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鸻
金(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luvialis fulva):属中型涉禽。体重98-140克,体长230-252毫米。夏季全身羽毛大都呈黑色,背上有金黄色斑纹。翅膀又尖又长,飞行能力很强,秋天迁徒飞到很远的地方去越冬。跗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
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以甲虫、鞘翅目、直翅目和鳞翅目昆虫、植物病原线虫、小螺、软体动物门和甲壳亚门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靠近北冰洋及北纬高纬度的沿海地区。
形态特征
金鸻嘴形直,端部膨大呈矛状。冬羽:上体满布褐色、白色和金黄色杂斑;下体亦具褐、灰和黄色斑点。飞行时,翅尖而窄,尾呈扇形展开。夏羽:额白色,向后与眼上方宽阔的白斑汇合,向下与胸侧相连;上体余部淡黑褐并密杂以金黄色点斑;下体从喉至腹呈黑色。腋羽灰褐色。后趾缺如。
成鸟(繁殖羽):额基棕白,向两侧与白色眉纹相连;头、后颈、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满布金黄和浅棕白色点斑,尤以金黄色点斑为浓著;尾羽具黑褐与淡棕白色相间的横斑;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翅上大覆羽黑褐色,羽端缀白;翅上小覆羽和三级飞羽与背同色;颈侧的白色与眉纹贯通,并向下延伸至胸侧;颊、颏、喉至下胸和腹部中央黑色;两胁、肛周羽和尾下覆羽淡棕白色,具黑色及灰褐色杂斑;腋羽褐灰色,羽端缀白;翼下覆羽浅褐色。
成鸟(非繁殖羽):与繁殖羽相似,但颊侧和喉、胸黄色,杂有浅灰褐色斑纹,下胸和腹部中央变成灰黄色,不呈黑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胫、跗蹠与趾浅灰黑色,爪黑褐色。无后趾。
大小量度:体重♂100-137克,♀98-140克;体长♂230-252毫米,♀235-252毫米;嘴峰♂21-26毫米,♀21-25毫米;翅♂155-170毫米,♀150-171毫米;尾♂60-66毫米,♀58-67毫米;跗蹠♂41-45毫米,♀42-4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沿海海滨、湖泊、河流、水塘岸边及其附近沼泽、草地、家口和耕地,喜结小群活动于海岸线、河口、盐田、稻田、草地、湖滨、河滩等处。
生活习性
金鸻在中国甘肃和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地区偶有繁殖。在台湾为普遍的冬候鸟,从9月至翌年5月数量较多。金鸻的春秋两季的迁徙路线不完全一致,至少在局部地区会有一些变化。相当数量的迁徙种群出现在内陆或大洋上。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羞怯而胆小,见人立即跑开,若人迫近,则立刻起飞,边飞边叫。飞行快速,活动时常不断地站立和抬头观望,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善于在地上疾走。
鸣叫声是一种突然,呼啸的一系列快速的音符,也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其中包括吹哨声“tuu-U-EE”。
主要以甲虫、鞘翅目、直翅目和鳞翅目昆虫、植物病原线虫、小螺、软体动物门和甲壳亚门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东萨摩亚、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加拿大、中国、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科摩罗、库克群岛、吉布提、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基里巴斯、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蒙古、缅甸、瑙鲁、尼泊尔、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纽埃、北马里亚那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卡塔尔、俄罗斯联邦、萨摩亚、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斯里兰卡、苏丹、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托克劳群岛、汤加、土库曼斯坦、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美国本土外小群岛、瓦努阿图、越南、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和也门。
旅鸟: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巴多斯、比利时、百慕大、布隆迪、智利、刚果、科特迪瓦、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厄瓜多尔、埃及、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格陵兰、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耳他、纳米比亚、荷兰、挪威、南非、西班牙、瑞典、突尼斯、土耳其、英国和赞比亚。
中国
迁徙季节见于北京(西郊)、天津市(大港、塘沽区、静海区)、河北省(唐山、北戴河区、昌黎、新安)、山西省(太原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丹东市、大连市、营口市、大洼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兴凯湖)、上海市(崇明区、杨浦江湾、九段沙)、长江流域、江苏(盐城、射阳、大丰、南京、浦口)、浙江(杭州、余杭、湖州、嘉兴、安吉、定海、宁波、镇海、宁海、象山、温州市、丽水市)、安徽(升金湖)、福建省(宁德市、福州市、闽侯县、福清、惠安县、厦门市、龙海区)、江西省(鄱阳湖)、山东省(垦利区、黄河口三角洲、微山湖、青岛市)、渤海海峡、河南省、湖北、湖南省(洞庭湖)、广东(潮安、揭阳、陆丰、海丰、惠东、鼎湖山、番禺、珠江口、深圳)、广西(渤海、合浦)、海南(琼山、陵水、文昌、乐东、琼海、万宁市、临高县)、东沙群岛(东沙岛)、西沙群岛(石岛、珊瑚岛)、南沙群岛(太平岛)、四川省(南充市、西昌市、理塘县)、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罗甸县、遵义市)、云南省(昆明市、永善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腾冲市、蒙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藏(普兰、墨脱、八宿、江孜、拉萨、工布江达县、朗县)、陕西(周至、宁陕)、甘肃(天水、武山、兰州、黑河流域)、青海(西宁市、青海湖、海晏、刚察县、玛多、玉树)、新疆(喀什、和田河、克里雅河、塔里木河、艾比湖、额尔齐斯河)、台湾及澎湖列岛、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等地。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台湾、香港等地有越冬种群。
繁殖方式
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6-7月,营巢于西伯利亚地区北部和北极冻原地带苔原上,也在苔原沼泽干地上和小山坡上营巢。巢甚简陋,系苔原地上的一小浅坑,内放以苔原刮起的植物物质,特别是干草,地衣和叶作为筑巢的原材料。雌鸟在巢中产4-5枚卵,卵黄色或肉桂色,上面布满深褐色和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3-52毫米×30-35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雌鸟一般在白天,而雄鸟夜间孵卵。孵化期约25-27天左右。幼鸟孵大后约22-23天能飞,但在秋季迁徙途时,明显落后于成鸟。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级。
发现记录
2023年,青海省可鲁克湖-托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摄影师在保护区核心区内巡护监测时首次拍摄到30余只金斑鸻。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 .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3
柴达木盆地可鲁克湖鸟类监测首次发现新物种.今日头条-北青网.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