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新丰酒,就是古代丹阳市产的酒。

美食简介

萧衍记载曲阿酒的传说

丹阳黄酒在古代亦称曲阿酒,因其质地晶莹,鲜甜醇香,风格独异而名声远播。翻开《辞源》可找到“曲阿酒”一条,它引出两部书的记载,其一为宋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称:“丹徒有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拔船覆酒,流入曲阿湖,故曲阿酒美也。”这段文字为曲阿酒美找到了神奇的“根据”。尽管是神话,却充分反映了曲阿酒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那么这一美丽的传说何时开始流传的呢?

这难以考证,但从文献资料可知,最早记载这一传说的不是乐史,而是更早梁代开国皇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丹阳市东北)人,他博学多通,富文武才干,于公元502年在建康称帝,开创梁朝,史称梁武帝。他是南梁时期在位最长,政局最稳定的皇帝。大同十年(544)三月,年已八十一岁的萧衍率一班官员浩浩荡荡东行,经句容市,过丹徒区,来到阔别五十余年的故乡兰陵,拜其父梁文帝的建陵(在今丹阳市三城巷北)以及其妻郗皇后的修陵。他感慨万千,作《还旧乡》诗。嗣后,又在皇基寺设法会,诏赐兰陵老少位一阶。又驾幸京口北固楼,将北固山改名“北顾”山,游了京口后,又回到兰陵,宴乡里故老及所经近县迎候者,少长数千人,各赏钱二千。四月,车驾回到建康。

萧衍这次故乡行,除作《还旧乡》诗外,还特地写了一篇《舆驾东行记》以记其事。在文中他写道:“(丹徒)有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有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拔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也。”

很显然,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中的故事就源于此文。在《梁武帝集》,《至顺镇江志》,《全梁文》等书中均载有此文。由此可知,美丽的曲阿酒传说早在1450多年前就有了,那么梁武帝又如何获知这一传说的呢?无法考证,抑或是这位博学多才的皇帝自编的也难说。无庸置疑,萧衍对曲阿酒是非常钟情的。

作者     卢政     丹阳市历史研究会会员

琥珀之光源于丹阳

作者:谭宇明、韩文杰    来源:《中国酒业》杂志2007年第10期    日期:2007-11-14

黄酒,中华之瑰宝,有五千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与法国的葡萄酒、德国的啤酒并称世界三大古老酒种。黄酒的制造,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对人类在科学文化、生产发展方面早期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它是以大米、小麦为原料,经麦曲和酒母边糖化边发酵制成的一种酿造酒。早在商周时代,中国人就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黄酒发源于古时的吴越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江苏省地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黄酒产量约占中国酒类饮品产量的6%,产销量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较著名的有:丹阳市封缸酒”、浙江“会稽山”、“塔牌”、“古越龙山黄酒”绍兴酒、上海市地区的“金枫”、“石库门”、“和酒”等海派糜儿酒。本文着重讲

的是丹阳黄酒

品质中的丹阳黄酒

海内米酒,珍品诸多,丹阳酒何以能独占一枝?探其奥妙,全在于米好水佳,制作精细。丹阳酒以糯米为原料,而地处湿润江南的丹阳,水土气候得天独厚,盛产粒粒赛珍珠的优质糯米,自古就有“酒米出三阳,丹阳为最良”的美誉。好公制佳酿,平添了丹阳酒之真精神。为酿造丹阳黄酒、封缸酒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该厂在优质基酒的投料上,精打精算,选用优质糯米,严格按传统工艺精心组织生产,原酒质量均达到优级水平,产品在市场历次抽查中均保持100%合格。丹阳酿造业继承和发扬了“古遗六法”的传统工艺,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传统的酿酒方法,使它能在酒林中“出类拔萃”。丹阳市所产的黄酒、封缸酒营养丰富、鲜甜醇香,堪称中国黄酒中的精品。丹田观音山有海内闻名的“天下第四泉”——玉乳泉,水质优良。大诗人陆游品尝清泉后曾赞曰:“名列水品;色类牛乳,甘冷冰齿。”用此如玉似乳的泉水酿酒,这酒哪有不醇不甘不爽不美之理?

丹阳酒的酿造工艺独具一格,它特制纯种小曲和自制麦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工艺精工酿造而成。如此之绝,真可谓“天地为炉,造化为工,智慧为媒”了,怎能不为丹阳美酒赢来无限风光呢?

