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山(英文名称:Yunlong Mountain),又名石佛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城南,属徐州市云龙区、泉山区。山区南北长约3千米,山脉呈南北走向,共九节,总面积约130公顷,最高点海拔142米。云龙山所属的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规划面积44.7平方千米。
云龙山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在地质构造上是徐州弧形构造的一部分,地层属华北地台区,发育较全,该区地形为低山丘陵,西坡较为陡峭,东坡平缓,土壤属粗骨褐土,土层薄厚不均。云龙山地区植物以侧柏、桧柏、青桐为主,动物主要有野兔、黄鼬、刺猬亚科等。
云龙山在北魏年间(约公元451年)便有拓跋焘屯兵,经历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成为包括云龙山北麓景区、一节山东麓等8个景区的文化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山西会馆、兴化寺、大士岩、放鹤亭、东坡石床、碑廊等。每年,云龙山会举办庙会、重阳节登山节等活动。依托云龙山而开发的云龙湖,包括东湖、西湖以及南湖等多个景点。
云龙湖景区于1984年正式开始旅游开发,次年,云龙山景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风景名胜区,1987年,云龙山被评为中国名山50座之一,2008年,云龙山风景名胜区更名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更名后的景区包括云龙湖、云龙山和珠山三大部分,2016年,云龙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
云龙山又名石佛山,明嘉靖《徐州志》记载:“城南二里曰云龙山,山有云气蜿蜒如龙,东岩有石刻大佛,故又称石佛山。”
云龙山名称来源有四种说法:一是云龙山浓雾四起,飘渺翻滚的云雾气势逶迤且蜿蜒如龙,云龙山故因此得名,明嘉靖《徐州志》记载:“城南二里曰云龙山,山有云气蜿蜒如龙,东岩有石刻大佛,故又称石佛山”;二是云龙山没有奇险峻岭,陡峭高山,却有蜿蜒起伏的龙韵,登山时,身心舒畅,明《南畿志》记载:“云龙山,在城南二里,山形蜿蜒如龙故名”;三是楚汉战争,彭城一战,刘邦惨败,隐匿山中,云龙山因刘邦“居上常有云气成五彩”而得名,《重修高皇庙记》记载:“想高皇以布衣起丰沛,提三尺荡群雄,五载而成帝业,所居之处常有云气为龙,成五彩,徐尝以名其山矣”;四是相传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在云龙山休息的时候,上空有龙一样的云彩来回旋绕,云龙山以此得名。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云龙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城南,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自北向南绵延约3千米,总面积为130公顷。云龙山北抵和平路,南至金泰路,以“溢洪道”为界,溢洪道以北属徐州市云龙区,以南属泉山区,通常所称的云龙山多是指云龙山山脉北部的部分山峰。
气候
云龙山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云龙山年均气温为13℃—16℃,1月份平均气温-1℃,7月平均气温27℃,山区年降水量724—1210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主要在夏季,6—8月份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6%—60%,丰富的降水为山内树木生长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山区平均日照时数为2310小时,全年无霜期为200—220天,年蒸发量1692.4毫米,1月蒸发量最少,6月蒸发量最大。云龙山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出现频率为29%,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春季时最大可达3.1米/秒,秋季最小为2.7米/秒,每年大于17米/秒的大风日数平均为8.8天。
地质
地质构造
云龙山在地质构造上是徐州市弧形构造的一部分。断裂所属的弧形构造分布在徐州、邳州市广大地区,其断裂位于徐州复式背南东翼,自徐州云龙山向西南经西礁村、罗岗、台上等地进入安徽省,断面波状起伏,北段走向20°一30°,南段走向10°,倾向南东,略呈向西突出的弧形,区内长16千米。断裂带中片理化、劈理化发育,且有构造透镜体,断裂一侧常见与断裂走向近一致的小褶皱。徐州市断裂东侧,派生褶皱发育,明显向南收敛,向北东撒开。
地层特征
云龙山属华北地台区,地层发育较全。太古界(泰山群)—古元古界(胶东群)为区域中深变质岩系,以片麻岩为主,组成华北准地台的基底。泰山群仅在郯庐断裂以西的丰、沛一带出露,呈近东西向展布。胶东群仅在郯庐断裂以东的新沂市、东海一带零星出露,多被剥蚀成垄岗和平川。中元节古界本区缺失。新元古界—古生界组成华北准地台的主要盖层,不整合于泰山群之上,以海相沉积为主,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次之。石炭系上统—二叠系是主要含煤地层,系、组之间多呈假整合接触。由于受郯庐断裂切割,新元古界—古生界地层仅分布和出露于断裂西侧的徐州市市区、铜山区、邳州市、睢宁县一带,组成淮阴山脉。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多呈孤零内陆盆地分布,以陆相碎屑岩为主,伴有中基性、基性火山岩侵入,新沂市可见断续出露,丰、沛、铜、邳仅见于钻孔中,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本区第四系广泛发育,以冲积相沉积为主。
