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又称“三·二九”(广州)起义、广州黄花岗之役、辛亥广州起义,第三次广州起义等,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发生在广州,由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者组织领导的旨在推翻清代统治的武装起义,因起义失败后72具烈士遗骸被葬于黄花岗而得名。

清朝末年,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不断加剧,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被剿灭等事件的发生,使许多中国人对清政府失望,武力革命思潮开始在中国广为流传。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孙中山于1905年8月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随后革命党人在两广、云南省等地先后发动了数次武装起义,但因种种原因均告失败。孙中山考虑到在第二次广州市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革命党在新军中的力量仍有所保留,于是号召革命党人坚持斗争,并提出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正式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孙眉及南洋诸代表在新加坡槟岛开会。次年初,同盟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专门组织了领导起义的统筹部,以协调港粤党人,部署起义,之后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据点。同盟会决定以广州新军为起义主力,又从会内选拔出骨干队伍为先锋,并发动民军响应起义。此外,同盟会还吸纳了大批的海外华侨、留学生和境内会党等。

统筹部原定4月13日发动起义,后因清吏防范严密、枪械运输困难等原因起义日期一再变动,至4月27日发动时只有黄兴一路攻打两广总督署。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下午五时二十五分,起义总指挥黄兴带领130余位来自海内外的革命党人,自小东营5号出发开始起义,攻破总督署。撤出总督署后与清军发生激烈巷战,因兵单力薄,坚持一昼夜后失败。黄兴负伤逃脱,林觉民方声洞等人遇难,同盟会成员潘达微收殓72具烈士遗骸,营葬于红花岗(后更名为黄花岗)。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第十次反清起义,是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也是革命党人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被革命党人认为“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孙中山仍然给予了高度赞誉,认为:“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事件背景

清朝末年,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不断加剧。维新派“戊戌变法”被扼杀,义和团运动的被剿灭,使许多中国人对清政府失望,武力革命思潮开始在中国广为流传。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在草拟的公开的兴中会章程中,号召中外爱国志士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次年1月,孙中山邓荫南香港特别行政区组织反清武装起义,之后决定于当年重阳节(阳历10月26日)在广州市起义,用三千精兵分路夺取广州作为根据地,并从此北伐,以推翻清朝统治。起义当天,孙中山突然接到(起义策划者之一)杨衢云要求延期两天起事的电报,随后走漏风声,第一次广州起义(乙未广州起义)尚未发动便遭到清兵镇压。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随后革命党人先后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发动了数次武装起义,不过,因种种原因均以失败告终。

1908年,同盟会会员倪映典加入广州新军,并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许多新军士兵被发展为革命党。1910年2月,倪映典组织加入革命党的广州新军发动起义(第二次广州起义)。起义后爆发后,革命军遭到清军镇压,倪映典被清水师提督李准诱杀,起义失败。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起义中广州新军第二标因未参与起义得以保留,因此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力量仍有所保留。孙中山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号召革命党人坚持斗争,致函香港特别行政区革命党人,提出再在广州市发动一次起义,即第三次广州起义。

事件经过

起义准备

1910年11月,孙中山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岛召开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会后,孙中山派赵声往香港联络广州新军;派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分赴南洋各埠募款。由于孙中山被各地殖民当局禁止入境,就只能槟岛活动。12月,南洋英殖民当局又限令他出境,孙中山便于当月6日离开槟岛。次年1月19日,孙中山抵达美国。在他的影响下,各地华侨积极认捐,维多利、都朗度、满地可各致公堂甚至将楼房向银行抵押,借款相助。至3月下旬,同盟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部共收到海外汇款十五万余元。

次年初,同盟会在香港专门组织了领导起义的统筹部,地点位于香港跑马地三十五号。同盟会拟以统筹部为总枢纽,以协调港粤党人,部署起义。众人选举黄兴为部长,赵声为副部长。待起义发起时,则以赵声为总指挥。统筹部下分设八课,即调度、储备、交通、秘书、编辑、出纳、调查、总务课。此外,另设实行部于摆花街,专责炸弹制造及进行行刺诸事务,由方声洞李应生负责。

总机关成立后,各课分别派人进入广州市,设立38处秘密据点。4月3日,省城内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体联络就绪,统筹部召开发难会议,议决以4月13日为期,赵声为总司令,黄兴为副司令,分十路进攻。

统筹部计划在日本采购武器和弹药主,经香港再转运至广州。由于此次起义策划规模甚大,境外革命党人、留学生和境内会党成员等都会参加,需要购置的武器数量较多,统筹部便采用各种隐蔽手段进行分批购置、运输。