前进中的丹阳黄酒

黄酒、封缸酒作为丹阳市特产之一,曾经创造了无比的辉煌。丹阳黄酒厂作为生产丹阳黄酒的骨干企业,肩负着将丹阳黄酒发扬光大的重任,为了将这一特色产业做大,打出品牌,丹阳市市委、市政府对丹阳酒厂进行了改制,以激发其发展活力,并实施了退城进区战略,增强其发展潜力。据丹阳酒厂厂长许朝中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在原前艾境内规划建设新厂区,力求凤凰涅磐,打造出一个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黄酒、封缸酒生产基地。新厂区规划占地面积120余亩,分三期实施,全部工程预计2008年4月年完成,届时酒厂年产量可达2万吨,销售超亿元,其中一期占地60亩的厂房规划已经设计完成,预计下半年开工。

为了打造唐宋绍兴酒文化,该厂不仅在申报“中华老字号”工程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计划让新厂房体现传统文明和现代融合的建筑特色,恢复一条古代黄酒生产线,展示传统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开展特色产业旅游来扩大丹阳黄酒封缸酒知名度,做靓“丹阳名片”。

作为全国甜型黄酒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和重要的规模企业,丹阳酒厂创建于1958年,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历史等优势,为旦阳牌封缸酒、丹阳黄酒、老陈酒在全国众多黄酒品牌中奠定了自已独特的地位。如旦阳牌封缸酒,在我国黄酒界中一直位居重要地位,它是采用本地特产优质糯米,用千年传统工艺结合当代先进技术精酿而成,长期封缸陈酿,颜色棕红,琥珀光泽,酒气芳馥,酒味醇厚,鲜甜爽口,曾获国家银质奖和金杯奖、首届中国黄酒节特等奖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和全国黄酒名牌产品奖等;而丹阳黄酒则被称为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牌甜型黄酒之一,色橙黄,香气浓郁,鲜甜香美,营养丰富,曾获1908年国际南洋劝业会头等奖,1996年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老陈酒则色橙红,有独特的醇香和曲香,饮时鲜甜香美,醇和爽适,曾获首届中国黄酒节一等奖,全国黄酒名牌产品奖和第三届美国国际酒博览会金奖。这一切充分表明,丹阳黄酒厂的历史文化荣誉深厚丰富。

丹阳黄酒厂在近50年发展历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近20年市场大潮中,经历了潮起潮落。作为国内最有名的甜型黄酒生产基地之一的丹阳黄酒厂,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到80年代末更是达到一个巅峰,在行业内引人注目,产品质量水平在全国评比中名列前茅,无论在产量、效益和地位上,均保持江苏酒业“老大”的地位。可惜90年代以后,由于企业多元化投资等决策战略上的不当,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并且为企业酒业的发展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在近10年的时间里企业停滞不前,度日如年。

进入新世纪,具有丰富生产和管理经验的许朝中临危受命,挑起了丹阳黄酒厂厂长这副重担,他大刀阔斧搞改革,坚持生存、稳定、发展的主题,带领职工脚踏实地,以使“旦阳”这块我国黄酒业的历史名牌得以保存延续和图谋发展。在5年左右时间里,许朝中带领下的丹阳黄酒厂不辱使命,创造了一系列亮点:在积极偿还历史债务的情况下,该厂发奋图强,与时俱进,使企业品牌、文化都得到了发扬光大,这期间,丹阳黄酒被认定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旦阳”牌封缸酒、黄酒、老陈酒被评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旦阳”牌注册商标荣获“江苏省著名商标”;丹阳黄酒系列产品通过国家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免检评审,企业顺利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目前,我们企业已顺利完成改制,已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加倍努力抓住机遇再铸企业辉煌,让旦阳牌黄酒绽放光彩。”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厂长许朝中动情地讲道。

许朝中告诉记者:“作为生产地方名产的老牌企业,在如今终端制胜的时代,我们已形成了一批老的经销商网络及诸多固定消费群体,在与经销商的合作中,我们已形成了“以质取胜,以诚相待,以情感人”的情感经营理念,与经销商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使广大经销商愿意经销“旦阳”牌系列黄酒产品,目前,我们也正在积级开拓外地市场,寻求新的经销模式”。

过硬的产品质量,良好的社会形象,品牌的美誉度及市场影响力是我厂产品占据终端市场的制胜法宝,目前我厂的主打产品是“旦阳”牌封缸酒丹阳黄酒及老陈酒。丹阳黄酒是我国八大黄酒之一,可以与加强葡萄酒相媲美,曾经有人拿其让中外评酒师品鉴,结果受到很好的评价,看来丹阳黄酒具有很好的出口潜质。

琥珀之光源丹阳市,丹阳黄酒百里香属,希望丹阳黄酒能成为世界共享的美酒!

