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哈姓

哈姓

哈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河南和西北等地。

名词介绍

哈[哈,读音作hǎ(ㄏㄚˇ),不可读作hā(ㄏㄚ)]

姓氏源流

哈(Hǎ)姓源出有:

宋朝

汉族哈姓,宋朝时已经有哈姓,宋版百家姓以汉族的姓氏收录,具体看宋版百家姓。

蒙古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明朝时期蒙古族都尔哈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元末明初,迁居长葛郡(今许昌市长葛),世代相传至今,族人众多。”哈永森,就是原蒙古族都尔哈氏族人的后代。

⑵.明朝时期蒙古族斡罗纳氏,世居秃拉河(今蒙古国图拉河),后在明朝时期改汉姓为哈氏。该支哈氏鼻祖为哈剌哈孙,公元?~1308年待考,著名元朝大臣、政治家。哈剌哈孙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斡罗纳·启昔礼,是蒙古克烈部首领王汗的阿都兀赤(牧马人)。在王罕阴谋偷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时,斡罗纳·启昔礼连夜走报,有功,赐号“答剌罕”,拔为千户,任怯薛。祖父为斡罗纳·博理察,父亲为斡罗纳·囊加台,皆有战功。斡罗纳·哈剌哈孙精通蒙古文,敬重儒学。他以功臣后裔,录掌宿卫,袭号“答剌罕”。历任大宗正、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中书丞相,与土别燕·完泽不忽木同理朝政。朝廷每有大政事,必与儒臣讨论。斡罗纳·哈剌哈孙还在大都建孔子庙以处国子学,对促成元成宗铁穆耳孛儿只斤·铁穆耳前期守成的政局颇具贡献。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晋升中书右丞相。至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执政时期,因斡罗纳·哈剌哈孙不是自己的亲信,听信谗言,罢免其右丞相职,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镇守漠北。斡罗纳·哈剌哈孙在漠北,命诸部置传车,自内地转运粮米以赈济饥民,置仓库储米以接待西北的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称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的统治秩序。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斡罗纳·哈剌哈孙病逝。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哈氏,世代相传至今。

塔吉克族

源于塔吉克族,出自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哈氏,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哈氏起源于元、明时期的中亚不花刺(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首府,位于泽拉夫尚河下游布哈拉绿洲的中心地带)的一个小氏族部落的王族世家。宋末元初,没落的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 Shams al-Din‘Umar)于公元十三世纪初举族东迁,归附大蒙古帝国政府,充任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

木亦坚汗元年,公元1229年,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孛儿只斤·窝阔台)即位后,强化了汗国中色目人的政治地位,赛典赤·赡思丁由此出任丰、靖、云内(今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带)的都达鲁花赤(地区军政长官),后改任太原、平阳二路达鲁花赤。

元朝海迷失后称制三年,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孛儿只斤·蒙哥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出任燕京路总管、采访使。

薛禅汗元年,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被升为燕京路宣抚使。

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被拜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理财政,曾兼理发行中统交钞,是历史上首次发行较为正规的纸币,且“尚知限制发行”,一时之间元政府国库充裕,战事两江总督供应未曾匮乏。

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赛典赤·赡思丁出任陕西省、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并节制陕西五路四川行枢密院所有大小官属。在陕西三年之内,民户增加三千五百六十五户,军户增加一万两千二百五十五户,税收增加六千二百二十五锭,屯田粮增加九千七百二十一担,节省和买钞三百三十一锭,得朝廷赏银五千两。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任云南省行省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任职期间,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大力改革行政体制,设置郡县,把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共“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到了明朝时期,在历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县副将),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代,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清乾隆初年(公元1737年)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省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

在文献《回族人物志》中记载: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而乾隆大帝在哈国兴病亡后,特许入祀紫光阁昭忠祠时,还致赞道:“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向略拉,屡举险要,中道病,成功未告。”

