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是中国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为代表,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以其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雕刻造像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为一体,世所罕见,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历经晚唐五代十国,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其根于巴蜀文化,以佛教题材为主,现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区包括五山等多个地区,规模宏大;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历经多个朝代,融合多种雕刻技法,雕刻精美。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从唐末至宋代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莫高窟之后中国第二个四大石窟类的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大足石刻被列为国家AAAAA级景区,截至2023年,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现代开始,对大足石刻文物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不仅设立《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等法律条例,而且还设立了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多个机构进行管理与保护。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石窟艺术源于古印度,由西域传入中国,在中国北方先后开凿有敦煌市、龙门、云冈等大型石窟。而在中国北方的石窟艺术逐渐走向没落时,长江流域的大足区地区,出现带有明显带有本土特色的摩崖石窟,即大足石刻。

建设历程

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

大足石刻最早的作品是尖山子摩崖造像,开凿于唐永徽之治年间(公元650年—公元655年)。但是大量开凿的时期为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昌州刺史韦君靖,在大足城的龙岗山建永昌寨,有时常感到“邑有仓箱之咏,俗多襦绔之谣”,而且“求之念弥坚,除害之心尤切”。于是其在修建永昌寨的同时,组织当地能工巧匠在北山凿石造像,开创北山石刻艺术的先河。此后,无论是州县官吏、当地仕绅,还是平民、僧尼都纷纷效仿开凿造像。915年,种审能在北山造像。前蜀后蜀期间,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唐朝及五代十国期间,造像区域主要在北山石窟范围内,题材有释迦佛、三世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特点具有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等特点。

北宋时期

北宋干德熙宁年间(965—1077年),造像停滞,全县未发现一此时期的造像。北宋后期元丰至南宋初期绍兴年间(1078—1173年)造像活动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1082—1096年),庄园主严逊出资,在石篆山开凿题材包括儒释道三教造像14龛,也是国内三教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后,蜀地名僧希昼营造“三教”石窟;士绅杨才有等开凿石门山佛像、道造像区;乡贡进士何浩父子,开凿南山道教造像窟等。先后开凿“三教”造像区32处,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都在此时期建造完成。

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除了民众和僧人集资建造石刻外,官方也开始在大足石刻的寺院里建造佛塔,开凿佛龛,安抚使冯楫在南宋绍兴十八年至二十五年(1148—1155年)出资建造北山多宝塔第六级。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在南宋淳熙淳祐年间(公元1174—1252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僧人赵智凤宝顶山传教,同时以弘扬佛法为主旨, “清苦七十余年,四方募化”,在宝顶山建造佛像上万尊,也是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宝顶山石刻的进行,标志大足石刻的第三次造像高潮开启,所建造佛像,刻写经文偈颂数以万计,题材无重复,内容互相呼应。至此,大足石刻造像达到巅峰。

明、清时期

南宋晚期,因战乱遭到破坏,造像活动走向衰落。明代初期造像复苏,但不及唐宋,内容大都是前期作品的延续,明代后期,造像再度中断,直至清朝后期,一共造像39处,这期间的造像特点是规模较小,题材庞杂,但也不乏佳作,如宝顶山佛祖寺,清刻圆雕罗汉像。“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未遭受大型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因此,基本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

民国及以后

清朝以前大足石刻的载录很少,直到民国1945年,大足大足石刻考察团探索该区域的历史文物,并称其为“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才为大众所知,该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度重视大足石刻的维护、研究与宣传,建立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文物医院等多个机构进行管理与保护工作,开展了91年北山石刻治水工程、02年宝顶山观经变造像区岩体抢险加固工程等多项保护工程。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理环境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东距重庆主城都市区83公里,西离成都市260公里,沱江和涪江的分水岭处的大足区内。石刻造像区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地中,地貌属川东侵蚀坪状红色丘陵区,岩石在地形上未直立陡壁或陡坡,为雕刻佛像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大足地区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雾气充足,日照少,温差小,春夏季降雨充沛,降水对石刻影响较大。风向以东北风为主,石刻受风的影响较小,但整体处于盆地,空气湿气大,水汽比较重,容易在雕像表面凝结,对石刻造成侵蚀。

