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胎盘

胎盘

胎盘(placenta)是由胚胎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的基蜕膜(底蜕膜)共同构成的圆盘状结构,是母体与胎儿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在妊娠过程中它持续进行动态变化,其结构特殊,功能复杂。

1600年,第一幅胎盘的插图出现在Hieronymus Fabricius ab Acquapendente的著作De formatufoetu中。正常足月妊娠的胎盘呈圆形或卵圆形,中央厚周边薄,直径16~20cm,重450~550g,平均厚度2.5~3cm,约为足月妊娠胎儿体重的1/6,其重量约18%为血液。胎盘实质重量受胎盘中母血、胎血、脐带、胎膜的影响,其中以母血和胎血为主。胎盘分为母体部分和胎儿部分,母体部分是被滋养层附着的底蜕膜部分,胎儿部分由绒毛板、绒毛初级干、终末绒毛网组成。胎盘的异常分类包括多个胎盘、多部胎盘、多叶胎盘、副胎盘、膜状胎盘等。

胎盘的生理功能有气体交换、输送营养物质、排泄功能等。通过B超显示胎盘图像,根据胎盘底板(基底板)、绒毛板及胎盘实质的图像变化,将胎盘成熟度分为4级,可间接地判断胎儿的成熟度。胎盘可作为中药使用,被称为紫河车,有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的功效,临床应用于虚劳、肺肾两虚之咳喘、气血不足诸证。常见疾病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

历史

1600年,第一幅胎盘的插图出现在Hieronymus Fabricius ab Acquapendente的著作De formatufoetu中。

形成过程

胎盘始于胚泡的植入。胚泡植入子宫后,滋养层细胞在子宫内膜中迅速增生,突入子宫内膜组织形成绒毛。绒毛组织与母体密切相连;另一方面,子宫内膜为了适应胚泡的植入转变成蜕膜。人胚6周后,伸入底蜕膜中的绒毛由于营养丰富而生长茂盛,称丛密绒毛膜,伸入包蜕膜的绒毛因缺乏营养而逐渐萎缩退化,故称平滑绒毛膜。丛密绒毛膜与底蜕膜共同形成胎盘。

结构组成

正常足月妊娠的胎盘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6~20cm,重450~550g,约为足月妊娠胎儿体重的1/6,其重量约18%为血液。胎盘实质重量受胎盘中母血、胎血、脐带、胎膜的影响,其中以母血和胎血为主。母血重量占10%~20%;胎儿血量与钳夹脐带的时间有关。如在胎盘剥离前,新生儿及时娩出,立即断脐带,则胎儿血的1/3留在胎盘内。若胎儿娩出后3min断脐带,则胎盘将向胎儿输血80mL,留在胎盘内的血将减少15%以上。

荟萃分析的数据表明,积极处理第三产程优于传统的期待方法,传统的期待方法属于保守的生理性处理,包括等待胎盘剥离征象和胎盘自行娩出,或靠重力或刺激乳头。积极处理第三产程,包括在胎儿娩出前肩时就给予催产素,及时钳夹切断脐带,适当牵引脐带,同时另一手置于耻骨上将子宫向相反方向加压。荟萃分析表明,积极处理第三产程可减少2/3的产后大出血量,且不增加手法剥离胎盘的需要。

母体部分

胎盘有两个面,母体面是被滋养层附着的底蜕膜部分,称为蜕膜板或底板。因绒毛组织的血管含胎儿血色素,故呈紫红色。有很多沟状凹陷将表面分隔成20~30个圆形小叶,称绒毛叶,也称母体叶。沟纹系由胎盘隔分隔而成。胎盘未剥离之前,胎盘隔从底蜕膜的底板向绒毛间隙突出,而位于这些沟缘之中。胎盘表面不规则,常覆盖着一层不完整的灰色片状物,即底蜕膜及纤维蛋白,与胎盘边缘的包蜕膜相连。胎盘表面可看到许多直径0.5~2mm大小的孔穴,是介于子宫蜕膜致密层与海绵层之间的螺旋小动脉断裂所形成的。母体面还常见有局灶性纤维化和钙化斑点。