丹阳酒文化及渊源探略

卢  政

丹阳是中国著名的美酒产地,从古至今一直以盛产鲜甜醇香的黄酒而闻名于世。丹阳唐宋绍兴酒中的优质品种封缸酒,老陈酒,老酒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家,部,省名优称号,被称为黄酒中的骄子,酒林一绝,饮誉天下。

丹阳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仅文献记载已有1700多年了。如若从境内出土的文物来考证,则早在三、四千年前,丹阳这方水土中的先民已有酿造技术了,酒成了先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么悠久的酒文化史,在中国诸多名酒行列中并不多见。

文化遗址考古发现

丹阳市地处江南,在“金三角地区”苏锡常和“银三角”宁镇扬之间。京杭大运河沪宁铁路宁沪高速公路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在境内贯穿而过,素有“吴越之门户,七省之咽喉”之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近些年来,丹阳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颇为世人瞩目。已发掘的史前遗址有城南的凤凰山遗址最下层,丹阳火车站附近的王家山遗址等;青铜时代的有城南凤凰山遗址,司徒镇的青铜器群,访仙青铜器墓,以及众多的土墩墓。这些考古资料充分显示出丹阳市古文化遗存极其丰富、密集。早在6000年前,丹阳已具有相当发达的史前文化,归属为以太湖为中心的马家浜遗址凤凰山出土的腰沿釜以及扁方足鼎,大喇叭形圈足豆等众多文物证明,马家浜文化最西界不只是抵常州圩墩及金坛北渚荡遗址,而是要延伸到宁镇丘陵地区的东端。也就是说,丹阳已成为这一文化区域的最西界标。

1983年在城东火车站附近的王家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归属为良渚文化,距今约4——5千年。精雕细琢的石,石喯,石镞,琳浪满目的陶制饮食具,展现了一幅上古时代的风情画。在多件杯状饮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黑衣陶宽把杯,造型别致,纹饰古朴,堪称佳作。据专家推测,黑衣陶宽把杯极有可能是上古时的酒器。

1976年冬,在司徒砖瓦厂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器,有尊、、鼎、盘、等26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在东南地区实为罕见。其中四只尊和一只瓿是古代酒器。尤其是那只硕大的青铜凤纹尊,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技绝伦,被考古学家誉为“吴地飞凤”,饮誉海内外。尊是古代的一种容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据专家考证,司徒镇出土的四只青铜尊均为实用过的器具,且是本地区所铸造,其时代和安徽屯溪墓葬的时代相近,相当于中原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54——771年。无独有偶,1984年冬,在访仙骆驼四方山也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也有两件酒具,一件是青铜方,一件是兽面纹尊。鉴定其时代为“西周晚期”,与司徒的相同。兽面纹尊以雷纹为底,以饕餮为主纹,是本地区仿青铜器制品,为目前江苏省地区所仅见。

1996年,在丹阳开发区煤气工程工地,又出土了一批青铜器,鉴定其时代为“战国晚期”。其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酒具——青铜壶。其高0.52米,围长1.12米,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铸造工艺水平极高,是苏南地区较罕见的大型青铜壶。

从以上所述的出土酒器来论,丹阳市早在西周时期已有相当规模的酒文化活动了。若从黑陶把杯时代来论,酒文化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期。1995年出版的《酒文化》一书指出:“大约在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了谷物酿酒的划时代创造”。丹阳酒文化究竟可上溯到什么年代?这只能有待于发现更新的证据来考证了。

历史文献记载

丹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商周时属镇江市战国时名云阳县,秦初改名曲阿,此后曾多次易名,有凤美,云中郡,简州等,丹阳是唐天宝元年始用,一直沿用至今。

丹阳历史上曾发迹过三代帝王(孙吴南齐南梁),亦是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境内尚存11处齐梁陵墓石刻,有貔貅麒麟玉貔貅等神兽石刻二十余只,均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灿烂的酒文化,在历史典籍以及古代名人的诗文中可以见到大量的丹阳酒的踪影。

丹阳市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春秋时属于吴国,著名的吴季札墓就在境内延陵西边的九里镇。史籍中常将江南称为吴地。如《三国志·吴主传》载:“权将如吴,亲射虎于亭。”这个吴地夌亭就在今丹阳吕城镇南的虎落村。《楚辞集解》中有不少美酒的记载,如:瑶浆,椒浆,冻饮等,其中还有一种美酒称为“吴”,就是孙吴(今江苏省南部)产的,说明在战国时代,江南已有名酒“吴醴”了。

在正史中,丹阳酒最早的记载见于《魏书·刘藻传》:“后车驾南伐,以藻为征虏将军,督统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辞于清洛之南。高祖曰:‘与卿石头相见’,藻对曰:‘臣虽才非古人,庶亦不留贼虏而遗皇帝,辄当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高祖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东数石赐卿’”。这段文字写的是公元497年的事,说明当时曲阿美酒不仅仅在南朝闻名,在北朝也很知名,连皇帝将军们也津津乐道。宋初大理评事吴淑事类赋》中有:“亦云曲阿既酾,邯郸被围”句,即出于此典。

在另一部正史《南史》中也记载了一个有关曲阿酒的故事:萧衍第六子萧纶素有野心,因觊觎皇位对父皇怨恨至极,曾在草莽间伏兵刺杀武帝。事不成,又出新招,他知武帝爱喝曲阿酒,就采“曲阿酒百器”,投以毒药,献进宫内。谁知武帝没喝,将酒赐给了侍人,侍人“饮之而斃“,武帝这才发觉萧纶的用心,严加防范,避过了一劫。这一故事说明曲阿酒在南梁皇室里曾被用来进行残酷的权力斗争。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曲阿酒是皇宫中常用的美酒。

