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公元698年-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边塞诗人,世称王江宁、王龙标,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王昌龄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关,其边塞诗大概作于此期间。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龄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升迁河南汜水县尉。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王昌龄因同情张九龄罢相,得罪李林甫,被贬岭南;次年遇赦返回长安。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升任江宁丞;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他再次获罪被贬为龙标县尉。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王昌龄弃官回乡,途径亳州市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五十八岁。
王昌龄以其高亢激越的边塞诗和精萃优美的七言绝句,揭开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序幕,成为盛唐诗坛的先驱者和盛唐边塞诗派的奠基人之一。其诗歌豪爽俊丽、绪密思清;晚年诗风在清刚爽朗的基调上,偏向清逸明丽,其诗歌刚健之美更加突出。唐朝人称王昌龄为“诗家夫子”或“诗天子”。王昌龄现存181首诗中,绝句就有91首,《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诗压卷之作;王昌龄的七绝诗常常与李白的七绝诗相提并论,因而后世称他为“七绝圣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昌龄祖上曾是南朝世族,但到王昌龄时,家世式微已久,父、祖几代都没有做官,家境较为贫寒。他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曾访道嵩山。在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前后,王昌龄自嵩山北上太行山进入山西省境,想藉李隆基出巡河东之便,找寻仕进机会,但并无所得,就返回渭河平原,向吏部侍郎李元纮上书求荐拔,并无收获。
边塞留名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王昌龄从军西北抵御吐蕃,曾征战到碎叶(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开元八年庚申(720年),王昌龄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游历河北省、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河西(今天津市)、陇右(今甘肃省)等边塞,写下大量边塞诗,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在大同市(今呼和浩特市)时创作的。
随后曾短期盘桓于潞州和太原市,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王昌龄有西北塞外之行,曾经到过泾州、萧关、临洮县、玉门关一带,足迹很可能还远涉帕米尔高原以西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此行旨在进入军幕,投笔从戎,以谋仕进之路,但并无所成,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秋从西北塞外归来。
进士及第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没多久没授予官职,任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类似于今天的校对,是个闲散的文官,品阶只有九品,后又遇事被贬为龙标尉,一下子从京官贬为地方小官。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他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龄再次回到长安应试,这次他选择了博学宏词科,结果再次中举,没多久授予汜水县尉,后再升为江宁丞。
被贬岭南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王昌龄还在汜水县尉任上,因对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得罪权臣李林甫等当朝权贵,遭贬岭南(今湖南郴州一带)。第二年,王昌龄获朝廷大赦,由岭南北返长安。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升任江宁区丞;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当时称为不护细行)获罪,从江宁丞任被龙标(今黔城)尉。
结交名士
王昌龄在京任秘书省校书郎期间,交往的友人有孟浩然、郑判官、裴氏等。为官期间王昌龄曾休沐回乡,因事务路过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作《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在此期间有诗《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赵十四兄见访》《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送裴图南》《送狄宗亨》。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春,王昌龄从陇右归来后,稍作安顿,便在长安郊区蓝田县西南的石门谷过起隐居生活。期间王昌龄与来访的庞十、崔国辅、史昭、陈谠言、杨补阙等人相结交,有诗《山中别庞十》《从同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赠史昭》《秋山寄陈谠言》《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等。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被任命为江宁县丞,离京赴江宁丞任过程中与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途经洛阳市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在江宁区的几年内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放弃官职从湖北返乡。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经过亳州市时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终年五十八岁。
人物作品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昌龄集五卷”,北宋时的《崇文总目》载王昌龄诗一卷,南宋时《郡斋读书志》载王昌龄诗六卷,《直斋书录题解》载王江宁集一卷,《宋史·艺文志》载王昌龄集十卷,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返回日本携有《王昌龄集》一卷,全都已经遗失。现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现存现存有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具体来说,五言古诗68首,七言古诗7首,五言律诗13首,七言律诗2首,五言排律3首,五言绝句14首,七言绝句74首,共计181首。