景区布局

大足区域内围绕着窟窿河、溪河、雍溪河散置石窟、摩崖造像点多达几十处,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处。北山石刻(包括北塔)、宝顶山石刻、南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石门山石刻,也称“五山石刻”(世界遗产部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有 4 处,即尖山子石刻、舒成岩石刻、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有 66 处,如西山石刻、圣寿寺石刻、三教寺石刻、青山院石刻等。其中以“五山”为首的大足石刻最具有代表性,包含了大量的摩崖造像、古建筑、古遗址、附属文物,以及与大足石刻密切相关的山水景观环境。地理位置上,“五山”中,以南山为中心,西北处为北山,东北处宝顶山,西南处为石篆山,西北处为石门山。

主要景点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北山顶部,主要集中在佛湾,其余散布在多宝塔(北塔)、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共计452龛窟,雕刻近万尊。

北山,清嘉庆年间,知县张湖游佛湾时,于荒烟蔓草之中,搜得崖壁间,有“北山”二字的题名,又因地处县城之北,故名北山。山脉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2~4公里,四面悬崖围绕,山顶平缓,以山岗蜿蜒如龙,又名龙岗山。

北山佛湾摩崖造像,佛湾造像含晚唐、前后蜀、宋代、明代4个时期,位于北山顶处眉月形山湾岩壁上,座东面西。造像崖面长约450米,高7~10米。主要以摩崖浅龛为主,分南、北两段,中为隙地,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有佛、菩萨、阿罗汉、金刚、经变相、人物造像6类和唐、五代十国、宋造像记54则。菩萨造像多俊俏秀美,观音造像居多,西方净土、东方净土、弥勒佛净土三净土俱全。

北塔坡造像,佛湾西北 500 米处,坡顶建有多宝塔,习称北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至二十五年(1147一1155年),坡以塔名。多宝塔岩下有石刻造像,塔各层内外墙壁雕刻大量造像与功德碑;塔北侧有北塔寺遗址和三身佛像,南侧建有释迦多宝并坐像。

营盘坡造像,晚唐、五代及宋代都有镌造,在佛湾东面2公里,造像岩壁长25 米,高 15 米,共 12 龛,据传韦君靖在此驻兵,故称营盘坡。龛形多为平顶双层龛。造像题材为地藏王、释迦佛、千手观音等。

观音坡造像,镌造于前后蜀及宋代,座北面南,在佛湾西面1公里,造像岩面长 34 米,高 6米,坐北面南,共42 龛。龛样式多为横式、竖式矩形。造像题材有释迦佛、观世音、天王等,有宋绍兴年间造像记及镌匠伏小六题名。

佛耳岩造像,多凿于五代十国,宋有增刻,座西面东,在佛湾西南 1公里,通编 26 号,形制多为为横式、竖式矩形。造像题材多同观音坡摩崖造像,另有药师佛、十六罗汉、佛道造像,有宋元丰年间造像记。

北山摩崖造像主要来源于民间祈佛,主要有佛教密宗三阶教、净土宗等民间流行的50多种造像题材,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从晚唐到两宋时期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

宝顶山石刻

由名僧赵智凤,以大、小佛湾和圣寿寺为核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主要包括摩崖造像和古寺庙建筑群,以大佛湾为中心,营造年代有多说,以宋说为主,周围2.5公里处分布石刻造像,造像40处,人物数量超过一万,碑碣16通,题记、游记、诗词44则,培修记49件,舍利宝塔2座,是大足石刻的精华所在,也是石刻艺术巅峰时期的保留。

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镇15公里处,是西南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清乾隆时发现卢庵下石洞内有“石池宝顶山”六字,同治时又在大佛湾内刻“宝顶山”三字,因此习称宝顶山。

大佛湾,长约一里,高8~30米,位于圣寿寺左下马蹄形的山湾。大佛湾又称“广大宝楼阁”,是供广大信众祈福避灾的俗讲道场,造像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刻有19组佛经故事造像,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若干佛经故事,并配以颂词、经文,其中千手观音、释迦佛涅图等知名造像雕刻于此,其保存完好率居全国各处摩崖造像之冠。