晋代人桓温曾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谢元度曾莅此镇,与亲旧书称:“京口酒美可饮”。《至顺镇江志》引《舆地志》称:“京口出酒,号曰京清,于丹阳市”。又云:“曲阿出名酒,淳烈,后湖水所酿也”。后湖,即曲阿后湖,今名练湖,是古代丹阳风景秀美的去处。历代名人游历丹阳时,都喜欢到练湖泛舟一游。《太平寰宇记》引《语林》云:“晋太傅褚裒游于湖中,狂风忽起,船欲倾。褚公已醉,乃云:“此舫人皆无可招天谴者,惟孙绰多尘垢,正当掷于水以厌天灾耳!”褚裒,字季野,东晋褚蒜子之父,少有“简贵之风”,官到征北大将军,曾长期镇守京口。他与丹阳有不解之缘,其后裔有一支居于丹阳里庄西褚村,唐初出过宰相褚遂良。《语林》由晋人裴启所撰,成书于晋隆和(公元362)年间。褚裒在曲阿后湖醉酒的记载是迄今所知的丹阳市最早的酒事记载。《光绪丹阳县志》亦载:“练湖湖心有墩,齐梁君臣每宴集于此,觞之余,垂诸载籍”。可见练湖在南梁时曾是帝王们宴集觞詠之处。

如果说《魏书》中提到的曲阿酒是丹阳酒在正史中最早的记载,那么在前秦时期王嘉写的《拾遗记》中提到的云阳美酒,则是迄今所知的丹阳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拾遗记》载:“刘彻恩怀往者孝武皇后,不可复得。亲侍者觉帝容色愁悲,乃进洪梁之酒。南人受此酿法,今言云阳出美酒,两声相乱矣。”《拾遗记》的内容“文起羲炎已来,事讫晋朝之未,五运因循,十有四代。”作者王嘉所处的苻秦时期(公元351——394)相当于东晋晋穆帝司马曜时期。他在北方而知道南方的云阳出美酒,可见云阳酒的知名度有多高。饶有趣味的是,王嘉认为云阳美酒是受北方的“洪梁酒”酿法制成的,很带有偏见,因为江南早在战国时代已有名酒“吴醴”了。从这段文字分析,在三国时期,云阳酒已相当醇美了。《辞源》称:“云阳,三国吴县,即战国楚云阳邑,今江苏丹阳市县治”。《三国志·吴书》载:“(嘉禾)三年,诏复曲阿为云阳”。到了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又改云阳为曲阿。云阳县作为南方的县名用了47年。从复曲阿名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并不远,北方  人乃沿称“云阳”是很自然的事。

云阳出美酒还有一条资料可以佐证。晋人张勃著《吴录》三十卷,其中有“若下酒”的记载:“长城(今浙江省长兴)有若溪,南曰上若,北曰下若,村人取若下水以酿酒,醇美胜云阳”。该书内容是三国时期孙吴史迹杂记。这段文字是说用“若下水”酿出的酒美,美到什么程度呢?比云阳酒还好。可见三国时云阳酒是普遍承认的好酒了。

唐代,段成式著《酉阳杂俎》二十卷,其中卷七为酒食,先记述饮食掌故,次列一百余味美食之名,曲阿酒被列为“天下名肴佳酒”之列。段成式字柯古,临淄区人。官至太常寺卿。其诗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学问博洽,是晚唐颇有影响的学者。很显然,曲阿酒在唐代还是极负盛名的佳酒。

宋代,著作佐郎乐史所编的《太平寰宇记》,记载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丹徒有高骊山,传云,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入曲阿湖,故曲阿酒美也”。高骊山在丹徒区西南,主峰海拨425米,其北则有十里长山,均属宁镇山脉晋朝陈敏据江东,务修耕织,令弟陈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纳高骊,长山八十四派水汇集而成曲阿湖。这一传说,为曲阿酒为什么醇美找到了神奇的“根据”。

有关这一传说,《至顺镇江志》也有记载:“覆船山,在本县(丹徒)西南五十里,一名酒罂山”。“萧衍《舆驾东行记》有覆船山,酒罂山,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故酒美也。”由此看来,这一传说并不是乐史时代才有,而是在梁武帝时代已流传。可惜梁武帝的《舆驾东行记》早已亡佚,此传真正起源已难考证,但这一美丽的传说,至少反映了古代曲阿酒味美的事实。

元明两代,丹阳市酒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经常提到,但未见载于文献。从萨都剌的诗中可知,元代的丹阳酒曾作为贡品献入宫廷,故有“宫酒”之名。

