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
戴季陶(1891年1月26日—1949年2月11日),最初名为良弼,字选堂,后改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四川广汉人,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长期任考试院院长。1948年任国史馆馆长。是中国国民党元老以及国民党理论宣传家。
戴季陶1891年1月26日出生在四川广汉,1902年戴季陶进入了一所名叫东游预备学校的新式学校学习,1905年,戴季陶踏上了日本留学之路,也为其之后参加革命埋下种子。1909年,戴季陶回国,先后在《中外日报》《天铎报》工作,笔名“天仇,批评清政府专制。武昌起义爆发后,戴季陶投身革命,并创办了《民权报》。1912年戴季陶成为了孙中山的秘书,两人一起发展革命事业。流亡日本后,戴季陶协助孙中山创建并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同时担任《民国杂志》的编辑。1917年,戴季陶随孙中山一起南下广州市,参加了两次护法战争。五四运动时期,戴季陶等人创办了《星期评论》《建设》等杂志,大力宣传新理论新思想,并担任了国民政府委员以及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孙中山逝世后,戴季陶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形成了”戴季陶主义”,并参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公开“反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戴季陶任重要委员,并在“行宪”国民大会选举上,推选蒋介石为总统。1948年后,戴季陶的身体状况愈发不佳,其与蒋介石的矛盾也日渐突出,1949年2月12日,戴季陶因为心脏衰弱突发而去世,终年58岁。
戴季陶的代表思想主要有“戴季陶主义”,其是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系统性的理论。戴季陶的主要著作有《孙文主义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青年之路》《学礼录》《日本论》,文集有《戴季陶先生文存》(共四册)、《戴季陶集:1909~1920》等。学者谭军认为,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戴季陶也被称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但后来戴季陶却与马克思主义彻底决裂,公开攻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学者王明智认为,戴季陶的一生,是歧路徘徊、首鼠两端、自相矛盾的一生。他曾是中国国民党的“文胆”兼“元老”之一,但他苦心维系的“党国”大业终抵不过革命历史的大势。
人物生平
刻苦求学
戴季陶1891年1月26日出生在四川广汉西街一个经商兼儒医的家庭。家中生活贫困,10岁以前,戴季陶主要跟着塾师学习。1898年戊戌变法后,办新学之风在全国上下兴起,1901年刚过10岁的戴季陶与其两个兄长参加科举考试名列前茅,1902年戴季陶跟随其哥哥进入了一所名叫东游预备学校的新式学校学习,该校主要是为了向日本留学而做准备的学校,戴季陶不仅在学校中学得了关于日本的知识,同时,学校中的一位热心变革的新派老师对戴季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东游预备学校学习的时期是戴季陶立志革命的起点。1903年,戴季陶考入客籍学堂高等科,在此期间戴季陶的民族主义革命思想日益增长,但不久戴季陶就因为一场学堂风波被开除。1905年,戴季陶踏上了日本留学之路,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举办的成立大会,初次见到了孙中山,但两人并未有过交往,此后的日子里戴季陶在日本用心学习先进知识,表现优异。以笔为戎
1909年夏,戴季陶回国后投奔江苏巡抚瑞徵,并谋到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一职,但不久就辞官另谋出路。1910年春,他前往上海市,先是担任《中外日报》的新闻记者,在报纸上大肆发表抨击清政府的评论性文章,反对封建专制,不久戴季陶又转入了《天铎报》,改名为戴天仇。戴季陶的革命言论,犀利尖锐并且煽动力极强,很受读者喜爱,戴季陶因此成为了新闻界的风云人物。“穷达利眼识天仇”成为上海新闻界的名言。
加入革命
1911年,戴季陶因为在报纸上多次发表时论抨击清政府被下令拘捕,戴季陶不得不亡命出逃,后前往马来西亚槟岛,参与了《光华日报》的编辑工作,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不久戴季陶又在雷铁崖等的介绍下,成了孙中山家的私人教师。武昌起义爆发后,收到消息的戴季陶立即选择回国投身革命,并参加了同盟会在上海以及东北地区筹划的起义,1912年又与李怀霜、周浩等人一起参与创办《民权报》,品评时政,宣传革命,尤其是对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的袁世凯进行猛烈攻击,口诛笔伐。1912年5月袁世凯以“戴天仇鼓吹阅报者,杀袁、唐、熊、章应即提究”的莫须有的罪名将戴季陶拘捕,后戴季陶幸得友人营救得以出狱。
追随中山
1912年10月间,孙中山在上海设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和铁路督办办事处,聘用了戴季陶为为秘书,这一年,戴季陶才刚二十出头,此后的日子,孙中山奔走各处时,与地方上的其他同志讲述建国之道与革命理论时,戴季陶就在左右。几个月后,戴季陶精心整理孙中山的演讲等,并将其辑成了《民国政治纲领》及《钱币革命要义》两书,使得孙中山的重要讲话得以完整保留。1913年3月“宋案”发生,国民党内部对袁世凯对无耻行为无比愤怒,要求声讨袁世凯,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戴季陶与孙中山一道投入到了讨袁护国的“二次革命”中,“二次革命”失败后戴季陶与孙中山东渡日本,一起渡过了两年的流亡生活,在日期间,戴季陶协助孙中山创建并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同时担任《民国杂志》的编辑,在宣传舆论上为“三次革命”造势。戴季陶除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外,还被孙中山委派到政法学校担任翻译。袁世凯倒台后,1917年7月,戴季陶跟随孙中山一同南下广州市,参与了两次护法运动,并在军政府中先后担任了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秘书长以及代理外交次长。
