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通渭县

通渭县

通渭县属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温差较大。通渭县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境内河流全部属于黄河流域,分为渭河祖厉河两个水系。通渭县是中国甘肃省定西市下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连结兰州市、白银、平凉市天水市等地的重要枢纽。全县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64公里,总面积2912.97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3.35万人(常住人口32.36万人)。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马家窑”“齐家”文化。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渭县有榜罗会议纪念馆、通渭温泉度假区、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等主要景点。

2021年,通渭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626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071万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加值75729万元,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422462万元,增长8.4%。

2020年整体脱贫摘帽,2021年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地名由来

金天会五年(1127),置通渭县。说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又说宋熙宁元年(1068),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筑一大堡(今什川镇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故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通渭历史悠久。据发掘文物证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通渭这块土地上。

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族所居。

春秋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地。

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期(前475-前273),通渭地为襄戎地。 战国后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陇西郡,通渭地属陇西郡(治今临洮县)辖。 秦(前221-207)统一后,通渭地仍属陇西郡辖。

汉至魏晋南北朝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陇西郡辖县11,通渭地属襄武县(治今陇西城东5里)辖。 元鼎三年(前114),从陇西郡分置天水郡治平襄(即今通渭城区),辖县16,平襄为 附廓首县。元封五年(前106),全国设1 3个刺史(称十三部州)。平襄县属凉州刺史 部(治陇,即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天水郡辖。

新朝(9-23)篡汉,改天水郡为镇戎郡(仍治平襄),改平襄县为“平相县”。

西汉更始元年(23)至东汉建武八年(32),成纪(今秦安县北)人隗嚣聚众10万 反莽,在平襄建立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达10年之久。

东汉收复平襄后,平襄县仍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辖。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更名汉阳郡(移治冀县,即今甘谷),平襄县为汉阳郡辖。中平五年(188),分置南安郡 (治今陇西郡东南),平襄县改属南安郡辖。

三国(220-265)时,曹魏从平襄、略阳县分置临渭(治今秦安县东南)、清水县, 合4县立广魏郡(治临渭)。属雍州辖。 晋(265-420)时,平襄县属秦州略阳郡(治今秦安县陇城)辖。《晋书·地理志》 载: “略阳郡,本名广魏,泰始(265-274)中更名焉。统县四:临渭、平襄、略阳、 清水。”晋末大乱,郡县归属无定。十六国前赵,前秦时,平襄县犹存。西秦时,还两 次见于史册。此后,平襄县废。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统一北方后,平襄县地属秦州天水郡显亲县(治今秦安县 叶家堡西北)辖。永安三年(530)置陇西郡(今陇西县),平襄县地改属渭州南安阳郡(治 桓道)中陶县辖。西魏(535-556)初,平襄县地属北秦州(今秦安县西北)辖。废帝 三年(554),改北秦州为交州,平襄县地属交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北)乌水县(治今 秦安县西北)辖。北周(557-581)因之。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交州为纪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并乌水县入长 川县,平襄县地属陇西郡长川县辖。

唐至清朝

唐武德元年(618),复改陇西郡为渭州,平襄县地属渭州长川县辖。贞观三年(629), 并长川I县入陇城县,平襄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陇城县辖。宝应二年(763),渭、秦等州被 吐蕃占领。大中三年(849)大破吐著,光复平襄,属天水市。不久,演为五代十国割据局 面,县置无定。

宋初西边疆域只达秦州夕阳镇(今天水新阳镇),未过渭河,平襄县地被西夏和吐蕃占领时,宋以秦州,继以古渭州(今陇西)为据点,逐渐向西开拓。天禧二年 (1018)置安远寨(今属甘谷县)属秦州。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属秦州。熙宁元年(1068),宋将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原名寨,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城成,宋廷赐名甘谷城领陇阳,大甘、吹藏、陇诺、尖竿5堡,属秦州。同年,杨文广于擦珠谷(今什川乡古城沟)又筑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赐名“通渭堡”。熙宁五年(1072),升通渭堡为通渭寨,领者达(后演变为“哲达”)、漆麻、本当、扑麻龙、 达隆5堡,属熙河路通远军(今陇西)辖。崇宁五年(1106)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巩州。

南宋开国,金朝南下。天会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治通渭寨)鸡川、甘谷县(治大甘谷口寨)3县。通渭属I临洮路巩州辖。鸡川,甘谷初属凤翔路秦州辖, 贞褚四年(1216)改属西宁州(今会宁县)辖。兴定(12l7-l221)初,3县俱陷于西夏天兴(1232-1234)初,3县被蒙古族占领。

