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区
龙湖区是中国汕头市下辖区,汕头中心城区、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部分涵盖汕头国家级高新区、汕头市华侨试验区,龙湖区位于汕头市东北部,东北面隔外砂河与澄海区交界,西北隔梅溪河与潮州市潮安区为邻,西边接壤金平区,南边与东南面是大海。区域面积125平方千米。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汕头龙湖1.6平方千米范围建立汕头经济特区,1991年汕头经济特区区域扩大到汕头市区,同年组建成立龙湖区。截止2023年末龙湖区下辖10个街道、125个村(社区),户籍人口50.67万人,常住人口64.02万人。
龙湖区以韩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要地貌,妈屿岛是区内唯一的海岛地貌。平原地貌海拔1~3米,地形上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妈屿岛上的鸾山海拔高度39米,韩江下游支流的外砂河、新津河、梅溪河均流经龙湖区。境内还有龙湖沟、三脚关沟等排水沟。龙湖区南面为汕头港区,东南面为辽阔的大海,汕头海湾内珠池港区是汕头港深水港区之一。宋代,今外砂、大衙、鸥汀一带已出现村落。明末清初,今新津、珠池、龙湖一带形成陆地。清中期,潮汕地区人口激增时龙湖区才逐渐被开发,到民国时,基本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1984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扩大范围,其中的龙湖区片面积22.6平方千米,1991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再次扩大范围时,以特区龙湖片为基础,划入郊区的下蓬镇组建龙湖区。
2022年,龙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37亿元,总量居汕头市第一;规上工业产值502.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5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4亿元,;税收收入91.29亿元,占汕头市42.38%。培育“四上”企业159家,占汕头市一半。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总数达3家,占汕头市一半;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7.16亿元,增长26.7%。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4家,居汕头市第2。
历史沿革
龙湖区地处榕江、韩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出海口,大部分地域近几百年来才露出海面。宋代,外砂、大衙、鸥汀一带已出现村落。明末清初,新津、珠池、龙湖一带形成陆地。清中期,潮汕地区人口激增时龙湖区才逐渐被开发,到民国时,基本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湖地域继续开发荒地并少量填海造地。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澄海置县之前,龙湖分属海阳、揭阳市、潮阳区管辖,澄海置县后,龙湖大部分为澄海县所辖,少部分(妈屿岛)为潮阳县辖地。
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区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8县1市并入汕头市。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市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区、澄海区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区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南澳县建制和区划不变。
1991年11月,以原汕头经济特区龙湖片区为主体,划入原郊区下蓬镇,始设龙湖区。1996年,面积46.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多万人。辖4个街道、1个镇:新津街道、珠池街道、龙湖街道、金霞街道、下蓬镇。2000年,龙湖区辖8个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龙湖区常住总人口255888人,其中:金霞街道29233人,龙湖街道26909人,珠池街道56965人,新滓街道64109人,鸥汀街道29934人,龙津街道20212人,渔洲街道14749人,龙祥街道13777人。2002年,龙湖区辖珠泡、龙湖、金霞、新津、龙津、移洲、龙祥、欧汀8个街道,共有5个村委会、64个居委会。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号):将原澄海区的外砂镇、新溪2个镇、原金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东片区域(即东起天山北路,西至华山北路,南起汕头经济特区北界线,北至科技北三街向南转向科技西路再转向科技北二街)划归龙湖区管辖。4月1日,完成了原澄海市外砂镇、新溪镇行政管辖权的移交工作。
地理环境
位置
龙湖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邻揭阳市,东南濒临南海。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大陆海岸线长217.7公里,海岛岸线长167.37公里,有大小岛屿82个。龙湖区位于汕头市东北部,东北面隔外砂河与澄海区交界,西北隔梅溪河与潮州市潮安区为邻,西边接壤金平区,南边与东南面是大海,位于北纬23°19′—23°28′,东经116°41′—116°49′之间,北回归线横穿鸥汀街道和外砂镇,区域面积124.69平方千米(含东海岸新城填海造地)。
地貌
汕头龙湖区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汕头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
龙湖区地处海滨冲积平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阶地——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岛屿。
气候
汕头市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汕头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汕头市土地总面积2179.95平方公里(326.99万亩),其中城镇村、工矿及交通运输用地85.15万亩,耕地57.02万亩(如包含可作为耕地考核地类34.49万亩,则汕头市耕地为91.51万亩),园地、林地、草地115.15万亩,水域、水利设施用地及其他土地69.66万亩。按照2009年末汕头市人口510.73万人计算,人口密度为2343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约0.64亩,人均实际耕地面积仅为0.11亩,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土地资源极为稀缺。
