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圩区
龙圩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13年6月成立。位于梧州市城区西南部,距梧州主城区13公里。地理坐标中心位置为东经111°25’,北纬23°41’。东毗广东省肇庆市和万秀区,南连岑溪市,西接藤县,北与长洲区和万秀区接壤。
2014年,龙圩区总面积982.9平方公里;龙圩区辖4个镇。2015年,龙圩区总人口30.7万人,2015年,龙圩区总人口30.7万人。境内有李济深故居、冠盖总庙、粤东会馆等名胜古迹。
第三产业增加值17.7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5%。
2018年,龙圩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19亿元。外贸出口总额39565万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2750万美元。财政收入4401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0818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3383万元。
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5.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4%,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二。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5%,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二。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7.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
历史沿革
汉、三国时属广信县。
晋、南北朝时属遂城县。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改名戎县城,曾为遂城县、戎城县县治。
清末属平乐镇。
民国时期属戎城区。
1950年隶第一区,1951年7月称龙圩镇。
1952年5月,县城由梧州市迁至龙圩镇。后曾改名城关公社、东升镇。
1971年12月复称龙圩镇至今。
1996年4月,龙圩镇、林水镇合并称龙圩镇。
2013年2月8日,梧州市以苍梧县的龙圩镇、新地镇、广平镇、大坡镇新设龙圩区。
2013年6月,成立梧州市龙圩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圩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城区西南部,2013年3月成立为梧州市新成立的市辖区。龙圩区前身为苍梧县的县城,距梧州主城区13千米。地理坐标中心位置为东经111°25’,北纬23°41’。龙圩区东毗广东省肇庆市和万秀区城区,南连岑溪市,西接藤县,北与长洲区和万秀区接壤。总面积982.9平方千米。
地形
龙圩区境内属低丘,有部分低洼地。龙圩地貌以丘陵、低山、中山地形为主,且绝大部分为土山,主要山峰有大平山、尖峰顶等。
水文
气候
龙圩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2℃,年无霜期323天,年均降雨量1506.9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龙圩区耕地面积20.15万亩,有林面积80.9万亩,辖区森林覆盖率达51.8%。龙圩区土壤主要为赤红壤、沙质土。
动物资源
水利资源
长洲水利枢纽坝址位于西江干流——浔江下游梧州市郊长洲镇,紧挨苍梧县城龙圩镇,大坝跨长洲和泗化洲两岛并跨内、中、外三江,集水面积30.86万平方千米,汇集了红水河、柳江、郁江和北流河的水量,多年平均流量6100立方米/秒,11月—4月枯水期平均流量达2368立方米/秒,保证率95%的枯水流量仍高达1090立方米/秒。水库总库容56亿立方米,滞洪库容37.4亿立方米。枯水期调节库容3.4亿立方米(周调节水平)。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龙圩区主体民族为汉族,2015年龙圩区总人口30.7万人,城镇人口约4.6万,农村人口约26.2万人。
2014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0.28万人。当年出生人口2799人,死亡人口1628人。
经济
综述
201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19.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6.2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80.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2.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8.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7%。
2015年上半年,龙圩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73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9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21.6%,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51.6%;固定资产投资14.69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9.2%,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58.76%;财政收入3.06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24.4%,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57.73%;第三产业增加值17.7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5%,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53.6%。
2015年上半年,龙圩区外招商引资项目24个,其中,区外境内项目20个,境外项目4个,完成到位资金19.6亿元,完成市下达年任务37亿元的53.0%,比2014年同期增长144.5%。其中,完成市外到位资金(内资)18.96亿元,完成年任务35.83亿元的52.9%,比2014年同期增长141.5%;完成境外到位资金1048.45万美元,完成年任务1900万美元的55.2%,比2014年同期增长406.4%。
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19亿元。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7.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8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4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68.47亿元,增长6.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66.0%和28.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65.7%和27.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332元,增长8.8%。
第一产业
201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34亿元;林业产值2.51亿元;牧业产值2.67亿元;渔业产值0.5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82元。
2014年。全区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25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7.01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86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86千公顷。2014年,全区粮食产量8.38万吨;油料产量0.58万吨;甘蔗产量0.77万吨;蔬菜产量(含菌类)8.34万吨;园林水果产量7.54万吨。2014年,全区肉类总产量1.55万吨,年末生猪存栏9.02万头,生猪出栏14.87万头。水产品产量0.61万吨。
2015年,龙圩区有农牧业养殖基地项目落户,总投资5亿元,达产后可年上市肉羊10万头,带动3000多户农户致富。该项目已签订租地合同1340.06亩,其中在龙圩区大坡镇胜洲村租地1069.6亩,在郁南县平台镇大地村租地270.46亩。种植蔬菜1000亩,全城区2800多亩蔬菜基地辐射带动种植7500多亩,年产蔬菜约20000吨。同时,调整水果品种结构,新增沙糖桔无毒果园5000亩,改种百香果1200多亩,新种蜜丝枣、三华李等水果2700多亩。
第二产业
2005年至2007年,龙圩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实现25%以上的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36%以上的增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1.87%提高到2007年的50.19%。
2014年,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268.82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2.46亿元,增长-5.0%。工业增加值79.40亿元,增长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98亿元,增长4.2%。