文学成就
主题思想
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对边塞将士给予极大同情,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并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既歌颂了唐朝军队的正义战争,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穷兵武;既表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将士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军队的内部矛盾和将士的悲惨命运;既有咏史,也有讽今;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描绘了当时的战争和边事,是盛唐时期战争的历史画,是那个时代豪迈的边防歌。
送别诗
王昌龄交友广泛,留下了大量送别诗,抒写了深沉而诚挚的友情,虽是离别诗,但感情真挚而不消沉。王昌龄的一生两窜遐荒,几番谴滴,每次迁移都要与新朋旧友告别辞行,前路茫茫不知能否再见,虽然伤感,但在王昌龄的赠答送别诗中却并不渲染过多的伤感。王昌龄的送别诗除了歌咏友情的深厚和珍贵之外,还有一种昂扬的格调,诗人用以与友人共勉,歌唱兼济天下的理想和信念。
宫怨诗
王昌龄的宫怨诗反映了宫庭生活的黑暗和嫔妃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无耻和喜新厌旧的行径;闺怨诗反映了战争对于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影响,认为真诚的爱情比统治阶级作为钓铒的功名富贵更为重要,不值得为了从军封侯而牺牲青春的欢乐和家庭的幸福;同属宫怨诗的《采莲曲》则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和风俗,对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和美丽青春给予热情的赞赏。这些诗充满了关心妇女、同情妇女的进步思想。
艺术特色
总体上,王昌龄诗歌出语自然,不见矫饰造作的痕迹。这也符合王昌龄“天真自然”的诗论观。王昌龄善于运用七绝表现刹那间的感触;一首绝句共四句,王昌龄对每一句都精心加以处理,没有闲笔。可以从诗歌意境、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上看王昌龄诗歌的特点。
诗歌意境
王昌龄很重视诗的意境,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王昌龄的边塞诗创作就体现出情与景的巧妙融合。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其二),一片浓愁淡绪,尽被消散在这无声冷月,黄叔灿《唐诗笺注》称之“思入微茫,魂游惝恍,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确实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语言风格
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虽短小但精炼。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除此外,王昌龄诗歌语言上整体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在用词上,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以王昌龄《出塞 七首》来看,前二首写深长的边愁,羌笛吹奏的《关山月》曲中的别情,用“换新声”勾连,又被琵琶擦乱,托之以高天秋月照长城的苍凉景色苍凉中又弥漫一重壮阔的情思氛围。后二首写追求边功的豪情,不破敌立功“终不还”的壮志,因夜战擒敌而实现,壮烈情怀与胜慨英风合并而出。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清而刚,婉而健,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由于他被贬后心境有所变化,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交往密切,相互影响;加之受南方自然风物的熏陶,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总之,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清刚苍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刚健之美在。
修辞技法
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烘托环境氛围从而为突出主题莫定情感基调,甚至创设空间跳跃式背景切换为主题服务,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市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长信怨》中“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看似写景,实则为情感抒发铺垫,以景衬情,情景相应,让哀怨更加哀怨。
人物影响
王昌龄的诗歌数量上虽然没有很高产,但诗的质量很高。自初唐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排在第三,而高、岑两人边塞诗歌都以长篇为主,相比之下,王昌龄的边塞诗歌则表现为短小的绝句形式,从这个方面看,王昌龄的边塞诗歌有形式之新。同时,王昌龄以其高亢激越的边塞诗和精萃优美的七言绝句,揭开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序幕,成为盛唐诗坛的先驱者和盛唐边塞诗派的奠基人之一。唐朝人称王昌龄为“诗家夫子”或“诗天子”。
王昌龄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重要地位,闻一多认为“王昌龄的诗,在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并且指出“唐代大家为求纯诗味的保存,特别重视形式精简而音乐性强的绝句体。就艺术而言,唐诗造诣最高的作品,当推王昌龄、王之涣、李白诸人的七绝”。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其七绝可与李白媲美。他的《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和《长信秋词五首》之三(“奉帚平明金殿开”)曾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后世称他为“七绝圣手”。
历史评价
唐朝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诗以“声律风骨”为标准,选王昌龄诗最多,达16首,认为他的诗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风骨。
元朝的辛文房在《唐才子传》描述唐朝诗歌时以王昌龄为例,说在唐朝在皇帝推崇文风后,以王昌龄为代表的优秀代表人物在南京等地涌现出来。
明代的诗论家胡应麟在其《诗薮》中将王昌龄七言绝句称为“神品”。同时,同朝代的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王昌龄的诗歌经过反复锤炼,意象深远。
清朝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直言王昌龄在七绝诗中应该可以排第一。同朝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王昌龄的七绝引领了起承转合的方法,后人无不宗之。
近代闻一多称王昌龄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