地形地貌
云龙山山脉呈南北走向,共绵延九节。该地区为低山丘陵,西坡较为陡峭,东坡平缓,位于三节山山顶的观景台为最高点,海拔142米。地貌主要为低山丘陵,由古老的变质岩系构成山岭,海拔大部分在200—300米之间,坡度较低。
土壤
云龙山地区土壤属粗骨褐土,成土母质为石灰岩岩系的风化残积物、坡积物以及黄泛沉积物质、土层薄厚不均,随地形从山脚至山顶,由厚变薄,一般在5—50厘米之间,厚层为大于40厘米,面积较少,多分布于梯田、山麓平坦处;中层为20—40厘米,多分布于阳坡和阴坡中下部阴坡上部平坦地段;薄层为小于20厘米,多分布于阳坡中上部及局部坡度较大和水土流失严重处。pH值在7.0—8.0之间,有较强的生石灰反应。土层中夹杂着大量石块、石砾,一般下层多于上层,孔隙大耐涝、漏水、怕旱、结构不良、表土易被冲刷。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云龙山主要树木种类有:侧柏、桧柏、青桐、刺槐、苦楝木等百余种乔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侧柏,占到乔木总量的98.2%,其次是野生构树。灌木有:枣叶茶、荆芝、枸杞、接骨木等。人工栽植有紫荆、迎春花、黄金条、连翘等,竹亚科有篌竹和慈竹。
动物
云龙山区内人类活动频繁,野生动物大都迁徙、藏匿或被猎杀,种类和数量逐年减少,大部分已经绝迹,兽类里面仍有野兔、黄鼬、刺猬亚科、狐属、獾、山鼠、野猫等出没,但数量稀少。鸟纲类有斑鸠、灰喜鹊、环颈雉、文官鸟、麻雀等。两栖及爬行纲有蟾蜍、蠓虫蛙和蛇。
历史沿革
云龙山有较为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自北魏大石佛诞生至今一千五百多年间,经北魏、唐、宋元、明、清各代着力营造,使云龙山变成了汇集人文景观、文物古迹的文化旅游地。
北魏—唐—宋时期
正平年间(公元451年—452年),拓跋焘攻彭城,久攻不下,遂屯兵云龙山,其士兵以刀剑凿石成佛,人称“佛头岩”,太和十年,北魏工匠于石佛像侧开凿摩崖石刻,元和八年(公元486年),唐代摩崖石刻开凿,宋治平四年(公元1068年),唐宋摩崖石刻开凿工程结束,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彭城人张天骥于云龙山西麓筑草堂,并建放鹤亭。
明—清时期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89年),憎胜吉为大石佛建殿堂,石佛寺始称兴化寺。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僧文安扩建大殿五间,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寺庙毁于大火,幸存的有72处,约250余尊佛像,大石佛安然无恙。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文安再次募资重建,并建配殷、山门、方丈禅堂及两廊,历时两年完工。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户部分司主事张瑕蔬浚石佛井,将此井命名为饮鹤泉,并立碑于井侧。康熙(公元1662—1719年),兴化寺大石佛始增刻两臂及胸,完成半身像。同时代,在徐晋商集资于云龙山兴化寺北侧关圣殿所在地兴建山西会馆。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市知府姜焯重修放鹤亭,创建大士岩。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淮徐同知孙国瑜于云龙山首倡义学。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将义学改建成书院,更名云龙书院。乾隆,又几经扩充增制,形成由讲堂、孔子庙、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四贤祠、白鹿洞、望湖亭等众多建筑设施构成的书院格局。乾隆皇帝曾多次登临云龙山,并曾题“黄茅冈”三字,命人刻于石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昌于云龙山一节山顶建成船亭。1972年冬,云龙区房管处古建队将其拆除。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至三年(公元1912—1913年),淮泗旅(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九混成旅)驻扎云龙山。云龙山北门牌坊被迫解散后,散兵游勇恣意纵火抢掠,遂使云龙书院变成一片废址。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国民党徐州市政府重修云龙山放鹤亭。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国民党徐州市政府在云龙山北麓修建“徐州八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同年5月,徐州机务段于云龙山北麓修建“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徐州时登临云龙山,发出重要指示:“绿化造林,变穷山为富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云龙山兴化寺、大士岩等宗教场所僧人遭驱逐,寺院被园林部门接管,许多重要文物古迹被破坏,大石佛被毁,密布大佛两侧崖壁上的小佛雕无一幸存,许多珍贵的石碑被人为破坏,变得面目全非。1983年,云龙山兴化寺重新开放,寺内重新恢复佛教活动。1993年12月,修建新大雄宝殿和天王殿。1995年10月,新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工程竣工,建筑面积564.9平方米,1996年—1997年,云龙书院重修,恢复部分旧景观,并新建醉石亭和摩崖石刻碑廊。
景区布局
