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桐梓县

桐梓县

桐梓县,中国遵义市下辖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介于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之间,总面积320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桐梓县户籍人口744510人。

桐梓县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桐梓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置夜郎县(今夜郎坝),为珍州治。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于桐梓驿(今新站附近)置桐梓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4461997年,属遵义市。截至2022年10月31日,桐梓县下辖2个街道、20个镇和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桐梓县海校街道武胜路1号。

桐梓县历史文化悠久,是革命老区、夜郎故地。2019年10月,桐梓县天门河水电厂旧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21年2月,桐梓县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2处;AAA级旅游景区(点)11处。

桐梓县是中国大娄山方竹之乡、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主导优势产业包括:粮油产业、方竹产业、煤电化、钛、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大健康、清洁能源等。2022年全县生产总值182.43亿元,比2021年增长1.9%;三次产业比重为25.0:30.1:44.9。2020年7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名称

桐梓县名称由来有两种:其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区改土归流时,置桐梓县,因桐梓驿得名;其二,“桐梓驿”其名之由来始于桐树和梓树,置县时,因桐梓驿(今新站)位于境内,遂以此为县名。

历史沿革

唐至元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置夜郎县(今夜郎坝),为珍州治。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于南境置荣懿县,为溱州治(元田坝)。于今县东部置播川县,西北置丽皋县,并属珍州。

天宝初,改珍州为夜郎郡。

乾元初,复名珍州。

元和二年(807年),废珍州夜郎郡,夜郎、丽皋2县隶溱州。

宋至清

北宋干德三年(965年),复置珍州,夜郎、丽皋2县入隶。

宣和三年(1121年),州县俱废。宣和六年(1124年),置播川县,属南平军。

宝佑六年(1258年),以原播川县地置鼎山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名播川县。

明洪武六年(1373年),县境置播川驿、桐梓驿、松坎驿,隶属四川布政使司。:44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于桐梓驿(今新站附近)置桐梓县,寻迁播驿今县城,属四川川遵义军民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446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民国二年),隶黔中道

1920年(民国九年),直属于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曾两度驻桐梓。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属遵义专区

1970年,属遵义市地区。

1997年,属遵义市。

2015年,县政府驻地娄山关镇撤销,设置娄山关镇、海校街道,政府驻地变更为海校街道。

地理

位置境域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南接汇川区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北抵南川区、万盛区。介于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之间,全县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总面积3207平方千米。

气候

桐梓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4.9℃,1月平均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6.6℃;7月平均气温24.9℃,极端最高气温37.7℃;最低月均气温2.4℃。平均气温年较差21℃。生长期年平均295天,无霜期年平均315天,最长达325天,最短为265天。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年总辐射138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10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480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98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8月,7月最多。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447

地质

县境东部属经向构透体系,带内挤压特征剧烈,形成一系列紧闭线状褶皱和走向逆掩一逆冲断层。地貌上相应形成南花伸延的山原和中山。西部属华夏式构造体系,由一系列走向北东一南西的宽展长轴状褶皱群组成。背斜多呈箱状,向斜多显圆底:褶皱呈雁行式排列。地貌上背料成山,向斜成谷:岗谷相间,交错罗列。:85

地形地貌

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形状,坡渡河小三峡、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较发育。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为狮溪镇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对高差达1917米。

水文水利

桐梓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桐梓县中型水库主要有夜郎岩门子水库,木瓜水坝水库等;小型水库主要有容光杨公岩水库、官仓楠木水库、九坝大峡水库,小水月亮河水库、黄莲水库、水坝塘盐井河水库、羊磴文峰溪水库、坡渡圆木沟水库、楚米八一水库、花秋两岔河水库等。

土壤

桐梓县境内土壤有水稻土、潮泥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黄棕壤6个土类,面积434.1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0.49%。其中酸性土壤46.37万亩,微酸性土壤238.76万亩,中性土壤122.41万亩,微碱性土壤9.04万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桐梓县共有耕地65921.40公顷;林地218951.57公顷;草地2128.34公顷;湿地3.9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524.8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965.2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374.77公顷。

矿产资源

桐梓县境内查明矿藏29种,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多处,矿点52处,矿化点11处。其中煤炭储量42.64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碳酸钙分布极广,储量丰富,达到化工、水泥、玻璃和冶金用石灰岩一级标准。钾矿分布广泛。另有黄铁矿菱铁矿滑石、高岭土、白云岩、石英砂岩矿、商品大理石方解石石膏赤铁矿铅锌矿铝矾土等矿产资源。

