员也得到了平反。由于他办事公允、认真负责,多次得到朝廷的嘉奖和提升。后来,赛尚阿奉命在军机处行走,期间,因工作失误,被降级留用,但不久就得以复职。道光十二年(1832年),赛尚阿先后充任国史馆总校、国史馆副总裁、翻译会试考官、经讲官、实录馆总裁等职,主持编撰了清廷为治理西北等少数民族而制定的行政法规《钦定理藩院则例》。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1841年),赛尚阿奉命赴天津市及山海关区一带办理设防事务,他积极向朝廷上奏,提出自己的防备建议,得到清廷的赞赏,被授戴花翎。次年,英军进攻江浙,沿海危急。赛尚阿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天津督办海防事务。《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赛尚阿撤防回京,后调任户部尚书、步军统领等职。
咸丰年间
咸丰元年(1851年),赛尚阿投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户部。同年,太平军爆发,随之声势日渐浩大。赛尚阿再次受命钦差大臣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镇压。然而,赛尚阿大军出京,一路走走停停,过了两个月才到广西,而此时的太平天国军,接连在桂平市等地战胜清军,并趁势攻克永安州,在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其政治制度。赛尚阿几经转战围剿虽然小有收获,但最终没有挽回一败涂地的命运成为太平军的手下败将。太平军攻人长沙市,并沿途吸收兵力五六万人后,进攻的实力大大增强。清廷在极为惶恐且震怒之下,将赛尚阿连降四级留用。
咸丰二年(1852年),赛尚阿被摘去顶戴花翎,革职拿问,随后即押解回京听候查处,他的三个儿子也受此株连,均被革职。咸丰五年(1855年),赛尚阿本来因失职重罪被军机处和刑部联合判处了极刑但在军务紧急的用人之际而最终获得造戍粮台,被释放出狱。咸丰十年(1860年),赛尚阿回京,总统左派巡域事,投侍郎衔,后随御前大臣僧格林沁办理巡防事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赛尚阿经过几年的效力赎罪,再次被授以正红旗蒙古副都统,后因病开缺。
逝世
1875年(光绪元年),赛尚阿病逝。
家族成员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赛尚阿在爱新觉罗·颙琰年间读私塾时,依照理藩院大臣父亲之命,用闲暇时间将蒙古族上奏给理藩院和察哈尔旗大臣衙门等处的蒙古文奏折翻译成满文,将书中不明之词,请教其父翻译。后任四夷馆秘书,凡遇质疑无法翻译的字,无处可查,便对勘私塾里的《四体合璧文鉴》及《御制满蒙文鉴》,模仿《清文汇书》格式编纂了《蒙文汇书》,本词典因没未及时刻印,便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史籍记载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赛尚阿.故宫博物院.2024-07-31
悦读|聆听古籍:《蒙文汇书》.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5-02-05
【读史忆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馆员的故事.国务院参事室.2025-02-05
太平天国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