元至元七年(1270),并鸡川县入秦安县;废甘谷县,予秦州区属伏羌城置伏羌县(今甘谷);通渭县移治今城区.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

明洪武二年(1369),总兵徐达西征至巩昌,时通渭为元主簿杨忠所据,徐差万户 董楗招杨归附。通渭县属陕西行都司陇右道巩昌府辖。

清代,因明制。康熙二年(1663),陕西行都司分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通渭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辖。康熙七年(1668),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移驻兰州市,陕,甘两省分置,通渭县属甘肃省巩吕府辖。康熙五十七年 (1718)五月二十一日,地大震,城北笔架山崩,县城覆没,县署临时移治西关。雍正八年(1730),县署又临时移驻平凉苑马寺属安定监(今马营)。同时,割安定监(下设“六营”:中营,稠泥营,原川营、衙门营、石峡营,双井营; “四所”:中所,后 所、左所、右所)属通渭,巩昌府辖。乾隆四年(1739),在旧城址始筑新城,即今县城。乾隆十三年(1748)城成还治,仍属巩昌府。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2年(1913)3月,废府设道,通渭县属甘肃省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辖。民国16年(1927)7月,改道为行政区,通渭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辖。 30年(1941)8月,改渭川行政区为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通渭县隶属至1949年8月6日(农历闰七月十二日)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甘肃省天水专区辖。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所辖至今。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东南、南分别与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县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连结兰州、白银、平凉、天水等地的重要枢纽。全县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64公里,总面积2912.97平方公里。

地质

通渭区域地质特征,既显示出地域分异性,南北不同,东西各异,又具有整体性, 缺失了中下古生界,应属于黄汲清教授划分的“陇西地块”的核部,也属于李四光教授确立的陇西旋卷构造的旋卷中心。依地层系统和地质特征而论,类似华北陆台,但又比 华北陆台的活动性较强,虽未发现喷出岩,却有较多的侵入岩。西接祁连山脉尾闾,南邻 秦岭地槽边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虽未见到细碧岩和含岩屑的角斑岩之类的典型地槽相沉积,却出现不稳定地区常见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故通渭区域地质特征,既非典型的地台,也非活动性很强的地槽,而是在不同的地质发展阶段,受到相邻地质单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较强的活动性和地质复杂性。

地形地貌

通渭县属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境内西北部由牛营大山华家岭、黑燕山、尖岗山、马家高山、锦屏山、鹿鹿山、石峰堡等一系列岭梁高峰组成的主干山岭及其山麓地带,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其上虽有第四纪黄土披盖状被覆,但由于长期的流水切割作用,周围基岩裸露,沟谷较深,坡度较陡。 在河流切穿处,往往深切成许多峡谷,形成以主干山岭和石质峡谷为基本特征的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耕地面积183万亩,海拔1410—2521米。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

气候

境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 已经开始向暖温带半干旱气候过渡。 水热同季、光照充足、 温 差大是发展农业、种植小杂粮和药材的有利条件, 而降水变率大、热量不稳、干旱加冻害等却是发展农业的障碍;通渭县属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平均气温7.7℃,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差较大。降水量300—600毫米,无霜期120—170天,日照时数2100一2430小时。年蒸发量1500mm以上。通渭县年平均温度7.7℃,极端最高气温达32.1℃,年利用时数达1400时,年太阳辐射量为130.3千卡/平方厘米,光热资源充足,具有一定开发前景。全县太阳辐射量为128.0一137.0千卡/cm2·年。全年以11、12、1月份最小,为7.0—8.0千卡/cm2·月;以5、6、7月份最大,为14.0—16.0千卡/·月。其中可供作物利用的生理辐射能(光质)为63.0一69.0千卡/cm2·年,占年总辐射量的49%。全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200一2430d、时之间,年日照百分率为5055%。最多年达2695.2小时(华家岭),最少年为1826.7小时(平襄)。年内以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在242.8~243.2d,时之间,日照百分率为56%;9、10月份日照时数最少,在140.1—170.8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为38%-49%。

水文水利

水文

通渭县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境内河流全部属于黄河流域,分为渭河祖厉河两个水系。有195条支沟和1325条毛沟。其中渭河水系包括散渡河、葫芦河两条河流,水系面积为2818.98km2,占全县流域面积的96.9%;祖厉河水系面积88.92km2,占全县流域面积的 3.1%。全县河流主要为降水补给型河流,其特点是:枯季水量小,流量较平稳;汛期水量大,流量变化大。年内变化特点为:汛期集中在6至9月,暴雨洪水很集中,来势猛,历时短;峰高量小含沙量大。汛期最大4个月(6至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的62.4%,其中7、8两月占全年径流的43%左右,而作物播种与幼苗生长期的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的22.2%左右,全县河流水系的径流量过分集中,丰水季节与作物需水期的流量极不协调,径流高,含沙洪水,给水资源的利用增加了难度。

