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
陆羽(约733年—约804年),名疾,字鸿渐,天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季,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在竟陵(今湖北天门县)郊外的西湖之滨,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被收养,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智积禅师开始教习陆羽读书属文,习诵佛经,但他志向不是成为僧人,在此期间,陆羽还学会了煮茶等事务。天宝元年(742年),陆羽从龙盖寺出走,在杂戏班学习木偶和参军戏。天宝五载(746 年),陆羽在一次官宴演艺时被竞陵知府李齐物所赏识,受竟陵郡太守李齐物赏识前往火门山(今天门市西北)学习。天宝十载(751 年到至德二载(757年),陆羽两度出行寻茶,在此期间,他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茶事有了充分了解,为以后著书作了初步准备。乾元二年(759年),陆羽访问睦州、婺州后,来到杭州市,写下《天竺灵隐二寺记》。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湖州市),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天下益知饮茶矣。大历四年(769年),陆羽到越州,拜访尚书郎鲍防,担任制茶监督。大历五年(770年),他游历苏州虎丘山,又游无锡,写下《游惠山寺记》。贞元二年(786年),陆羽移居洪州玉芝观,并到庐州考察茶事。贞元三年(787年),怀素与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亲自为怀素写下了《僧怀素传》。贞元十年(794年)移居苏州市,五年后又回湖州市。贞元二十年(804年)冬天,陆羽在湖州去世,葬杼山。
陆羽创作了世界上最早、最系统的茶学专著《茶经》。《茶经》系统总结了采摘、制作、引用茶叶的经验,对茶叶起源予以深入的探查,对茶叶相关的各项内容予以全面的论述,对茶叶知识的传播、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陆羽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人物生平
坎坷少年
约公元733年,陆羽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在湖北天门县郊外的西湖之滨。当地有一座龙盖寺,智积禅师在秋日清晨在湖畔看到一群雁护卫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于是抱回寺院收养。由于婴儿需要哺乳,智积禅师将婴儿托付给好友李儒公家照料。几年后,李儒公年迈,带着妻子和女儿返回吴兴。季疵跟随智积禅师回到龙盖寺生活。禅师为他占卦,得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让他姓陆名羽,字鸿渐。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陆羽九岁,来到寺院,智积禅师开始教他读书、写文章、诵读佛经,但他并不想成为僧人。在此期间,陆羽学会了煮茶等事务,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煮茶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煮茶方法。他巧妙地煮出清淡而香气扑鼻的茶汤,打破了传统的煮茶观念。
同年,智积禅师让他抄经念佛,佛经中包含孝道的内容,但陆羽以出家人没有兄弟为由拒绝称孝。智积禅师非常生气,用繁重的杂务来磨炼他。然而,陆羽在每天繁重的杂物中依然努力读书,暗中在牛背上写字,认真背诵文字。因心记文字,有时呆立不动,监督他的人以为他偷懒,用鞭子打他。他担心自己的学业荒废,痛心大哭,监督他的人以为他在对抗,加倍地鞭打他。天宝(742年),陆羽最终无法忍受这种折磨,从龙盖寺逃走,后来遇到一个杂戏班并加入其中学习木偶戏和参军戏。尽管他长相丑陋且有些口吃,但他表现幽默机智,演丑角非常成功。后来他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天宝五载(746年),陆羽在一次官宴演艺时被竞陵知府李齐物所赏识。李太守是唐朝宗室出身的原河南省府尹,因故被贬为竞陵郡太守。他善于识人用人,让陆羽在太守府煮茶和读书。李太守有个儿子叫李复,比陆羽小几岁,与陆羽相处融洽。为了培养陆羽成为有学问的人,李齐物介绍他去竟陵郊外50里的火门山书院读书。火门山书院的塾师邹夫子非常有学问,在邹夫子的悉心教导下,陆羽诵读“六经”,研究儒家经典,历时五年,掌握了许多儒家经典知识。