云龙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城南,景区主要分为云龙山北麓景区、一节山东麓、一节山西麓景区、一节山平台景点、二节山景区、三节山景区、云龙山西麓景点、南麓景观等8个景区,主要景点包括:兴化寺、山西会馆、大士岩、云龙书院、东坡石床、放鹤亭、碑廊等。其中“云龙山色(云龙山)”“佛寺钟声(兴化寺)”“放鹤春晓(放鹤亭)”被誉为徐州八景之三。
重要景点
云龙山北麓景区
原有云龙山北门牌坊建造年代不详,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1980年重建云龙山北门。云龙山牌坊采用中国传统“三间四柱”的牌坊样式,为清代建筑风格,造型简洁古朴端庄。主体建筑采用花岗岩石材建成。新山门门前设两层台阶,上下各六级,中间设歇步。2012年敞园改造拆除两侧的耳房。
黄茅冈
黄茅冈位于云龙山西坡,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市知府,与隐居云龙山中的张山人互为知己,一天,苏轼酒后上山,刚至黄茅冈处便不胜酒力,醉卧石上,并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流传至今的“七句诗”,黄茅冈从此成为历代文人稚士登临云龙山时必去凭吊怀古之处。
明清牌坊
牌坊集中在云龙山的北坡,各种牌坊高低错落,有二三十座之多,牌坊有双柱的,四柱三间的,有单层,还有双层。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柱上刻有楹联与誉辞,云龙山的石牌坊大都毁于上世纪60年代。
云龙山碑位于云龙山北麓,北门南10米,靠路右侧有高1.5米,长7米巨石,形如卧牛,横卧路边石壁上刻“云龙山”三字,每字各1米见方,题字者为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徐州兵备右参政,辽宁柳城人莫与齐。
卧牛泉位于北门南10米云龙山碑右侧,泉池星长方形,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5米。泉池南岸池壁伸出一石雕龙头,上游洞水下泄通过龙嘴注入池内。泉池东侧池壁上方刻着“曲港跳鱼”四个大字,此四字出自苏轼词《水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三义桥
三义桥位于云龙山麓西北,卧牛泉上横跨一座石拱桥,名叫三义桥。桥旁利济碑记载:“徐都城南,云龙山麓西北,旧有平桥一座,为通涵洞桥是也此桥年久失修,非修无以便行人。丝有郡人杨文一者,目观惨然,心偶计之,非邀同乐善君子,不克藏事。于是,杨君为之倡首,随携同王君惠斋,将君润卿,刘君震奎,张君厚培,寓目兴怀,罔不踊跃乐输,共集青贰佰余串。吉日鸠工,丝将平桥改券,名为三义桥,三义桥于1997年进行重建。
利济亭
利济亭位于云龙山北门内上山道左侧,为单层四角飞檐小亭,占地面积约16平方米,建利济亭是杨文一和王惠齐、蒋润卿、刘震奎、张厚培等五于1893年出资建造,为方便过往行人歇脚、取名利济亭即方便他人之意。
喜雨亭
喜雨亭位于云龙山北麓,为单层六角飞檐小亭,东临抗战亭,喜雨亭又称草亭,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71年),占地约16平方米,苏轼初任凤翔签判,天久旱无雨,恰逢官衍新建小亭竣工时,天降大雨。遂将其亭命名为喜雨亭,并作《喜亭记》以纪其事。至明代成化年间,陈廷琏守徐州市,又逢天大旱,陈率府衙官员遍拜神祠祈雨获得成功。百姓称赞陈太守功德堪比苏轼,提出建喜雨亭,以褒扬其功。旧亭早已颓废,现喜雨亭为九十年代重建。
抗战亭
抗战亭位于云龙山北麓半山腰,为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亭,建于1947年5月。亭中立有三面体纪念碑,西面镌刻“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十三个大字,右侧镌刻殉职员工姓名,左侧镌刻抗战殉难碑记。
苏步桥位于北门上山道西侧约20米处。此桥因苏轼而得名。苏轼任徐州市知府,常于公务间隙率宾朋僚吏登云龙山。一次、苏轼带人往山西麓黄茅冈拜访张山人路经此处,不小心掉到了山涧里附近百姓闻知此事,便找来一块石板架在山涧上,将其取名为“苏步桥”。原桥已不存在,现有苏步桥是一座造型美观的小型石拱桥,建于1999年。
戴碑位于苏步桥西侧约70米,为摩崖石刻。碑文字体20厘米见方,共计16字:“造林兴学、富国强兵、发扬文化、保障汉京。”落款是:“民国十九年九月戴传贤书。”戴季陶即戴季陶,曾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于1930年登上云龙山参观,题词并勒碑。
怀古亭
怀古亭位于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北麓、云龙书院东侧,戴碑上方,是一座单层六角飞檐仿占亭,原名醉亭,建于1914年,由铜山县首任民政长王少华倡建。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登临云龙山,曾在此亭中小想。在这座小亭中,毛泽东对陪同参观的徐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做了“绿化造林、变穷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
抗战亭南约70米,路西石壁之上有抗日救亡诗刻,内容为:“西楚号霸国,子弟夙称雄;何不奋余烈,直捣海天东。”题诗者为北方学生抗战请愿团成员,题诗时间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方学生抗战请愿团南下途经徐州市时,登临云龙山参观,为表达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强烈的爱国心,壮怀激烈的请愿团成员在石壁上题写了此诗。
一节山东麓
兴化寺
兴化寺位于云龙山一节山东麓,背倚山峰、坐西朝东,素享苏北名刹盛誉。兴化寺始建于1398年,初名石佛寺。兴化寺自建寺以来,几经重修,现已形成六进院落,内有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山门、三圣殿、藏经楼、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斋堂、库房及僧舍等。在兴化寺内石佛附近的石壁上,还有大面积的摩崖石刻。大小不等的佛龛中,有释迦牟尼、菩萨、天王、飞天、僧侣等200余尊佛像,除少量北宋作品外,其余均为唐代作品。