胎儿部分

胎盘的胎儿部分,则是由绒毛板、绒毛初级干、终末绒毛网组成。绒毛板上有羊膜覆盖,为胎盘的胎儿面,俗称子体面,铮亮、淡蓝色、光滑、半透明状。从绒毛板生长出的绒毛干一束分支形成初级绒毛干,它与绒毛板垂直,并在绒毛板下迅速形成若干与绒毛干平行的次级绒毛干,行经短距离后,即分支形成与绒毛板垂直的若干三级绒毛干,当附着于底板后再向上进入绒毛间隙(cotyledonary space),并分支形成终末绒毛网。其中有的绒毛游离,有的长入底蜕膜中成为固定绒毛。1个初级干及其分支组成1个胎儿叶,即胎儿单位,也称胎绒毛叶(fetal lobe)。

1个次级绒毛干及其分支组成1个胎儿小叶(fetal lobule),亦称胎儿亚单位。1个胎儿小叶不一定完全由1个次级绒毛干衍化而来,可能接受来自其他次级绒干的三级绒毛干而与邻近的胎儿小叶部分融合,但往往被疏松的小叶间隔分开。1个胎儿叶包含数个胎儿小叶。位于胎盘中央部分的胎儿叶可达5个胎儿小叶,而胎盘边缘仅有1~2个胎儿小叶。1个胎盘有60~80个胎儿叶,200个胎儿小叶。由蜕膜板长出的胎盘隔,将若干胎儿叶不完全地分隔成母体叶,每个母体叶包含几个胎儿叶。每个母体叶有独自的螺旋动脉供应血液。

在胎盘边缘的胎膜下面,常有一纤维性或透明性的黄色环;紧贴绒毛板下的小血管常有硬化现象,在胎儿面形成白色十字叉形小方格,此种现象常见于妊娠35~37周的胎盘,且随胎龄的增长日益清楚。伴随胎龄增长,在绒毛板下逐渐发生纤维化,致使胎儿面出现白色小结节,至足月时可扩大成白色扁平隆起的斑块,故成为临床上用B超来检查胎盘成熟度,了解胎儿发育成熟状况的基础。

血液循环

蜕膜动、静脉开口于绒毛间隙,母血充满间隙并循环不已,绒毛则浸泡于母血之中。母血与胎血由绒毛上皮、间质及毛细血管壁隔开。各自在自己的血管系统中运行,互不相通。

子宫内膜的小动脉系统来自内膜、肌层间的弓状血管。从弓状血管分出螺旋小动脉,经内膜基底层直至蜕膜表面,开口于绒毛间隙。绒毛间隙位于绒毛膜与蜕膜之间,绒毛板为绒毛间隙的顶层。从绒毛板突出的初、次及三级绒毛干充塞其间,实际上是绒毛网之间的毛细血管间隙,故有绒毛间毛细血管系统之称。胎盘的边缘无绒毛,而是一个环形不相连续的间隙,称之为边缘窦。绒毛间的母血,通过底蜕膜的静脉开口回流入内膜静脉系统。而内膜静脉由许多吻合支构成纤细繁杂的静脉网络,以弥补单独静脉结构对子宫肌层张力改变缺乏适应能力的缺点,促使绒毛间隙有充足的静脉回流。

脐静脉进入绒毛板后即分支互相融合。正常2条脐动脉同样大小,每条供应胎盘的一半血液,在绒毛板中根据供应绒毛叶数分支并进入绒毛叶。动脉总是跨过静脉走行,可借此区分动静脉。

每个绒毛干中部有脐动脉与脐静脉,伴随绒毛干分支,脐血管也越分越细,最后成为毛细血管进入绒毛末端。反复分支,互相吻合形成毛细血管网,它主要位于胎儿小叶的外周面,但多数朝着底板,呈血窦样扩张,在有些地方和无核的合体细胞融合,形成“血管合体细胞膜”。这种特殊的解剖改变,使胎-母之间弥散性的物质交换更为容易。