小佛湾,小佛湾位于大佛湾东 200 米处,紧挨圣寿寺右侧,宋称“圣寿本尊段”“大宝楼阁”,民国时称“小佛湾”,主要是一座顺山势建筑的坛台,高2.31米,宽16.5米,进深7.9米,四周由刻满雕像的石条围建,坛内石室数间,皆有石刻造像。小佛湾是专为佛教徒修行、发心、受戒、观想设立的内道场。有大塔、七佛壁、石砌灌顶井等,共编9 号,存造像 1119 单,铭文 88 块,存743 字

圣寿寺,南宋宝顶山赵智凤建,因持川西弥牟柳本尊教派,故移其熙宁赐额“寿圣寺”之名。建于山顶,是一座密宗禅院,占地5000平方米,始建于1178年,原称“五佛崖”,依山而建,现存主要有殿宇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

万岁楼,系纪念明初蜀献王朱椿驾临宝顶礼佛而建,原楼上有“当朝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牌位,故名万岁楼。楼高 21 米,八面底边各宽3.6米。位于大佛湾南岩顶上,木质穿斗结构,八方四重攒尖顶侧脚造,翘角飞,历数百年挺而不倒。

大、小佛湾旁有释迦真如舍利塔和转法轮塔,此外周边尚分布十余处结界造像。如广大寺、佛祖寺、菩萨堡、岩湾、龙潭等。

南山石刻

南山,地处大足区龙岗镇南2公里,山之巅有玉皇观,造像岩面长 86 米,高 3.5~10 米。神像5龛窟,碑刻题记 32通(则),通编 15 号。主要有三清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洞,其中尤以三清洞最为著名,“三清洞”为平顶方形中心柱窟,高3.9米,宽5.1米,深5.58米,窟中央有一石柱,柱正面及左面各开有浅龛。正面龛内分上下两层分别造像。南山造像,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为精美,展现了完整的道教神系,在宋代四川道教造像中具有代表性。

南山还有碑刻题记多件,均属上乘作品。共中1250 年的《何光震伐郡守王梦应记》碑记载了 13 世纪中叶四川省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情况,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以神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摩崖造像,曾是宋代蜀中名僧希昼禅师的开山道场,位于大足区城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会村(原石桌乡佛会村)境内。佛会寺西1里许为佛湾(子母股),有造像9龛,2003 年寺东崖下出土长寿王等造像3 和摩崖《佛会塔记》,加佛会寺“佛会之塔”1座,共编 14 号。均为北宋年间铜鼓石篆山庄庄主严逊所,内容无一相同。石篆山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龛窟形制以中、小型摩崖龛为主,含儒释道三教,内“孔子及十哲”造像在各地摩崖造像中仅此1处,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佛会寺已残破,内存碑6通及少许圆雕石像。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距大足区城22公里的石马镇新胜村,与“石马跃进水库”相距约1公里,北侧近邻主要干线公路——大铜公路。造像区在石峡上,龛窟造像区全长71. 8m,高3.4~5m,通编为16号。为佛道造像区造像题材佛教有释迦佛、药师佛、十圣观音、孔雀明王道教玉皇大帝三皇、东岳大生宝忏变相、独脚五通大帝,有12个龛窟,500余尊造像,碑碣题刻8件,还有题记、培修记及工匠师镌名等。其中,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极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造像区东北侧崖体造像龛窟1个,无编号,龛窟外接有面阔三间,木结构,小青瓦坡屋顶的寺庙建筑,暂称为现存寺庙摩崖造像

艺术特点

题材丰富

大足石刻造像以佛教为主,多取自佛教故事,同时也涵盖了儒、道的题材。各种题材和谐共存于一处。比如,石篆山第6号窟是孔子及十哲龛,以孔子为主尊,两侧雕刻了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第7号窟是三身佛龛,第8号窟是老君龛,正中有道教老子坐像,左右各有7尊真人和法师像,三教融合是大足石刻有别于其他石窟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大足石刻还广泛展现了社会生活情景。比如,宝顶山石刻如同一座宋代的民间风俗画廊,以多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技法融合

由于历经多个朝代,大足石刻造像融合了多种雕刻技法,既有简练朴实、粗犷豪放的气势,又有精巧细腻、明快流畅的柔美,而且是线面并重,体现了雕塑与绘画融合的特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色彩。例如,北山石刻既有唐代面形丰润、气质雄浑、薄衣服饰的造像,也有五代十国时期的童颜丰肌、仪容俊美的造像,还有宋代浮雕衣饰、璎珞飘带、复杂细腻的造像,不同时期的造像各具特色,而后期造像又在前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既有时代性,也有地域性,形成多元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展现世俗化