矿产资源
龙湖区域内已找到的矿产有42种,共有矿产地180处,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9种,主要有钨、蓝锆石、轻稀土、重稀土、玻璃用砂、饰面用花岗石、矿泉水,其次有钛铁矿、独居石、锡、铋、铜、铅、锌、金、银、、地下水、地下热水等,属于地质工作程度低,但具有一定含矿品位或储量规模较小的矿点、矿化点,主要有朱砂、建筑用花岗岩、火山岩、辉绿岩、白陶土、水晶,其次有铁、锰、钴、铍、磷钇矿、硅铍钇矿、正长石、泥炭土、建筑用砂和灰贝、砖瓦用粘土、天然气、地下咸水、地下肥水等。
植物资源
汕头地区药用植物共228科,903属,1599种,73变种,5亚种,1变型。全区野生中药材蕴藏量在700万公斤左右,其中秤星树、狗脊、贯众、淡竹叶、络石等十二个品种,每种蕴藏量在10万公斤以上。一些野生品种汕头市都有分布,而且蕴藏量也较多,如岗梅、海金沙、金樱子、山芝麻、山白芷、山鸡血藤、狗脊、贯众、竹壳茶、五指柑、三叶鬼草、了哥王等。
行政区划
1996年10月,龙湖区撤销下蓬镇建制,设置鸥汀、龙祥2个街道办事处。
2003年3月,澄海区的外砂镇、新溪2个镇划归龙湖区管辖。调整区域后的龙湖区辖珠池、金霞、新津、龙祥、鸥汀5个街道和外砂、新溪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地为龙湖北路1号。
截至2018年,龙湖区共辖7个街道(珠池街道、金霞街道、新津街道、龙祥街道、鸥汀街道、外砂街道、新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金霞街道龙湖北路1号。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末,龙湖区户籍总户数110630户;总人口4099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6606人。截至2012年12月底止,全区户籍人口出生5140人,人口出生率为11.12‰,政策生育率为70.02%,死亡1811人,死亡率0.392%,自然增长3329人,自然增长率为0.720%。
截至2016年末,汕头市龙湖区户籍人口440680人,比2015年末增加10758人,增幅2.5%。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21878人,占50.31%,女性人口219112人,占49.69%。据人口计划生育报表显示,已婚育龄妇女约8.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8.96%。2016年,户籍人口出生人数为5493人,出生率为7.5‰;自然增长人数2391人,自增率为5.39‰。
2021年5月,汕头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常住人口630749人。
民族
2000年,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龙湖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经济
综述
2012年,龙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0.12亿元,比2011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1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94.75亿元,增长9.9%,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83.69亿元,比2011年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99.66亿元,比2011年增长8.7%。全区三次产业比例为2.85:47.35:49.80,与2011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03%,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11%,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14%。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1.64亿元,比2011年增长7.5%;工商税收收入49.10亿元,比2011年增长6.7%,其中国税收入22.24亿元,比2011年增长5.9%;地税收入26.85亿元,比2011年增长7.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24亿元,比2011年增长13.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10亿元,下降4.0%。
2018年,龙湖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88.98亿元,比上年增长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5万元,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336.2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05亿元,增长8.4%。外贸出口额92.31亿元,下降15.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31万美元,下降36.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08亿元,增长15.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万元,增长8.3%。
2020年,龙湖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57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8亿元,下降4.6%;第二产业增加值208.05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37.17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344.04亿元,增长2.7% 。全区三次产业比例为1.29:37.40:61.3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4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产值完成507.33亿元,增长2.7%;限上批发完成729.07亿,增长8.1%,限上零售完成154.71亿,增长-3.4%,全年限上批发和零售销售额占汕头市比重超一半;限上住餐完成9.41亿,增长-5.5%;建筑业总产值完成220.82亿,增长23.3%;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116.52万平,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8.81亿,增长1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71亿,可比口径增长4.3%,增速位列汕头市第二;总税收入118.07亿元,占汕头市40%。