胎盘附着于具有收缩能力的子宫壁上,故胎盘母体面所受压力增加;羊膜腔压力亦持续施加于胎盘胎儿面,两者压力对抗,靠支持组织来维持,它包括:①绒毛叶内的血管系统,血管壁内含有丰富的纤维组织;②绒毛板及绒毛干内含有胶原蛋白纤维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并有平滑肌纤维;③底蜕膜形成的基底板及胎盘隔。这些组织足以抵消加于胎盘的压力,占胎盘总体积的21%;参与物质交换的胎盘实质部分(绒毛及绒毛间隙)占79%。

胎盘母血循环的生理基础是一系列压差:母体螺旋动脉压力较绒毛间隙平均压力为高,而绒毛间隙的平均压力又较子宫肌层舒张时的母体静脉压为高,整个系列是一个低压系统。一般在大多数器官中,血管接近靶细胞时,血管直径均进行性减少。而在胎盘中则相反。螺旋动脉接近蜕膜板入口,进入绒毛间隙时,血管进行性扩张,故其压力有相当大的降低,且动脉压未全部传导至绒毛间隙。进入母体叶的血液压力为8.0~9.3kPa,胎盘对母体血液产生的阻力很小,绒毛间隙中的压力为1.33~6.65kPa,子宫静脉压不超过1.0kPa。

控制胎盘血流的主要因素是螺旋动脉近端段的阻力。从动脉到绒毛间隙的压差小,但足以使动脉血液流向绒毛板,防止其流入邻近静脉出口的血流短路形成,防止与邻近血流的混合,母体与胎儿的交换均在胎儿小叶的绒毛处进行。

胎儿血液流经胎盘,其推动力主要靠胎儿心脏的搏动,其周围的绒毛搏动、绒毛板、各级绒毛干及许多终末绒毛内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亦可能有助于静脉血流至胎儿体内。

生理功能

胎盘是介于母体和胎儿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的重要器官,虽然形态及结构较为简单,但功能甚为复杂。它主动和选择地转运,以及合成胎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同时还能处理胎儿体内所有代谢产物。胎盘还能合成一系列激素,以调节母体的许多功能。随胎龄增长,三级绒毛日益增多,胎盘的物质交换面积也不断扩大,正常足月妊娠绒毛的总交换面积,为妊娠20周时的12倍,达10~12平方米,相当于成人肠道的吸收面积。

物质交换功能

物质交换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排出胎儿代谢产物等。

(1)气体交换:母儿间O2和CO2在胎盘中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交换,相当于胎儿呼吸系统的功能。子宫动脉血氧分压(PO2)高于绒毛间隙内血PO2和胎儿脐动脉血PO2,但胎儿血色素对PO2亲和力强,能从母血中获得充分的O2。CO2的扩散速度比PO2快20倍,且胎儿血对CO2亲和力低于母血,故胎儿CO2容易通过绒毛间隙直接向母体迅速扩散。

(2)营养物质供应:葡萄糖是胎儿代谢的主要能源,以易化扩散方式通过胎盘,胎儿体内的葡萄糖均来自母体。氨基酸、钙、磷、碘和铁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胎盘。游离脂肪酸、水、钾、钠、镁,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胎盘。

(3)排出胎儿代谢产物:胎儿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酸酐肌酸等,经胎盘转输入母血,由母体排出体外。

内分泌功能

胎盘可合成和分泌几乎机体所有的内分泌细胞腺体分泌的激素,这些激素在维持妊娠、妊娠期母体的适应性变化、胎儿发育以及分娩的发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几种重要的胎盘激素:

(1)HCG尿促卵泡素):hCG是早期胚泡和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LH相似,除了上述促进胚泡植入的功能外,它还使母体卵巢中的黄体变成妊娠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2)人胎盘生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hPL):又称人绒毛膜促生长激素(human chorionic somatomammotropin,hCS),是单链多肽激素。虽然最初命名为人胎盘生乳素,事实上hPL几乎没有催乳作用,而主要是促进胎儿生长,因此又称为人绒毛膜促生长激素。

(3)雌激素:人类胎盘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三醇雌二醇和雌酮较少。母体和胎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脱氢异雄酮硫酸盐先在胎儿肝中羟化,形成16α-羟脱氢异雄酮硫酸盐,然后在胎盘转化为雌三醇。因此,雌三醇的生成涉及胎儿、胎盘的共同参与,临床上检测母体尿中雌三醇的水平以反映胎儿在宫内的情况。雌激素可调控胎盘、子宫、乳腺和胎儿器官的生长。妊娠晚期,雌激素通过促使子宫的激活为分娩做好准备。

(4)孕激素:胎盘从妊娠第6周开始分泌黄体酮,10周后,胎盘将代替卵巢持续分泌孕酮。孕酮是维持妊娠期子宫处于静息状态的主要激素。

防御功能

胎盘屏障作用极为有限。各种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及大部分药物均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细菌、刚地弓形虫、衣原体、梅毒螺旋体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但可在胎盘部位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后进入胎体感染胚胎及胎儿。母血中免疫抗体如IgG能通过胎盘,使胎儿在出生后短时间内获得被动免疫力。

免疫功能

胎儿是同种半异体移植物(semiallogenic graft)。正常妊娠母体能容受、不排斥胎儿,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早期胚胎组织无抗原性、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以及妊娠期母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相关检查

通过B超显示胎盘图像,根据胎盘底板(基底板)、绒毛板及胎盘实质的图像变化,将胎盘成熟度分为4级,可间接地判断胎儿的成熟度。

根据Grannum胎盘成熟度分级如下。

0级:绒毛板呈线状光滑图像,胎盘实质基底板反射均匀,为早孕及中孕期的胎盘,其L/S比值\u003c2.0,显示胎盘未成熟。

Ⅰ级:为胎盘成熟的早期变化图像。绒毛板可见轻度凹痕,胎盘实质可见散在光点,也有密集反射光电点聚集成1~4mm长条,且与绒毛板底板平行。上述变化见于30~32孕周。仅68%的L/S值达2.0,表示胎盘尚未成熟。

Ⅱ级:胎盘可疑成熟。胎盘绒毛板明显切迹,与胎盘实质反射光点相连,而形成倒逗号状,反射点尚未达母体面。底板呈线性反射波与绒毛板相平行。88%的L/S比值达2.0,是可疑成熟的图像。

Ⅲ级:胎盘已成熟。绒毛板的切迹深入至母体面,成为胎盘小叶间隔,将胎盘实质分隔成小叶,中有空区,胎盘实质及母体面光点大面更浓,集结如耳影。100%L/S比值达2.0,成为成熟图像。

相关疾病

前置胎盘

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的底部、后壁、前壁或侧壁。若胎盘附着在子宫下段,甚至胎盘边缘达到或覆盖子宫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者,称为前置胎盘(placental presentation,placenta previa)。前置胎盘是妊娠期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处理不当危及母儿生命,尤以后者为重。胎儿多死于出血、早产或感染。