两度寻茶
天宝十载(751年),李齐物升任司农鸿胪卿,前往京城朝见皇帝。陆羽随行一同前往。当时,受到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陆羽怀揣着报效朝廷的雄心壮志。陆羽在寻茶过程中去过荆州市、襄阳市、金州等地考察茶事,并最终到达彭州的九陇。他经过汉中市向四川省方向出发,穿越剑门蜀道进入绵阳市,越过白马关和紫岩山,最终到达眉山市。然后乘船抵达泸州市,顺长江东下,经过重庆市和瞿塘关,在归州上岸。接着越过大巴山脉和清江,经过宜昌市到达当阳,最后返回复州。这次旅行使他对西部地区的茶事有了充分了解,为日后著书立说做了初步准备。
天宝十一载(752年),陆羽在竟陵郊外的东冈岭盖起草堂,自号东冈子,准备静心写作,后与颇具文采的竞陵司马崔国辅相识,尽管崔国辅比陆羽大55岁,但两人志趣相投,经常一起吟诗唱和,后来编成了《陆羽崔国辅诗集》。三年后,陆羽准备上京投奔李齐物时,崔国辅赠送了一头白颅乌牛和《文槐书函》作为送行礼物。
天宝十四载(755年),陆羽因“安史之乱”放弃前往长安,开始寻茶之旅。他从西江口出发,经过新阳、大洪山、随州市等地,抵达河南桐柏县。接着翻越太白山,到达光州。然后,他经过黄州穆陵关,在第二年夏天回到竟陵。这次旅行主要考察了淮河和大别山地区的茶事,行程一二百里,对中原的茶源有了充分积累。然而,他在外出期间得知崔国辅司马已经在竟陵去世。之后,陆羽隐居在东冈岭,开始酝酿写茶书。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军威胁长安,竟陵一带受到乱兵的骚扰,社会陷入混乱之中。陆羽无法静心写作,只好跟随难民乘船从长江东下。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悲愤的《四悲诗》。离开鄂州市后,陆羽在游览鄂东和赣北地区后,到达洪州并遇到了柳澹。他们成为了好友,并为柳澹代拟了一份“笺事状”。随后,陆羽在洪州遇到了诗僧皎然,两人彼此欣赏并成为好友。离开洪州后,陆羽到达江州登上庐山观赏瀑布,并评价康王谷泉为“天下第一泉”。这些经历对陆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后,陆羽前往安徽彭泽县,在那里写下了《江表四姓谱》和《南北人物志》各一卷。
双溪写经
乾元二年(759年),陆羽在访问睦州和婺州之后,来到了杭州市。他在那里写下了《天竺灵隐二寺记》,并参加了灵隐寺高僧道标的选命比丘大会。陆羽亲眼目睹道标被选为主持僧,并用“四标”词来赞美他。
上元元年(760年),陆羽来到余杭县西郊的苎山,整理采访笔记并撰写了《茶记》。他还自称为“桑苎翁”。然而,由于扬州市节度使刘展发动叛乱,叛军攻占了润州、苏州市和昇州,并继续向湖州和杭州进攻。面对国家破败和家园毁灭的悲惨景象,陆羽悲愤地写下了《天之未明赋》。随后,他离开了苎山,独自前往20里外的双溪。双溪位于浙江天目山东北峰的径山脚下,地势起伏,以茶叶和竹林为主要产业。在这里,陆羽继续写作《茶经》,并挖掘泉水来煮茶。
同年,陆羽抵达湖州市,与皎然会面,并在杼山寺居住。他写下了《杼山记》,同时还创作了《吴兴记》和《教坊录》。在湖州期间,他与皎然等诗友一起游览了湖州周围的一些茶区,如金盖山、安吉山区等。在这些地方,他继续完善《茶经》的创作。此外,他还写下了《顾渚山记》,并推荐紫笋茶作为贡茶。
定居湖州
大历四年(769年),陆羽前往越州,拜访了尚书郎鲍防,并担任制茶监督。在那个冬天或次年春天,陆羽应皇帝的召唤进京,为皇帝献茶,并写下了《六羡歌》,表达了他对智积禅师的悼念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的品质。
大历五年(770年),陆羽游览了苏州市的虎丘山,又去了无锡,并写下了《游惠山寺记》。大历八年(773年),他回到了湖州市,与太守颜真卿再次相见,多次一起吟诗联句,还参与了编写《韵海镜源》的工作。大历九年(774年),陆羽与颜真卿、诗人张志和一起游览了西塞山,并创作了《渔父词》。
大历十年(775年),陆羽在湖州建造了青塘别业,李、皎然、权德舆等人前来新居祝贺并吟诗。次年,朝廷派遣左拾遗充括图书使耿湋到湖州,耿湋热情邀请陆羽为朝廷效力,但陆羽婉言谢绝了。
晚年漂泊
建中元年(780年),朝廷赐予陆羽太子文学的职位,他没有前往就职。不久后,他又被调任太常寺太祝,他同样没有去就职。秋天,他前往太湖畔探望女道冠李冶,李冶在病中为他吟咏了一首真挚动人的诗《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建中二年(781年),陆羽应湖南省团练观察使李皋和判官戴叔伦的邀请,前往长沙市担任幕僚。后来,戴叔伦被诬告入狱,陆羽为他申诉冤屈。贞元二年(786年),陆羽迁居到洪州玉芝观,并前往庐州考察茶事。贞元三年(787年),他与怀素相识并成为好友。陆羽亲自为怀素撰写了《僧怀素传》。