武装集结

同盟会决定将广州新军作为起义主力,又从会内选拔了一批500人(后改为800人)的骨干队伍为先锋,并发动民军响应起义。同时,许多华侨都加入了起义队伍,如缅甸同盟会组织了一批党员如李雁南、雷瑞庭、黄伯忠等十余人,回到广州参加起义。其他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安南等地都有华侨志士回国参加起义。此外,同盟会还吸纳了大批的留学生和境内会党成员来参与起义。

突生变故

4月,发生了同盟会成员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吴镜自香港运炸弹至广州时,不幸被捕,清吏因此加强了警戒,武器运输愈发困难。此外,在日本启运的一批枪械,又被周来苏惊惶失措地丢在海里。而且,就在黄兴进入广州市之时,担负运输枪械任务的党人陈镜波原系李准密探,刚向清吏告密,于是,由头发船运进的械弹均被清兵截获。这些突发事件的出现使得武器不能及时到位,革命党人又打听到龙王庙于23日晚和24日晨的突然增兵状况,多数人便提议延期起义。但姚雨平表示临阵反复改期,起义必然失败,于是黄兴同意放弃起义,下令各部立即解散,决定以个人之力拼死刺杀水师提督李准,以谢海外同胞的捐款。

4月26日上午,遣散指令发出后,多数革命党人撤出广州市。这时,四川省藉党人林时、喻培伦告诉黄兴四五天之前巡警局已发布搜查户口的密令,即使解散撤离也将被捕获,黄兴便决定让三四十人共同冒险直接袭击两广总督署。与此同时,陈炯明、姚雨平向黄兴报告了顺德第三营的同志碰巧被清廷用船调归停泊于广州天字码头的最新动向,黄兴认为可以乘此机会内外呼应攻取广州,陈炯明也表示其部下愿意听命即速参加起义。

于是,黄兴立即派李文甫到香港向统筹部请示,将起义时间定在27日。随后,黄兴将起义军分为四路:第一路由黄兴亲自率领,直接进攻两广总督署;第二路由姚雨平率领进攻小北门占领飞来庙,并迎接巡防营新建陆军入城;第三路由陈炯明率领以攻打巡警教练所;第四路由胡毅生率领守大南门。约定27日下午五点半同时发动进攻。

由于电报直到26日夜间才到香港,时间过于紧迫,使得多数党人和武器无法按时抵达广州市,香港统筹部便紧急致电广州推迟起义时间,但黄兴坚持按原定时间起义。而陈炯明遵从香港统筹部于28日起义的指示,并将其告知胡毅生、姚雨平等人。于是,最终只有黄兴一路在27日起义,陈炯明、胡毅生、姚雨平均未予以配合。

起义经过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下午5时30分,起义总指挥黄兴带领130余位革命党人,自小东营5号出发开始起义,直扑两广总督署。何克夫刘梅卿等竞吹螺号。很快,顺德区乐从墟的千余民军,也纷纷举旗响应起义。

起义军到达督署后,前队人马立即攻击总督署卫队,双方发生了激烈对攻枪战。不久,处于后队的徐维扬所率队员也赶到督署,与驻守卫兵激战。在正门口西辕门、东辕门革命党人的夹击之下,总督署的大门被革命党人攻破,随后黄兴等党人已经在衙内搜捕两广总督张鸣岐,但并未寻到。

退出总督署后,黄兴队伍不敢停留,急速出大南门,以期接应驻扎在广州市城门之新调巡防营。黄兴部行至东辕门外时,与李准的卫队相遇,林文等人被射杀,黄兴被伤右手两指,仍用断指继续射击。随后黄兴将队伍分为三路:川、闽、南洋党人往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数十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大南门,接应防营。

川、闽、南洋党人队伍在攻督练公所的途中遇见清兵,于是绕路攻龙王庙。其中,革命党人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的一筐炸弹,一直战到弹尽被清军逮捕。

往小北门的徐维扬队伍也很快就遭遇清军,徐维扬将所部分为两队迎敌。一队由徐满凌率领,且战且走,和攻督署退下的李德山等相遇。最后退入源盛米店,以米袋作垒,顽强作战一日夜,击毙清军多名。张鸣岐应对不了,便下令放火烧街,徐满凌等便跳墙突围。李德山以枪刀连杀数敌后胸部中弹,与徐满凌等一起被捕。其他大部分人因被火网封住而牺牲。与此同时,徐维扬率另一队在司后街与清军激战,清军退至保水师行台,徐维扬等绕路环攻,随后清军援兵赶到,徐维扬只能突围退却,后在高唐火车站被捕。

黄兴一路行至双门底,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台的巡防营相遇,双方不及辨识,即开枪混战。黄兴所部被打散,黄兴独自避入一家洋货店。在店中伙计的帮助下,黄兴易装改服,走出大南门,进入同志徐宗汉所在的河南机关,于4月30日返回香港特别行政区