水资源

桐梓县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城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104地下水地下径流量为4.088亿立米,地下径流模数为4.053升/秒•平方公里,占全县多年径流量的22.11%。:109

森林资源

桐梓县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288.32万亩,森林覆盖率59.95%。

生物多样性

桐梓县境内珍稀植物较多,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树种有银杉珙桐,二类保护树种有黄杉、香果树、青钱柳水青树红椿木等,三类保护树种有穗花杉厚朴楠木等。县境内已发现中药材品种约千余种;方竹林总面积33万亩。

桐梓县境内发现有黑叶猴、蟒、华南虎麋鹿云豹中国大鲵、白鹤、红腹锦鸡、华南穿山甲、豺、水獭亚科大灵猫小灵猫林麝斑羚属岩羊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

自然灾害

桐梓县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凝冻、洪涝、干旱、泥石流等。严重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1998年9月20日,北部大部地区受灾。:447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31日,桐梓县下辖2个街道、20个镇和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桐梓县海校街道武胜路1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桐梓县户籍户数215984户,户籍人口744510人,其中:乡村人口475256人,城镇人口269254人。全县常住人口52.81万人,出生率为4.9‰,自然增长率0.3‰,城镇化率48.5%。

民族

桐梓县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98%;有苗、布依族、土家、彝、侗、仡佬族、蒙古、回等28个少数民族,约占1.38%。其中苗族,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6.57%。:447

语言

桐梓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黔北次方言区。因其越域限制性和语言的演变融汇特殊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若干特色,使之有别于贵州省各县,有别于黔北次方言区的其它地区,且异于四川方言。其中尤其明显的是城关方音区与嵩坎方音区。:1244

宗教信仰

桐梓县民间主要信仰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1181-1183有登记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3个。其中,佛教活动场所6个(观音寺、普陀山、降龙寺、慈光寺、龙台寺、瑞峰寺),道教活动场所5个(长寿观、崇德观、东庙、祥和观、三官殿),天主教教堂1个;基督教固定活动处所1个。

经济

综述

桐梓县是中国大娄山方竹之乡、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主导优势产业包括:粮油产业、方竹产业、煤电化、钛、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大健康、清洁能源等。

2022年全县生产总值182.43亿元,比2021年增长1.9%,两年平均增长4.8%。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93亿元,比上年增长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84亿元,比上年下降0.1%。三次产业比重为25.0:30.1:44.9

第一产业

桐梓县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447其中桐梓县花秋土鸡、桐梓蜂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主导产业为方竹产业,生态畜牧产业、蔬菜产业、有机红粱产业、花椒产业等为桐梓县重点发展产业。

2022年,桐梓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种植业总产值52.63亿元,增长4.0%;林业总产值9.08亿元,增长3.3%;畜牧业总产值23.97亿元,增长3.6%;渔业总产值0.74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3.34亿元,增长7.7%。

第二产业

桐梓县是煤化工、海绵钛、电解铝等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447其中,煤炭产业为桐梓县的重点优势产业,热电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热电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大数据产业、装备制造业为桐梓县新兴产业。

2022年,桐梓县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38.93亿元,增长10.1%;建筑业增加值16.07亿元,下降8.8%。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58家,比2021年增加6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6%,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9.5%。

第三产业

桐梓县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业、商业物流、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为主。

2022年,桐梓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7亿元,比2021年下降3.6%;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6.37亿元,比上年下降57.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2亿元,下降14.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44.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全年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80.05亿元,比上年下降31.4%。

经济开发区

娄山关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东部燎原镇境内,首期开发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143公顷,主要以发展煤电化循环经济、特色轻工和电子商贸、服务业为主的新型经济开发区。2020年,区内注册市场主体达3104个,工业企业72家,其中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2.28亿元,工业增加值12.8亿元,税收收入1.01亿元。首位产业为现代能源化工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66%,潜力产业为新型建材产业,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38%。

社会

教育

2022年末,桐梓县共有各类学校374所,其中:普通中学40所,职业中学(职高)1所,小学109所,幼儿园222所,特殊学校1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8%。其中重点中学包括桐梓县荣兴中学、桐梓县蟠龙高级中学桐梓县第二中学桐梓县第一中学等。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桐梓县有文化事业机构1个,影剧院3个,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场所1个,娱乐场所56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6个。县城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16册。现有无线电视发射基站1个,广电宽带基站125个。年末广播综合覆盖率99.3%,比上年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全县正常使用数字电视用户(含农村无线覆盖用户48户)。全年全县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61场(次)。

科技

2022年,桐梓县有专利授权21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件;有效发明专利154件。

