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拉丁学名:Achatina fulica),是非洲大蜗牛科非洲大蜗牛属下的一种,又名褐云玛瑙螺,非洲巨螺、菜螺、花螺等。外壳长度可达20厘米,平均体重为32克。壳面为黄色或深黄底色,带焦褐色雾状花纹。壳质稍厚,具有光泽,呈长卵圆形。7~9个螺层,呈圆锥形,高度约为壳高的3/4。足块状,宽大,后端较尖,有足腺。螺体色泽从暗黑褐色到白色。完全白化型的个体为稳定遗传的变异品种,在自然界为数极少。面呈灰黄色,黏液无色。

非洲大蜗牛是一种中大型的陆栖蜗牛,原产于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由于人为因素,至2020年,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栖息于阴暗潮湿、腐殖质多而疏松的隐蔽处。昼伏夜出。食性广而杂。在野外条件下,5~8个月大时达到性成熟。雌雄同体,异体交配。成体平均寿命为3~5年,也可达9年。

非洲大蜗牛肉肥嫩味美,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可作为家畜、家禽的饲料和鱼类的饵料;亦可入药。但非洲大蜗牛也是一种世界性入侵物种,于200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入侵物种专家组(ISSG)列入全球100种最具入侵性的外来物种之一,2003年被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

形态特征

非洲大蜗牛是一种中大型的陆栖蜗牛,外壳长度可达20厘米。平均质量为32克。

螺壳

非洲大蜗牛壳质稍厚,具有光泽,呈长卵圆形。7~9个螺层(刚孵化的幼螺有2.5个螺层),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高度约为壳高的3/4。螺层间缝合线深。壳面为黄色或深黄底色,带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续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为淡紫色或蓝白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各螺层的螺纹与生长线交错。壳口呈卵圆形,口缘简单、完整,外唇薄而锋利,易碎,内唇贴覆于体螺层上,形成“S”形的蓝白色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原产地的个体外壳颜色较深,个体较大;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个体除海南省的外,其外壳颜色均较浅,个体也均较小。

螺体

非洲大蜗牛头部前端背侧具有2对触角,可伸缩自如。前对较短,称唇触角;后对较长,尖端各有一眼,称眼触角。前端腹面稍前处有口,两侧各有一唇瓣。这些构造,都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生殖孔位于头前端右侧,右眼触角基部下面。紧靠壳开口的边缘处,有外套膜边缘增厚的领。领部有呼吸孔,呼吸孔内侧有肛门和排泄孔。足块状,宽大,后端较尖,有足腺。螺体色泽变化很大,从暗黑褐色、暗棕褐色、淡黑褐色、浅红褐色、灰白色到白色,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完全白化型的个体为稳定遗传的变异品种,在自然界为数极少。蹠面呈灰黄色,黏液无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非洲大蜗牛原产于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由于人为因素,非洲大蜗牛于1800年前被引入到印度洋岛屿的马达加斯加岛、毛里求斯岛科摩罗岛、马约特岛和留尼汪岛;1840年传入塞舌群岛;1847年传入印度加尔各答;1900年传入斯里兰卡;1903年传入到毛里求斯群岛;1911年传入马来西亚;1917年传入新加坡;1922年传入印度尼西亚;1932年传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1934年传入琉球群岛;1935年传入日本;1936年传入厦威夷;1937年传入越南和日本小笠原群岛;1938年传入太平洋诸岛(关岛、帕劳群岛、新巴布里亚群岛);1941年传入菲律宾;1943年传入泰国、缅甸和新几内亚岛等地;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南美洲。至2020年,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

在中国,非洲大蜗牛于1931年在福建省厦门大学校园内被发现(也有记载非洲大蜗牛是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从南洋地区引进的植物物种中携带而来);1932年,从新加坡引进中国台湾;1935年左右,逐渐从福建省传播、扩散到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1979年,首次在云南省的河口、金平等地区被发现;1985年,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东南及大庾岭南部,在江西的赣州与湖南的郴州有少量发现。至2020年,非洲大蜗牛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福建、香港及台湾等地。