大足石刻突破了以往石窟宗教造像的旧程式,将宗教题材的神圣性进行了生活化的改变,将神圣、自然、典雅融于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要求。其造像内容的取舍和表现手法,都强调与世俗生活的审美情趣紧密结合,从而使宗教造像题材充满了世俗人性化的特色;无论是佛、菩萨、金刚造像,还是各种侍者、供养。

结构精巧

大足石刻依山而凿,设计者将石刻与周围的山水环境紧密结合,因地制宜,既借景发挥,又有利于石刻的保护,堪称自然美、技艺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例如,宝顶山大佛湾造像很少风化剥蚀,被认为是“我国石窟艺术中保存最好的一处”,这得益于大佛湾造像根据岩形、洞穴、水源等自然环境,把建筑力学、采光、透视等科学原理同造像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才智与卓越的艺术才能。

价值与影响

大足石刻的价值

历史价值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古印度石窟的形制和造像题材的基础上,融合华族文化、时代特色、地方习俗以及汇合建筑、雕塑、壁画等内容,中国所凿石窟的形制和造像题材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些石窟的开凿,反映了古人的卓越智慧和创造才能,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建筑、雕刻艺术和佛教史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宗教价值

据史料记载,密宗在中国盛行于公元8世纪初叶,至公元9世纪初中国汉地渐至衰落。而大足区地区大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表明,公元9至13世纪,密宗不仅未见绝迹,而且在四川省还处于兴盛。柳本尊在公元9世纪末(晚唐)四川西部自创密宗。到公元12至13世纪中(南宋中期),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高僧赵智凤承持其教,创建了宝顶山摩崖造像这座石窟史上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伽蓝,从而把中国密宗史往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

另一方面,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

艺术价值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四大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华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同时,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大足石刻所出现的许多有异于前期的新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社会价值

作为世界遗产名录,由大足石刻刻衍生出的以石刻旅游、石雕产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和石雕、剪纸、竹雕、泥玩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勃发展,为当地贡献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文化价值

中国的大部分石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体,而大足石刻的珍贵之处在于将中华文化的三支精髓,即儒、佛、道文化包容一体,同时大足石刻具有独具特色的“川渝韵”和“大足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大足石刻的影响

大足石刻在雕刻技法上运用了立体造型的技巧,并采用了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赋予不同的人物以独特的性格特征。在选材方面,既有经典的来源,又不受限于经典。布局上巧妙地结合了艺术、宗教、科学和自然的元素。审美上融合了神秘、自然和典雅的特点。在表现上,大足石刻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传统形式,呈现出创造性的发展,将神像与人物融为一体。这些特点极大地展现了中国的独特风格和传统文化内涵,并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情趣,大足石刻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典范。同时,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和变革的一个转折点,大足石刻引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关文化

影视作品

《大足石刻》

第一部大足石刻科普影片《大足石刻》,由1979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制成发行,当年北山佛湾、宝顶山大佛湾石刻的状况被记录在该部作品当中,同时该作品还介绍了代表性的石刻佳作日月观音、养鸡女等,该作品对大足石刻的文化艺术等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大足石刻:石头上的世界》

2021年10月3日,4集纪录片《大足区石刻:石头上的世界》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播,该部纪录片将大足石刻放在历史背景下进行诠释和解读,并将其同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相对照,还原一幅生动的两宋市井生活画卷。

历史人物

杜孝严

杜孝严,内史省起居郎,负责记录赵扩言行。正因为杜孝严向宋宁宗皇帝赵扩的奏请,大足石刻才从最初的民间个人行为,到最后得到朝廷要员和府、州官员支持,从而最终得以扩大规模。他本人也为大足石刻中题字“宝顶山”,三个铿锵有力的大字,被视为难得的书法精品,保存至今近800年。

赵智凤

赵智凤,蜀地名僧。五岁时委身救母疾,削发为僧,后在大足区境内经过数十次考察,发现宝顶山山秀岩深、谷幽洞灵,便把建造石窟的地点定在了这里。经过他的精心设计,组织工匠在宝顶山马蹄形沟中雕刻了上万尊佛像,创建宏大的宝顶山石窟密宗伽蓝,成就世界晚期石窟艺术最后一座丰碑。