2021年,龙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600.26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0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14.58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45.41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377.79亿元,增长9.2% 。全区三次产业比例为1.32:35.75:62.9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63个百分点。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232元,增长4.7%。
2022年,龙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3692万元,增长0.2%。
第一产业
2012年,龙湖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5亿元,比2011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5.97亿元,比2011年增长6.8%;牧业产值3.88亿元,比2011年增长3.8%;渔业产值0.57亿元,比2011年下降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3亿元,比2011年下降1.7%。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8894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062亩,其中稻谷面积31477亩,旱粮5224亩,薯类6361亩。经济作物面积2460亩,其中花生1380亩。其他作物蔬菜面积83372亩。201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257千瓦,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0389吨,农村用电量14406万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994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69.6%。
2018年,龙湖区第一产业增加值7.04亿元,增长3.1%。
第二产业
2012年,龙湖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06.26亿元,比2011年增长1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7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3.01亿元,比2011年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7.1%,比重比2011年下降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65亿元,比2011年增长10.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比2011年增长59.8%,股份合作企业比2011年增长14.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比2011年增长10.5%,集体企业增长比2011年7.2%,股份制企业比2011年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98.99亿元,比2011年增长6.8%,其中出口交货值84.55亿元,比2011年增长6.6%;工业产品销售率95.5%,比2011年下降2.5%。全区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48.31亿元,比2011年增长1.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86.4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0.25万平方米。
2018年,龙湖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52.37亿元,增长9.8%(工业增加值127.19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64亿元,增长10.1%。
第三产业
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07.54亿元,增长1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66亿元,增长13.6%,其中商品零售额150.9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7%。全年汽车销售额61.10亿元,比2011年增长4.2%。大型超市3个,全年零售额10.02亿元,比2011年增长6.8%;餐饮业零售额11.68亿元,增比2011年长12.2%。汽车销售、大型超市和餐饮零售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5%。民营企业零售额131.97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1%。
2018年,龙湖区第三产业增加值229.56亿元,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05亿元,增长8.4%。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龙湖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7.89亿元,比2011年增加23.07亿元,增长35.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2.70亿元,比2011年增长43.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为156个,其中本年度新开工项目122个。本年度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16个,其中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有83个,投资额在4000万元以上的有33个。
对外经济贸易