贞元五年(789年),陆羽应岭南节度使李复之请,先后在容州和广州市生活多年。贞元八年(792年),他返回湖州市。贞元十年(794年),他迁居苏州市,五年后又回到湖州。贞元二十年(804年)冬天,陆羽在湖州去世,葬于杼山。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创作经历
陆羽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除了《茶经》之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其他著作。根据《文苑英华·陆文学自传》的记载,他在安禄山叛乱期间写了《四悲诗》,在刘展窥视江淮时写了《天之未明赋》,这些作品都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共鸣和感动。此外,他还著有等作品。另外,根据《咸淳临安志》的记载,陆羽在寓居钱唐(今浙江杭州)期间还创作了《天竺灵隐二寺记》和《武林山记》。然而,这些著作传世甚少。在《全唐诗》中收录了陆羽的两首诗、三条句和十五首联句。陆羽在隐居湖州的三十多年里撰写了不少方志名篇,如《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在陆羽的带动下,湖州率先形成了诗人私修志书的局面。这也推进了山川志、古迹志的编及其志名的统一、规范化,为后来宋朝时定型方志列职官志开启先河。陆羽编著了《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西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占梦》上中下三卷、《江表四姓谱》《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
人物成就
茶经
陆羽创作了世界上最早、最系统的茶学专著《茶经》。他在上元二年(761年),就完成《茶经》初稿,在后来二十多年时间内,他先后到访8个道43个州,相当于今天14个省156个县和地区,踏遍茶叶产地,开展广泛的实地考察,不断润色修改,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使得《茶经》创造了古代茶文化的奇迹,是中国茶业科学的奠基石,在精神文化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茶经全书分为三卷十章,在《茶经》中,陆羽对茶之具有具体的记载,比如采茶的竹篮、蒸茶的灶、焙茶的棚等,陆羽不但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还附有图片。关于制茶,他论述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关于烹茶器具,陆羽列举出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二十四件。讲到烹茶方法,陆羽认为水有“三沸”,“一沸”和“三沸”之水均不可取,以“二沸”之水为最佳,要让茶壶边缘滚沸的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方可。关于茶叶,陆羽把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道、浙东地区、黔中、江南、岭南等八区,他能详细地说出各地所产茶叶之优劣。
《茶经》系统总结了采摘、制作、引用茶叶的经验,对茶叶起源予以深入的探查,对茶叶相关的各项内容予以全面的论述,对茶叶知识的传播、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引导了茶文化在中国系统化发展。《茶经》中的论述不但高度契合了现代种茶学的相关理论,也符合现代种茶的实践经验,对茶产业的发展极富指导价值。
文学成就
陆羽写的《僧怀素传》对研究怀素晚年创作的“天下第一小草”的《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有重大意义,探索怀素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笔法的传承渊源,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研究怀素的第一手宝贵资料。陆羽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茶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陆羽作品的类型多,覆盖面非常之广。他的创作“不杂非类”,涉猎很广,除了“茶术”方面的著作外,还有多种地方志、职官、山川记等,其文学形式是多样的。
历史评价
唐朝晚期文学家、诗人皮日休评:竟陵子陆季疵讲述很详细,然而季疵之前称品茶,饮茶的人一定混合煮茶,跟那些煮菜吃的人没有差别。孔季疵开始发明了三卷经,从此分其源,制其器具,教其制造,设其器具,命其煮,饮之者除头痛而去,虽疾医也不如。