2014年,龙圩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91亿元,同比增长1.8%,拉动龙圩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4个百分点,产值增加量是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量的2.07倍;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14亿元,同比下降5.45%,下拉龙圩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下降0.8个百分点。
龙圩区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16个行业大类,2014年,产值增长幅度超过10%以上行业有4个,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共增加产值1.81亿元,拉动龙圩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1个百分点,产值增加量是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量的4.73倍。
第三产业
2007年,龙圩区批发零售额为10.6亿元,比2006年增长18%。2007年龙圩区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是2005年的4.7倍,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5.4万平方米,是2005年的6.6倍。
2014年,龙圩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7.64亿元,增长9.9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23亿元,增长14.8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3.16亿元。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2391辆。固定电话用户数2.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0.4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3.85万户。全年财政收入5.1亿元,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87亿元。
文化
2010年城区内有市属图书馆1个,藏书12万册。有电影院、影剧院、舞厅、卡拉OK厅、录像室等文化娱乐场所,城区及71个行政村开通闭路电视。
2014年,龙圩区投入100多万元加强各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拨付44万元开展乡村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022年末,龙圩区共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30个,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8609平方米;体育训练基地数量2个,举办群众体育赛事2次。
交通
龙圩区东接珠三角、南连北部湾周边各大中城市的2到4小时经济圈很快成形,纳入广州市1小时经济圈,龙圩必将成为东接珠三角、南连北部湾周边各大中城市的交通咽喉。龙圩距广州、南宁市、桂林市约为3小时、4小时、3小时(至玉林市、贵港市用时约为2小时和3小时);龙圩通往珠三角等外区域的交通主要依靠水运和南梧二级公路和321国道线,随着水陆交通格局的升级,成为连接两广的交通枢纽。
公路
龙圩区境内有桂梧、南梧、广梧高速公路均交汇于龙圩,且龙圩正处于中心地带。交汇于县境的高速公路概况如下:桂梧高速公路苍郁段(属广梧高速之广西段)。桂梧高速公路马江至梧州段。南梧高速公路苍岑段。梧州市至贵港高速公路梧州段。
铁路
2009年9月9日洛阳市至广东湛江铁路全线贯同,城区距梧州站6千米。南宁市至广州高速铁路在城区自西向南通过,梧州南站在城区西1.5千米处。南广铁路全线通车,龙圩至广州市、南宁用时约为1小时和2小时。
龙圩区距梧州长洲民用飞机场5千米。
水路
原梧州口岸河西码头(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河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作业区)的整体搬迁新而建新利货柜码头,位于龙圩区城下游浔江的右岸,上游距在建的梧州市西江三桥0.5千米,下游距离梧州西江一桥2千米,水路下航广州303千米,上航贵港272千米,南宁551千米。
西江航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航道经一期整治升级后,全年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直达粤、港、澳,二期整治后提高到3000吨级。
社会
教育事业
2014年,龙圩区有公办初级中学10所;公办小学69所,小学教学点43个;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3所;幼儿园7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2所(含集体办2所),民办幼儿园52所。在编教师2206人。义务教育阶段共设9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615人,其中初中设186个教学班,初中生11715人;小学设729个教学班,小学生28900人。学前教育共有在读幼儿13314人,其中在园幼儿8380人;小学附设学前班65班,在读幼儿4934人。
2014年,龙圩区投资9110万元,开工建设校舍8.3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10年龙圩区的医疗机构有梧州市龙圩区人民医院(在建)、梧州市龙圩区妇幼保健院、梧州市龙圩区医院、梧州市鼻咽癌防治所龙圩区分所、梧州市卫生防疫站龙圩区分站等8家,有CT机、核磁共振机、体外碎石机、电动洗胃机、B超机等先进医疗设备,能开展普外及颅脑等手术。
2014年,龙圩区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启动,全区70个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已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年内累计受益群众1.5万人次,报销医疗费用7550万元,受益率达63.44%。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
2022年末,龙圩区共有医疗机构157个,其中,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4个,农村卫生室7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41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78人,注册护士728人;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位927张,其中医院病床位数605张,乡镇卫生院病床位数322张。
社会保障
2014年,龙圩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3.86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8万人。全年全区累计有2.23万人次城镇居民和22.64万人次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旅游
代表人物
李济深
李济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尹相隆,原名李济琛。1885年生于苍梧县(现梧州市龙圩区),汉族广府人。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黎琦新(1920~1940)又名辛奇。龙圩区龙圩镇林水村人。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出任安徽省妇女战地服务团副团长,后任安徽省学生军团三中队指导员。1940年7月3日,在明光市新八岭车站附近被杀害,年仅21岁。
黎洁霜(1918~1949)原名黎琦清,生于林水镇(现龙圩区龙圩镇)林水村人,是黎琦新烈士的胞姐。1949年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当局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的300多人进行大屠杀,黎洁霜一家4人壮烈牺牲。1983年10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黎洁霜为革命烈士。
茹康怦(1910~1937)又名茹才,龙圩区龙圩镇高冲街人。1929年调往广州市,进行飞行训练,后编入空军第十九航空队任战略轰炸机中尉驾驶员。
钟济新(1909年-1993年)是广西苍梧县(现龙圩区)人士,广西植物研究所创始人之一,植物“活化石”银杉的发现者。著作有《广西野生食用植物》等及论文16篇。
参考资料
人口民族.广西梧州龙圩区人民政府.2024-08-11
2023年龙圩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梧州龙圩区人民政府.2024-08-11
龙圩区历史沿革.梧州市龙圩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1-06-08
2019年梧州市龙圩区常住人口主要指标情况.梧州市龙圩区人民政府.2021-06-08
(梧州市)2021年龙圩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7-07
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梧州市龙圩区人民政府.2021-06-08
2022年龙圩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梧州龙圩区人民政府.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