在清代,丹阳酒又有百花酒,百花老陈之称。徐珂的《清稗类钞》载:“百花酒,吴中土产,有福真、元烧二种,味皆甜熟不可饮。惟常镇间有百花酒,甜而有劲,颇能出绍兴酒之阳,以间道以制胜”。常镇是指常州与镇江市一带,丹阳位于常镇中间。《古酒大观》称:“常州百花酒,以丹阳所产为佳,至今不失旧统,产量尤丰”。可见,在清代,丹阳的百花酒是非常有名的,产量丰盛。《丹阳县续志》载:“百花酒,俗传京口百花即此。清周玉诗:‘湖里山神拨酒时,曲阿酒好古来知’”。百花酒在清末曾大放异彩,1908年获巴拿马共和国评酒会金质奖;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头等奖,同治九年,镇江府以“百花酒”贡献给皇帝,得到赞扬,故此酒又有“贡酒”之名。

丹阳酒与诗

酒与诗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当我们阅读古人的诗歌时,似乎到处可闻到那扑鼻的阵阵醇香。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就有诗酒结伴同行的记录。历代诗人,其中有许多知名的大诗人,畅饮丹阳酒后,都写下过不朽的诗句。

迄今所见最早提到丹阳酒的诗是萧绎的《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诗云:

极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落花洒行路,垂杨拂砌尘。

垂柳飘晴雪,荷珠漾。试酌新丰酒,遥劝阳台人。

新丰,在丹阳市城以北,濒临曲阿古运河,历史上以产“新丰美酒”著称。这首诗是梁元帝在江州刺史期间,因怀念以前的情人李桃儿而写的。

对丹阳“新丰酒”的钟情,唐代大诗人李白可谓至极。公元756年,李白随永王李璘东巡,曾一度客居丹阳。这位“酒仙”畅饮新丰酒后,赞叹不已,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如:

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对君君不乐,花月余愁何。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

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

——《春日独坐,寄郑明府》

君歌杨判儿,妾劝新丰酒。

——《杨判儿》

李白在丹阳喝新丰酒还不过瘾,还将新丰酒用船载到浙江去喝,他在诗中写道:

多沽新丰,满载剡溪船。

——《叙旧赠江阴宰陆周》

“醁”,美酒也。剡溪,即今浙江省曹娥江上游剡溪。李白对新丰酒的痴迷程度可见一斑。

相传李白到丹阳后,除了游历练湖,去九里凭吊吴季子墓以及去横山拜访隐士周惟长外,还到南兰陵萧氏故里(今丹阳东北一带)谒览齐梁帝陵石刻,寻访萧氏帝王后裔,好客的萧家主人将丹阳美酒捧出款待李白,李白饮后诗兴大发,赠诗一首:

兰陵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行》

“琥珀光”是丹阳黄酒特征之一。《中国名酒志》描述丹阳封缸酒:“酒液琥珀色至棕红色而明亮,香气醇浓……。”李白用“玉碗盛来琥珀光”来描述丹阳市酒的色泽,确是神来之笔,充分体现了他诗艺的高超。

唐代另一个诗人陈存,途径丹阳时,对新丰酒也赞不绝口,他在《丹阳作》中云:

暂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抱琴沽一醉,尽日卧垂阳。

读到这首诗,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爱喝酒的古代书生,在酒香四飘的新丰镇上抱琴醉卧的情景。

唐代乐城尉张子容也爱喝新丰酒,在《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一诗中,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新丰旧酒美,况是菊花朝。

到了宋代,新丰酒市还很兴盛,这在陆游的《入蜀记》中有记载:“过新丰,小憩。李白诗云:‘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又唐人诗云:‘再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皆谓此。至今居民市肆颇盛”。宋人汪莘有一首《新丰市》,内有“通过新丰沽酒楼,不领濯足故乡畴”之句,说明宋代新丰酒市的确很盛,很为人乐道。

谈到丹阳酒诗,不能不提到元代的一位大诗人,他就是萨都剌。萨都剌,字天锡,回族雁门(今代县)人,元泰定四年进士,历官镇江录事达鲁花赤,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燕南宪司照磨等。他喜游山水名胜,工于诗文,其诗风清新俊逸且豪放奇崛,在元代独树一帜,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萨都剌在镇江任职仅三年,然而对丹阳的山山水水,古寺名庙却流连忘返,一往情深。尤其对丹阳酒更是情有独钟,嗜爱难舍。这在他留下的许多诗文中可以领略到。如他在《春日过丹阳石仲宅会茅山道士石山辉》中写道:

杏花一夜雨声寒,酒醒丹阳几日还。

诗人在素有“南朝遗风”的丹阳畅饮美酒,暂时忘却人世间的烦恼忧愁,不亦乐乎!在另一首脍炙人口的《练湖曲》中,他写道:

望湖楼上远茫茫,鸟飞不尽青天长。丹阳使者坐白日,小吏开瓮宫酒香。

倚阑半醉风吹醒,万顷湖光落天影。

这里,丹阳城畔练湖的旖旎景色跃然纸上,诗人与使者们在湖光水色中开瓮共饮的悠闲神情似乎可见。值得一提的是,元代丹阳酒曾作为贡品列为宫酒之说在此得到佐证。

萨都剌钟情丹阳酒也可以从刘崧《槎翁集·读萨天锡集》诗句中体会到:“参军情胜丹阳酒,御史声华白玉诗。”参军是指萨都剌,因为他曾任过京口录事参军之职,故在多首诗中自称参军。