唐代文学家李肇这样评价:陆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
唐代官员赵磷: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评:后世谈论茶的人必以陆鸿渐为本,大概是因为他撰写茶著书是从他开始的。
北宋诗人梅尧臣评:自从陆羽生于人间,民间竞相学习春茶。
历史争议
安详地争议
目前关于陆羽安详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湖州市,即杼山陆羽墓,另一种则是在竟陵(今天门市)终老。杼山陆羽墓位于湖州市西南妙西乡境内。杼山因夏王杼巡狩至此而得名。陆羽于李适贞元二十年(804年)在湖州逝世,亨年七十一岁,安葬在杼山。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终老是依据唐竟陵刺史周愿的《三感说》和趙的《因话录》,对照宋地理志《舆地纪胜》,以及佛学经典和当地存世方志,认为晚年陆羽在广州市李复幕任“从事”之后,后来回到故里竟陵终老。
《茶经》成书时间争议
关于陆羽的《茶经》何时开始撰写以及何时成书的问题,目前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杭州市茶叶研究所钱时霖研究员认为《茶经》成书时间最迟是761年,其依据是陆羽自撰的《陆文学自传》,该自传写于公元761年,文中记载当时《茶经》已有三卷,因而《茶经》成书时间最迟是761年。江西博物馆研究员杨浩认为《茶经》撰写于760年而成书于761年。其依据是当时的浙西道管辖范围并不包括敏州,所以陆羽不会将敏州纳入他的领辖范围。此外,公元760年时,陆羽主要精力放在茶树种植和茶叶品质的研究上,并经常奔走于湖、常、润州等地考察,因此完成《茶经》也是不切实际的。最后,根据《文苑英华》和《全唐文》中的“陆羽自述”,他提到自己已有著作《君臣契》和《茶经》,按照写作先后排列,《茶经》应在自述写成之前不久完成,而自述写于公元761年的八月至九月间。因此,杨浩认为《茶经》撰写于760年而成书于761年之说是比较符合史实的。
北京师范大学的傅树勤教授认为《茶经》的成书时间应该是在764年之后的一些时期。这一观点主要基于文中提到的“四之器”一节中提到的煮茶风炉上的古文“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中的“灭胡”指的是唐王朝平定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年份,即763年。因此,可以推断《茶经》的成书时间应该在764年之后。喀什大学人文学院的王婷研究员也认为《茶经》的成书时间应该是在764年之后,其依据是李季卿在“宣慰江南”期间召请常伯熊煮茶时对陆羽表示欣赏的情况,以及陆羽写下《毁茶论》的事件。这些情况表明,在767年至768年期间,《茶经》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
后世纪念
茶圣故里园
茶圣故里园位于天门市中心城区,总面积57公顷(855亩),主要由陆羽故园景区、博物馆景区和工人文化宫景区等3个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陆羽纪念馆、故里文学泉、茶圣广场、东岗草堂、茶经楼、陆子学堂、梦野书院、博物馆等,是集中展示陆羽生平事迹和陆羽茶文化的重要场所。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天门地区还保留了许多与陆羽相关的遗迹。目前,天门市内有一座被称为“古雁桥”的建筑物,据传是当年大雁栖息保护着陆羽的地方。此外,镇北门还有一口名为“三眼井”的水源,据说曾是陆羽煮茶取水之处。在井台旁边竖立着一块后人刻立的石碑,上面雕刻着陆羽品茶的场景,并刻有“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字样。
陆羽纪念馆
陆羽纪念馆座落在天门市竟陵城区西湖之滨,以纪念陆羽为主题,是一座展示他生平业绩的古典园林风格的纪念馆。该馆被宣布为2009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址在陆羽的故乡——西塔寺原址重建,占地面积达9.900平方米。
陆羽亭
陆羽亭位于湖北省天门市市区北官池畔,与文学泉相邻。最初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天门知县马士伟所建,但后来毁于战火。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安襄兵备使陈大文专程前来参观陆羽遗迹,并修建了亭子、立碑和兴建涵碧堂。然而,到了清末和民初时期,亭子和堂被毁坏尽。1956年5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下,天门县人民委员会拨出专款重建了陆羽亭。1961年6月,它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羽公园