事件结果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起义指挥者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为震慑民众,清政府统治者命人将大量革命者抛尸广州督署附近,于5月1日让广州地方善堂组织处置掩埋尸体,清理街道。同盟会成员潘达微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出面活动各界,收殓72具烈士遗骸,营葬于红花岗(后更名为黄花岗)。

七十二烈士名单如下:喻培伦、林文宋玉琳、方声洞、饶国、林觉民、李文甫林尹民陈文褒李德山陈与燊罗仲霍庞雄陈可钧饶辅廷陈更新冯超骧李雁南刘元栋、刘六符、李炳辉李文楷李晚郭继枚余东雄黄鹤鸣杜凤书徐培添徐进炲徐广滔徐临端徐礼明曾日全江继复、徐成、徐日培徐容九徐满凌徐茂燎徐佩旒徐廉辉、徐松根、徐保生、徐昭良、徐应安、韦统铃韦统淮韦树模韦荣初林盛初秦炳、周华、陈春、马侣、劳培、游寿石德宽程良林修明、周增、罗绅、陈潮、黄忠炳、王灿登卓秋元、胡应昇、魏金龙、陈清畴、陈发炎罗乃琳、林西惠、张学龄。

事件争议

起义爆发时黄兴所率领的选锋人数

关于黄兴所率领的选锋人数,中国历史学家黎东方在《细说民国创立》一书中说是130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喜所等在《黄兴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是一百二三十人,基本相差不大,而原中华书局总编辑李侃在《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说是200人。

起义失败的原因

关于起义的失败,中国历史学家包村在《黄花岗起义》一书中认为:“由于起义的领导者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因而就使这次起义成为少数人的军事冒险,终于遭到失败。”中国历史学家章开沅在《辛亥革命史》一书说:“黄花岗起义尽管看起来筹备的比较周密……实为黄兴等100余名热度可沸的选锋队的军事冒险”。但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在《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一书中则认为:“这是在情况发生陡然变化,原来的全盘计划突遭破坏,几乎明知将遭失败而决心以一死以报国人的悲壮的决定,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少数人的军事冒险行动。”中国历史学家张静认为起义失败约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财力缺乏累及准备工作;第二,形势多变影响时机把握;第三,协同不力导致响应未果。

影响与评价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第十次反清起义,是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也是革命党人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被革命党人认为“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孙中山仍然给予了高度赞誉,认为“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革命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所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中国历史学家李新也认为该起义激发了各地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宪文认为它给清王朝统治以极大震撼,打击并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同盟会在总结失败教训后,将反清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后世纪念

广州市黄花岗公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辛亥革命史迹的象征之一,中华民国建立后,对七十二烈士墓专事修缮,初建园区。随后广东省政府开始着手对黄花岗墓园进行拓展修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建成后,常年举办大型公祭活动,孙中山先生也于1912年亲临墓前缅怀烈士,并在历次公祭活动中写下5篇祭文。1949年以后,省市政协在每年3月29日都组织大型公祭活动缅怀英烈,沿续至今已传承百年。

“浩气长存”牌坊

黄花岗公园正门矗立着庄严雄伟的三间四柱大牌坊,牌坊高达13.29米,隐喻“广州三·二九起义”的日期,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手写下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牌坊后面的主墓道一直延伸到七十二烈士墓。主墓道中间为默桥,这是一座石制拱桥,桥面是凹凸不平的台阶,当人们走上桥时自然垂首缓行,对前方的七十二烈士墓形成恭敬哀悼的姿态。

纪功坊

纪功坊是黄花岗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144块巨大的长方体石头组成,正反各72块,一是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二是铭记当年捐款修建黄花岗公园的华人团体和个人。纪功坊上还矗立着自由女神像

革命纪念日

辛亥革命成功后,同盟会及国民党为纪念黄花岗起义,将其认定为重要的革命纪念日。1925年3月25日,国民党中央改变以往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纪念黄花岗起义的做法,改公历3月29日为“黄花岗烈士殉国纪念日”。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将其改称为“革命先烈纪念日”,意味着它正式由一党的纪念日上升为国家法定纪念日,民间将其统称为“黄花节”。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广东省情网.2024-04-07

广州市黄花岗公园:碧血黄花,浩气长存.广东英烈网.2024-04-10

江湖、革命、政党:中国致公党的发展历程.团结报团结网.2024-04-21

黄兴.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4-04-22

陈炯明.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4-04-22

政治与艺术的往复:田汉《黄花岗》版本流变考.中国知网.2024-04-22

辛亥革命 (2011).豆瓣电影.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