洞天小庐
洞天小庐位于兴化寺方丈禅院内,1979年开工建设。1980年春竣工。禅院内生长竹林,小庐位于竹林南侧,坐北朝南、面三间,进深两间。洞天小庐产权原属园林局、1986年园林局将兴化寺移交给徐州市佛教协会时将其一并移交。现作为徐州市佛教协会办公室。
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东省,始建于清康熙,占地近5000平方米,内有关圣殿、财神、福神殿、火神殿、戏楼等建筑。1987年,该馆被列为徐州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底被评定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徐州地区惟一建筑格局保留较为完整的会馆。
代笔亭
代笔亭位于云龙山东大门外,原为保护巨石上“阿弥陀佛”四字石刻及“关羽马蹄印”所建,亭为长方形,中立石碑,徐州人习惯称为“马蹄亭”,是徐州市确立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节山西麓景区
大士岩
大士岩位于云龙山的北峰西麓,为云龙山诸景之冠,始建于清康熙,徐州知府姜焯为找僧人看守放鹤亭,于云龙山首节西侧兴建僧舍,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巨石上有一观音大士像。姜焯命人依照画像将巨石雕刻成一送子观音,并建一大殿予以覆盖。因观音像是在岩石上发现并雕刻于岩石上,故将大殿及其配殿统称为大士岩,大士岩西侧有依山崖修建的五十三级石阶,陡峭险峻,气势非常壮观,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
姜公亭位于云龙山大士岩禅院的北侧,姜公即姜焯(公元1659—1744年),字曦陆,山东省莱州昌邑市人,康熙五十一年始任徐州市知州,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后人建亭以纪念。
醉石亭
醉石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西侧,同可廊相连,廊下即“东坡石床”,亭得名于苏轼《登云龙山》:“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亭内有宋代《登云龙山》摩崖石刻,亭前有苏轼塑像。
五十三参位于大士岩山门外。五十三参即是五十三级台阶。五十三参取意于佛教中善财童子拜佛的故事。寺庙修有五十三参,即劝告信士,要成“正果”,必廖诚参拜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云龙山庙会期间,五十三参常云集四方善男信女,于此虔诚跪拜。此外庙会期间,大士岩山门对面的戏楼常常唱戏,五十三参常坐满看戏者。
半山亭
半山亭位于五十三参下面,正对大士岩山门,清代徐州市知州姜焯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建。因此亭建在半山腰处而得名。乾降四十六年(1781年)将其改建成戏楼。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戏楼已不复存在,仅存台基。现存的亭子是1936年在台基上重建的,仍沿用旧名半山亭。亭内有石桌、石凳。据台基上所嵌石碑记载,戏楼为延寿庵所募建。
云龙书院
云龙书院坐落在云龙山西麓半山坡上,云龙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为云龙书院。书院最初为清代宫式建筑,内有讲堂、四贤祠、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后为战争所破坏,1996年,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得以恢复,2014年,云龙书院重建工程完工,依次建有门头、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阁、宜福堂、三官庙、四贤祠等古代重檐式建筑。
望湖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白鹿洞之上,为清代徐州市知州姜焯创建,距今已将近三百年。望湖亭是一处学子们读诗书的场所,也是一处观看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的理想之地。
白鹿洞位于云龙书院望湖亭下。此洞为人工开凿洞门高约2米、宽约1.9米、深3.2米。洞内一侧有天然小洞,甚为狭窄,人不能入内。洞门上方刻“白鹿洞”三字。1996年,重建云龙书院时予以整修。关于白鹿洞的得名,史载:唐贞元年间,李渤与其兄隐读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李渤养了一只白鹿,十分驯良,常随李渤出入人们都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明正德初年(1506年)南康太宗王为了纪念李渤,辟山为洞,并取名白鹿洞。
东坡石床
东坡石床位于云龙山西坡的山腰上,相传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此休憩而得名。苏轼醉卧的石床是一块天然岩石,长5米宽1.5米,表面相对平整。石床附近石壁上有30多方碑刻。除苏轼诗的摩崖石刻外,还有其他内容的碑刻。如《续喜雨亭记》碑、新修紫翠轩记》碑和顺治十三年(1656年)户部分司河南人贾壮的《紫翠轩》诗刻。此外,还有许多摩崖题字,如康熙九年(1670年)云龙山椎张志羽书写的“枕石卧云”四个大字等。
张山人故居
张山人故居位于云龙书院南侧,张山人,名天骥,字圣涂。苏轼在徐时,两人成莫逆之交,苏轼还为张山人写下了著名的《放鹤亭记》。宋熙宁十一年(1078年)春,黄河洪水过后,张山人在云龙山北首山顶上重建家园,便是现存的“张山人故址”。