陆羽公园位于湖北天门中心城区的西湖,是陆羽的出生地。它于1995年建成,以陆羽的名字命名,并以原西湖为基础,以陆羽在竟陵的生活轨迹为主轴,以陆羽丰富多彩的纪念名胜为点缀,打造了一个陆羽文化群落。该园区占地面积约45公顷,其中三分之二是水面,约为30公顷。陆羽公园的建筑主要包括门侧建筑群、陆羽纪念馆和西湖十景,这些景点是根据《天门县志》的记载而建立的。除了已经建成的古雁桥、西塔寺、新开三舍、陆羽茶楼和涵碧堂之外,其他如桑苎芦、鸿门楼、东岗草堂、鸳鸯池和陆子亭等景点也将陆续建在湖滨或湖中的岛屿上。这些景点将以江南水乡民居青瓦粉墙的特色为主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以陆羽公园为基础的纪念陆羽的名胜古迹保护区。
陆羽墓
湖州市西南妙西乡内的杼山与陆羽墓相互呼应。杼山也被称为宝积山,因为它的南侧曾经有一座宝积寺,而这座山就是以该寺命名的。宝积寺实际上是南梁的妙喜寺,而妙喜寺的住持是皎然。在唐大历七年,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史,由于陆羽和皎然都是颜真卿的诗友和朋友,所以他们经常在杼山聚会。唐大历八年(773)十月二十一日,颜真卿为陆羽修建了一座亭子,由于建造时间是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所以这座亭子被命名为“三癸亭”。
陆羽茶文化节
为纪念陆羽以及传扬茶文化,由政府定期主办陆羽茶文化节。其中第一届于2010年5月在武汉市举办,第三届于2022年3月在天门市举办,3月25日在陆羽故园举行茶圣拜仪式,仪式中有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表演历史情景剧《南方有嘉木》,嘉宾依次向陆羽圣像敬献花篮、敬奉“六茶”。
茶神节
为了纪念陆羽对淮南茶的贡献,山民们在紫阳洞中增设了他的神位。他们还将清明节定为敬茶神节,并保留了“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民俗活动。
轶事典故
淡泊名利
据说唐代竟陵积公和尚是一位擅长品茶的专家。他不仅能够辨别所喝的茶叶种类,还能准确判断沏茶所用的水质量,甚至能判断谁是煮茶的人。据说李豫喜好品茶,他听说积公和尚擅长品茶,于是召他进宫,并命宫中煎茶高手烹制一碗上等茶叶供其品尝。积公和尚仅喝一口便觉平淡如水,并告知代宗平日都是弟子陆羽为其煎茶,不愿再喝其他人煎的茶。代宗听罢,命百官寻找在各地游览的陆羽,最后在江南舒州的山上找到了他,并将他召进宫去。宫中煎茶高手烹制一碗上等茶叶供其品尝,积公品尝了一碗上等茶叶后表示不再喝第二口,因为他平时都是陆羽煎的茶,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感到淡泊如水。皇帝派人四处寻找陆羽,最终在江南舒州找到他并召进宫。陆羽用清明节前采摘的好茶叶煎茶献给皇上,皇上称赞好茶。接着让陆羽再煎一碗给积公品尝,积公一饮而尽后知道这茶是陆羽煎的,便知道是陆羽进宫了。李豫对积公和尚的品茶功力和陆羽的茶技之精湛十分佩服。他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的茶师。然而,陆羽并不追求荣华富贵,不久后就回到苕溪,专心致志地撰写《茶经》去了。
能辨水源
扬州州刺史李季卿在长江畔巧遇正在考察茶事的陆羽,便邀请他一同乘船而行。据传南零水是附近扬子江中心最适宜煮茶的水,于是李季卿命令士兵驾小船前往汲水。然而在半路上士兵不小心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又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来替代。陆羽品尝了一口,立即指出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再次命令士兵取水,这次经过陆羽品尝后确定是南零水。士兵们无言以对,只能跪在陆羽面前坦白实情。此后,陆羽的名气更加广为传播。
参考资料
咚咚咚……茶界“游神”也来啦!.今日头条.2025-03-20
陆羽《茶经》与唐代茶文化.今日头条.2025-03-20
杼山与陆羽墓.湖州广电陆游文物局.2023-09-30
有关“陆羽终老竟陵”的文献综述.天门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9-30
天门春节期间特色文旅 -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hubei.gov.cn.20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