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浦铁路
津浦铁路最初叫津镇铁路,是连接天津市与浦口区的铁路,于1908年6月开工,1912年建成通车,正线全长1013.83千米,设站85个,从天津北站开始,途经沧州市、德州、济南市、泰安市、兖州区、滕州市、徐州市、埇桥区、蚌埠、滁县等地,南至南京浦口火车站,连接起华北和华东两大地区,为南北通之要道。津浦铁路是继京汉铁路之后,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二条南北铁路干线,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管理制度,是清政府借款建成的最长的铁路,也是清代修建速度最快的铁路,主要遗存包括天津新站及天桥、杨柳青站;山东泰安站钟楼、枣庄站站长室、州机务段机车库;蚌埠市淮河铁路大桥、蚌埠东站老站牌;江苏浦口站英式建筑群、浦口机务段等。
津浦铁路是贯通中国南北的重要交通命脉,1949年1月中国国民党军队逃离蚌埠时,将淮河铁路大桥炸毁,津浦铁路中断。1949年,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铁道部,于同年7月1日,成功修复津浦铁路,并全线恢复通车。1968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津浦线与沪宁铁路贯通运营,津浦铁路成为了京沪铁路的一部分。
2019年4月12日,津浦铁路入选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历史沿革
津浦铁路习称津浦线,是清政府借款建成最长的一条铁路,历时四年,一气呵成,也是旧中国铁路最为华彩的篇章。它北起天津市,南至浦口区,与沪宁线隔江相望,中经沧县、德州、济南市、泰安市、兖州、滕州市、临城、徐州市、埇桥区、蚌埠市、滁州市等城镇,全长1009.48千米,是华北通向华东的主要干线。在徐州与陇海铁路交会,连接通往中西部的走廊,串起大半个中国。津浦线以山东韩庄运河铁桥为界,由德英两国分别承筑,因而人们又习惯地称为北津浦和南津浦。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京沪大干线形成,津浦铁路成为这条黄金通道的中段,北接京津铁路,南连沪宁铁路。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月,江苏省补用道容曾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请示筹办津镇铁路,因为张之洞、盛宣怀等人反对而搁置下来。同年9月10日,英国驻华公使与德国驻华公使分别致函总理衙门,要求按京汉铁路同样条件承办津镇铁路。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月,清政府派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为津镇铁路督办。5月18日,许景澄与英商汇丰银行、德商德华银行草签了《津镇铁路借款合同》,借款740万英镑,九折实付,年息5厘,期限50年,合同规定北段由德商承办,南段由英商承办。后因义和团运动爆发,合同被搁置。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德国代理驻华大使照会清政府,要求议定正式合同。清政府改派袁世凯督办津镇铁路。袁世凯委派唐绍仪、张翼等人与英国中英公司及德国德华银行代表进行谈判。清政府与英、德关于津镇铁路借款的谈判遭到直隶、山东省,江苏省三省京官、地方绅商及留日学生的反对,认为“津镇一路,北接甸,南贯江淮,扼江海之咽喉,握三省之命脉”,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要求将津镇铁路收回自办,事情再次搁置。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3月,清廷加派张之洞会同办理津镇铁路。张、袁几经协商,认为废约自办必不可行,只有借款自办,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月13日,外务部右侍郎梁敦彦与德华银行、华中铁路有限公司(1904年由中英银公司和福公司合并而成的公司)签订了《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其主要内容有:将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借款500万英镑,年息5厘,期限30年,第一期300万英镑九三折实付,第二期200万英镑九四.五折实付,以直隶、山东省、江苏省三省厘金380万两作担保;铁路建造及管理权归中国国家办理,中国国家选用公司认可之德国、英国总工程师各一人,两总工程师须听命于总办或其代办,所造铁路仍分南北两段。津浦铁路的建造,以山东县为界,分南北两段进行,分设南北两个总局,1908年8月、1909年1月相继在天津市、浦口区举行开工典礼。
1911年(清宣统三年)9月南北分段通车。1912年,长达1255米的黄河铁路大桥建成,全线竣工通车。津浦铁路全长1009.5千米,另有临城至枣庄、兖州至济宁市、良王庄至陈塘庄、泺口至黄台桥四条支线,共96.5千米。津浦铁路债券共发行500万英镑,债券票面分为20英镑、100英镑两种。20英镑券共6万张,100英镑券共38000张。20英镑券6万张及100英镑券的1号至19500号由德华银行盖章签发,100英镑券的19501号至38000号由英商华中铁路有限公司章盖签发。债券加盖中国驻德国出使大臣及驻英国出使大臣关防及签押。
津浦铁路全长1009千米。北段自京奉铁路天津总站以南两路接轨处起,至山东韩庄,长626千米;南段自韩庄至南京浦口的浦口火车站,长383千米。两段分别于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开工,1911年9月接轨。