女真族

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末期海西女真(水达达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哈达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时期,海西女真(水达达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哈达部,世居今辽宁省开原南部的哈达河畔,因此族人中就有以河流名称为姓氏者,后取谐音汉字为“哈”氏。哈达部,原属纳喇氏部落,其先人本居扈伦河(胡笼、呼伦、忽喇温,今呼兰河)一带地区。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王朝在该地区置塔山卫,以塔刺赤为指挥同知。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塔山卫都指挥金事弗刺出,以所管人民颇多,“声息驰报未便,请设卫给印”;在呕罕河卫都督同知你哈答保奏下,明廷同意析塔山卫另置塔山左卫。塔山左卫地在今呼兰河以东至依兰县以西之地,哈达部的成员主要来源于塔山左卫,故而,史书记载哈达部与出自塔山卫的乌拉部为同一始祖纳齐卜禄。自纳齐卜禄六传至速黑忒(克锡纳)为塔山左卫首领时,或称之为“塔山前卫左都督”。今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洮南县境出土了“塔山左卫之印”,说明至迟在速黑忒时,塔山左卫已由塔山卫东迁至塔山卫之南,约分布在今长春市扶余国农安县两县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带。

速黑忒,为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海西女真中的大酋,“诸部畏之”。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速黑忒为族人巴岱达尔汗所杀,子孙四散逃亡。速黑忒的长子之子万(汉名王台),逃至“锡伯部绥哈城”(今吉林吉林西部)。速黑忒的次子旺住外兰(汉名王忠)率部分部众逃至广顺关(南关)外的哈达河地区(今西丰县小清河流域),自称部长,成为哈达部的创建者。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王忠又被叛乱的族人所杀,其子博尔坤立誓为父报仇,岁至绥哈城迎堂兄王台来主哈达部事。王台为部长后,采取“远者招徕,近者攻取”策略,使哈达部比速黑忒时更强盛,遂自称哈达汗。当时叶赫那拉氏、乌拉、辉发及建州女真所属之浑河部,“尽皆服之”。这段历史说明海西女真哈达部奠基于速黑忒,形成于王忠,至王台时达鼎盛。但王台在晚年贪财受贿,不察民情,反曲为直,“下效尤甚”,民不堪其苦,往往叛投叶赫部,“国势渐弱”。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王台逝世,诸子争权,至子孟格布禄(蒙骨孛罗)主部事时,其他众子不服,骨肉相残,致使哈达部以往的威望化为乌有。当时,叶赫部与建州女真首领佟·努尔哈赤崛起,哈达部在佟·努尔哈赤发动的一系列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不仅失去昔日霸主地位,且最终在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被佟·努尔哈赤兼并。从此,海西女真的哈达部哈氏族人,成为满族哈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萨哈集里氏,以部为氏,满语为Harca Hala或Saharca Hala,汉义“黑紫貂”,萨哈尔察(今黑龙江省北岸俄罗斯布列亚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满族镇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区境)、尼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海兰(今吉林和龙以西海兰河流域)、叶赫那拉氏(今梨树县叶赫乡南部)、卦尔察(今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哈氏、萨氏、俞姓等。

⑵.满族哈尔拉氏,亦称哈雅拉氏,满语为Harla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哈氏。

⑶.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哈氏、韩氏等。

少数民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鄂温克族、土家族裕固族土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侗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元、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哈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四十五位,望族出长葛郡、金山郡。哈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哈姓来源待考。现如今唯一的猜测就是哈氏起源于少数民族。在蒙古族回族中,哈氏并不少见,因此存在可能哈氏是在汉族氏与他们族人通婚氏引入汉族的。明时,海西有女真四部之一,他们多生活在辽宁省开原南哈达河边,因此子孙们就以河名为姓氏,多为“哈”氏。据《正字通》载:“杨慎《希姓录》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哈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省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赵顼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在元代的中高级官员中,还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儿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余人。在明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县副将),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代,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乾隆初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省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爱新觉罗·弘历在哈国兴病亡后入祀紫光阁昭忠词时制赞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回族人物志》)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省江苏省、湖北和西北等地。哈姓望居长葛县(今许昌市长葛县)。

广西桂林哈姓,哈只克,武宗正德中人附,十二年(1517)任桂林右卫百户,遂以哈马姓。子哈金、孙哈同贤。四世孙哈忠华、五世孙哈应麒皆袭封桂林右卫(〔明〕《桂林右卫选薄》)。

今江苏省的南京市,江苏省的盐城市吉林省松原市、辉南市,陕西省榆中县彬州市河南省的焦作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哈塔西尔县,黑龙江省富锦市青海省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市,云南省的昆明、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曲靖市,山东省蓬莱区聊城市东昌府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张掖市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平凉市河北省的河间市、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秦皇岛市肃宁县辽宁省海城市营口市、本溪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重庆市忠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北京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滁州定远县贵州省六盘水市等地,均有哈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哈散