散渡河境内属中上游,称牛谷河,境内流域面积1762.72平方千米,分别占境内渭河水系和全县水系总面积的62.5%和60.6%。总径流量6137万立方米,其中入境747万立方米, 境内5390万立方米;该流域在县内的主要支流有3条,即常家河、店河和清溪河。葫芦河境内流域面积852.84平方千米,分别占境内渭河水系和全县水系总面积的30.3%和29.3% 。径流量3714万立方米, 其中入境549万立方米, 境内3165万立方米;输沙量508万吨,其中入境57万吨,境内451万吨;年侵蚀模数5290吨/平方千米。 该流域在县内的主要支流有义陇河和安逸河。

水利

境内只有牛谷河上游设有锦屏水库的人库站何家坡水文站, 控制流域面积 100平方千米。 全县大部分地区由散渡河下游的甘谷站和义陇河下游静宁县境 内的仁大站控制。全县水文、水资源情况主要依靠以上三站所统计的资料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深入开展“绿满陇中”行动,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07.6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68.7万立方米,完成造林封育11.2万亩、通道绿化663公里、义务植树220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5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2%。

矿产资源

主要有温泉地热、花岗石大理石安山岩、硅铁矿、高岭土等。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硼、钙、铁、碘、硼酸硫酸、、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花岗岩仅露地可采储量29.4亿立方米,大理岩总储量约900万立方米,安山岩总储量约10亿立方米。

风力资源

瞬时风速≥17米/秒(风力8级)以上的大风,全年四季均有发生,而春、夏最多。年均大风日数地区差异较大,中部和东南部较少,年均日数8天,最多可达21天。西北部的华家岭山区大风日数较多,年均日数55.4天,最多可达100天。华家岭地区的风力资源可开发利用。华家岭地处西北内陆,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在每年冬春季节风力最强,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最大风力可达7至8级,最大风速可达30m/s。最大风速也远小于对风力发电机叶片产生破坏的风速,年业均气温在4至14℃之间。除了少数海拔很高的山地和冬季极限气温低于-25℃外,境内其他各地冬季气温均不低于-25℃,夏季气温不超过37℃(室外不超过43℃)。适合干风力发申机组全年运行。

土壤

通渭县土种类型比较简单,成土过程主要以有机质积聚过程和旱耕熟化过程为主,其分布因气候影响有一定的地带性规律,主要为黄绵土,是耕作土壤,质地较轻,垂直节理发育,机构组成均一,结构疏松,孔隙度一般在 60%左右,土晨深厚,一般在20m以上,平均十壤肥力为:有机质 0.96%,全氨含量在 0.072%,全磷含量在 0.062%,速效磁5.0PPm,谏效钾 147PPm之间,总的趋势是富钾少氟极缺磷,有机质含量低。

水资源

通渭县年均径流量9540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0986万立方米,自产水资源为9690万立方米。全县水利工程现状供水能力1800万立方米,引洮一、二期工程建成后新增年供水能力7380万立方米。通渭县水资源贫乏,人均拥有量是全省人均的25%,全国的10%,且分布不均,受地形地势等条件限制,开采不大、利用率低,水资源保障面临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压力。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9690 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092万立方米,地下水1598万立方米(有1448万立方米排入河道 转化为地表径流),难以利用的咸水2200立方米,可利用的7490立方米。入境地表水1296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通渭县土地总面积为290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2.7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6.7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4万亩。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对大,山地面积大,集约化经营水平低。

生物资源

植物

自然植物:境内植物种类较多,有维管植物79科,282属,482种。计种子植物76科,279属, 479种;蕨类植物门3科,3属,3种。其中27科为单属单种,占总科的三分之一。组成植被的主要植物有菊科禾本科蝶型花亚科、蔷薇科,毛茛科十字花科蓼科藜科唇形科,伞科、大戟科龙胆科植物、杨柳科和胡颓子科等,以菊科、禾本科和蝶形花科频 度最大,常形成植被群落中的建群种。