前置胎盘发生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是子宫内膜经常性创伤所致。如人工流产术过多、反复妊娠等;内膜萎缩,蜕膜供血不足,胎盘生长发育过程中为获得营养补充,一部分光滑绒毛膜继续发育,扩大胎盘之面积,来维持胎儿生长发育。若向子宫体下方伸展而抵达或遮盖子宫内口,则易演变为前置胎盘;多胎妊娠时,每次妊娠胎儿越多,则胎盘相应增多,胎盘占用子宫内膜的面积也增大,若延伸至子宫峡部附近,亦易发生前置胎盘。Doranth在分析胎次与前置胎盘发生时,显著看出单胎及双胎妊娠前置胎盘发生率分别为0.17%、0.14%;而三、四、五及六胎妊娠时,前置胎盘发生率分别上升为1.37%、1.28%、3.33%、5.51%。受精卵到达子宫腔后,内膜之滋养层发育迟缓,不能为种植提供良好的环境,只得下降至子宫峡部种植,也可形成前置胎盘。我国近年来前置胎盘发生率有上升趋势。B型超声技术用于胎盘定位,准确率可高达95%,无创伤,又对母儿无害,已在产科学普及应用,现是诊断前置胎盘的主要方法。

胎盘早期剥离

正常位置的胎盘,于胎儿娩出前剥离者,称为正常位置胎盘早期剥离(premature seperation of normally implanted placenta),简称胎盘早剥(placenta abruption)。胎盘早剥多发生在妊娠28周后,50%发生在临产前,少数发生于妊娠20周后。妊娠20周胎盘早剥其病理生理变化同流产,属流产范畴。胎盘早期剥离一般起病急而发展快,处理不及时会威胁母儿生命。

该病始于底蜕膜血管破裂,底蜕膜血肿形成,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发生分离。根据出血情况可分为3种:

①隐性剥离(concealed abruption)或内出血:胎盘剥离面积大,形成胎盘后叶血肿,但胎盘边缘仍附着于子宫壁上,或胎盘与子宫壁未分离,少数情况胎头已固定于骨盆入口平面,使胎盘后血液不能外流,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间。此时由于血液无法外流,胎盘后积血增多,子宫底随之增高,刺激子宫收缩,张力过大,腹痛持续加剧,继续出血其内压力持续升高,且向子宫壁层浸润,致肌纤维分离、断裂变性,血液浸润可深达子宫浆膜层表面,子宫表面出现紫色瘀斑,胎盘附着处甚明显,称为子宫卒中(uteroplacental apolexy)。严重时血液甚至可从子宫肌层渗入阔韧带、输卵管系膜及后腹膜等部位,更甚者可经输卵管进入腹腔内。有时出血穿破羊膜进入羊水中,形成血性羊水,此型约占20%。剥离面多起于胎盘中央,面积较大,甚至完全剥离,往往并发胎儿死亡、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肺等多脏器损害,甚至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②显性剥离(revealed abruption)或外出血:即当胎盘剥离面逐渐增大,血液冲开胎盘边缘,沿胎盘与子宫壁间向子宫颈口外流出,此型约占80%。病理损害程度较轻,并发症少而轻,出血不多。有轻度腹痛或无明显腹痛,子宫收缩较轻,张力不大,亦有轻度压痛,短期内结束分娩,对母儿危害较小。

③混合性出血(mixed homorrhage):既有显性又有隐性。此型往往因出血多,血液冲开胎盘边缘向子宫口外流,其并发症应视内出血的量及剥离程度而定。

种植异常

胎盘种植异常是导致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之一,也是引起妊娠晚期阴道流血和产后流血的原因之一,系非罕见疾病。它可以是胎盘附着位置异常或植入深度异常等,主要分为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深度异常。

异常情况分类

多个胎盘、多部胎盘等

单胎妊娠时一般形成一个完整的胎盘。若孕卵着床后,底蜕膜血管供应障碍,成局灶状分布,只有血管丰富的底蜕膜部分才有胎儿叶或胎儿小叶分布,故形成胎盘的各种形状。一般根据其血管走行特征、胎盘分布程度分为多个胎盘、多部胎盘及分叶胎盘。

(1)多个胎盘(multiple placentas with a single fetus):由完全分开的2个或3个或更多的叶组成,称为多个胎盘,如双胎盘(placenta duplex)或三叶胎盘(placenta triplex),各胎盘及血管完全独立,仅于进入脐带时合并。