元代回族人,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据《续云南通志考》载:“哈散,赡思丁次子,流于河西……”早期追随成吉思汗。1203年怯烈部落夜袭成吉思汗营地,因无备溃败,逃到班朱尼河畔,环视左右,只有19人相随,大呼:谁助我完成大业?19人齐声相应与成吉思汗盟誓,誓死相从。哈散为19人“班朱尼河盟誓”成员之一。哈散及其儿子们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官至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丞相

哈麻

字士廉,元代康里人。父秃鲁,母为赵扩乳母,秃鲁以故封冀国公,加太尉,阶金紫光禄大夫。哈麻与其弟雪雪,早备宿卫,顺帝深眷宠之。而哈麻有口才,尤为帝所亵幸,累迁官为殿中侍御史。雪雪累官集贤学士。帝每即内殿,与哈麻以双陆为戏。一日,哈麻服新衣侍侧,帝方啜茶即茶于其衣。哈麻视帝曰:“天子固当如是耶!”帝一笑而已。其被爱幸,无与为比。由是哈麻声势日盛,自王戚里,皆遗赂之。

哈八石

元代官员兼诗人(1284-1330),在保留原名的同时,又取了中国姓名“丁文苑”。

哈八失

元代泰定二年以将仕郎,国子监助教转任校书郎、按校书郎阶正八品。

哈元生

清直隶河间人,回族,由行伍拔把总。雍正三年,累迁贵州威宁游击。四年四川乌蒙土知府禄万钟找新隶云南省东川区,其党镇雄土知府陇庆侯助逆。云贵总督鄂尔泰械元生与四川兵协剿,贼据险拒,哈元生冒矢石奋攻,克之。西林觉罗·鄂尔泰上其功,擢云南寻沾营参将。六年八月迁元江协副将。七年二月耀安龙镇总兵。八年十月乌蒙贼复叛,鄂尔泰调兵三路分剿。元生由威宁一路直趋。不数目击破贼数方。射毙凶目黑寡。暮来,连瞒贼营八十里,直抵乌蒙,复郡治。上深奖其功,丸年二月钱去拥督。哈元生精韬略。善骑射,勇力绝人。简练营伍,恩威并济;三征乌蒙,杀贼数万,四夷贴服。寻调贵州省提督。十年召入京,命军机处行走一异数也。乾隆元年,因古州案降到将,派赴哈密市效力。三年正月卒子军营,赐祭葬如例。

哈攀龙

清代肃宁县城人,回族,生于武术之家。自幼勤学苦练,武艺超群,力过人。乾隆二年(1737年),考中武状元,封乾清门一等侍卫,赐军机处行走。不久调任福建兴化城副将。后晋升为总兵。因母去逝,辞官回家。哈攀龙为官清廉,勤俭持家。晚年,捐资修缮原籍清真寺后殿及前殿洞顶,并赠巨匠,亲题“独一无二”,以表对本教之城。友人曾问有钱何不置办家业,光大集团门庭。攀龙说:“公益之业,匹夫有责。后世子孙,要靠他们自己”。哈攀龙多年征战,积劳成疾。一次进京议事,爱新觉罗·弘历见其病重,遂令留住京师,后病故。

哈兴阿

纽禄氏,居开原,清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四年(1799年),四川省、湖北因教会案引发民变,其从军往剿,以功升骁骑校,继升协领。二十三年补西安市副都统。时军队征扩,其偕将军徐昆奏请,改于就近洮州买补营马,其所节可作补给养之资。朝廷准奏嘉许。其在当地设书院,请师为教等受士绅赞扬。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调山海关区副都统,四年,任直隶总督;后再调浙江乍浦副都统。十二年乞休,回到开原市。道光二十八年,卒。