修建过程
清光绪六年(1880),曾任台湾巡抚、直隶提督的刘铭传上书清廷,建议“议借洋债”,修建由北京经山东省到江苏清江的铁路。尔后,军机大臣左宗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大臣曾纪泽也提过类似的建议,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均未获批准。中日甲午战争后,遭受战败之苦的清廷宣称要力行以修铁路、开矿山等为主要内容的实政, “图自强而再弭隐患”。在此情况下,江苏省补用道容闳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提出“借力于美(国)修建国铁集团”的主张,建议修建由天津市经德州市至江苏镇江府的铁路,“以为便于兴利之旨”。总理衙门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将其建议及所附22条办路章程一并奏报,随即得到清廷批准。但由于津镇铁路与正在进行借款谈判的卢(沟桥)汉(口)铁路走向大致相同,利益发生冲突。德国公使也以山东省是德国的势力范围为由,抗议铁路经过山东。迫于内外压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责令容闳将津镇铁路走向改为“绕山东过黄河经河南省以达安徽”,并要求在6个月内招齐股金,而且只能招中国资本,不准外资入股。面对上述难题,容闳无法破解,只好作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女王陛下政府借口俄罗斯帝国侵犯了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要清廷给予补偿,提出津镇等五条铁路贷款权的要求,并威胁如不接受,“即视为蓄意对英国的敌视行为”。德国得知此消息后,也提出修建津镇铁路的要求。后两国背着中国进行秘商,划定津镇铁路的各自势力范围,所需资金由英德双方联合征集;铁路建成后,由英德双方联合经营。当年9月10日,英德两国驻华使节同时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提出要求,准许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共同承办津镇铁路。几经周折,光绪二十五年四月九日(1899年5月18日),津镇铁路督办大臣许景澄、帮办大臣张翼与汇丰、德华两银行签订了《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草合同签订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借款事被搁置。义和团运动结束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英德两国两次照会总理衙门,要求迅速商订正式借款合同。但由于德华银行横生枝节,要求增建德州至正定、兖州至开封市的两条支线,超出草合同范围,中方不允,致使商订正式借款合同事宜停滞。
光绪三十一年(1905),收回利权运动和商办铁路运动蓬勃发展。朝廷中的有识之士对列强在华势力日炽深感忧虑,认为如果津镇铁路再落入英德手中,则“直隶、江苏省、山东省永为英德势力范围。平时则妨我主权、事事牵制,有事则南北隔绝、声势不通,中原全局,关系甚钜”,纷纷上书清廷,要求废除津镇铁路借款合同,由直隶、山东、江苏三省绅商集资自建。于是,清廷特命张之洞、袁世凯“妥商办理”津镇铁路事宜。英德两国在此形势下,从其长远利益着想,稍做让步,于是清廷正式批准向英德借款修建此路。双方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日(1908年1月13日),签定了正式借款合同。在签定正式借款合同时,因沪宁铁路即将建成通车,为便于将来两路联运并接受河北省、山东省、安徽、江苏省等省建议,将津镇铁路由徐州市西南行,改经安徽省宿县、蚌埠市、滁州市,终点站为浦口区。因此,津镇铁路改称为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亦为《津浦铁路借款合同》。合同主要内容为:借款总额500万英镑,其中德国借款300万英镑,占63%;英国借款为200万英镑,占37%;借款年利5厘,借款期限30年。施工期间须选用两国银行认可的英德两国的总工程师各一人。通车后,在借款期内,总工程师须用欧洲人。施工期内,凡须购外国设备、材料等均由贷款银行代办,并按价收取5%的佣金。另外,还须由借款中提取20万英镑,作为对银行的酬金。借款合同中还规定,以后建造支线如需用外国资本,须先与两国银行商办。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1910年9月28日)按原借款条件,续借480万英镑。1912年,再借90万英镑,华中地区铁路公司垫款30万英镑。总计借款为920英镑,平均每千米造价9万元。在修建干线的同时,先后建成良王庄至陈塘庄、临城至枣庄市、泺口街道至黄台桥、兖州区至济宁市四条支线,共长96.54千米。
修造之快
全长1009千米的津浦铁路仅用了4年多的时间便告建成,其修建速度之快为清代铁路之最。津浦铁路修建如此之快的原因首先在于《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中规定“此铁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权全归中国国家办理”,这就为中国争回了一些路权,激发了工程技术人员中中国人的工作热情。其次,津浦铁路全路段都位于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除济南至泰安段地处鲁中丘陵略有起伏外,全路地势平坦。另外,津浦铁路分为两段施工后,谁也不甘落后,形成了南北两段竞赛之势,效率自然很高。
