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莫桑比克罗非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学名:Oreochromis mossambicus),又名非洲鲫鱼、越南鱼,是罗非鱼属的一种鱼类。莫桑比克罗非鱼原产于东非和南非水域,已被除南极洲外的50多个国家引进。被列入《哥伦比亚入侵物种官方清单》,是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

莫桑比克罗非鱼是热带底层鱼类,可在淡水和35~40盐度的海水中生长。适应能力较强,可耐低氧,在水温18~37℃均能生长,最适水温为25~33℃,30℃左右摄食量最大,水温低于18℃或高于37℃停止生长,水温低于10℃或高于38℃以上便死亡。。在天然水域中,体长最长可达360mm,体重最大可达700g。体呈椭圆形,头较大尾柄较短。体被大圆鳞,成鱼的体色在繁殖期有明显的变化,雄鱼体色变成蓝黑色,仅在头下侧和鳃盖后缘为白色,背鳍和尾鳍的边缘红色明显,胸鳍淡红色;雌鱼体色均为灰黄色,消失了黑斑,背、尾鳍亦略呈红色。。

莫桑比克罗非鱼属杂食性鱼类,雄鱼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雌鱼,较雌鱼可多增长40%~50%。1957年,中国首次从越南成功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但其在中国水产养殖中已被淘汰,仅剩部分作为杂交亲本使用。

2017年,莫桑比克罗非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命名

莫桑比克罗非鱼原产于东非和南非水域。1957年,中国大陆首次成功将莫桑比克罗非鱼从越南引进,故中国大陆最初将其称为“越南鱼”。而早在1946年,中国台湾人吴增辉和郭启彰将莫桑比克罗非鱼从新加坡带回台湾,故台湾当地将其称为“吴郭鱼”,并泛指罗非鱼属的鱼类。

形态特征

在天然水域中,莫桑比克罗非鱼体长可达360mm,体重可达700g。其体长为体高的2.2~2.3倍,为头长的3.0~3.1倍,头长为吻长的2.8~3.1倍,为眼径的4.4~5.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7~0.8倍。体呈椭圆形,侧扁。其体色为灰黑色,或灰蓝色,体色易受环境影响,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颜色较浅。幼鱼体侧有较明显的6~7条黑色横纹,成鱼则不明显。成鱼的体色在繁殖期有明显的变化,雄鱼体色变成蓝黑色,仅在头下侧和鳃盖后缘为白色,背鳍和尾鳍的边缘红色明显,胸鳍淡红色;雌鱼体色均为灰黄色,消失了黑斑,背、尾鳍亦略呈红色。

莫桑比克罗非鱼头部较大,侧扁,短而高。口较小,向上斜裂。吻圆钝,眼较大,上侧位,下颌长于上颌,前颌骨可伸缩。上、下颌骨各有扁齿3~4行。颚骨和犁骨均无齿,具左右咽上骨。唇较厚且发达,舌尖圆钝。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光滑。鳃孔大,左右鳃盖膜相连,鳃耙短,无假鳃。侧线有两条,上侧线从鳃盖后上方到后背鳍中下方,下侧线则从尾部中央至尾鳍基部。鱼体除颏部和吻部外均具鳞。

其具有背鳍1个,起点在鳃盖后上方,末端达尾柄起点,具15~16鳍棘和11~12鳍条。同时其鳍棘发达,最后鳍棘最长,鳍条后缘突出,成矛状。胸鳍鳍条较长,末端在肛门上方,具13~14鳍条。腹鳍胸位,起点在胸鳍起点后方,末端靠近臀鳍起点,具1鳍棘和5鳍条。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一鳍条下方,与背鳍鳍条相对,形相似,具3鳍棘和10~13鳍条。其尾柄较短,雄鱼的尾鳍略呈圆形,雌鱼和幼鱼则呈截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莫桑比克罗非鱼原产于东非和南非水域。主要为赞比西河下游、下郡和从赞比西三角洲到南非阿尔戈亚湾的沿海平原。已被除南极洲外的50多个国家引进。

栖息环境

莫桑比克罗非鱼属热带底层鱼类。广温性鱼类,适温范围在25~33℃,30℃左右摄食量最大。水温高于37℃或低于18℃停止生长。一般生活在淡水中,也可在35~40盐度的海水中生长。具较强的适应能力,耐低氧,在水温为20~21℃时,水中溶氧为1.12mg/L即可正常生存。可在pH值为3~10的环境中生存。