明清两代,丹阳的酒肆也是相当兴盛的,尤其练湖周边,酒肆林立,饮客喜至。在许多文人的诗中可以领略到当时的情景。明代人吉梁的《练湖渔舟》云:

万顷吞天光,一舟渺莲叶。载酒觅钓俦,醉弄波心月。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带着酒,乘着船,在万顷碧波的练湖中寻找朋友,边垂钓,边喝酒,直至醉在船上的事。

明代另一个文人姜士昌在《泛曲阿后湖》中道:

叶舟凌渺漫,杯酒娱清辉。素练浮光,遥青缀景微。

天空鸿影洁,岁冥渔人稀。莫昔尊前醉,云霞愿不违。

清代人姜志游历练湖后,作《练湖春泛》一诗,其中有“春光翠夺堤边柳,绿酒杯倾水面天。”“行逢村岸因沽酒,傍却鱼舟便割鲜”的诗句。说明在清代载酒泛舟练湖,及是文人雅士们的乐事。清代杭州市吴锡麒游练湖时,也题《练湖》一首,颇有特色:

春水环三面,人家住竹溪。舟师下帆去,沽酒练塘西。

康熙进士李孚青是清代颇有影响的才子,官编修时年仅十六岁。他游历丹阳后,作《丹阳》一诗,前四句为:

陈迹荒凉暮笛哀,曲阿城畔远烟升。酒醺北府随潮至,路转孙吴入画来。

镇江市,即丹阳县府署,位于古城北侧,故有“北府”之称,诗中描绘了清代丹阳城“陈迹荒凉”的景象,却也道出了“酒醺北府”的奇特情景。读到此诗,似乎可以闻到曲阿城里醺人的酒香味。

爱新觉罗·旻宁进士周玉瓒作有《练湖竹枝词》,其中有一首专写酒,他写道:

湖里山神泼酒时,曲阿酒好古来知。春郊一路东风暖,试向湖头问酒旗。

所谓酒旗,就是酒帘,酒家以布缀竿,悬于门首。诗人在春光明媚之际,来到风景秀丽的练湖边寻访酒家开怀畅饮,不亦乐乎!作者特别强调,“曲阿酒好古来知”。

有关丹阳酒的诗太多了,举不胜举。而最能反映丹阳市黄酒特点的要数以下一联诗:

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

这是一联品味很高的赞美诗句,将丹阳酒的色与味艺术化描述出了,可谓格高调逸。这联诗是谁写的呢?1957年8月6日新华日报载有署名殷野森的《丹阳酒》一文,首先提到这联诗,但未点明作者是谁。抑或是古人所作?抑或是殷野森自作?由于缺乏证据,至今尚不能定论。

酒与诗自古就是连理缔结,相从相随,酒以诗传,诗以酒传,古人们这些酒诗将在灿烂的丹阳酒文化中永远熠闪光。

淳朴的饮酒乡俗

丹阳出产美酒,丹阳人也爱喝酒。自古以来,民间就有着浓郁而淳朴的饮酒风俗。过去丹阳市的酒坊大都是前店后坊式,小规模经营,许多民户亦自家酿酒,供自用或馈赠亲友。城乡酒肆林立,邑人饮酒成习,且极富特色。喝酒的名目极其繁多,常见的有结婚酒、生日酒、祝寿酒、团圆酒、满月酒、百露酒、上梁酒、乔迁酒、接风酒、饯行酒、庙会酒,开工酒、了工酒、调解酒,谢情酒、丧事酒以及各种各样的贺事庆典酒。一般地说,丹阳人遇到大事以及亲朋好友聚会时,总会坐下来喝杯酒,以酒行礼,以酒待客,以酒祝福,以酒庆贺。

从《至顺镇江志》以及《光绪丹阳县志》等方志中,可以了解一些邑人古代岁月饮酒习俗,现简述如下:

除夕,人家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围坐饮酒,谓之守岁酒。家长散钱于家人,谓之守岁钱。

元旦,黎明祭天,案设水一,茗卮三,供菜碗五,糕馒团各若干,送神后寺院菜一日。

初二,子夜祀玄坛,俗称敬利市,商肆尤重之。祭品用茗卮三,酒卮及蔬果盘各五,豕首,公鸡,鲤鱼各一,盛以木盘,曰“三牲”。糕馒团各若干,主人率属跪拜如仪。酒三巡,送神焚纸宝。锣鼓爆竹声通宵达旦。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举行乡饮大典于明伦堂,有大宾,有介宾,必乡之达尊。有司具柬敦请。