2012年,龙湖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4.10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0.6%。进口总额9.58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3.2%。出口总额14.52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3%;其中一般贸易出口8.57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8.0%;加工贸易出口5.95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7.1%。全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8宗,比2011年下降57.9%。协议投资总额5716万美元,比2011年下降4.9%;其中新签三资企业项目3宗,比2011年下降50.0%,协议投资总额1635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160.8%。增资项目5宗,增资额4081万美元,比2011年下降24.2%。外商直接投资3179万美元,比2011年下降61.9%。
文化
潮乐
龙湖地域成为潮乐的“原产地”,其潮乐特点是古老、典雅、优美、抒情。过去,潮乐演奏活动主要结合当地民间婚丧喜庆、游神赛会等活动而开展。潮乐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在民间流行,又因为它吹、拉、弹及鼓点等打击乐器,需要以组合形式出现,故潮乐间馆便自然产生。2003年10月,由龙湖区“韵轩潮乐联谊会”创作的红头船音乐《春满渔港》、《奔小康》,参加第三届国际(汕头市)民俗音乐花会获得金奖,同时也被广东省音乐研究会评为“广东民间音乐精品”。
潮剧戏班
龙湖地域内的戏班组织最早是外砂,始创于清代中期。最先由澄海上蓬金砂乡(今外砂镇)凤美村人起戏组班,时有“四顺”、“六顺”、“八顺”3个班。约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外砂蓬中村谢之春把“六顺”和“八顺”班合并,改名为“玉正兴班”。自20世纪30年代起,潮剧戏班活动也很兴盛,他们大多由潮乐间馆转为戏班。如下蓬的鸥下乡老艺人许之翰、林廷建、许耀强所组织的巧闲乐馆,与当地戏班组成剧社,开展活动。在抗战时期,他们组成“偶然剧社”,原为清唱班,1945年发展为剧社。1947年,改称“社会宣传音乐组”,经常排练节目,演出剧目有:《苏三起解》选段、《火树美人》、《双玉鱼》等。
潮汕灯谜
潮汕历来猜谜斗智之风甚盛。逢年过节或游神赛会,搭棚猜谜,在城乡形成风尚。龙湖区鸥汀街道、新溪街道颇为活跃。
潮汕纸影戏
潮汕的纸影戏是一种提箸木偶戏,也称皮影戏、皮猴戏。原始的纸影戏是用纸板或皮革剪成人物像,涂上各种色彩,背后连结竹箸,由艺人在棚内抽动。后来,经过改革,将平面改为立体,人物的大小规格,约为六寸、八寸、一尺。
据史载,自宋代流入潮州市,至清代已很盛行。纸影戏的舞台虽小,但布景道具都一应齐全,负责舞台演出的叫“抽安仔”、一般由两三名艺人操作,还有全套的锣鼓乐班,10来个人的演出队伍能夜以继日地演长连戏。昔时,在龙湖区域内的影戏班都是半职业或农民农闲时临时组合而成。后期的纸影戏,十分逼真,集锦真人演出。因为棚面、布景、服装道具、锣鼓音乐甚至剧目,基本上都是与人戏相同,可说是剧团的缩影。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纸影戏经艺人们的改革,唱戏已改为放播盒式录音磁带,人员少、成本低,成为活跃于农村城乡的民间艺术轻骑队。在龙湖区的农村,遇有民间游神赛会的民俗活动,皮影戏仍成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的文化形式。这些皮影戏班基本都是他乡的民间闲散艺人组成。
标旗队
潮汕地区标旗队是与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组成的队伍,是潮汕一带农村节日或庙会民俗活动的重头戏。它以巡游的方式在乡间集镇中游行,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潮汕有一句“抢头标”的俗语,“头标”就是指标旗队伍中排最前面的标旗。标旗队巡游活动都是民间集资组织的。民间集资当然有出资的多寡,“头标”就看谁出钱多,谁的标旗就排在前面,其意义在于“鸿运当头”。
新中国成立前,龙湖地域各乡几乎都有自己的标旗锣鼓队,规模大的乡甚至建两班。此类民俗活动都为政治服务,经常参加庆祝活动。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逐年宽裕起来,这种民俗巡游活动及规模逐年呈发展趋势。
社会
科技
2012年,龙湖区区财政在正常投入科技经费200万元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107万元,扶持企业科技创新。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达到16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家,达到29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通过复审9家,达到65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达到4家。新增省民科企业5家,达到79家;新增市民科企业12家,达到114家。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1个,资金扶持1762万元;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9个,资金扶持519万元;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4个,资金扶持200万元。申报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家,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2家,市专利技术孵化项目2项。2012年龙湖区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家,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5家,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7家,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19家,省专利技术实施计划项目7项,市专利技术实施孵化项目17项。全区专利申请量1985件,授权量1231件,比增7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28件,比增24%,授权量48件,比2011年增长60%。获市专利金奖1项,外观设计优秀奖1项,优秀专利发明人2名。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省专利金奖1项,市专利金奖3项,市专利优秀奖8项,优秀专利发明人11人。
截至2018年,龙湖区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共建“龙湖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培育3家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通过高企认定61家,新增50家,顺利完成市下达新增50家的目标,全区高企总数达到124家,申报省高企培育库94家。新认定省级研发机构1个,省级工程中心7个,市级工程中心17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达20%的目标。全区共3项专利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共有驰名商标4件,著名商标33件,集体商标3件。
教育
