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是宋代诗人苏洵写的一篇散文。写为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命名的缘由,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与告诫,并介绍了二子的性格和名字由来。
作品原文
轮。辐.盖。①,皆有职(13)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⑤者②。虽然,去⑦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⑧汝之不外⑨饰⑩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虽然⑥,车仆马毙,而患⑪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⑫矣。
注释译文
白话译文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却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即使这样,车毁马亡,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词句注释
1.轮、辐、盖、轸:轮,车轮。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盖,车上的伞盖。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 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3 辙:车轮碾出的印迹。
4 与焉:在其中。与,参加,参与。
5 为:用处。
6 然:这样。
7 去:除去。
8 惧:担心。
9 外:外表;外在。
10 饰:装饰
11 患:祸患。
12 免:避免。苏辙个性较为平和淡泊,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福祸之外,所以给他取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13 虽然:即使这样
14.仆:倒下。毙:死。
15.外饰:在表面上有所掩饰
16.乎:对;对于。
17.职:专职,专用
创作背景
庆历六年(1046年),苏赴京赶考。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成为“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市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间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出自《瑞桂堂暇录》)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考进士未中,乃发愤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说。嘉间,携子轼、辙入京师开封市,为欧阳修、韩琦所重,荐为秘书省校书郎,以文安县主簿与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其诗文明畅、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合称“三苏”。有《嘉祜集》、《老泉文钞》。
参考资料
《名二子说》原文及翻译.词典网.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