动物

由于县内地域广大,沟壑纵横,动物种类繁多,据有关记载和普杳,野生和家养动物曾繁衍存在过2400多种,载入志内的仅占六分之一左右。主要是无脊椎动物、淡水无脊椎动物、寄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纲、鸟类、哺乳类等。经调查,境内较常见的哺乳动物计有奇蹄目偶蹄目兔形目食虫目翼手目食肉目啮齿目共7目12科。鸟类有18科60余种。其中如喜鹊、乌鸦、鹰、雀鹰等已濒临绝迹,锦鸡因为大量捕杀,数量锐减。由于水资源匮乏,鱼种不多,有鲤科花鳅科、鳍科。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境内一些以前没有的种类如鲁西牛西门塔尔牛新疆细毛羊小尾寒羊内江猪长白猪、大白猪,黄金褐鸡等家畜家禽以及翠鸟科、鸳鸯、信鸽、鹦形目等鸟类和罗非鱼等水产动物也陆续到通渭落户,或畜用、或肉用、或观赏。部分引进的品种同当地土种杂交,培殖出新品种,不但丰富了县域内动物种类,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些动物品种如野牦牛、德国长毛兔也曾引进,但因不适应环境被淘汰。

自然灾害

通渭县的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暴雨、霜冻、冰雹、病虫害、地震等。

每年6至9月为暴雨季节,7、8月最多。暴雨 往往引起洪水灾害,仅1957年至1979年的23年中.境内发生大洪水10次,平均两年多一 遇,危害甚大。早霜出现日期较稳定,晚霜出现日期极不稳 定。早霜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有时推迟到10月中旬,平均初霜日在9月18日至10月1日 之间;晚霜一般出现在5月份,有时提前到4月下旬,平均晚霜日在5月19日至24日之 间。绝对早霜出现在8月28日至9月14日;绝对晚霜出现在6月12日至19日。

2000年7月28日,因山体滑坡,致使新景乡王家坪村82户村民的房屋无法居住。2003年8月25日至31日,县内普降大雨,累计降雨量达141毫米,致使全县13个乡镇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受灾群众1.33万户,5.77万人。2004年6月28日,常家河镇遭受暴雨袭手。暴雨历时80分钟,降水量75毫米,造成阳坡、固堆河、张家保、小庄儿和孙家川5个村发生大面积滑坡和地裂缝灾害。因暴雨造成的主要地质灾害体包括簸箕湾、固堆河、阳坡、孙家川老滑坡和簸箕湾新滑坡。上述5个滑坡的前缘发育有滑坡型地裂缝共20余条。另有黄十湿陷型地裂缝18条。

1986至2005年全具未发生过灾害性地震,轻微(4级以下)地震80次。

行政区划

通渭县共辖14镇4乡。14镇: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榜罗镇、常河镇、义岗镇、陇阳镇、陇山镇、陇川镇、碧玉镇、襄南镇、什川镇、华岭镇、北城铺镇。4乡:新景乡、李店乡、三铺乡、寺子乡;332个行政村、10个社区、2440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通渭县平襄镇西街64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1年末2022年初全县总户数12.02万人,户籍人口43.05万人。常住人口32.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7.43%,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31万人,出生率为9.53‰;死亡人口0.27万人,死亡率为8.49‰;自然增长率为1.04‰。

民族

通渭县拥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满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共计12个民族;其中人数大于1万的民族有:汉族,共计1个民族。其中人数小于100的民族有:蒙古族,藏族,壮族,满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共计10个民族。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9.91%

方言

通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通渭方言有29个声母,32个韵母,3个单字调。通渭方言的音变现象包括连读变调、儿尾、子尾、同化、异化、弱化、合音以及文白异读等语音现象。从通渭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看,通渭方言的特点较突出,尤其在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方面。从日常生活用语及地名上反映出少数民族对通渭方言的影响非常明显。如麻缠厉害、难对付,吐蕃语,哰猪吐蕃语;啰嗦察利干脆利落满语,撇子撇:方言读一种口小地大的铜壶,由满语撇啦转来;阿门回语;达大答或鞑父亲,北方大部分地区使用,宋元时称蒙古族为鞑;方言读义为不吉利的鸟,不吉利,当为羌语 山羊,有多中写法,为音译词,当时少数民族所称,嘟嘟驴,骆驼蓬草民。食物中的馓饭、搅团、懒疙瘩疙瘩汤,棒棒儿、焌焌儿方言音等都是造作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粗糙的饭食。

宗教信仰

通渭县主要有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团体有佛教通渭县佛教协会;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场所主要有法海寺。

经济

综述

通渭县聚力建设草畜、果蔬和中药材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能源、纺织服装产业两个新型工业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新型工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格局。