韦君靖

韦君靖李晔大顺景福年间任使持节都督昌州诸军事(节度使)。因是武官,杀人无数,后受佛教影响很大,担心下地狱,于是开始建造佛像,因其义军身份,不能享受国家军队待遇,所需工具等,皆为自给自足,韦君靖便组织人员火速将玉龙、永川、巴川(今铜梁区)一带盛产的铁矿运至水陆交通方便的龙水镇,招募能工巧匠昼夜赶制兵器及造像工具,至此,韦君靖开启了缔造大足五金和大足石刻元年。

冯楫

冯,生活于南北宋之交。据传他年幼丧父,家徒四壁,母亲迫不得已把他寄养于邻家,忍痛出走谋生,从此杳无音讯。之后,冯楫官至敷文阁直学士,左中奉大夫。因想念生母,曾多次派人打听其下落,直至其五十大寿,引来众多乞讨者,门外一双目失明的老太婆,正是其母,后为其母治好眼疾,便在北山建塔纪念,大家称“报恩塔”,也就是位于北山石刻群的多宝塔。

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

1980年,大足石刻被批准开辟旅游景区。

1982年10月,大足区石刻被批准为乙类开放地区。

1984年6月,大足石刻所在县被批准为重庆市第一个甲类对外开放县。

大足石刻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后,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也开始施工,自2011年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开始实施,至2015年6月竣工。投资11亿余元,使景区面积由230亩扩大至1100亩,新建大足石刻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大佛湾入口、南北宋街及生态停车场、景观牌坊、经幢、道路、桥梁等,在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瑰宝的同时,打造了一座特色突出的石刻艺术博览园区。

2021年,“惠游大足”微信小程序于正式上线,该小程序致力于为游客及旅行社提供大足全域的服务,包括景区门票、酒店、餐饮、商品的订购,以及旅游咨询、导游导览、投诉建议等。

2022年7月,新建的大足石刻新游客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同步调整了宝顶山景区参观线路。新游客中心占地面积约433亩,主体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内设置旅游综合服务区、接待大厅及公共服务空间、数字影院、文化展示区、文化交流区、配套功能区等。

修复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石刻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发布告,设机构,加强保护严禁破坏。1961年3月,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多宝塔、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舒成岩、妙高山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石刻保护纳入法制轨道。1998 年,市政府专门颁布《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2003 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年通过《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除去法律条文的保护外,从1952年成立县石刻保管所,在2011年更名为大足石刻研究院,之后建成重庆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以及大足石刻文物医院等多家机构,为大足石刻提供保管与修复。

对文物的修复工作从80 年代开始,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对大足石刻进行保护维修。全国石窟保护专家进行实地勘察,制定保护方案。1983年开始研制“潮湿环境下石岩裂化学灌浆材料”治理水害,采用铆杆灌浆加固危岩。1985 年,北山、宝顶山造像进行近景摄影记录建档。1989 年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对北山、宝顶山造像进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为两山造像区治理水害提供科学依据。同年,置 33 处县文物保护单位标志,聘请文管员守护边远石刻点。之后从1991年到2023年,对大足石刻进行了多次修复,其中比较大型修复工程有91年北山石刻治水工程,采用隧洞排水、顶部排水沟等解决了渗水问题;02年宝顶山观经变造像区岩体采用正向和反向锚杆抢险加固工程;09年完工的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工程内容包括电视监控系统、防雷保护系统、数字图象记录系统等;15年完工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22年完工舒成岩摩崖造像保护修复工程等。

文化活动

宝顶香会民俗文化节是一项将佛事法会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宗教节会。它起源于南宋,兴盛于元代,一直延续至今。香火旺盛且历史长达800多年。在香客信徒中,大足宝顶山举办的宝顶香会有着很高的声誉。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传说是观音菩萨的诞生日,香会更是热闹非凡。宝顶香会民俗文化节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集合了礼佛、春游、观光、娱乐、交流、商贸等各类活动。如今,它已成为国内西部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宗教盛事。

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自2010年开始,截至到2023年3月,已举办十一届。是宝顶香会民俗文化节的衍生,有效利用大足区的旅游资源,弘扬传统文化。除了“中敖火烧龙”“万古鲤鱼灯”“双桥高台狮舞”“高杆杂技”等大足本土非遗展演之外,旅游文化节还会举行相关的招商活动。