栖息环境

非洲大蜗牛为陆栖贝类。喜温怕冷、喜湿怕水、喜阴怕光,适于生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潮湿温热地带,栖息于阴暗潮湿的杂草丛、农田、菜园、果园、房屋墙角等隐蔽处,以及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表层、枯草堆中、乱石穴下、枯枝落叶层下。生存温度0~39℃,常温17~30℃,适温23~30℃,空气相对湿度75~95 %,土壤pH5~7。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非洲大蜗牛昼伏夜出性。温度在2~8℃时冬眠,在30℃以上时夏眠。

觅食行为

非洲大蜗牛食性广而杂,幼螺多为腐食性,主要取食动植物残体、地衣藻类和真菌;成螺一般取食种瓜果蔬菜的叶片和各种草本植物以及真菌,饥饿时也可取食纸张和同类尸体,能啃食和消化坚硬的物体。摄食量大,每日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的十分之一。耐饥能力强,在无水、无食物的条件下可存活8个月。

防御行为

当将非洲大蜗牛置于无食物和水分的环境中,或气温低于14℃,亦或气温超过39℃时,会将整个身体缩回壳中,并通过分泌黏液形成保护膜而进入休眠或滞育状态。

交流行为

非洲大蜗牛没有听觉器官,依靠嗅觉和视觉的结合来感知周围的环境,以及分辨食物、配偶和潜在的威胁。

生长繁殖

非洲大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繁殖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进行。在野外条件下,在5~8个月大时达到性成熟。

求偶交配

求偶时,一只非洲大蜗牛从另一只身体后面接近,然后骑在后者的壳上。如果后者接受求爱,则继续进行繁殖行为。非洲大蜗牛会选择性择偶,大约90%的尝试性求爱会被拒绝,偏爱年长的成年体。交配时间一般在晚上。持续时间平均为4.6小时,期间不会改变两者的位置。两只非洲大蜗牛大小差不多时,会相互交换精子;如果存在大小差异,较大的一只充当雌性,精子从较小的一只输入到较大的一只。

产卵孵化

交配8~20天内产卵,并置于巢中或地面的岩石和土壤中。产卵的数量取决于成螺的年龄和成熟度,通常为100~500粒。卵圆形、白色。卵在15℃以上时孵化,孵化期为11~15天。

生长

初孵幼螺可以独立生活。一般在3~4天后开始取食。当长到6厘米时,雄性器官先发育,然后是雌性器官发育。在古巴实验室中,个体一年后平均达到77.3毫米(壳长)和57.7克重,五年后预计达到10~12厘米(壳长)和160克重。成体平均寿命为3~5年,也可达9年。

人工饲养

养殖环境

选择排水良好、温暖背风、阴暗潮湿、土质疏松、有机质较丰富、环境安静的平坡地建场。按照它们的习性,布置好生活环境。在养殖场四周建好围墙,以防逃跑。保持饲料地土壤疏松、潮湿,以利它们产卵、孵化。

养殖方式

室内饲养非洲大蜗牛宜采用箱式养殖,操作方便,可以灵活搬叠,省地方。将采得的非洲大蜗牛成螺可以集中起来,保持一定的湿度及温度,放置一些砖瓦,提供其隐蔽的场所,投放一些饲料,如菜叶、树叶、象草、果皮、西瓜皮等。经常清理箱内的残食及粪便,保持清洁。当成熟个体达到5~6个以上的螺层的时候就可以进行采收、加工处理。

物种入侵

入侵途径

非洲大蜗牛被引入世界各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食物资源、宠物、装饰和药用目的被有意引入,一种是通过与农业、园艺和其他商业产品及其容器相关被无意引入。