夏至节,农家最注重莳秧。莳毕,田主具馔饲佣工,或邻朋目相饮,谓之洗泥。苏轼有诗:“多买黄封作洗泥”。

端午节,挂天师象,贴灵符。或挂钟馗像。是日食粽,饮蒲酒。

八月十五,中秋节,食月饼,亲戚转相馈遗。是夕,家家置酒宴乐,夜深没香案,陈果品,拜月宫。

九月九日,重阳节,食糕,是日相招登高饮酒赏菊。

寒衣节,为小春。(岁时事要,十月天和暖似春,花木重开,故曰小春)。都图举乡饮酒礼,如元宵节煮糕团食之。

除以上外,平时值祖先诞日,忌日,清明节,七月望,二分,二至,均有家祭,至家祠之族祭则于二分日行之。祭品用时馔,茶洒,羹饭,无常数

丹阳酒与米、水、曲

俗话说:“米是酒中肉,水是酒之血,曲是酒中骨”。酿造丹阳黄酒的米、水、曲自有丹阳的独特之处,同样是米,同样是水,同样是曲,酿出的就是风格独特的丹阳酒。

丹阳黄酒用的米,是本地产的优质糯米。旧县志中称丹阳产糯有三种。《乾隆丹阳县志》载:“糯稻,性粘凝,宜酒,为种二十有三。唯邑东南乡近古荆城地,数十里糯米尤佳。贾称:酒米出三阳,丹阳尤最良。”《光绪丹阳县志》称:“糯稻,祟明绍兴酿酒用之,亦名酒米。又有乌壳稻,俱不多出。”“麻筋糯,粒长而粘软,煮之长径寸,又名长腰米。”丹阳市民间也称,在丹阳南乡盛产优质糯米,有小红糯,桂花黄糯,香江糯,晚花糯等品种。按酿酒师来分,有“七孔糯”和“九孔鲍螺糯”之分。以丹金交界区所产的“九孔糯”最良。“九孔糯”的含意是酿酒时,米粒有九个孔出酒。在清代,每到收稻谷时,大批绍兴商贾来此争购“九孔糯”,用船载入浙江酿酒。

《光绪丹阳县志》还载:“黍,俗谓白者为仙粟,黑者为糯粟。糯者味佳可酿酒,天旱始种子”。

丹阳古代还出产一种“御谷”,又名御米粟,在唐代时作为润州的贡品献进宫廷使用。

根据现代科学方法测定,丹阳市所产的优质糯米含有多种氨基酸,生物,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胰岛蛋白酶等多种营养物质,因而所酿出的黄酒含有十八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

好酒离不开好水。丹阳酒美与丹阳的优良水质不无关系。尤其在古代,水处理技术极不发达,天然水源的品质对酒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玉乳泉,是古代酿造丹阳酒的优质水源之一。历代名人对此泉盛赞不已。唐代陆羽评天下佳水时,将玉乳泉列为第十一;唐代另一品泉专家刘伯刍将玉乳泉评为第四,故玉乳泉有“天下第四泉”之称。继陆羽,刘伯之后,唐代状元张又新也进行了鉴泉品水活动。他将刘伯刍品评过的七等名泉佳水都盛瓶于舟中,逐一品尝比较,认为“诚如其说也”。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入蜀记》中,对玉乳泉也作过记载:“十六日,发云阳,汲玉乳井水。井在道旁观音寺,名列《水品》,色类牛乳,甘冷熨齿。井额陈文忠所作,堆玉八分也”。到了明代,品泉专家徐献忠在《水品全秩》中,继续将玉乳泉列为“天下名泉佳水”。至今,玉乳泉井以及石井圈尚存,是丹阳重要的文物古迹之一。

曲阿湖水也是古代丹阳市酿酒的重要水源。用该湖水酿出的酒美,古人归结为两大传说。第一,东海神泼酒之说,即《太平寰宇记》所云:“丹徒有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娉之,女不肯,海神拨般覆酒,流入曲阿湖,故曲阿酒美也”。第二,关羽劈井之说:相传镇江古有美酒井,张飞路过时,贪馋痛饮,大醉。关羽见此,怕军士饮酒误事,抢刀劈井,顿时井破酒涌,满街尽是,遂成酒海街,美酒沿漕河淌进曲阿湖,人们取之酿酒,遂得曲阿美酒。这两种传说美丽而动人,反映了人们对曲阿美酒的喜爱,但并未真正道出曲阿湖水酿酒好的原因。

根据史籍记载,曲阿湖纳丹徒诸山八十四脉水形成,周迴四十里,碧波万顷。到了唐代,始有练湖,练塘之称。唐代中期,由刺史韦损主修,“增理故塘,缭而合之,广湖八十里”,扩大了湖面,加大了蓄水量,增置了斗门,成了江南名湖。此后历代多次疏修,保持着它的风貌特色。对于练湖的水质,古代缺乏化验手段,无法用物理化学指标描述。按《太平寰宇记》载:“(练湖)上承丹徒高骊,长山马林溪诸水,色白味甘”。所谓“色白”,即清湛也;“味甘”,有甜味也!这正是酿酒所需的好水源。