医疗

截至2022年末,桐梓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15个,其中:县级3个,乡镇卫生院25个,民营医院17个,其他公立医疗机构39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门诊部8个,个体诊所67个。全县共有卫生机构人员4105人,比上年末下降2.1%。卫生技术人员3057人,下降2.3%,其中,执业(含助理)医师1145人,增长0.6%;注册护士1197人,下降4.1%。卫生机构床位数3700张,比上年末增长3.4%,其中,医院床位数29.9张,增长2.5%;卫生院床位数791张,增长6.7%。其中,县重点公立医院包括桐梓县人民医院桐梓县中医院和桐梓县妇幼保健院。

体育

2022年,桐梓县市民健身中心年接待锻炼市民达13.6万人次。各种体育场地1807个,其中:公共体育场24个,篮球场544个,田径场4个,羽毛球场147个,乒乓球场地772个,其他场地239个,健身路径工程77处。

社会保障

2022年,桐梓县全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4127人,其中: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5290人,离退休退职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498 人。失业保险人数参保人数31180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9339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8985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943人。全年医疗救助人数54177人次。各类优抚对象3999人。城镇居民7465人和农村居民 23614 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全县拥有敬老院20个,床位数1472张。

环境保护

2022年,桐梓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65天,优良天数361天,优良天数比例98.9%。2022年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22年县城建成区2~4类声环境质量功能区7个监测点位均能满足相应声环境质量功能区噪声类别要求,达标率100%。

交通

综述

桐梓县区位交通优越,肩挑遵渝,距贵阳180公里、重庆市160公里。已形成由铁路、公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448

公路

桐梓县境内公路里程6231公里,路网密度1.9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8公里(G75兰海、正习高速)、国道180公里(G210、G352)、省道371公里、县道655公里、乡道1032公里、村道1816公里、组道1345公里、其他途径修建道路684公里。境内建设中的高速公路包括G75复线、正习高速、金仁桐高速和桐新高速等4条。

铁路

桐梓县境内有川黔铁路、渝贵快铁过境,铁路总里程156公里。川黔铁路线境内长88千米,通往贵阳、昆明市重庆市设木竹河、松坎、三元坝等12个站,其中桐梓站为主要停靠站。:448

文化

综述

桐梓县历史文化悠久,是革命老区、夜郎故地。2019年10月,桐梓县天门河水电厂旧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截至2021年11月,桐梓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截至2021年12月,桐梓县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51处。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11月,桐梓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5处,市级17处,县级18处。

岩灰洞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桐梓县城西北,桐梓至赤水公路25千米的九坝镇白盐井柴山岗南半坡遗址上。1972年发现古人类化石,据测定距今18万~24万年之间,用火痕迹的发现,佐证了西南地区早有古人类活动和用火的历史。岩灰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20万年前这一阶段人类化石的空白。:449

唐夜郎县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48千米的夜郎镇,东距210国道新站镇10千米。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置夜郎县于此,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废,前后存在478年。因李白曾流放夜郎,有关李白的纪念物有“太白县故居”“太白听莺处”“太白泉”“白碑台”“太白坟”“太白书院”“太白望月台”等景致;夜郎古迹有“宋墓群”“夜郎寺”“夜郎古钟”和“文昌阁”等。:449

周市石棺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16千米高桥镇境内,桐花公路右侧的金竹岗上。墓门已毁,墓室两壁雕有花草、人物、青龙白虎图案,墓后壁镌刻墓主人像。石棺用大小不等六块黄砂石做成,以槽榫扣合,前挡板上刻有柳叶组成的古钱文和蔓草纹图案。:449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12月,桐梓县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51处,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处、省级2处、县级48处。

苗族服饰由于苗族历史上多次被迫大迁徙,其支系变化大,分支多,为了便于族属识别,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的支系有着不同的服饰。由于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各支系包容不一,也致使服饰有一定的差异。其支系变化大,分支多,为了便于族属识别,苗族服饰丰富多样,绚丽多姿。其中尤以女装样式为最多,达180多种。其中贵州省就达百余种。该项目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高腔大山歌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原生态山歌,流传在桐梓县原狮溪区一带(现狮溪、水坝塘、芭蕉三镇)。高腔大山歌以七言为主,采用赋比兴手法并以比兴手法为众,且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衬词常用一连串的虚词,多为开口音发声。高腔大山歌长养于森林广袤的大山深处,大山里的先民们劳作时会情不自禁地面对大山唱唱歌。