相关争议
祖籍争议
关于王昌龄的祖籍有三个说法。分别为“太原市说”“江宁说”和“琅琊说”。
一是太原 (今山西太原)。因为盛唐殷珊的《河岳英灵集》卷中提到“太原王昌龄”云云。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也说“王昌龄字少伯,太原人”。
二是江宁区 (今江苏南京)。《新唐书》 以及宋朝的两本目录书: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说王昌龄是江宁人,另外《新唐书》以“时谓王江宁”也认为王昌龄是江宁人。
三是琅邪 (今临沂市北)。晚唐郑还古的《博异志·王昌龄》提到“琅邪王昌龄”云云,但这是针对郡望而言的。因为诗人有一族弟叫王瑰,李亨朝曾任宰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二、中说:“李从珂定著三房:一日琅邪王氏,二日太原王氏,三日京兆王氏。宰相十三人:琅邪有方庆、瑰、持。”《旧唐书·王方庆传》说:“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市焉。”可见王方庆虽为咸阳 (今陕西咸阳) 人,郡望则是琅邪,《新唐书》把王方庆、王瑰列为同房,则王昌龄的郡望也可说是琅邪。王昌龄的籍贯,应是京兆。这个说法最早见于《旧唐书·文苑传》:“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开封市崔颗,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市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全唐诗》卷一四O采用了此说:“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京兆府治即长安 (今陕西西安)。
出生年份
王昌龄生年不可确考,闻一多《唐诗大系》则定为698年。傅璇琮根据王维称其为“江宁大兄”及岑参与王昌龄同年所做诗都称王昌龄“白首”“空老”,推算王昌龄生年当在690年左右到701年之间,但是后来在与李珍华先生合撰的《王昌龄事迹新探》一文中又否定了自己以前的说法,赞同闻一多的说法,认为王昌龄出生的年份虽然不能确定,但大致当在公元698年到701年之间。
中博学宏辞科时间
徐松(清)《登科记考》卷七载: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又于开元十九年中博学宏辞科,复于开元二十二年再中博学宏辞。陈振孙(宋)《直斋书录解题》一九王江宁集一卷记: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选宏辞,傅璇琮也认同这个说法。
轶事典故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时,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王昌龄跟其他人一样有过问道求仙的经历,但他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一片冰心
王昌龄仕途不算平坦,经过几次失败终于在开元十五年,极第登科,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汜水尉。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不甚得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汜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王昌龄将要赴任时,写下千古名篇《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市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旗亭画壁
有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喝酒。这时,进来一群梨园的歌女也在这里喝酒唱歌。于是三人说如果他们唱到谁的诗,谁就在墙上画一个记号,最后看谁的诗最流行。第一个歌女首先唱起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王昌龄得意的画了一笔。随后另一个女演唱“开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这时诗人高适也得意的画了一笔。第三首歌女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仍然是王昌龄的诗。久负盛名的王之涣坐不住了,便对两位好友说这些都是三流歌者所唱,不过是下里巴人之曲。那位最漂亮的歌女如果不唱我的诗,我终生不再和你们争高下。如果他唱我的诗,你们就要拜我为师。终于轮到那位最漂亮的歌女,她开口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诗。于是,三位诗人开怀大笑,几位歌女不明,所以纷纷走来一问究竟,三人道出事情原委,几位歌女连忙行礼下拜,并邀约三位诗人共饮,欢宴一夜。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告别后,孟浩然便旧疾复发,最终不治身亡。王昌龄路上听说失去好友的消息十分怅然,途径巴陵时遇到流放夜郎的李白,二人一见如故,在江边泛舟饮酒作诗,畅谈各自生平。临别时,王昌龄为李白写送别诗《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虽然萍水相逢,但经过这次相遇,李白也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当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特地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后世纪念
龙标书院
龙标书院位于贵州省锦屏县隆里古城,为贵州最早的书院之一。据《开泰县志》记载龙标书院创建自天宝王昌龄。王昌龄被贬龙标后,为改善当地文化教育落后于中原地区的状况,教化民众,培养人才而创建龙标学宫(后称龙标书院)。
状元祠
状元祠为纪念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而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始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状元祠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内有池塘、石桥、花园、草坪、古树等,祠中正壁供有王昌龄画像。
江苏镇江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为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于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遗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
湖南洪江芙蓉楼
湖南省境内芙蓉楼坐落在、巫水汇流之处的湖南洪江市黔城镇,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
参考资料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喜马拉雅.2023-12-23
晋鲁人物——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微信公众平台.2024-01-05
贵州旅游又添新去处.多彩贵州网.2023-09-09
芙蓉楼里品诗香(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今日头条.2023-09-07
芙蓉楼.湖南双语网>旅游潇湘>美景>名胜古迹.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