相关研究

2016年,大足石刻研究院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创办综合性学术出版物《大足学刊》。该期刊刊发以大足石刻为主包括西南石窟艺术、宗教文化、历史地理、民俗遗产、文物保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学术论文。

2018年出版《大足石刻全集》,该书对重庆市大足区境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5处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整理,图书总计11卷19册,约1200万字,绘制线图2983张、拍摄图片5794张,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宗教摩崖石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存状况。

2021年,由大足石刻研究院副研究员方珂着手编写的《大足石刻编年史》出版,该书纠正并弥补了《大足石刻铭文录》中,由于当年时间仓促而造成的错误,并采用编年体体裁,取材范围自先秦至民国,上下跨度约2500年包括全国范围内可能对大足石刻产生影响的因素亦作了辑录。

重要事件

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次年,大足石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名单。之后90年代,成立“重庆市大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多个政府部门配合推动申遗。在这期间,涌现出《大足石刻铭文录》《大足石刻雕塑全集》等学术著作,以及培养出黎方银为代表的一批学术人才。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重庆大足石刻景区”成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5年6月13日,大足石刻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之后在2020年,被列入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1年,将大足石刻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加入新修订的国家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中。

参考资料

安岳 大足:最后的石窟殿堂.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平台.2024-12-27

Dazu Rock Carvings.unesco.2023-07-22

重庆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一览 共6个.中国政府网.2023-07-14

大足石刻.国家文物局.2023-07-07

科普丨带你追寻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澎湃新闻.2023-07-07

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2023-07-07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重庆大足石刻景区.2023-07-07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国政府网.2023-07-24

百家融媒重庆行|大足石刻:用最古老的方式 留下最不朽的文明.百家号.2023-07-25

重庆立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国家文物局.2023-07-15

70年,大足石刻告诉你这样走过.大足网.2023-07-14

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2023-07-14

留住石刻艺术的美.百家号.2023-07-14

[大美中国]大足石刻的由来.央视影音.2023-07-07

唐朝韦君靖出资刻佛 首开北山石刻艺术先河.人民网.2023-07-10

大足石刻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政府网.2023-07-14

大足石刻:北山石刻.新浪旅游.2023-07-12

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新浪旅游.2023-07-24

大足石刻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上游新闻.2023-08-02

第一部大足石刻科普影片“重见天日” 发行距今40余年.百家号.2023-07-14

央视国庆档热播:《大足石刻:石头上的世界》4集纪录片.中国网.2023-07-14

大足石刻:石头上的世界 (2021).豆瓣电影.2023-07-14

四集纪录片《大足石刻:石头上的世界》今日播出.1905电影网.2023-07-14

四川历史名人32 | 杜孝严:成就大足石刻的南宋名臣.封面新闻.2023-07-13

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师|为纪念赵智凤860周年诞辰而作.上游新闻.2023-07-13

大足石刻博物馆:守护石窟艺术丰碑.百度百家号.2023-07-13

一个武士的赎罪,拉开了大足石刻的造像序幕.腾讯网.2023-07-13

大足五金开山鼻祖——韦君靖.重庆日报.2023-07-13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2023-07-14

大足传奇 人人都能刻两刀(图).早报网.2023-07-14

四川党史上的今天·10月9日.川观新闻.2023-07-14

大足石刻:“老”景区持续焕发“新”活力.中国网.2023-07-25

让大足旅游更“智慧”.大足网.2023-07-25

重庆市大足区 高升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2023-07-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人大网.2023-0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中国政府网.2023-07-15

重庆市大足区 回龙镇人民政府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2023-07-14

学术文摘丨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3-07-15

大足文化.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2023-07-14

第十一届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7-15

永寿会长参加首届大足石刻文化节开幕式.峨眉山佛教.2023-07-14

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邀您感悟石刻之美.百家号.2023-07-14

第十一届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3月9日开幕.百家号.2023-08-03

大足学刊(集刊)(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Email投稿).万维书刊.2023-08-03

《大足石刻全集》出版.重庆统一战线.2023-08-03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2023-08-03

新成员!大足石刻博物馆名列国家一级博物馆.百家号.2023-07-14

大足石刻,进入国家统编教材.微信公众号.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