2012年,龙湖区拥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学生5198人;普通中学21所,在校学生32443人(其中:初中生21559人,高中生10884人);小学67所,在校学生47191人,幼儿园111所,在园幼儿22070人。全区等级学校32所,其中:省一级4所,市一级12所,区一级16所;规范化学校65所。等级幼儿园11所,其中:省一级2所,市一级4所,区一级5所。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毛入学率119.81%;初中毕业升学率110.12%。
截至2018年,龙湖区在粤东率先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完成一批校舍项目建设。组建6大教育集团,成功打造一批创新教育基地。全区75所公办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
体育
2012年,龙湖区参加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共获奖牌359枚,其中:国际级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2枚;国家级金牌6枚、银牌5枚;省级金牌4枚、银牌19枚、铜牌17枚;市级金牌104枚、银牌113枚、铜牌84枚。组队参加市体育局主办的广东省首届百县(区)(汕头市赛区)足球联赛获第一名,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组队参加省体育局主办的广东省首届百县(区)足球联赛总决赛获第五名,也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文化建设
2012年,龙湖区有区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综合文化站7个。区文化馆是国家“一级文化馆”,区图书馆是国家“二级图书馆”。全区7个街道(镇)综合文化站中,有特级站2个、一级站3个、二级站1个、达标站1个,达标率100%,汕头市排名第一。全区80%村、居(社区)都建设了“农家书屋”、“综合文化室”、文化广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和服务项目全部免费,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重要保障。
卫生
2012年,龙湖区拥有公立医院(卫生院)5个,民营医院3个,营利性门诊部9个,诊所65个,设立病床642张,实际开放临床数666张。现有卫技人员1503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资格276人,占18.4%。全区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街道全覆盖;拥有农村卫生站33个,农村卫生站覆盖率达到100%。
截至2018年,龙湖区卫生计生工作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医药卫生体制建设,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组建珠池医院和新溪卫生院汕头市首个区级医院卫生院医疗联合体,积极推进国瑞医院、口腔医院、东方医院等3家民营医院建设,严格执行生育政策,强化计生综合治理,落实两孩配套措施。
人民就业
2012年末,龙湖区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6.7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6.67万人。全年实现新增就业1010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67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0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3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22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8%以内。
人民收入
2012年,龙湖区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4元,比2011年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73元,比2011年增长18.39%。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63408万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35000元。
社会保障
2012年,龙湖区各险种参保人数达到93.3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22.2万人次,增长31.2%。各险种参保人数分别为173303人(其中企业参加养老保险167446人)、职工医疗保险42028人、失业保险68839人、工伤保险68832人、生育保险6551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79319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4681人。龙湖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6685万元,比2011年增长23.78%;(其中:社保费征集收入44315万元,比2011年增加8973万元,增长25.39%)。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15145万元,比2011年增长41.16%。
2012年,龙湖区全区共评定低保对象3145户、8978人,发放低保救济金1898万元。区委区政府、区慈善会筹资101万元在春节、中秋节两个节日期间,向龙湖辖区内3200多户低保户、五保户、特困下岗职工、城镇孤老等困难群众发放大米26.7万斤、食油3.4万升。连续第二年启动助学育才惠民工程,向286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101万元助学金,并向在2012年高考、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48名优秀学子颁发奖学金,合计19万元。按照每户2.5万元的资助标准,积极落实市下达我区的10户低保户建房指标。全年共受理医疗救助对象339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203.8万元。资助城乡低保户、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9013人,资助金54.08万元。实行低保、五保户限额门诊制度,共拨款42.3万元,资助低保、五保对象2364人次。资助4名18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全年共下拨临时救济款21.5万元,救济突发困难群众192人;积极开展第三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共募集善款301.7万元。