2022年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2992 万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7.6%。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 130795 万元,增长 6.1%;第二产业增加值 83762万元,增长 9.8%;第三产业增加值 458436 万元,增长 7.6%。三次 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 19.1:12.3:68.6 转变为 19.4:12.5: 6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16.2%、15.9%、67.9%。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965 元,比上年增长 9.2%。

第一产业 

 通渭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先后建成塑料大棚3.3万座、日光温室855座,种植蔬菜4.5万亩。

2022年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63.61万亩,比上年增长1.8%,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32.69 万亩,比上年增长 0.5%。粮 食总产量达到 370952.15 吨,增长 0.8%。其中,夏粮 86588.72 吨,增长 4.2%;秋粮 284363.43 吨,下降 0.2%。全年粮食单 产 279.56 公斤/亩,增长 0.27%;油料种植面积 14.79 万亩, 增长 3.9%,油料产量 19396.86 吨,增长 9.8%。

第二产业

随着2012年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组在通渭县华家岭吊装成功,到如今由中广核承建的寺子川风电场10万千瓦项目建成投产,通渭120万千瓦风电基地将全面建成,成为我市首个、甘肃省第三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围绕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链谋划延链补链强链项目46个、总投资213.8亿元,今年实施工业项目10个、总投资29.4亿元。新能源和纺织服装两大新型工业产业园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2022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33680 万元,比上年增长 9.5%。其 中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23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145651.5 万元,增长 25.7%;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9.5%。全县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企业 14 家。

第三产业

近年来通渭县发展特色旅游业,着力打造书画通渭、红色通渭、耕读通渭、生态通渭、养生通渭、清洁通渭“六张名片”,引领全域文化旅游产业持续蓬勃发展,开辟了一条依托特色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新路径。年末全县实施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5 个,完成投资 1.42 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8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亿元。

202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5831.9 万元,比上年增长8.8%。

交通

综述

通渭交通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是丝绸之路中线经过的地方。宋、元以后,仍是渭河平原陇西县的捷径,也是兰秦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境内交通相当繁盛,民间运输十分发达。通渭交通在联结关陇、河陇政治、经济、商业、交通、军事各个方面均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宝兰客专通车运营,通榜公路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137公里,硬化村组道路484公里,全县公路运营总里程达到2445公里,建制村全部通水泥(沥青)路。

公路

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2444公里,其中国道1条67公里,省道7条399公里,县道11条407公里,乡道11条242公里,村道306条1329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1978公里、占比80.9%;县内18个乡镇沥青路覆盖率达100%,332个建制村沥青(水泥)路覆盖率、通畅率达100%,建设自然村(组)通硬化路408公里,危桥改造7座。

铁路

2017年7月9日,宝兰高速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全县跨入高铁时代,为通渭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通渭站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三等站宝鸡市至兰州客运专线项目起点位于宝鸡南站,经天水市定西市,终点在兰州西站,全长401公里。

公共交通

客运线路 87 条,公交车辆 44 辆,年末共有出租车辆 323 辆。

社会事业

文化

2022 年末,全县共有文化相关产业机构 153 个,共有艺 术表演团体 1 个,文化馆 1 个,公共图书馆 1 个(被文化部 命名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博物馆 1 个,影剧院 1 个, 美术馆 1 个。档案馆 1 个,馆藏档案 25732 卷、46648 件。 电视覆盖率 98.5%,广播覆盖率 99.0%。乡镇文化分馆12个、图书分馆8个、美术分馆4个、非遗传习所9个,村村通“大喇叭”,

教育    

2022年全县共有独立高中 3 所,独立初中 5 所,九年一贯 制学校 37 所;在校学生普通高中 5713 人,职业生 1220 人, 初中生 7289 人;完全小学 26 所,在校学生 18805 人;特教 1 所,在校学生 130 人;幼儿园 125 所,在园幼儿 10295 人。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小学毕业升学率 100%。

体育   

目前通渭县内拥有一家体育馆,一家体育场和一家游泳馆,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1.93平方米。

各类场馆均达到省级大型赛事承办;要求2022 年,全县组织各类群体竞赛活动 26 项(次),共 有 8500 余人/次参加了全民健身竞赛活动。向上级体校、大 中专院校共输送学生 37 名,319 名运动员参加省市级比赛 25 项(次)。健身活动阵地覆盖95%的村。