张山人故居原虽为草堂,历经数百年仍有迹可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多次修缮。1999年,张山人故居在云龙山西坡重建,院落布局清幽雅致,具有典型宋代农家小院的风格。但因年久失修,常年漏雨,失去实用价值并存有安全隐患,张山人故居在云龙山敞园一期工程中被拆。2012年2月,徐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高标准修复张山人故居。重修后的张山人故居为“四合院”式建筑,建筑总面积约500平方米。故居为砖木结构,木头采用美国花旗松,砖是从青岛市购来的旧青砖,正房坐北朝南,屋脊上有精美的鱼龙吻和走兽,并设有东西两厢房和客房。
一节山平台景点
放鹤亭
放鹤亭位于云龙山一节山顶平台,始建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原为宋代徐州市人云龙山隐士张天骥所创建。苏轼任徐州知府时,常来亭内饮酒,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放鹤亭记》,便得名为放鹤亭,现存放鹤亭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清代轩式建筑,坐东朝西,南北进深11.95米,东西进深4.95米,整体砖木结构,歇山飞檐,周围有1.2米宽的回廊,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招鹤亭
招鹤亭位于放鹤亭南侧约20米,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小亭占地面积约14平方米。此亭建设年代不详。亭建于一高台上高台面积约50平方米,东、南、西三面为石砌墙壁,台上距地面约2—3米高;北侧为人口,口处青石碑上刻《招鹤歌》。
饮鹤泉
饮鹤泉位于放鹤亭旁,原名叫石佛井。此井自上而下全是穿凿岩石而成。民间传说:秦始皇为破云龙山王气,派人在云龙山龙首处凿了一个洞,后人称石佛井。1952年,毛泽东主席登临云龙山时曾经参观过饮鹤泉,并赞许道: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船亭
船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为徐州市知府田庚创建。原为两层砖木结构,上层似船,下层为厅。厅西面墙上有匾一块,上书“天上座”三字。匾下对联为:“春水船如天上坐,秋山人在画中行”。现在的船亭为1979年重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10平方米。船亭东首为三层,顶层为茶室,门额上悬挂“天上座” 匾额。
碑廊
碑廊位于放鹤亭东侧,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原只有三间小尾,1959年夏天扩建为十间敞廊。廊内墙中镶嵌不同时期石碑,多为明、清两代文人及官员所题诗文及书法作品。除云龙山原有碑刻外,又将散落市区各处的碑刻迁来碑廊安置现有大小碑刻共计42块。1997年,廊北侧东面增建碑廊约40平方米新展出清代徐淮道康基田等书法碑刻12块。
御碑亭
御碑亭位于位于第一节山顶西南角,放鹤亭西南约30米混凝土结构,建于1970年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原亭为砖木结构,建设年代不详。亭内立清代爱新觉罗·弘历《游云龙山作》诗碑,故取名为御碑亭。后被僧人占用,用于售卖茶水。1969年拆除,亭中御碑移至碑廊安放。现御碑亭所立之碑为清代徐州知州桂中行德政碑。
张山人故址位于一节山平台北侧,是一座一丈五尺高、两丈五尺宽的砖砌门墙,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也是由徐州市知府田庚所建。中间月洞形门的上方刻着“张山人故址”五个隶书字,由田庚题写。
二节山景区
怡然亭
怡然亭位于云龙山第二节山顶,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为四角仿古亭,顶覆绿色琉璃瓦,亭内设石桌石凳。占地面积约14平方米。
鹤归亭
鹤归亭位于二节山西麓半山腰处,距西门约100米。此亭兴建于2000年秋,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鹤归亭以人工塑石为基础,亭下人工塑石形成峭壁,峭壁之上建亭,亭为双层。下层为单向坡檐,顶层为南北向宽、东西向窄的非对称六角形,上覆金黄色琉瑞瓦,亭中四面敞亮,而积约为26平方米,南北两侧设扶手栏杆及坐凳;西侧为观景口,扶手即为底层亭子的脊;东侧为亭子人口,通过天桥连接南侧台阶路。另一路由三块人造塑石构成,通向下层观景走廊,走廊两头敞开,西侧可凭栏观景。
三节山景区
观景台
成观景台位于海拔142米的云龙山第三节山顶,建于1980年,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2001年,观景台扩建后,二层平台向西延伸约6米,占地面积增加到近1700平方米。观景台分上、下两层。上平台面积约为400平方米,下平台面积约为1062平方米。上平台南侧矗立一座六角重檐仿古亭,亭内摆放圆形花岗岩石桌,直径约1.5米。石桌周围摆放六只石鼓形花岗岩坐凳。下平台中间为占地约3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及贵宾接待室。平台下为观景台大酒店。位于上下平台之间的观景台北侧人口照壁上,镌刻着由著名书法家尉天池题写的“观景台”三个大字。
同心台位于观景台南20米处,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建于2003年。景观主体由“同心锁”“同心往”“同心链”三部分组成。同心锁为青铜铸造,宽1.2米、高0.7米、厚0.4米,中空,重680斤。锁正面中间为心形图案,左右为龙凤图案及“永结”、“同心”四字,背面铸“心愿锁,锁定心愿到永远”字样。同心柱由4根云头大理石柱和横梁组成,大理石云头柱每根高3.5米,重1.6吨,分别刻有“平安锁、连心锁、定情锁、财源锁、成材锁、长寿锁、同心锁、友情锁”等吉祥语。横梁长4米,重1.5吨。另外2根大理石立柱每根高3.1米,重1.8吨。同心链共6根,总长66米,总重396斤,两端分别缠绕在四根石柱上。
