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
汴河,古称“水”“丹水”,又称“古汴渠”“汴水”“北汴河”,属于沂泗河系,是泗水的一条重要支流,已湮废。汴河故道有两个:一为古汴河故道,由今河南郑州、开封市、商丘市,流经江苏徐州,合泗水县入淮河,元代为黄河所夺,已湮废。二是隋朝以后的汴河故道,即隋炀帝征发民众开掘的大运河通济渠的东段,由前故道至今睢阳区,改东南流,经安徽宿州、灵璧县、泗县,入淮河。
进入初唐,汴河系南来北往商旅漕船的必经之地,是大唐王朝的生命航线。北宋时,汴河漕运发达,是北宋建国之本。北宋中期以前,每年开春之际,政府都要征调民力开挖引黄入汴的河口,以确保汴河的水量。北宋灭亡后,受战火影响,汴河作用大减。后来南宋与金朝南北对峙,汴河从此被双方分占。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赵构下令开决汴河,并烧毁所流经地区的汴河诸堰。
汴河自金代断流,继而在明代被黄河泥沙塞淤平,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20世纪60年代,泗县人民开挖出一条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于一体的人工河,因与通济渠即汴河故道基本平行,故命名为新汴河。
流域
汴河出自荡渠于浚仪县(开封市西北)北,又东雍丘县(杞县)故城北,迳阳乐城南。又迳外黄县(民权县西)南,又东迳莠仓城北。又东迳济阳考城县故城(民权县)南,为菑获渠。又东迳葛城(宁陵县葛国故城)北,又东迳梁国睢阳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又东迳城南,俗谓之薄城。又东迳蒙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猚水(获水)又东南迳下邑县故城北,又东经县故城北。最终于彭城县流入泗水。
历史沿革
早在春秋时期以前,汴河为天然河流,史称丹水,源于 孟渚泽(今商丘市东北),向东南流经虞城县西南、安徽省砀山县、萧县,至今徐州市区解放北路与废黄河交叉处汇入泗河。
春秋时期,今河南省商丘为宋(诸侯国)。战国时期,魏国将宋纳入统治范围,并定都大梁(今开封市)。为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挖了一条人工运河,北接黄河,南与淮河以北的几条支流相联。《史记》载:“荥阳市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所谓以通宋…,与…泗会,亦即向东接通当时的丹水,再经丹水向东南至徐州市与泗河相会,形成了商丘市以上人工开挖,以下利用天然河流的运河。
西汉时,汴河是最重要的运输航道。仅以粮食运输数量计:西汉初期数 十万石;刘彻时期增加到四百万石,最多时达六百万石。由于受黄河决口影响,鸿沟水系的其他河流均已淤塞而废弃,唯独汴河,虽也受影响但还能维持通航。当时的汴河,不仅以运河为己任,还由江淮流域向渭河平原运送粮食及其他物资。在战争时期,运送兵源和军用物资;而且,为农业灌溉和在战争中“以水带兵”提供了水源。
因此,东汉非常注重治理汴河。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由王景和王吴组织治理被黄河冲毁的汴河:筑堤、理渠、掘水、立门,调节黄河入汴水量。顺帝阳嘉年间,沿汴河口至淮河口,积石为堤,加固薄弱堤防。灵帝建宁年间在汴河口增修石门,以控制进入汴河的黄河水量。刘协初平四年(公元193年),陈登任徐州市典农校尉时,汴河“尽凿溉之利,粳稻丰饶,遂成沃土”。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引南洛河接济汴河,并进一步整修汴河。
两晋南北朝时期,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王浚以舟师攻 吴,振旅还都的路线,即从长江入淮河,由泗河入汴河再入黄河。晋末,宋武帝伐秦之役,先“遣将军沈林子自汴入河攻仑垣”,自领大军,由淮、泗经桓公沟入黄河,过洛阳市攻克长安。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班师南还,“自洛入河,开通济渠以归”,并“次于彭城”。
拓跋宏太和五年(481年),薛虎子任徐州刺史,上书魏主:“徐州沃野,清(泗)汴通流,足盈灌溉,若市牛分卒,兴办公田,必当大获粟稻”。他的这一建议被魏主采纳。南梁陈顼大建十年(公元578年),吴明彻北伐围彭城,久攻不下,而堰汴泗水灌之。
自晋以后,获水被认为是汴河的下游,通称汴河。
虽然隋、唐、宋时期有了位于南边的新汴河,但是,在北边旧汴河故道,作为运河的航道中断时间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因为,宋、鲁、徐、淮、海一带,“水陆肥沃”,是漕粮主要筹集地。仍有舟通行要求。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治徐州、吕梁二洪,以通饷道。
五代十国后晋时,迁都开封市,“开济州金乡来水,西受汴水,北抵济河,南通市徐沛”。柴荣时,形势大体稳定。显德二年(959年),以汴河日久湮废,“命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发民夫,因汴水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六年二月,命侍卫都指挥使韩通“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水”。至此,江、淮、河、汴舟楫复通。清代同治《徐州府志》载:“由淮入泗,由泗入汴者,此五代末之运道也”。
公元1128年黄河夺汴,到1194年全河正溜夺汴入泗。元代,黄河由河南封丘南、开封市东至杞县分为三股,其中,一股由汴河经商丘市(时为归德府)、虞城县、徐州汇泗河南下入淮。颖、涡两河严重淤塞,致使黄河整个河流移到商丘至徐州段的汴河故道。
明代前期,黄河在汴河故道南北迁徙不定。明代后期(公元1 506年),由于黄河在河南省境内南北岸堤防的形成,河患自河南境内移至山东省和江苏省,集中在曹县、单县、徐州市等地。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基本归于一流。当时,汴河故道在虞城以上已经全部淤塞,以下成为黄河,经砀山县,萧县至徐州与泗河相会南下汇入淮河。1855年黄河北徙,夺汴的黄河亦成为故道。
黄河夺汴行水六百余年,使徐州境内的汴河段废黄河成为地上悬河:宽3公里~6公里,最宽处,在铜山何桥附近达12公里,最窄处,在徐州市区缩至100余米,高出附近地面3至5米,有些地段达8米,堤防临河陡立。在徐州境内,汴河段黄河故道呈狭长带形,中泓在故道大堤内迂洄弯曲,沿线土质大部分为粉砂土,小部分为沙壤土。干旱无雨,飞沙弥漫;降雨后成为板沙;流水时成为流沙。河坡一般稳定在1:5~1:10,中泓河线以及河床深度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
如今的商丘市至徐州汴河段废黄河,经过全面规划,洪、涝、旱综合治理,实现了沿线滩地平整,林、果、桑、渔全面发展。
古籍记载
汴河,古称汳水。《水经》载“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今开封城 西北)北”。郦道元《水经注》说“阴沟即蒗荡渠也”。汴河大致从今河南省开封城西北,向东南流经陈留、杞县东、民权县南、宁陵县北、商丘、虞城县西南、永城县北、萧县,至今徐州市东北汇入泗河。王国维《水经注校》提到菑获渠和获水,实际与汴(汳)河是一条河流。因为,通济渠经考城县称菑获渠。
参考资料
汴河乃北宋建国之本.中国开封公众信息网.2024-02-21
运河千秋:汴河对古代开封城的影响.光明新闻.2024-02-21
徐州汴河考 一.凤凰网.2017-04-05
徐州汴河考 二.凤凰网.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