入侵危害

自身特点

非洲大蜗牛是一种世界性有害螺类,具有繁殖力和抗逆性强等特点。196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首次引入非洲大蜗牛后,就花了10年时间和100万美元彻底根除了蜗牛,然而在2011年又开始出现。

环境破坏

非洲大蜗牛是农林生产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可危害500多种农作物。非洲大蜗牛还会影响以农作物、经济苗木、园林植物为基础的相关领域,如牧草业的发展受到非洲大蜗牛限制后,影响了家畜的繁殖和生产。同时,非洲大蜗牛的入侵也会使本地食物网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传染疾病

非洲大蜗牛是人畜寄生昆虫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非洲大蜗牛的黏液或粪便里,携带很多寄生虫和病原菌,尤其是广州管圆线虫病

有关法规

非洲大蜗牛于200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入侵物种专家组(ISSG)列入全球100种最具入侵性的外来物种之一,2003年被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

相关防治

化学防治

截止2022年,对于非洲大蜗牛的防除主要是依靠化学农药,例如四聚乙醛氯硝柳胺等。虽然这类化学试剂有效果,但会伤害非靶标生物,同时破坏生态系统。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垃圾堆、乱石堆等适宜非洲大蜗牛藏匿与繁衍的环境,从而减少其密度;隔离种植易被危害的作物、蔬菜,使其远离蜗牛藏身的地方;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旱水轮作,改变其栖息场所,使其窒息死亡。

物理防治

可在夜间、清晨或雷雨后蜗牛觅食时,尤其在其交配季节进行人工捕捉。

生物防治

非洲大蜗牛的寄生性天敌有10多种,捕食性天敌20多种。能有效控制非洲大蜗牛危害的天敌主要有扁平虫(Platydemus manokwar)和玫瑰橡子螺(Euglandina rosea)。

检疫防治

通过严格的海关检疫,也是截断非洲大蜗牛再次传入的重要途径。

诱食技术结合杀虫剂

截止2022年,植物源杀螺剂及诱杀剂的研发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两者相结合可引诱害虫主动取食杀虫剂,可有效减少使用量、降低环境危害、控制防治成本。

生态作用

非洲大蜗牛能够消耗死亡的植物,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非洲大蜗牛是食物链的一部分,是许多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也是一些寄生生物的宿主,如广东住血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并通过它传播到其他宿主(人类等)。非洲大蜗牛常见的共生体有细菌,如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hydrophila);真菌,如疫霉菌(Phytophthora palmivora)。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非洲大蜗牛个体大,繁殖快、养殖简单方便,具有经济效益。1990年以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就已进行人工饲养,并加工制成罐头畅销法国、瑞典等西欧国家。中国台湾、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等地区相继以该种螺肉和罐头食品出口,仅海南岛于1975年出口的这种螺的冻肉达179吨以上。在英国和法国等温带国家,非洲大蜗牛被当做一种外来的宠物。

食用价值

非洲大蜗牛肉肥嫩味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人类很好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亦可作为家畜、家禽的饲料和鱼类的饵料。

药用价值

非洲大蜗牛的肉可入药,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还可用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的辅助治疗。

参考资料

Achatina fulica (giant African land snail).CABI.2023-05-30

非洲大蜗牛.ITIS.2024-08-18

非洲大蜗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08

..2023-05-25

..2023-05-31

Achatina fulic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30

..2023-05-29

..2023-05-25

..2023-05-30

..2023-05-31

..2023-05-31

Lissachatina fulica (Bowdich, 1822). Catalogue of Life.2023-05-22

..2023-05-30

..2023-05-31

100 of the World's Worst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 selection from the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EEA.2023-05-31

..2023-05-31

..2023-05-30

..2023-05-30

..2023-05-30

..2023-05-30

..2023-06-01

..2023-05-25

严重可致死!雨后出现的这种东西千万别碰!广东一地紧急提醒.北青网-今日头条.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