三让亭
三让亭位于云龙山第三节西麓流碧亭上方,为三角形仿古亭,寓意三让徐州市,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中的经典故事,曹操为报杀父之仇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为保护徐州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把徐州让给了刘备,三让徐州使刘备不仅博得忠厚仁义之名,还彰显出刘备善于审时度势、能谋善断的战略家本色。三让亭传诵了一段“陶恭祖三让徐州”的佳话。
流碧亭
流碧亭位于云龙山第三节西麓,汉画像石艺术馆北侧,为四柱仿古亭,朱栏椅疏,小巧玲珑,因亭下石有流碧泉得名。听雨亭红色亭柱上悬挂楹联:“一泓碧水涵古彭古意,百仞瑶台赏新景新姿。”
云龙山西麓景点
彰军碑位于云龙湖东岸,背靠云龙山,面朝云龙湖,碑高3米、宽0.8米。碑亭为八角重檐,黄色琉璃瓦,其独特之处在于,顶层为四角,底层为八角。1982年夏,为表彰驻徐部队支援云龙湖治理建设,由徐州市人民政府建立。碑正而镌“彰军碑”字,背面刻《彰军碑记》
别有洞天位于云龙山第二节山下,建成于1995年9月。此景利用云龙山溢洪道,在600多米长的隧道空间内建成长江十景、水漫金山、秦淮人家、隆中对、赤壁之战、三峡风光、乐山大佛、都江堰、九寨风光和长江源头等景观。别有洞天管理处入口处右侧墙壁间镶一碑,上刻《别有洞天碑记》。
汉画像石艺术馆
汉画像石艺术馆坐落在云龙山西麓山脚下。原址是1959年修建云龙湖时留下的采石场遗址,其上形成悬崖绝壁。汉画像石艺术馆由老馆和新馆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67公顷。老馆建于1989年10月,为仿汉唐建筑,画像石分别陈列在七个展室和206米的展廊上。展出自清末到1989年之间发掘和发现的画像石精品,有苗山画像石墓、栖山画像石墓、洪楼祠堂以及张伯英捐献画像石等。新馆于2007年建成,徐州汉画像石新馆和老馆比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陈列展出汉画像石400余块。
索道位于第一节山东侧山下翻越第三节山峰至第六节山西侧山脚,全长1200米,垂直高度落差最大达88米,沿途共设立十八个索道支架、三个站房及停车场,总占地面积为2980平方米,西站站房为索道总站,位于云龙山第六节山西麓,与果树盆艺园相邻;中间站房与观景台相邻;东站站房与云龙山溢洪道相邻。索道共有吊篮式缆车129个,为单线自动循环式索道。缆车运行速度为1米/秒,最大单运输量450人/小时。
刘备泉
刘备泉位于云龙湖东岸,云龙山西麓,因此泉生于山前岩壁裂隙之间,故又称流碧泉。临泉岩壁之上有一个四角亭,即流碧泉亭。距流碧泉亭东北方向约50米处半山坡上,有一座三角小亭隐现于侧柏中,此即三让亭。三让亭下面共有台阶63级,寓意陶谦63岁时将徐州市让与刘备,2004年,徐州市政府在此处修池建亭,并将此泉命名为刘备泉。
挂剑亭
挂剑亭位于云龙湖东岸季子墓。“季子挂剑”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诸樊的弟弟季札有一年出使中原列国,途经徐国都邑,与徐君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徐君对吴季子的佩剑情有独钟,吴季子“心许徐王”,待出使归来将以剑相赠。徐君逝世后,吴季子悲痛之余,仍履行诺言,将心爱的佩剑挂在徐君墓前永为纪念。
南麓景观
云龙山南麓原为茶棚。清末至民国初年,渐渐有人居住,形成村庄,即名“茶棚村”。2003年,徐州市政府决定对云龙山南麓进行景观改造,2010年,将云龙山南麓建成生态花园,裁植香樟、荷花木兰”等多种景观花木。
文化活动
重阳登高
重阳登高是徐州人,尤其是老人和文化人的传统习俗。每逢重阳日黎明或前一天夜间,徐州城乡的老人和文化人,多在家人的陪伴下,或与同事、或与好友结伴登高,在山上选一片平整的地方,摆上酒菜,开怀畅饮。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徐州人重阳登高,已不选户部山戏马台,而改登云龙山。云龙山不仅有“高”可登,而且聚会场所散快,更具有山野气息。每年重阳节,云龙山管理处都要赶在重阳日到来之前,提前将山内游步道沿线扯上临时照明线路。重阳夜,数百盏电灯一齐点亮,将一到三节山照得一片通明,大大方便了登山者。
喊山大赛
喊山是徐州市特有的强身健体的民俗,有着4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篯铿的养生术中就有吐故纳新之说。每年,徐州市喊山大赛都在云龙山上举行。参赛者聚在一起,大声高喊,喊山大赛分为声如洪钟奖和意蕴悠扬奖两个奖项。参赛选手可用河南豫剧、京剧清唱、流行歌曲等形式进行呐喊。
其它看点
庙会
云龙山庙会又称“云龙山庙市”,俗称“云龙山庙会”。影响范围遍及鲁南、豫东、皖北接壤地区及徐州六县(市)、五区。云龙山庙会始于清康熙年间,徐州市知府姜焯,在山西坡兴建僧舍时于地基中发现一块白纹巨石,便命人雕刻成玉带观音。老百姓又称送子观音。众多妇女知悉,纷纷来拜,以求早生贵子。信佛教者多来拜祭,久而久之形成观音会,民间称为云龙山会。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也成为传统民俗活动云龙山庙会,这天兴化寺、大士岩的僧尼都要举行法事庆典活动,为烧香拜佛者还愿,来者益众。到清代乾隆(1719年),云龙山庙会已初具规模。之后,云龙山庙会场面发展愈来愈大,庙会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云龙湖
云龙湖就在云龙山下,与云龙山、珠山共同构筑了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云龙湖原名簸箕洼,明代万历年间,因为有两只石狗镇涝,又叫做石狗湖,位于徐州市市区南部,东依云龙山,云龙湖现有水域面积7.5平方千米。一条湖中路把云龙湖分割为东湖和西湖两部分。云龙湖从功能上大致分为三个区,东湖以水上科普娱乐为主,主要有沙月岛、水上世界、荷风岛等景观。西湖以休闲度假为主,包含湖中路、生态岛、钓鱼岛等景观,南湖以苏轼文化旅游为主,主要有龙华桥、云汇桥,解忧桥和泛月桥。