(2)多部胎盘(placenta lobata):由大小几乎相等的两叶、三叶或多叶胎盘组成,这些叶的血管汇入一个叶的血管后进入脐带。二叶胎盘(placenta bipartita)、三叶胎盘(placenta tripartita)多见,分叶再多者罕见,Hyrtl曾记录七叶胎盘。

(3)多叶胎盘:一个胎盘分成两叶、三叶或更多,成多叶状,但有共同的部分互相连在一起。

(4)副胎盘(placenta succeturiata)和假胎盘:副胎盘亦称额外胎盘,发生率约为3%,即于主胎盘周围另有一个或多个小副叶,在胎盘内以一定间隔发育,其间通常有胎儿血管相连。如胎盘间无血管相连即为假胎盘(placenta spuria)。

临床意义:

①主胎盘剥离娩出之后,易造成分叶或副叶胎盘的残留,而导致母体产后大出血或感染。多个或多部胎盘因有较大血管相连,较容易被发现。副胎盘由于无大血管与主胎盘相连,也可造成胎盘残留,不易被发现。故在胎盘娩出后应仔细检查,胎盘上有无大块残缺及断裂的血管,以便及早发现胎盘残留,给予及时取出,以防发生并发症。

②有时连接主、副胎盘之血管,位于先露部之前在子宫内口附近,形成前置血管,在妊娠或分娩期易发生破裂或断裂,引起产前或产时出血,而导致胎儿窘迫,严重者甚至死亡。

③副胎盘偶见附着于子宫下段,出现前置胎盘的临床表现,从B超应用临床后,可确定正常胎盘位置及副胎盘之间的关系。

④假胎盘最易造成胎盘遗留而不易被发现,所以在检查胎盘时,应特别注意有无大块残留,有则即行子宫腔探查将其取出。

膜状胎盘

膜状胎盘(placenta membranacea)较为罕见。由于胎盘在形成过程中,包蜕膜血供丰富,平滑绒毛膜不退化,孕卵周围被一层功能绒毛所包绕,形成面积大而薄的胎盘,类似薄膜,故称膜状胎盘。因其面积大,常并发前置胎盘,往往在妊娠后期出现无痛性阴道流血;亦可因胎盘供血不足,而引起流产、早产及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若进入第三产程,胎盘不易剥离,即使人工剥离也感困难。此刻应注意产后大量出血的防治。

环状胎盘(ring-shaped placenta):可能为膜状胎盘的一种变异形式,即胎盘是环状,或部分胎盘萎缩而形成蹄铁形,也会因病理、生理变化,易发生胎儿生长迟缓、早产、产前或产后大出血

有窗(孔)胎盘

有窗(孔)胎盘(fenestrata placenta)胎盘呈椭圆形,在中央或近中央有一缺损的无胎盘区域。此种缺损仅是涉及绒毛组织,绒毛膜板仍然存在,故有人称之为有窗胎盘。临床易误认为缺损部分仍有绒毛组织留在子宫腔内,造成不必要的子宫腔操作,应注意缺陷处绒毛膜板较光滑,以助于鉴别诊断

轮廓胎盘

轮廓胎盘(placenta circumvallata)胎盘的绒毛膜板(胎儿面)较基底板(母体面)小时,胎盘的胎儿面中央会发生凹陷,其周边围绕一层黄白色环,环的内缘与胎盘的边缘距离不等,将胎儿面分成略凹陷的中央部分和周围部分。环绕胎盘的环可完整,也可为部分。环内之胎儿面与一般胎盘一样,与脐带相连,可见大血管,但这些大血管都经过整个胎儿面,于环缘突然终止。此环可出现在胎盘周边不同距离,若此环紧靠胎盘边缘,胎盘中央无凹陷,则称有缘胎盘(marginate placenta)。轮廓胎盘的环为一环形皱褶,有两层羊膜及绒毛膜,其内为退化之蜕膜及纤维蛋白,皱褶的内缘下有一环形壁龛。在胎膜皱褶外的周围部分绒毛组织缺乏绒毛膜板,故称“绒毛膜外胎盘”。此种胎盘临床上并不少见,具有母、儿并发症。一般认为可能与孕卵开始种植有关,即孕卵种植后未能溶解足够的底蜕模,绒毛板太小,以致后来边缘的绒毛组织只得斜向外侧生长,侵犯周围的蜕膜所致。