宣传马恩
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戴季陶等人创办了《星期评论》《建设》等杂志,大力宣传新理论新思想,戴季陶作为刊物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写了130多篇文章,内容涉及国际国内的劳工问题、妇女问题、俄国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中国的经济问题等,对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学者王明智认为,戴季陶等的撰文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进步青年产生了极大影响。《星期评论》也因其进步性和影响与《每周评论》一起,被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戴季陶的一系列文章都是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虽然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却还是“反对社会主义的”,其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的。戴季陶还为中共的创建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但他最终并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1924年1月戴季陶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后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戴季陶因有着突出的政治表现,担任了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
为蒋出谋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后,戴季陶对共产党的态度变为公开“抵制”。国民党左、右两派之间关于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分歧和斗争日益尖锐,而戴季陶则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代表以宣传孙中山人格和思想为名,“歪曲”孙中山思想。1925年5月,在中国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戴季陶提出了《接受总理遗教宣言》,提出所谓以“纯正三民主义”的思想来建立国民党的“最高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反对新三民主义。1925年6、7月间他又炮制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这两本小册子的发表,标志着“戴季陶主义”的形成,而戴季陶也俨然成为了孙中山思想研究的权威。“戴季陶主义”的形成也满足了国民党右派争夺革命领导权、“排斥共产党”的需要。其后,中国国民党右派势力受到打击,戴季陶在上海成立了所谓的“戴季陶办事处”成为了国民党右派的活动据。1926年戴季陶任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校长及后司中华民国考试院长达二十年。1927年,戴季陶参与策划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成立后,戴季陶任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府委员及考试院院长。1936年,戴季陶代表中国政府率领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到德国参赛。西安事变后,戴季陶力主武力讨伐平定张杨。1940年戴季陶奉命代表中国国民党出访印度。1948年的行宪”国民大会选举上,在戴季陶等人的推动下,蒋介石被推选上了总统的位置。
因病去世
1948年6月,戴季陶的身体状况日益不佳,同时其与蒋介石的矛盾也逐渐恶化,戴季陶向蒋介石提出辞职终于被允许,戴季陶于是改任国史馆馆长。1948年11月,戴季陶的好友陈布雷,好友的去世对戴季陶的打击很大。1949年2月12日,戴季陶因为心力衰竭突发而去世,终年58岁。但是,民间也有传闻说戴季陶是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
人物评价
瞿秋白评价戴季陶说:“五四运动之际,《新青年》及《星期评论》等杂志,风起云涌地介绍马克思的理论。我们的前辈:陈独秀同志,甚至于李汉俊先生,戴季陶先生,胡汉民先生及朱执信先生,都是中国第一批的马克思主义者。”
根据《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记载,瞿秋白评价戴季陶说:“戴季陶的思想及主张,完全是要想把中国国民党变成纯粹资产阶级的政党,而且尽量要把各阶级的革命分子吸收进去,使他们都变成戴季陶派———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者。”
家庭成员
人物作品
戴季陶的主要著作有《孙文主义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青年之路》《学礼录》《日本论》,文集有《戴季陶集:1909~1920》。