云东文化街区
云东文化街区位于徐州南北文化轴的南端,建设项目在云龙区和平路以南、云东一街道以东,总占地7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于2022年6月完工,整个区域以市民广场为中心,两侧辅以具有汉文化特色的仿古建筑。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95年,徐州市政府在跨云图原址上建成观景台。同期,建成横跨云龙山东西两侧的千米索道和滑道,开凿穿山隧道,完善了山内道路设施。
2003年开始,徐州市政府先后对云龙湖实施了“显山露水”“退渔还湖”“退建还绿”工程。
2004年,徐州市政府出资将云龙山西麓黄茅冈村、金山村居民迁出异地安置,实施显山露水工程,引种万亩杏林,再现了宋代苏轼笔下所描绘的“一色杏花三十里”的景色。
2009年,徐州市政府在云龙湖风景区实施集滨湖公园、市民广场、艺术馆和步行街于一体的“四合一工程”。
2011年,云龙山景区实施敞园改造工程,一期工程于6月开工,2012年9月29日竣工,历时15个月。林相、景观改造面积17.4万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二期工程于2013年5月开工,主要为重修云龙书院和张山人故居,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总投资1500余万元工程于2014年5月竣工。
保护
云龙山由于历次战争、自然灾害及政治运动的影响,文物古迹屡遭破坏。1979年,徐州市政府加强了对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985年,云龙山景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风景名胜区。
2014—2015年,云龙山管理处完成了景区内市级文物放鹤亭、招鹤亭、津浦铁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云龙山碑廊的修缮,同时对碑廊北面的水塔进行改造,增加了不锈钢内胆,安装了水塔自动控制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塔年久失修,供水设备落后造成水塔溢水、渗水从而累及碑廊,造成碑廊墙面大面积发霉脱落等一系列问题,加大了其他重要古典主义建筑的保护,如姜公亭、毛泽东主席登临处等进行了修缮和整理,对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景台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对滴珠板进行了加固,排除了险情,对观景台上的跨云阁也进行了维修和彩绘。
2022年,云龙山选取部分抗逆性强、蓄水能力好的乡土树种及开花景观效果好的变色树种进行种植,增加林下灌木、地被的面积,并在云龙山、泰山、凤凰山栽植各种乔木3万余株,清理山林干枯枝面积800余亩,并共安置了60个鸟窝,定期释放啮小蜂,开展生物防治,将病虫虫卵及时扼杀,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有效捕捉白蛾等虫害。
相关文化
诗词
宋时,苏轼就任徐州市知州时,公余常来云龙山游玩,与其诗酒唱和,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苏轼在《游张山人园》诗中写道:“壁间一轴烟萝子,盆里千枝锦被堆。惯与先生为酒件,不嫌刺史亦颜开。纤纤入麦黄花乱,城退催诗白雨来。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气得满瓶归。”
苏轼《放鹤亭记》中清楚记载了放鹤亭的创建和命名经过:“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清时,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孟秋、彭城人杨四知在洞穴上方镌“洞天”二字,并题诗一首:“洞天原是旧先天,住此蓬某是逸仙。无限禅机何处觅,花香鸟语意无边。”乾隆皇帝曾题一联:患云无住庄严相,法雨常飞清净身。作《放鹤亭歌》:青山绿水古徐州,黄河之水东南流。本意登临豁远志,宣房深计翻增愁。。
诗人柳亚子于1953年夏天登临云龙山,在放鹤亭内挥笔题写了“江山无恙鹤归来"。
人物
拓跋焘
拓跋焘(408—452年),字佛狸,北魏太武帝。据传云龙山兴化寺大石佛的出现与其有关。云龙山东麓代笔亭下巨大盘石上“阿弥陀佛”四个大字,亦传为拓跋焘用铁马鞭勾划。盘石旁边有两个大马蹄印,传说为拓跋焘战马踩踏而成。拓跋焘依靠鲜卑骑兵击败柔丝,攻灭夏、北燕、北凉,取宋虎牢、滑台等河南地,统一中国北方。
张天骥
张天骥(1039一不详),北宋彭城人,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山人因醉心道家修身养性之术,不向仕途,不求闻达,终身未娶,隐于云龙山,过着“读书北窗竹,酿酒南园水”的闲适生活。平生喜好养鹤,每日以驯鹤为事,在山坡修建草亭,名为“放鹤亭”。朝放鹤,暮招回,以鹤为友。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任徐州市知州,与张山人过往甚密,并以鹤为媒,写下了诸如《放鹤亭记》《游张山人园》等诗文。
苏轼
苏轼(1037一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市(今四川眉州)人,嘉祐进士。北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由山东密州调知徐州。苏轼在徐州做了不到两年的州官,却与云龙山结下不解之缘,为徐州云龙山留下170多篇(首)诗词文章,苏轼对云龙山的称赞,是中国文化人对云龙山认可的开端性表述。
姜焯
姜焯(生卒年月不详),字曦眭,山东昌邑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任徐州市知州。任期内,姜焯十分重视地方文化建设,到任不久,即重修云龙山放鹤亭,创建姜公书院,创建大士岩,云龙山庙会由此起源。
爱新觉罗·弘历