此种异常胎盘极易并发以下病症:

①产前出血:多数发生在妊娠晚期,少数发生在妊娠12周左右,与前置胎盘相似,反复发作的无痛性流血,量较少,但不随孕周增加而增加。偶见出血量超过300mL者,且易并发胎盘早期剥离或合并前置胎盘。这主要是由于胎盘边缘及其附近的蜕膜、绒毛膜不正常,胎盘边缘血窦壁薄弱易破裂所致。

②妊娠溢液:由于前述原因,易在胎盘边缘发生早期破膜,因裂口高,子宫肌肉有一定张力或不规则收缩,出现时流时止,能保留一定的羊水量,故使妊娠能维持一段时间,易并发早产。由于长期阴道流水样分泌物,易并发感染。

③其他:在第三产程中易并发胎盘剥离不全,胎膜残留或子宫收缩乏力,而致产后出血,常需人工剥离胎盘或行剖宫产术。

大胎盘和小胎盘

(1)大胎盘(large placenta):见于严重的红细胞增多症、胎儿水肿、孕妇糖尿病、胎儿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梅毒、先天性结核弓虫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等,其胎盘重量是胎儿体重的1/4、1/3,甚至1/2.此种胎盘绒毛常呈增生性肥大性病变。

(2)小胎盘(small placenta):胎盘重量\u003c400g,常见于早产或未成熟产。由于妊娠月份与胎盘本身的变化,比如母体面钙化及退行性变等,合并胎盘功能不全,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新生儿营养不良等。

胎盘息肉

胎盘息肉(placenta polyp)为胎盘残留的一种特殊形式。分娩后偶有副胎盘或胎盘部分小叶残留在子宫腔内(含人工流产术后胎盘小叶残留),附着子宫壁形成息肉样物,外周常包以凝血块。残留时间不久者,埋于血块中之绒毛、滋养细胞均清晰可见。行人工流产术后,血、尿中尿促卵泡素测定呈阳性,甚至被误认为绒毛膜癌。若时间久之,绒毛变性或呈鬼影绒毛,凝血块亦常会发生机化。表面可再生子宫内膜,常引发子宫复旧不全及晚期出血,多需行刮宫术而愈合。

胎盘钙化

正常胎盘常发生钙化过程,钙的积贮是随妊娠进展而增加的,逐步沉积在基底板及胎盘。据报道,妊娠33周后有一半以上的胎盘会出现钙化,10%~15%的足月胎盘有广泛钙化。有时只能在光镜下见钙化点,但有的胎盘钙化点广泛,母体面能见到砂粒细节,粗糙如砂纸样。胎盘钙化和妊娠结局无关,一般其功能无异常,不宜误认为“胎盘老化”之病理改变。

药用价值

胎盘可作为中药使用,被称为紫河车,有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的功效,临床应用于虚劳、肺肾两虚之咳喘、气血不足诸证。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开始不收载七叶一枝花及含紫河车的中成药。

研究进展

胎盘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人体妊娠早期即被激活,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Ⅳ在正常妊娠的胎盘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人胎盘发育形成中,滋养层细胞表达的连接蛋白1[闭锁小带蛋白1(ZO-1)]与滋养层细胞之间的融合和分化密切相关。此外,甲状腺素在人早期妊娠时对胎儿和胎盘的发育都至关重要,而这种激素从母体传播给胎儿的滋养层细胞时与胎盘内甲状腺素浆膜转运子的表达量有关。

参考资料

【医学人文】胎盘——人类的生命之树.中华医学期刊网.2025-04-08

专家:紫河车不被《药典》收录,并非禁用.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