哈剌哈孙

元成宗铁穆耳朝大臣。蒙古斡罗纳氏。曾祖启昔礼,为王汗的阿都兀赤(牧马人)。王罕谋偷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启昔里连夜走报,有功,赐号答剌罕,擢拔为千户,任怯薛。祖博理察、父囊加歹,皆有战功。哈剌哈孙精通蒙古文,敬重儒学。以功臣后裔,录掌宿卫,袭号答剌罕。历任大宗正、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中书丞相,与土别燕·完泽不忽木同理朝政。每有大政事,必与儒臣讨论。建大都孔子庙以处国子学。对促成成宗前期守成的政局颇具贡献。大德七年,进中书右丞相。至武宗时,因哈剌哈孙不是自己的亲信,听信谗言,罢免其右丞相职,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镇守漠北。

现代名人

哈文

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回族。1991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本科毕业,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电视节目制作系双学位,1995年调至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工作;1996年 《一个人和一条法规》获“中国新闻奖”。2003年10月任《非常6+1》栏目制片人,2008年辞掉《非常6+1》栏目制片人一职担当《咏乐汇》制片人,是著名主持人李咏的妻子。

哈继铭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回族。美国堪萨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经济学博士生。

哈辉

女,回族。生于汉中市。2000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古典音乐演唱家。中国国学推广大使,目前研创新雅乐。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早期作品以民俗音乐为主,2008年哈辉个人艺术演唱风格正式由“民歌”转型为“跨界古典”演唱风格。

2002年被家乡汉中市人民政府选聘为“汉中形象大使”

2008年4月被中国孔子基金会聘为——“孔子基金会形象大使”

2008年7月12日,哈辉因其“美丽、典雅、与知性的东方女性特质”,以及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的“国学形象大使”奖杯和证书,授为中国首位“国学形象大使”。

2008年9月,为中国第一位“阅读障碍儿童计划”发起人,捐款10万元,引起社会各界与媒体关注。

2008年10月,在北京成立“中国雅文化工作室”致力于出品“高雅、纯正、后古典”的艺术作品,旨在用“质朴的典雅”全新艺术理念,来影响国人的审美情趣,传递出她所追求的“朴素、典雅与柔美”的雅文化艺术境界。

2009年6月,该工作室出品首例艺术品——“唐代簪花侍女图”丝绸丝巾,7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剧院礼品厅为“国礼”精品。

2009年7月,首张新雅乐大碟《关》全球发行,“国礼”版《关雎》唱片被中国孔子学院、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外交部、中国教育部、故宫博物院、上海荣宝斋、国家大剧院等处做为国礼收藏。

郡望堂号

郡望

长葛市县:春秋时期郑国置长葛邑;秦朝时期改为长社县,属颖川郡。隋朝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改为长葛县,唐朝时期隶属于许昌市,至清末不变。民国初期属开封道,以后开封道撤,直属省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葛县一直属河南省许昌专区,1986年后改为许昌市辖县,一直至今。

金山郡: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汉义“金山”,源出古突厥语“altai”(金子),汉译有“阿尔泰”、“阿勒泰”两音。阿勒泰市地处阿尔泰共和国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西北与布尔津县相邻,西南与吉木乃县交界,东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九十六公里。整个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是一个由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西北与哈萨克族斯坦,俄罗斯相连,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一千二百零五公里,全区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六县一市,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的十个团场和自治区驻阿勒泰有关单位,总面积十二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7%。阿勒泰地区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三十六个民族,少数民族33.56万人,占总人口的56.45%。从汉朝时期起,阿勒泰地区先后为塞种、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的游牧地。唐朝时期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后改隶于北庭都护府。元朝时期为蒙古诸王封地,先为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后为岭北行省辖地。明朝时期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部的牧地。清朝初期为蒙古瓦剌部(卫拉特蒙古)的游牧地。清朝时期又有哈萨克克烈、乃蛮、乌孙等部落迁居此地。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公元1763年)为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地。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公元1874年),清政府在克兰河畔修建喇嘛庙“承化寺”,翌年即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庙宇竣工,始有固定居民。地名亦称作承化寺,为阿勒泰地区之雏形,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科布多省阿尔泰分治,另设阿尔泰办事大臣,驻承化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为阿尔泰办事长官治所,成为阿尔泰地区政治的中心。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设承化县佐,属阿山特别行政区管辖。民国八年(己未,公元1919年)撤阿尔泰办事长官,置阿山道;由中央政府直属改由新疆省管辖。民国十年(辛酉,公元1921年)置承化县,先后隶属阿山道、阿山行政区、阿山专区。1953年改为阿泰县。1954年改阿山专区为阿勒泰市专区;改阿泰县为阿勒泰县,属阿勒泰专区。1970年后隶属阿勒泰地区。1984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勒泰县,设立阿勒泰市至今。