《孙文主义哲学的基础》与《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这两本书出版于1925年,其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统称为“戴季陶主义”。两本书在主旨上具有一致性,将孙中山的一系列的理论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整理,将其作为中国国民党的“最高原则”,并驳斥了共产党的理论观点。
《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讨论了日本从皇权、国礼,到信仰、宗教;从武士、财阀,到政党格局、两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学者范明明认为《日本论》一书以简洁明晰的叙述方式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日本民族的特性和日本国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以此作为中国政治变革的反思与借鉴。这部书当时被学界 视为研究日本的一本重要参考著作。戴季陶的日本观主要包括对日本神道教、国民性、民族特性、武士道、明治维新等内容的诠 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1927年12月,戴季陶在中山大学做了题为“青年之路”的系列演讲,第二年编为《青年之路》在上海出版。他从人生观、世界观、到现实政策阐发,系统解释了中国国民党的青年政策。他要求青年“虚心平气”回到学校,从学问中寻找自己和国家的出路。
《学礼录》基于“礼乐实为我立国之基,建国育民始于此,复兴文化亦在于是;故礼乐之制订,实建国之要务”的思想而撰。此书分三卷,《礼制通议》前编初稿为卷一,汇集历年研究礼制所得成《读礼札记》为卷二,卷三则附录与人讨论礼制往来函札,借资参证。总为《学礼录》,正中书局1944年初版,铅印一册,国图有藏。
《戴季陶集:1909~1920》是1990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整理了戴季陶1920年以前的大部分报刊文章。
人物轶事
蒋纬国生父
对于蒋纬国的身世,有说戴季陶在跟随孙中山期间,戴季陶与蒋介石、金诵盘情同手足,三人同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孙中山还以“经纬安定”四字为三人的儿子取名,蒋介石的其中一个儿子名叫蒋纬国,蒋纬国也被认为是戴季陶的儿子,后交由蒋介石收养的。
佛教居士
1922年,戴季陶在四川省的长江上自杀,被人救起后,他认为是佛祖施恩命不该死,从此对佛教深信不疑。还给自己取了了一个叫潜园居士的法号,几乎每天参禅、念佛。1931年戴季陶因弟弟早逝非常悲痛,特地在南京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了哭弟亭,不久又拜宝华山隆昌寺的性真法师为师,发愿世为法侣。由于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戴季陶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角度,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处理边疆问题时必须慎重考虑佛教文化的因素。
为考生改名
1931年7月,国民政府举办了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当时有几千人应考,三试发榜,仅录取了100人,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曾一一传见被录取者,与他们纵谈古今。当戴季陶看到有一位叫屠晋,号剑痕的同学名单时,他认为该学生的名字杀气太重,因此为学生改号为“希平”,就是希望和平的意思,希望可以与其名字起到相克相生的作用。
题写匾额
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市,当时戴季陶正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在周公庙办公。1932年底,鉴于形势变化,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还都时,戴季陶以蒋介石的名义重修周公庙后,于1933年的春天勒石纪念。但这个"重修洛阳周公庙碑"后来不知所终。2001年拆除周公庙内的违章建筑时,在旧房基下发现了"重修洛阳周公庙碑"。该碑现在被立于定鼎堂前,其内容主要是歌颂了蒋介石修周公庙的事宜。此外定鼎堂上挂的匾额,也为戴季陶所书。
献孝经鼎
中山陵孝经鼎,高4.3米,重约1万斤,1932年由金陵兵工厂制造。鼎由三节构成,可以拆卸。鼎壁一面铸有“智、仁、勇”三字。1934年10月12日,戴季陶将孝经鼎献于中山陵,并于当日举行献鼎典礼。
后世纪念
戴季陶墓
成都市昭觉寺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城区东北,戴季陶的墓就坐落在此中一隅。戴季陶墓为长方形,南北长约9米,东西宽约3米。墓后立有塔形墓碑,碑面贴大理石,碑上部有屋檐式攒尖顶,覆琉璃瓦。碑正面嵌汉白玉,上刻碑文。碑文正中为阴刻篆书大字两列:“吴兴戴传贤季陶先生之墓、德配钮夫人有恒合葬于此。”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43位战犯的后半生.安徽市场报社多媒体数字报刊.2024-01-04
日本论.豆瓣读书.2023-08-10
千秋一梦周公庙.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7-26
中山陵孝经鼎.河南博物院.2023-08-10
国民党元老戴季陶长眠昭觉寺 "文革"中曾被盗墓-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14
开天辟地.豆瓣电影.2023-07-26
东方红1949.豆瓣电影.2023-07-26
中流击水.豆瓣电影.2023-07-26
望道.豆瓣电影.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