科技

2021年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期,完成普及性培训110人(次)。全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5项,列入全省科技发展计划2项,国家级1项,市级6项,县级16项,科技成果转化8项。2022 年末全县科学技术支出 5253 万元,比上年增长 146.2%。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 4 期,完成普及性培训 240 人(次)。全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 61 项,列入全省科技 发展计划 2 项,国家级 1 项,市级 25 项,县级 33 项,科技 成果转化 8 项。全年专利授权 183 件,增长 56.4%。

医疗卫生

2021年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94个,其中医院4所,病床1602张,卫生机构人员数 2316人,卫生技术人员1996人。有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各1个,卫生社区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8所,床位数367张。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 394 个,其中医院 4 所,病 床 1319 张,卫生机构人员数 2344 人,卫生技术人员 2162 人。有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各 1 个,卫生社区服务中心 1 个。乡镇卫生院 18所,床位数385张。

环境保护

落地建设重点生态项目63个、总投资146.8亿元。深入开展“绿满陇中”行动,完成造林封育11.2万亩、通道绿化663公里、义务植树220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5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2%。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4.7%,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高标准建设南山森林公园、打造牛谷河20里水岸农耕文化风情线,建成河道水体和生态公园26个,城区“四横十二纵”路网持续优化,绿地水域达到13.3万平方米、9.9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达到12.5平方公里。

社会保障

2022 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8975 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023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23730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9462 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2907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13168 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14746 人。

全年全县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 7038 人,共发放城市低保金 4883.1 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 39186人,共发放保障资金13547.1万元; 全县城乡特困供养 人数 2144 人,发放特困供养金 2062.6 万。

现行标准下农村3.01万户13.6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零,全县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绝对贫困和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人文

综述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马家窑”“齐家”文化。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文物古迹

通渭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渭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厚重,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通渭小曲”和“通渭影子腔”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7个省级、59个市级、70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书画

通渭文化底蕴深厚。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王蒙、贾平凹、张贤亮汪国真范扬丁杰旭宇吴善璋聂成文郭子绪刘艺权希军郭北平徐本一等300多名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先后来这里采风,留下了珍贵墨宝和著名诗句。著名作家张贤亮在通渭采风时即兴挥毫,写下了“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出通渭”的佳句。著名作家贾平凹曾五到通渭,写下了散文《通渭人家》,对通渭书画文化给予高度评价。目前,全县有专业书画创作人员3000多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5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9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75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80人。全县民间书画收藏总量不少于300万件,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是甘肃省省内最大的书画交流集散地,全国书画名家、书画爱好者络绎不绝,创作、装裱、销售一条龙的市场化格局已经形成,书画作品年交易额过亿元。

民俗文化

通渭刺绣

通渭刺绣一般分七类,包括花卉,动物、人物、风景、卡通、生活用具、小附件饰品。

通渭社火

社火在通渭已流传很长时间了。每当大年正月初三过后,社火队都会不约而同地开始准备,称做“出马”。正月十四、十五,是最红火的时期,阵容庞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哪里有社火,哪里就有群众。

通渭剪纸

通渭剪纸,也叫剪花、窗花,是甘肃省剪纸的一部分,属中原文化体系,但由于地理、风土人情的影响,甘肃各地的剪纸也不尽相同,庆阳市剪纸质朴,到了陇南天水市,山清水秀,剪纸也在敦厚朴实中显出其灵巧精细,到了陇中干旱地区,自然条件艰苦,但定西通渭的窗花剪纸却以精细见称,其中的棋盘、云子、团花饰样与中国古丝绸之路艺术、敦煌藻井图案极为相似,据《敦煌图案》记载:时间可上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戏曲

通渭小曲戏

通渭小曲戏演唱取用通渭方言,唱词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单,充满乡土气息,在当地社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故流播极广。通渭小曲戏的唱腔为曲牌联套,所拥有的曲牌数量非常庞大,目前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曲牌唱调就有126个,器乐曲牌26首。其演唱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清曲清唱,无需伴奏,自娱自乐;一种是戏曲表演,依剧本分行当角色,化装表演,说事唱情。所唱曲牌虽同,但前者不代言而后者代言。通渭小曲戏的演唱脚本内容丰富,据不完全考证,有一百多出演唱剧目流传在民间,现已整理成册的剧本有72本,主要有《卖水》,《闹书馆》,《明月楼》,《顶砖》,《全家宝贵》,《杏元和番》,《刺目劝学》,《王祥卧冰》,《兄妹观灯》等。

通渭的皮影戏

甘肃省原创皮影戏《药王孙思邈》在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报告厅隆重上演。该戏用甘肃民间原生态的皮影戏的形式,演绎了我国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孙思邈弃仕从医,成为一名“苍生大医”的故事。