英德两大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修铁路,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不仅要掠夺中国的资源,还要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中取得最大的好处。英德两国派出的总工程师按合同规定听命于中国的督办大臣,他们以严谨和敬业的态度,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管理制度。
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之时,津沪客货轮已经开通几十年,大批煤炭仍由天津从海上南运,所以津浦铁路北段货运长期清淡,只有南段较为繁忙。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津浦铁路已不能满足运量增长的需要。
1957年5月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承担德州至茅村段的设计,概算为12701.3万元。
因“大跃进”形势所迫,双线提前于1958年7月施工,三院中止了初步设计,1958年在“全党全民大办铁路”的号召下,地方政府大力支援铁路建设,山东省成立了津浦复线修建指挥部,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先后调集了8个工程队及民工20万人,自德州站外238千米处至蚌埠站外832千米处全面开工。
1958年7月25日开工,重点是德州至徐州市间的于官屯至晏城街道(今齐河县政府驻地)、北集坡至吴村、薛城区至韩庄镇三个区段共147千米,是当时运输最紧张地段。至1960年,完成土石方1700万立方米,正线铺轨392千米,建桥涵503座。其中大桥13座。
1969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使用,南京成为连接北京和上海市两大城市的中间站。
线路站点
设计参数
线路走向
津浦铁路起自天津北站,经天津、沧州、德州、济南、滕州、徐州、蚌埠等地,终于南京浦口站。
获得荣誉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主要遗存:天津市:天津北站(天津北站)及天桥(北天桥)、天津西站、静海站、陈官屯站、唐家屯站、杨柳青站;山东省:津浦铁道公司旧址、津浦铁路宾馆旧址、济南站高级职员住宅、通和塔(津浦铁路机务段水塔)、张夏站站房、水塔,万德站站房、青县铁路给水所、泰安站钟楼、枣庄站站长室、兖州区机务段机车库、转盘、水塔、韩庄站;安徽:蚌埠淮河铁路大桥、金山铺董家河大桥、群英桥;蚌埠东站老站牌;江苏省:浦口站英式建筑群、浦口机务段、浦口电厂、沙河集站、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徐州市)、韩庄铁桥、滁州老站;界石碑(现藏于上海铁路博物馆)
入选理由:中国近代完成的继京汉铁路之后第二条重要的南北铁路干线,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管理制度,是清政府借款建成的最长的铁路,也是清代修建速度最快的铁路(仅耗时38个月);由英、德分段修建的铁路,南北段呈现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中方督办大臣和工程技术人员在铁路建设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并恢复了自主支配铁路运营利润的权力;天津西站是全国铁路枢纽站中现存使用的修建最早、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德式建筑;天津北站曾是天津四大火车站之一,天津铁路枢纽的咽喉,木质天桥是当时中国铁路车站中最豪华也是最早的天桥,是国内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最大的车站天桥;蚌埠淮河铁路桥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是当时淮河上第一座也是仅有的一座铁路大桥,号称“千里淮河第一桥”,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气压沉箱法修筑。
参考资料
一波三折的津浦铁路修建计划.新浪新闻.2024-01-14
南京记忆 | 浦口火车站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南京地方志.2024-01-14
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发布,我市2处入选.澎湃新闻.2024-01-14
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百年“铁路大厂”的红色记忆.百家号.2024-01-14
津浦铁路起始站(图).天津日报.2024-01-14
1949年档案之二十一:津浦铁路修复通车(图).中国新闻网.2024-01-14
华北制药厂、井陉矿务局、正太铁路等10处入选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百家号.2024-01-14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发布_资讯频道_中国城市规划网.中国城市规划网.20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