堂号

长葛堂:以望立堂。

金山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河北河间哈氏家谱,著者待考,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始修,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续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再修,木刻活字印本,残卷;2008年组织重修。现被收藏在河北省河间市哈家宗祠。

水有源,树有根,人也要牢记祖宗。见面不知远近,识亲人为外人,通过考察访问老人,金木水火土到顶点再往上无人知晓,有的户上至鉴字、字不等,现已查明哈鉴文、哈鉴棠、哈鉴红、哈鉴春、哈鉴秋等弟兄五人父亲不详。哈椁贵、哈椁成、哈椁珍、哈椁望、哈椁胜是近门,只知哈鉴祥排行在三,其他不详待考察。通过考证,始祖哈刺补丁原居住西北沙漠山后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护送朱祁镇朱祁镇回北京。1457年定居河间,我们这支派是康熙末年由河间果子洼迁居建昌营至今已有十一世。之前家谱遗失只知金木水火土,上下不详。只能再续家谱于1964年经哈炳文等人商议又续十五个字建、宏、永、世、祥、文、成、德、全、智、云、鹏、庆、学、良。请按照家谱执行考查辈分。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教以便纠正。

哈 氏 家 谱

原家谱遗留五字

金 木 水 火 土(字旁)

(鉴) (椁) (清) (炳) (增)

六四年续家谱十五字

建 宏 永 世 祥

文 成 德 全 智

云 鹏 庆 学 良

家谱的调查整理:哈增义

字辈排行

肃宁县哈氏字辈:“攀国文纪(继)广立福吉(基)明登铜殿胞(培)战(占)英旗(杰)”。

河北献县哈氏字辈:“天庭国富肇启福祥增光恩普荣耀万年”。

重庆石柱哈氏字辈:“单大一二三四朝文史清太国正康林五香永定庆子鸿民”。注:今已经改为土家族

山东蓬莱哈氏字辈:“万年基本恒大道实学清”。注:源于河间回族哈氏宗族,今已经改为汉族

青海哈氏一支字辈:“昆有成全俊文建”。

聊城市哈氏字辈:“西相云广,立成光明道,永庆太平村”。汉族

四言通用联

姓承回族

宗启王亲。

全联典指 哈姓的得姓源流。

尼河盟誓;

长葛流芳。

上联典指元代丞相哈散: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早期追随成吉思汗。1203年怯烈部落夜袭成吉思汗营地,因无备溃败,逃到班朱尼河畔,成吉思汗环视左右,只有19人相随,大呼:谁助我完成大业?19人齐声相应,誓死相从。哈散为“班朱尼河盟誓”成员之一。下联长葛县:春秋郑国县邑,属颍川郡。哈姓之望族。

恩留常德市

孝传固安县

佚名撰哈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元代常德人哈珊。下联典指元代大都固安人哈都赤。

五言通用联

宗衍女真族

姓铭哈达河。

全联典指 哈姓的得姓源流。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疏浚开渠,尊儒建庙;

捐资修寺,勤俭持家。

上联典指元代中书丞相哈剌哈孙。蒙古斡罗纳氏。与土别燕·完泽不忽木同理朝政。建大都孔子庙以处国子学。对促成成宗前期守成的政局颇具贡献。镇守漠北,置仓库储米赈济饥民,疏浚古渠灌溉,安定了漠北的统治秩序。下联典指清代总兵哈攀龙,任福建兴化城副将,为官清廉,勤俭持家。晚年,捐资修缮原籍清真寺。友人曾问有钱何不置办家业,光大集团门庭。攀龙说:“公益之业,匹夫有责。后世子孙,要靠他们自己”。

恩留常德市,郡监开渠行善政;

孝传固安县。贤儿割肉喂慈亲。

上联典指元代延祜年间郡监哈珊。常德人,多善政。率众开辟河道,既方便行人,又引水灌溉良田。时有歌谣:“哈珊开便河,恩多怨也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下联典指元代大都固安人哈都赤。少丧父,母久病不愈,哈都赤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熬汤喂母,治好了母亲的病。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