饮食文化

特产

通渭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410—2521米,年降水量380㎜左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品种多样的“土特产”,如苹果花椒荞麦粉条、牛羊、土鸡土猪等。“通渭苹果”“通渭苦荞麦”分别入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风景名胜

综述

通渭自古历史悠久,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汇合区,中原文明和西部文明的交汇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通渭是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里,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陇上的“通渭温泉”、独具特色的“书画产业”、光辉灿烂的“红色旅游”、历史悠久的“通渭小曲”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目前有1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

境内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存主要有“榜罗会议”革命遗址、通渭县城红军长征文娱晚会遗址、毛主席《七律·长征》诗发表纪念地——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义岗四岩山长征烈士陵园、华家岭阻击战战役遗址等,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榜罗会议”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渭小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鹿鹿山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通渭县正在以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打造以“陇中风情游、红色圣地游、书画采风游、温泉度假游”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2004年底,“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革命遗址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主要景点

榜罗会议纪念馆

榜罗会议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榜罗镇位于通源县西南方,距县城50公里,历史上是通渭县四大镇之一,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当时居住着几百户人家。

1979年,在原榜罗小学旧址修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镇会议纪念馆。2003年9月通渭县人民政府发文并挂牌公布榜罗会议遗址内17处当时中共中央(或红军)领导人故居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榜罗会议遗址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4年12月榜罗会议遗址被中办、国办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08年3月,榜罗镇革命遗址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省发改委批复立项,项目总投资为14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425万元。该项目于2008年5月动工建设,2010年10月完成景区道路、排水管、展陈馆、红色广场、环境整治及星级旅游厕所等项目批复建设内容。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纪念碑高2.2米,宽3米,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组成,碑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碑身由红色大理石砌成,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纪念碑坐西朝东,寓意着红军从通渭奔赴陕北,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英明决策。纪念碑像一个火炬,寓意着红军长征精神从“星星之火”到光耀全国,取得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又一次伟大的长征。纪念碑矗立在体育场内,形同奖杯,寓意着“全国田径之乡”的体育健儿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诗碑主体造型为“V”形,碑的上方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五角星,象征着史无前例的长征,提示人们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传统。碑正面左半部分用浮雕手法雕出了长征路线示意图,以示毛主席发表《七律·长征》诗的历史背景,右半部分是阴刻填金的毛主席《七律·长征》诗手迹。五角星用不锈钢锻造,外镀汰金。碑身用花岗石贴面。整个碑高7.35米,“V”字间跨度为15米,花岗岩贴面重9.7吨,五角星直径2.5米,整个碑重140吨。

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

通渭县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通渭县城北部,距县城15公里,处于通渭县陇阳乡、北城乡、寺子川乡三乡交界地带,涉及8个行政村,于2005年5月经甘肃省林业厅批准成立,规划总面积30000亩。

鹿鹿山是华家岭与新景乡高庙山的风水岭,山上森林茂密,青草茵茵,被群众称作是通渭县城的“后花园”。鹿鹿山在华家岭—鹿鹿山—高庙山梁岭的中部,位于东经10515—10518,北纬3519—3520之间,园内平均海拔为2200米,年平均降水量为530mm左右,年均气温5.0。土壤大多为黑垆土和草甸土,PH值在7.1左右.园内有草本木本植物约400余种,多数属于中生和中旱生类型,其药草、食用野草资源较为丰富。现存主要树种有云杉油松落叶松山杏杨属沙棘柠条锦鸡儿马蹄针、山定子等50余种。

通渭温泉度假区

通渭温泉度假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通渭温泉度假区位于通渭县城西南4km的汤池河处,其核心温泉,久负盛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通渭温泉,其水温之高、水量之大、水质之优,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和“西北第一泉”的美称。

温泉水疗养生区由汤池源综合服务中心、室内多功能泳池、室外泳池及别墅式单元房四部分组成,其中汤池源综合服务中心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室内多功能泳池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室外泳池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别墅式单元房总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16600平方米。

南屏山公园

通渭县南屏山位于县城西南0.5公里处,当地海拔1754-1887米,平均气温3-8℃,公园主景区面积608.3亩,附属面积298亩,共906.3亩。

南屏山好似一道绿色的屏障矗立在县城以南,并因此而得名。目前造林绿化保存面积达630.2亩,栽植有云杉侧柏油松砂生沙枣等60多种,并营造有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丁香园等观赏园林10亩。从1994年起,县上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建起象征通渭古八景的园亭6座,有“温泉冬涨”,“仲林春晓”,“玉狼屏迹”,“锦鸡循界”,“悠江夜月”和“白塔晨烟”。从2001年开始争取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先后5年建起南屏山、清凉山上水提灌工程2处,打井一眼,建蓄水池4座,修泵房2座埋设管道7049米。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2013年,该县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4月,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2年4月,获评“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参考资料