生活习性

莫桑比克罗非鱼属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植物(丝状菜类等)、底栖生物及淤泥中的有机质为食。不同时期个体的食性不尽相同。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则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同时兼食部分浮游植物。成鱼以藻类为主要食物来源,能够较好地利用蓝藻,同时也会摄食浮游动物及高等植物。而环境中的食物不足时,会出现相互残食的现象,在繁殖后期易出现。

生长繁殖

莫桑比克罗非鱼性成熟的年龄随各地平均水温差异而不同,南方地区幼鱼自孵出后约90天首次性成熟,华东地区约需90~120天,华北约需180天。每年可产卵3~5次,是多次产卵型鱼类。怀卵量和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怀卵量随体长增加而加大,但2龄以上个体很少增加,一般2000粒左右。卵为沉性卵。椭圆形,长径一般在2.28~2.70mm,短径则一般为1.65~2.01mm。卵膜较厚。产卵的适宜水温为25~32℃。产卵前,雄鱼挖好产卵窝,雌鱼入窝与雄鱼配对,随即产卵,雄鱼排精。雌鱼将卵和精子吸入口中受精和孵化。出膜的时间与水温有关,当水温为25~19℃时,大概需要4~5天。刚孵出的仔鱼仍留在雌鱼口腔中,待卵黄完全吸收后离开雌鱼口腔,期间雌鱼不摄食。由于雌鱼在孵化过程中不摄食,因此其生长速度较慢,个体大小较雄鱼小。

性成熟前生长速度最快,性成熟期生长变缓,衰老期生长速度则更慢。在幼鱼阶段,雄鱼和雌鱼的生长差异不大。但性成熟后,雌鱼由于孵育和护幼,生长受限。而同一时期的雄鱼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雌鱼,较雌鱼可多增长40%~50%。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莫桑比克罗非鱼原产于东非和南非水域。1957年,中国首次从越南成功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在中国曾经达到相当的养殖规模,但由于其生长慢、个体小、肉质较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差,自尼罗罗非鱼引进后,莫桑比克罗非鱼在中国水产养殖中逐渐被淘汰,仅剩部分作为杂交亲本使用。

养殖技术

莫桑比克罗非鱼的人工养殖大致分为:亲鱼培育、鱼苗培育、鱼苗饲养及成鱼饲养四个部分。亲鱼要选择体质健壮、色泽正常、发育良好、体型正常、背高体厚的个体。鱼苗培育须选择水质良好、换水方便的育苗池,同时防止有害生物和野杂鱼进入。鱼苗饲养时,则须注意鱼苗出塘前要进行拉网锻炼,增强鱼的体质。成鱼饲养过程中,水质要求为肥水无毒,做好定时巡查,根据客观条件合理喂食。

病害防治

水霉病

主要症状:体表菌丝大量繁殖,呈灰白色或白色。伤口组织坏死,鱼体游动异常,食欲差,最后衰竭而死。

流行时间: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鱼体冻伤或因其他原因导致体表出现伤口,从而易感染病原体

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用药物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杀;加强鱼体营养,提高鱼体免疫力。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7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莫桑比克罗非鱼在非洲东南部的种群数量出现下降的趋势。

威胁因素

造成莫桑比克罗非鱼种群数量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尼罗罗非鱼入侵了其自然栖息环境,竞争生存空间,同时与莫桑比克罗非鱼发生杂交,导致纯种莫桑比克罗非鱼种群数量减少。

保护级别

2017年,莫桑比克罗非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保护措施

为保护莫桑比克罗非鱼的种群和遗传完整性,对其自然栖息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减少尼罗罗非鱼和其它有威胁的物种入侵,防止意外引入入侵物种。

主要价值

莫桑比克罗非鱼骨刺少,肉质鲜美,含肉率可达54.3%。鱼肉的蛋白质含量(20.46%)高,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比例符合FHO/WHO的标准,且其鲜味氨基酸含量也较高,是一种高蛋白的鱼类。同时鱼肉中还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

参考资料

Oreochromis mossambicus.ITIS(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2023-06-10

Oreochromis mossambicu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3-06-10

Oreochromis mossambicus.CABI.2023-06-10

Oreochromis mossambicus.Fishbase.2023-06-10

Cichlidae Cichlids.aimaldinversity.2024-08-17

哥伦比亚入侵物种官方清单.哥伦比亚入侵物种官方清单.2023-09-03

​罗非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2023-06-10

淡水鱼类繁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06-10

..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