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
三身,指的是三种佛身,是法身、报身和应身。
三身佛是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表示释迦牟尼的三种不同的身。法身是无形无相的,一切众生都有法身,接引佛就证到了这个法身。报身是为度菩萨所显现的庄严的身相光明。应身有胜劣,胜的应身是为断惑的圣者所显现的;劣的应身是为凡夫显现的。法身就像一轮月亮,报身就像月亮放出的月光,化身就是月光之影。月、光、影,三者是法尔自然呈现的。
佛语释义
梵语trayah! Ka^ya^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梵dharma -ka^ya ),智法之聚集地称为报身(梵sam!bhoga-ka^ya ),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梵nirma^n!a -ka^ya )。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佛报佛应佛、法身报身化身、法身佛报佛化佛、法佛报佛应化佛、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满资用身化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应化佛、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凡夫所见身。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三载,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随世间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称;应身佛有应身、受用身、报身、智慧佛、功德佛、实相生身等六称;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实身、如佛、法佛等五称。另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四谓,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释迦身、二乘凡夫所见身、应身、变化身,共为九名;应身六名加上舍那身、菩萨所见身,共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见身、毗卢遮那,共为七名。各经论所举三身之名称与解释不一。
(一)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即:(1)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2)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3)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
(二)金光明经所说之三身,即:法身(梵dharma -ka^ya )、应身(梵sam!bhoga -ka^ya )、化身(梵nirma^n!a -ka^ya )。依合部金光明经卷一之三身分别品载,如来昔在因地修行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至修行满,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而能随应众生现种种身,称为化身。又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得通达,并体得生死涅盘一味,以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示现此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之身,称为应身。为灭除一切诸烦恼等障而具足一切之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称为法身。前二身为‘假名有’,第三身为‘真有’,乃为前二身而作本故。又依金光明经言,法报之两佛是其真身,为化众生而示现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胜,称为应身。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称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如依烦恼起业行,依业受报。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大三七·一八三下):‘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谓法与报。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者化身,随机出现起。’即依此金光明经之意而言。
(三)解深密经卷五所说之三身,即法身、解脱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成道之身;解脱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圆满成满之妙果。盖五分法身,声闻独觉亦可得之,故单就此身而言,二乘与大日如来无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大三一·二四九中):‘二乘道究竟果,名禅定知见。二乘解脱知见中无三身,菩萨解脱知见中有三身差别。何以故?二乘不能灭智障,无一切智故,不得圆满清净法身,无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无应化两身。’故知二乘之解脱身,无法身及应、化等身。
(四)据宗镜录卷八十九载,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称为三佛身,此即法、报、化三身:(1)自性身,诸佛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2)受用身,又分二种:(a)自受用身,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b)他受用身,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众显现大神通,转正法轮。(3)变化身,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同书并举出转三心可得三身之说,即:转根本心(第八识)可得法身,转依本心(第七识)可得报身,转起事心(第六识)可得化身。
(五)六祖慧能以自性来解释三身:(1)清净法身佛,谓吾人之身即是如来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净,并能生出一切诸法。(2)圆满报身佛,谓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涤除一切情感欲望,则如一轮明日高悬于万里晴空之中,光芒万丈,圆满无缺。(3) 自性化身佛,谓吾人若能坚信自性之力胜于一切化身佛,则此心向恶,便入地狱,若起毒害之心,便变为龙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变为菩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佛地经论卷七、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六]
(1)清净法身佛,谓吾人之身即是如来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净,并能生出一切诸法。
(2)圆满报身佛,谓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涤除一切情感欲望,则如一轮明日高悬于万里晴空之中,光芒万丈,圆满无缺。
(3)自性化身佛,谓吾人若能坚信自性之力胜于一切化身佛,则此心向恶,便入地狱,若起毒害之心,便变为龙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变为菩萨。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佛地经论》卷七、《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六]
古籍记载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卷三载,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随世间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称;应身佛有应身、受用身、报身、智慧佛、功德佛、实相生身等六称;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实身、如佛、法佛等五称。另《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四谓,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释迦身、二乘凡夫所见身、应身、变化身,共为九名;应身六名加上舍那身、菩萨所见身,共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见身、毗卢遮那,共为七名。各经论所举三身之名称与解释不尽同。
《十地经论》
等诸经所说之三身,即:
(1) 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
(2) 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
(3) 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
《金光明经》
所说之三身,即:法身(梵 dharmakāya )、应身(梵sambhogakāya )、化身(梵nirmāṇakāya )。依合部《金光明经》卷一之三身分别品载,如来昔在因地修行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至修行满,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而能随应众生现种种身,称为化身。又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得通达,并体得生死涅盘一味,以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示现此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之身,称为应身。为灭除一切诸烦恼等障而具足一切之诸善法故,唯有如如智,称为法身。前二身为‘假名有’,第三身为‘真有’,乃为前二身而作本故。又依《金光明经》言,法报之两佛是其真身,为化众生而示现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胜,称为应身。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称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如依烦恼起业行,依业受报。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大三七·一八三下):‘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谓法与报。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者化身,随机出现起。’即依此《金光明经》之意而言。
《解深密经》
卷五所说之三身,即法身、解脱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现之身;解脱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圆满成满之妙果。盖五分法身,声闻独觉亦可得之,故单就此身而言,二乘与如来无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大三一·二四九中):‘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脱知见。二乘解脱知见中无三身,菩萨解脱知见中有三身差别。何以故?二乘不能灭智障,无一切智故,不得圆满清净法身,无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无应化两身。’故知二乘之解脱身,无法身及应、化等身。
《宗镜录》
卷八十九载,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称为三佛身,此即法、报、化三身:
(1)自性身,诸佛大日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
(2)受用身,又分二种:
(a)自受用身,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b)他受用身,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众显现大神通,转正法轮。
参考资料
佛的“三身”.东林法音.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