饮食文化

桐梓县境内居民食粮以大米、玉米为主,一日三餐。农村人早餐多为吃面条,城里人的早餐花色品种絮多,包子、馒头、米皮羊肉粉等,午餐、晚餐有吃米皮,包抄手,煮素三鲜饺子等。桐梓民间,春节之时,常在杀年猪后,以猪头、保胁肉、大骨等用大锅煮熟餐汤,此中加入干笋子、海带、红萝卜白萝卜豆腐干等干鲜原肴,和煮一锅,常可食用十天半月。:1199-1202

特色产品

桐梓县土特产品主要有桐梓蜂蜜、桐梓方竹笋;特色美食有桐梓容光回锅羊肉、娄山黄焖鸡。

桐梓方竹笋依托桐梓独特的高原生态气候,大娄山独特地貌以及土壤环境,以桐梓原产方竹笋为原料,分别按照不同的工艺,制作成鲜笋和干笋。鲜笋保持了桐梓方竹笋原生态的形状,食用方便。干笋外观为橙黄色,风味清香,可食性好,便于携带和贮藏。

容光回锅羊肉已经有100多年的传统加工历史,选用的基本食材就是当地世代传统散养的原生态优质黑山羊黔北麻羊,通过二次回锅辅以辣椒、花椒、姜蒜等秘制的配方加工而成,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纯正味美,有“上口筋、筋而酥、酥而烂,一口吃到爽”的口碑,是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和婚嫁等酒席必需的招牌食品。

习俗

旧时官衡,每逢塑望以酒肉在天地和皇者长生牌位前系把,于次日供事人员分享祭余之肉,呼衡条肉”。官府所兴,民间效尤,于是,伸粮,铺户,凡有雇佣的人家就形成了定期饮酒吃肉的惯例,以“衡”品“牙”,“打牙祭”的说法广泛流传于桐梓民间,人们便以隔一段时日吃一顿油肉为“打牙祭”。:1192

历史上,桐梓交通不便,崎岖鸟道,有钱人常垒“滑竿”,“抬卒“下力挣钱。抬轿攀登于悬崖徒壁,羊肠小道,劳作中前呼后应劳动号子,以统一步调、告知路况、娱乐精神,形成“报路歌”。后在婚嫁抬轿、出殡抬丧中也被抬卒”采用。产生出桐梓境内特定的交通娱乐习俗。:1193

名胜古迹

综述

桐梓县生态环境良好,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十佳最美揽夏地”。截至2021年2月,桐梓县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2处;AAA级旅游景区(点)11处。

主要景点

水银河大峡谷景区位于桐梓县木瓜镇境内,距崇遵高速公路松坎出口处18千米,景区总面积10平方千米。水银河峡谷及其上游后深溪长近百里,多数宽度6米左右,漂程约4公里,水质清澈见底。以峡幽、水清、石峻、山雄为特色。:449

官仓风光位于桐梓县城西南面,距县城25千米。处大娄山、仙人山两大山脉和桐梓河、混子河环抱中,素有“鱼米之乡”和“小江南”之称,面积138平方千米。主要景点有营坪果园、彩霞村庄、十里瓜郎、彩色骑行大道和千亩荷塘。:449

小西湖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街道独石村,距离桐梓县城6公里。景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门河水电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战斗遗址天门洞,是爱国名将张学良将军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幽禁地。景点主要有“三潭映月”、“湖心岛”、“湖心亭”、“望湖亭”、“放鹤亭”等。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自然地理.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6-15

桐梓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6-15

桐梓县统计区划.国家统计局.2023-06-19

人口就业.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6-14

2022年桐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6-14

经济发展.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联系我们.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6-19

桐梓县.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3-06-14

桐梓简介.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1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县A级旅游景区名录表.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1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3-07-08

桐梓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6-15

桐梓县:念好“山”字经 写活“林”文章.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6-19

政协领导.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人大领导.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政府领导.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县委领导.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县民族宗教.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1

贵州娄山关经济开发区.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县荣兴中学简介.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2

桐梓县蟠龙高级中学简介.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2

桐梓县第一中学简介.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2

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简介.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2

环境保护.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6-14

桐梓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及基本情况汇总表.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县文化旅游局第四批拟推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示.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贵州夜郎已发现宋墓18座 唐宋夜郎古城若隐若现.中国新闻网.2023-07-08

苗族服饰.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07-08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腔大山歌.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特色美食.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特色产品.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方竹笋.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容光回锅羊肉.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水银河大峡谷景区.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官仓农旅养生度假区.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小西湖景区.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

桐梓获评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桐梓县人民政府.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