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鳍丫髻鲛
八鳍丫髻鲛(学名:Sphyrna mokarran),又名无沟双髻鲨,是双髻鲨科、双髻鲨属的一种鲨鱼,广泛分布于世界温、热带水域,包括中国台湾北部及东部海域。体延长,侧扁而粗壮,头部平扁,两侧特别扩展,形成宽的锤状突出。眼小,圆形,瞬膜发达。口裂大,弧形,上下颌齿同型,侧扁三角形,齿头倾斜,边缘具锯齿,不具小齿尖。第一背鳍高大,前缘略倾斜,镰刀形,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体背褐色,腹部白色,背鳍上部具黑缘。八鳍丫髻鲛为栖息于沿岸至外洋性之中的表层鱼类,亦常出现于大陆棚或岛棚的水域,偶也见于内湾或湖区。具有洄游习性,以其他软、硬骨鱼及头足纲、甲壳亚门等底栖生物为食。具攻击性,对人类具有潜在性危险。胎生,一胎可产下6-42尾幼鲨。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海区。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北部海域、南海。由于过度捕捞,全球范围内八鳍丫髻鲛的数量急剧下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濒危物种。
形态特征
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45-60厘米。成年最长达550-610厘米,但多数成鱼不超过366厘米。平均体重为230千克。最大重达450千克。体延长,很侧扁且壮大。头的后部侧扁圆凸,前部平扁,两侧扩展,形成状突出;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侧扁,中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尾基上方具一凹洼,下方的凹洼几消失。头侧突出的外缘圆凸,后缘几平直,长宽约相等,后缘与头侧纵轴几成直角。吻短而宽,前缘稍呈弧形,正中浅凹,里侧凹度不明显,外侧在鼻孔处浅凹。吻软骨端部中央具一显著圆孔。
眼圆形,瞬膜发达,位于头侧的侧端前部,距鼻孔的距离比眼径为小。鼻孔平扁,位于吻端,靠近外侧,外鼻沟短,伸达头侧突出上角,里鼻沟消失,只留痕迹;鼻孔里侧在出水孔上方有个三角形风斗状突起。口弧形,口宽等于或稍小于口前吻长,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2。上下唇褶都几消失。上颌齿侧扁,三角形,齿头外斜,边缘具细锯齿;里缘在前部齿浅凹,后部齿圆凸,后缘深凹;2行在使用;正中1齿,每侧17齿,正中齿与第一齿细小直立,边缘光滑。下颌齿与上颌齿相似而较狭小,齿数亦相同。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颇宽大,前4个约同大,第四与第五个距离较近,最后1个较小,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前缘较倾斜,起点约与胸鳍里缘中部相对,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稍延长尖突,未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第二背鳍较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较远。尾鳍宽长,几等于全长的1/3,尾椎轴上翘,上叶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突出,后缘深凹。臀鳍约与第二背鳍同大,距尾基与距腹鳍基底约相等,外角尖突,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未伸达第二背鳍下角后端垂直线。腹鳍比臀鳍稍大,距第一背鳍与距第二背鳍约相等,外角显著尖突,后缘深凹,里角钝尖,稍延长突出。胸鳍颇大,后缘凹入,外角尖突,里角钝圆微突,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
背侧面灰褐色,腹面淡白;第一背鳍后缘、第二背鳍上角和后缘黑色;臀鳍、腹鳍、胸鳍后缘浅色。
分布范围
海域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海区。主要分布在北纬40°至南纬35°的沿海温带和热带水域中。在西大西洋,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南部到乌拉圭,包括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地区。在东大西洋,从摩洛哥到塞内加尔,包括地中海。在印度洋至西太平洋,从琉球群岛到新喀里多尼亚和法属波利尼西亚。在东太平洋,从加利福尼亚州的巴哈南部到墨西哥,再到南部到秘鲁。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北部海域、南海。
