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军衔
临时军衔,亦称职务军衔或名誉晋级,是指根据军官担任的职务佩戴相应的军衔徽章。这一制度最初被称为“名誉晋级”(Brevet),源自拉丁语brevis,意为短暂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临时军衔有着不同的称呼和具体规定。
历史沿革
临时军衔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7世纪初的英国,当时用于表彰官员的卓越表现,但并不伴随薪资提升。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临时军衔被广泛使用,例如乔治·奥姆斯特郎·卡斯特在战争结束时拥有少将军衔的临时军衔,而他当时的正式军衔仅为上尉。在印度,临时军衔被称为“代理军衔”,并有额外津贴。在中国,临时军衔被称为“加衔”,并在特定情况下作为未来可能晋升的预示。捷克斯洛伐克在1986年的法律规定中提及了临时军衔的授予条件。
实施目的
西方国家引入临时军衔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在战时赋予军官更高的责任,同时避免战后产生过多的高级军衔。此外,临时军衔与永久军衔结合的制度还有助于快速扩大军队规模,以应对紧急情况。
影响与争议
尽管临时军衔能够确保职务与军衔符号的一致性,但在实践中,尝试将其转变为永久性职务军衔的做法并未成功。苏联在十月革命后一度取消军衔制度,代之以军人识别标志符号,但由于无法调节个人间的利益关系,最终在1935年恢复了军衔制度。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9月15日 来源:全国人大法规库.中国政府网.2024-11-07
中国军衔简史:近代军衔制度是如何植入中国的?.搜狐网.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