曲是酒中骨。酒曲是用谷物制成的糖化及发酵剂,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早在商朝时代,我国已成熟地用曲蘖酿酒了。商王武丁讲:“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自此至今几千年来,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复式发酵法,一直是我国颇具民族风格的谷物酿酒技术的源泉。

丹阳黄酒酿造用曲分为小曲和大曲两种。小曲又称小曲酒,是南方独特优异的酿酒制剂,主要用作糖化发酵。晋代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对小曲的制作方法有祥尽记载,表明早在晋代,我国已有高超的小曲酿制技术了。小曲中的菌类复杂而丰富,其中根霉、毛霉菌起糖化作用,酵母菌起发酵作用。小曲是丹阳黄酒中最重要的接种剂。

块曲,又称麦曲,是用小麦为原料,在适当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培养繁殖糖化菌而制成的黄酒糖化剂,它不仅给黄酒的酿酒提供了各种需要的酶,而且在制曲过程中,麦曲内积累的微生物代谢产物,亦给黄酒以独特的风味。丹阳黄酒独特的风味与所用的麦曲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在关系,尤其是香味的形成。

丹阳酒名探源

丹阳酒,作为中国南方的一种传统名产,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称,究其来源,甚是有趣,现简介如下:

曲阿酒   曲阿是丹阳古名,因而有此酒名。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曲阿县,本曰云阳,秦始皇以其地有天子气,凿北冈以败其势,截直道使阿曲,改曰曲阿县。汉因之,吴复为云阳,晋复为曲阿,梁改为兰陵,隋复为曲阿,唐改丹阳,即今丹阳市县治。”曲阿酒在正史《魏书》、《北史》、《南史》以及《酉阳杂俎》、《太平寰宇记》中都有记载。

云阳酒   云阳也是丹阳古名,因而有此酒名。战国时楚在此置云阳驿,后又设云阳邑。秦汉设曲阿县,三国吴复名云阳县。云阳酒在《拾遗记》、《吴录》、《舆地志》中有记载。

新丰酒   由“曲阿新丰塘”得名。《晋书·张传》:“张闿,字敬绪,丹阳人。出补金陵内史,在郡甚有威惠。时所部四县并以旱失田,闿乃立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葛洪为其颂。”萧绎李白张子容陈存陆游等在诗文中都提到新丰酒。

兰陵酒   由南兰陵县得名。《隋书·地理志》载:“曲阿,有武进区,梁改兰陵,开皇九年并入。”这个兰陵县在今丹阳东北一带,经历了梁陈二代,存在了87年。开皇九年回归曲阿。李白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

贡酒、宫酒   在南北朝以及元,清时期,丹阳酒曾作为贡品用于朝廷及皇宫,故有贡酒、宫酒之名。见《南史》以及萨都剌的诗。

乳浆大戟、玉乳春“浆”与“春”,酒之代名也。均因玉乳泉得名。唐人刘伯刍评玉乳泉为天下第四泉,取此泉水酿出的酒即为玉乳浆、玉乳春。陆游《入蜀记》中有玉乳泉的记载。

状元红   一说是丹阳酒所用坛外表涂红色而得名;一说是丹阳黄酒的颜色呈红色而得名。如老陈酒的颜色为:“色橙红,清沏晶莹”;封缸酒的颜色为:“酒液琥珀色至棕红色而明亮。”

百花酒   清代始见此名,并非采百花所酿,而是因丹阳黄酒的特征得名。丹阳黄酒开坛滔倒时,液面会形成许多微小的气泡,俗称啤酒花,故称百花酒。过去黄酒的质量优劣常用勺子在酒液上“打花”来判断。

黄  封   因封装特点得名。以前丹阳黄酒用黄泥封坛,利于酒的老熟,提高香气。苏轼生前多次来常州镇江一带,最后病卒常州。他特别爱喝黄封。其诗曰:“为我取黄封,新拆官泥赤。”“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黄封在南方也泛指美酒。

老陈酒   因工艺得名。丹阳黄酒经多年陈酿即得老陈酒,且愈陈愈醇,愈陈愈香。

沉香酒   因风味得名。丹阳黄酒经多年陈酿贮存后,一旦开坛,醇香扑鼻,甘冽爽口,越陈越香。“陈”与“沉”同音,故有沉香酒之名。

封缸酒   因工艺得名。此酒为丹阳黄酒中最优良的一种,因需长期封缸陈酿而成,故名封缸酒。

老  酒   丹阳黄酒越陈越香,“陈”,老也。故丹阳黄酒最普遍的称呼就是老酒。宋代范成大《食罢书字》诗曰:“腹蛮茶快,扶头老酒中。”他自注云:“老酒,数年酒,南人珍之。”可见老酒之名在宋代已流行。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卢政,本会会员,我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

镇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