通渭简介.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5-24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5-24

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6-25

定西统计年鉴-2022(内容为2021年数据).中国·定西党政网.2023-06-25

通渭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9

通渭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5

旅游景点.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5

通渭县政府信息公开指南.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0

通渭 - 气象数据 -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网.2023-06-19

通渭的脱贫攻坚“答卷”.澎湃新闻.2023-06-25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公布:共10省区160个县.观察者.2023-06-25

综合查询.综合查询.2023-06-25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5-24

通渭县.甘肃地方史志网.2023-06-19

渭河基本情况简介.渭南市水务局.2023-05-24

..2023-07-04

..2023-07-04

通渭县坚持用好“四个抓手” 筑牢黄河流域 生态安全屏障.甘肃政务服务网.2023-07-04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5

通渭县志.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3

瞰县域丨甘肃通渭:35.6万亩土豆迎来秋收“薯”光.央广网.2023-05-24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采购网.2023-05-24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5-24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0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县委领导 谢占武.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9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9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9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县政协领导 张新社.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9

通渭县人口数据.红黑人口库.2023-06-12

通渭县民族组成数据.红黑人口库.2023-06-19

陈维山看望慰问统战系统各界代表人士.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5

法海寺—通渭县—甘肃寺院.佛教导航.2023-06-25

通渭全力打造“六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华网.2023-07-15

通渭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5

甘肃通渭:“六张名片”引领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发展网.2023-07-15

通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通渭县“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5

通渭站时刻表(部分).都市火车库.2023-06-20

宝兰高铁开通运营.国务院国资委.2023-05-24

宝兰客专,让高速列车来到了通渭!.搜狐网.2023-06-20

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项目简介.陕西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023-07-15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5

惊艳!快来看定西的这些体育场馆…….腾讯网.2023-06-25

通渭县人民医院.博禾医生.2023-06-25

通渭县妇幼保健院.企查查.2023-06-25

通渭县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不断提升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甘肃政务服务网.2023-06-19

通渭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隆重开幕.全国党建网.2023-05-24

通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5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3-06-25

浅析通渭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知网空间.2023-06-25

探秘甘肃通渭战国秦长城遗址和古城堡.澎湃新闻.2023-06-25

非遗通渭小曲戏:高亢苍凉的曲调传承百年.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2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5

通渭书画.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2

通渭县文化馆通渭刺绣制作技艺培训启动.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06-25

甘肃省通渭县的民俗文化介绍.doc.原创力文档.2023-06-20

天天非遗丨通渭剪纸以精细著称.搜狐网.2023-06-20

通渭剪纸.甘肃经济网.2023-05-24

通渭小曲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图片故事】通渭农民刘满仓的皮影情.中国甘肃网.2023-05-24

甘肃通渭皮影戏《药王孙思邈》晋京演出.人民网.2023-05-24

什么是通渭荞圈圈?正宗甘肃通渭特产:通渭荞圈圈.中华特产网.2023-05-24

通渭甜醅子.通渭人民政府.2023-06-20

浆水面.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2

通渭县:做好“土特产”大文章.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06-20

红色通渭:闪耀长征精神的革命遗迹.通渭党建网.2023-06-13

榜罗会议纪念馆.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3

甘肃通渭:红色榜罗放光辉 文旅发展唱欢歌.国际文化博览会.2023-05-24

红军长征文娱晚会.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3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3

鹿鹿山森林公园.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3

通渭后花园,神奇鹿鹿山~秀丽风景美如画.澎湃新闻.2023-05-24

通渭温泉度假区.定西市人民政府.2023-06-13

温泉度假区.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3

南屏山公园.通渭县人民政府.2023-06-13

千年通渭 一品书画——通渭县书画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介绍.甘肃省文化博览局.2023-07-15

马海轶.豆瓣读书.2023-07-15

杨光祖.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新闻学院.2023-06-25

姚檀栋.兰州大学.2023-06-25

姚檀栋 男 院士 博导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06-25

尚永丰.北京大学医学部.2023-06-25

家有存粮 奔上小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渭县的40年巨变.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05-24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3-06-19

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6-19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国家能源局信息公开.2023-06-19

甘肃:5市州31县市区获评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国网.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