爱新觉罗·弘历,即清高宗乾隆皇帝(1711一1799年)。其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先后四次到过徐州,分别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和隆四十九年(1784年)。云龙山北侧有专门为其建造的行宫,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有三进院落。
黄公望
黄公望(1269一1354年),元代书画家,云龙山碑廊保留他的书法碑刻,是为岳飞过南阳武侯祠所书《出师表》长卷而作的跋文。
戴季陶
戴季陶(1891一1949年),名传贤,字季陶,四川广汉人,祖籍浙江吴兴,曾留学日本,就读东京大学法科。在日期间、参加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闹革命。1926年,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1930年,戴季陶来徐州市考察,曾登上云龙山游览,并题词刻碑,“造林兴学,富国强兵,发扬文化,保障汉京。”
佛教
云龙山是一处重要的佛教名山,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首先在当时的楚国得到传播。据史裁,中国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室贵族就是当时在彭城为王的楚王刘英。他晚年喜黄老之学,信仰佛教,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东汉末年,陶谦占领徐州时,他的部下管融曾在徐州大起庙宇,雕凿佛像,上涂金箔,金碧辉煌。从东汉至唐宋,徐州作为东部地区佛教“传播的圣地,保持着佛教中心的地位,很多知名的僧侣皆出自徐州,云龙山唐代佛教造像是中国东部地区佛教文化的遗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云龙山也因此成为佛教名山,香客云集。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1952年,毛泽东对徐州市考察期间曾登上徐州南郊云龙山,对着山上的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对随行者进行了考问和点评。
1984年,徐州市政府正式批准云龙湖规划,从此揭开了云龙湖旅游开发的序幕。
重要荣誉
1985年,云龙山景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风景名胜区。
1987年,在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山》中收入中国名山50座,云龙山便位列其中。
200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将“云龙山风景名胜区”更名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更名后的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包括云龙湖、云龙山和珠山三大部分。
2016年,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含云龙山)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云龙山——徐州主要景点之一,苏轼主政徐州期间,多次携友同游.飞扬文旅.2023-08-22
登云龙赏山水名胜 身临海洋观奇特水族(图).中国网.2023-08-22
江苏徐州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从城市文化名片到优质旅游目的地.江苏学习平台.2023-08-28
云龙山景区.徐州云龙湖旅游景区.2023-08-22
云龙山庙会.徐州云龙湖旅游景区.2023-08-29
【改革开放40年】云龙湖景区荣膺国家5A级景区,成为徐州的“金色名片”!.徐州交通广播.2023-09-01
胡存英:徐州名胜 云龙山.黄淮网.2023-09-06
徐州云龙湖景区升格5A级.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2023-09-06
省政府关于徐州市云龙山风景名胜区更名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及云龙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江苏省人民政府.2023-09-06
为什么是“云龙”山.无线徐州.2023-08-22
云龙山景区.徐州云龙湖旅游景区.2025-04-15
徐州文脉 | 关于城中这座山,你不知道的有很多.无线徐州.2023-09-07
苏轼、乾隆、北魏太武帝......诸多名人“加持”!云龙山上十八亭大有来头~.彭城晚报.2023-09-01
云龙山下这座亭.无线徐州.2023-09-07
张山人故居基本完工 为“四合院”式建筑.中国徐州网.2025-04-15
云龙山——徐州主要景点之一,苏轼主政徐州期间,多次携友同游.飞扬文旅.2023-09-06
保护不善 徐州“刘备泉”干涸.扬子晚报.2023-09-07
徐州举办喊山大赛.新浪网.2023-09-15
云龙山庙会管理通告来了,严禁明火上山和野外用火.中国江苏网官方账号.2023-09-06
主体全部封顶!云龙山下,文化街区雏形初现!.徐州都市晨报.2023-09-07
云东文化街区主体全部封顶.中国徐州网.2023-09-07
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徐州市云龙湖旅游风景区.2023-09-04
江苏徐州云龙山实施“ 近自然” 生态修复模式.扬子晚报网.2023-09-04
推荐阅读:从前的云龙山.江苏省公安厅新闻中心.2023-09-01
毛泽东视察徐州:请陪同人员在火车上吃饭.中国军事网.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