截至2018年,龙湖区民生“八项支出”25.4亿元,增长12.56%。提高底线民生救助标准,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纳入龙湖区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设立“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首期投入1200万元。加强重点人群帮扶,落实孤儿基本生活费保障制度和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加快组织实施区福利院改扩建项目。设立“龙湖区关爱慈善超市”,为困难群众发放“爱心卡”。实施长者呼援服务扩面和“银龄安康”倍增行动,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100%。全区认定相对贫困人口972户2302人,已有687户1337人实现预脱贫。
文明建设
截至2018年,龙湖区共清拆违建37.8万处,面积87万多平方米。通过整治农村自建房超高乱象,共立案195宗、查封237宗,自行拆除8宗。共新建改造市场16个、公园10个、广场13个。完成1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和65个村居的环境基础整治任务,新溪镇西南村获“全国文明村”称号。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16个村(涉农社区)被评为“市级生态示范村”,约占汕头市三分之二。
交通
综述
龙湖区交通网络便捷,火车站综合枢纽将打造成为汕头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支撑。同时拥有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汕头段及厦深高铁联络线、深汕、汕汾、汕揭梅高速公路汕头站、规划建设中的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设施,是区域内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城区。
航空
汕头外砂机场,原属军民合用机场,2011年12月15日,汕头机场民航业务全面转场至揭阳市后,该机场全部转为军用,不再作为民航用途。
铁路
汕头站分为汕头客站、汕头北货站、潮阳站,汕头客站在汕头东部,汕头北货站在汕头的北部,潮阳站作为汕头首个高铁客运站,位于潮阳谷饶镇。广梅汕铁路全长480千米,1991年1月动工,1995年7月铺通,9月27日投入货运,12月28日投入客运。汕头客站为广梅汕铁路的始发终点站,厦深铁路进汕联络线建成后,汕头客站将作为厦深高铁始发终到站。
高速公路
深圳—汕头高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深汕、汕汾高速均属于国家高速G15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经过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汕头—梅州高速公路(G78汕头-昆明高速公路)、以及在建或规划的S14汕头-湛江高速公路、潮惠高速、潮汕二环线等。
干线公路:广汕(福州—昆明公路)、汕揭(206国道)、省道官汕线、潮汕线等,通广州市、梅州市、厦门市、潮州市、揭阳市等市。
旅游
妈屿岛
妈屿岛为著名旅游胜地。岛上妈祖宫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后经多次修缮,集潮汕地区木雕、嵌瓷、石刻三大独特传统工艺于一体。北部放鸡山西麓有清乾隆所建东海普陀山寺遗址。尚存“东海普陀山”石刻横匾和基础垣阶,门前榕树为明代所植。南端凤山观海亭,背山面海,绿瓦飞檐,亭下石卵累累,称“凤卵”。
证果寺
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证果寺,现由赵朴初(1907-2000.5.21)题名,相传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是1994年10月6日被市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刹。区宗教局于1985年5月24日批准其归还僧人管理,1995年春起准其登记开放。证果寺以独特的山门、无量(梁)殿、九龙壁玉雕、超500年历史菩提树、般若泉、大型泰国佛铜像和缅甸释迦佛玉像,为经济特区添一礼佛名蓝、旅游胜地。
获得荣誉
龙湖区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区”、“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南粤锦绣文化先进区”和“广东省双拥模范区”等称号。
2023年10月,龙湖区入选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12月,被授予”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2021年3月,龙湖区上榜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第52名。
2018年8月,龙湖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签约合作
2022年11月24日,龙湖区人民政府与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
参考资料
2023年龙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龙湖区人民政府.2024-07-31
民族宗教.龙湖区人民政府 .2024-07-31
汕头市龙湖区概况.龙湖区人民政府.2024-02-02
地理位置.龙湖区人民政府.2024-02-02
地形地貌.龙湖区人民政府.2024-02-02
设置沿革.龙湖区人民政府.2024-02-02
经济发展.龙湖区人民政府.2024-02-02
汕头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二号)_统计公报_.汕头市统计局.2021-05-22
(汕头市)2020年龙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1-28
(汕头市)2021年龙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7-08
2022年12月份统计月报.汕头市统计局.2023-02-10
水利部公布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梁河县人民政府.2025-04-23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军区关于命名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县)、表彰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的决定.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2021-06-02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地名介绍.博雅地图.2022-02-24
龙湖区与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今日头条.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