国家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波黑和黑塞哥维那、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查戈斯群岛)、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开曼群岛、智利、中国、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科特迪瓦、吉布提、多米尼加共和国、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安诺本岛、比奥科岛、赤道几内亚大陆)、厄立特里亚、法国、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国南部领土(莫桑比克海峡群岛)、加蓬、冈比亚、加纳、直布罗陀海峡、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肯尼亚、科威特、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马耳他、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摩纳哥、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留尼汪岛、圣巴托洛缪岛、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圣马丁(荷兰部分)、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大陆)、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坦桑尼亚、泰国、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乌拉圭、玻利瓦尔省共和国委内瑞拉、越南、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维尔京群岛、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
栖息环境
八鳍丫髻鲛为热带沿岸上层和半大洋性鱼类,栖息于沿岸至外洋性之中表层,从上层至水深80米处;亦常出现于大陆棚或岛棚的水域,偶也见于内湾或潟湖区。
生活习性
八鳍丫髻鲛夏季向北移动,有洄游习性。夏天,游到温带海域避暑;冬天,它们游到热带海域越冬。
八鳍丫髻鲛是活跃的捕食者,肉食性,以其他软、硬骨鱼及头足纲、甲壳亚门等底栖生物为食。捕食从无脊椎动物到骨鱼类和鲨鱼的各种海洋生物,更喜欢黄貂鱼和其他蝙蝠类动物。如果食物匮乏,他们会吃掉自己的同类。
八鳍丫髻鲛和所有的鲨鱼和鳐总目一样,有小毛孔或“洛伦兹尼壶腹”,分布在它们头部的腹侧表面。这些毛孔充满了凝胶,是高度敏感的电受体,除其他外,用来检测潜在猎物发出的电信号,包括那些埋在沙子下面的东西,如黄貂鱼等。
繁殖
八鳍丫髻鲛雄鲨性成熟长344-369厘米;雌鲨性成熟长250-300厘米。八鳍丫髻鲛是胎生,有卵黄囊胎盘,通过卵黄囊胎盘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营养。妊娠期约11个月后,每产6-42仔不等,北半球晚春或夏季产仔。雌性每两年繁殖一次。寿命为20-30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过度捕捞,八鳍丫髻鲛数量从1990年代以来下降了50%。它也在印度洋西南部受到威胁,大量的延绳钓船只沿海岸非法捕捞。从1978年到2003年,印度洋的八鳍丫髻鲛捕捞率已经下降了73%。八鳍丫髻鲛在非洲西部海岸濒临灭绝,从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中数量估计下降了80%。
保护措施
2010年,国际大西洋北方蓝鳍金枪鱼保护委员会(ICCAT)禁止在公约区内作业的ICCAT渔业保留、转运、登陆和销售八鳍丫髻鲛及其他锤头双髻鲨鱼)。发展中国家的当地消费也有例外,只要它们限制渔获量,满足渔获量数据报告要求,并确保鳍不在国际上交易。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在2010年将八鳍丫髻鲛定为“主要鲨鱼种类”,但尚未采用八鳍丫髻鲛的捕捞限制。
2012年,地中海渔业总委员会(GFCM)禁止保留,并要求小心释放八鳍丫髻鲛和《巴塞罗那公约》附件二所列的其他23种弹性鳃类鱼类。但是,GFCM缔约方的实施进度非常缓慢。通过美洲热带北方蓝鳍金枪鱼委员会(IATTC)禁止八鳍丫髻鲛登陆或设置区域限制捕捞八鳍丫髻鲛的几项提案已被否决。
为使恢复,建议至少在全球八鳍丫髻鲛种群被归类为“极度濒危”或“濒临灭绝”的情况下,禁止所有“双髻鲨科”的保留和着陆。迫切需要采取主动行动,以防止捕捞,最小化减少副渔获物死亡率,促进安全释放和改进捕捞(包括弃鱼)报告,以及全面执行通过国际条约商定的其他承诺的举措。
保护级别
八鳍丫髻鲛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极危(CR)。
用途
八鳍丫髻鲛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鱼肉红烧或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生素及油;剩余物制成鱼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