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灵隐寺

灵隐寺

灵隐寺是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西湖灵隐景区,是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创建于晋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现任方丈光泉法师。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约87000平方米。

灵隐寺在五代十国时期尤为鼎盛,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新振兴开拓寺庙,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菩萨阁,并赐名灵隐新寺。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此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毁于兵火;洪武三年(1370年)和宣德五年(1430年)两次失火,隆庆三年(1569年)更是全寺毁于雷火,仅剩直指堂。崇祯十三年(1640年),灵隐寺又遭火灾,仅大殿、直指堂等殿幸免于难此外。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代爱新觉罗·玄烨南巡时,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民国6年(1917年),又建大悲阁。民国19年(1930年),重修翠微亭、春淙亭并天王殿。1952年夏,由民政厅组成"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1998年木鱼法师出任灵隐寺方丈,重建藏经楼和罗汉堂。2007年,光泉法师住持灵隐寺后,加强寺院管理,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

2013年5月3日,灵隐寺石塔和经幢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6日灵隐寺获得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9月18日灵隐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名称由来

晋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东晋咸和元年,慧理和尚来到杭州市,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南宋建都杭州,李熙赵昚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爱新觉罗·玄烨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历史沿革

东晋初创

灵隐寺始建于晋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开山祖师为西灵鹫山僧人慧理和尚。东晋咸和元年,慧理和尚来到杭州市,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建立初期,由于佛法尚未普及,僧侣不多、游客稀疏、香火寂寥,刘宋智一法师住持时,因寺院法务清淡,有足够的时间来啸聚群猴, 自称猿父,与之玩耍竟日。

南北朝到宋代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提倡和推广,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萧衍等都大力推崇佛教。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寺立塔。灵隐寺也得到了梁武帝的青睐,赐田扩建,规模粗具,香火渐盛。但宇文邕年间(561-578年),一度宣布废佛,并下令僧徒还俗,焚烧法器佛典,将寺庙充作公产,灵隐寺也再次陷入荒寂。

杨坚仁寿二年(602年),佛教得到恢复,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之间的栈道,建神尼舍利塔(后倾)。到唐代,灵隐寺宇已具相当规模;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灵隐寺曾对寺庙进行过全面修。唐会昌五年(845年),受唐末“会昌法难”事件牵连,灵隐寺建筑尽毁、僧人离散。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新振兴开拓寺庙,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菩萨阁,并赐名灵隐新寺。后汉周玉泉十二年(947年),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这一时期灵隐寺共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后周显德七年(960年),灵隐寺新建僧舍五百余间,建石幢二座。东建百尺弥勒阁,西有园,共有殿宇房舍一千三百余间,廊庑曲折萦回,自山门左右连接方丈,称寺为"灵隐新寺"。

赵恒景德四年(1007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天禧五年(1021年),真宗赐名"景德灵隐禅寺"。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章懿太后赐脂粉钱九千五十四贯给灵隐寺。天圣八年(1030年),将位于杭州市秀州(今嘉兴市)两地良田一万三千余亩,赐与灵隐寺作为庙产。景祐二年(1035年),住持延珊将凿制于开宝二年(969年)置于吴越王家庙奉先寺(现已废)的经幢两座移至灵隐寺天王殿前。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赐御绣《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卷、《回銮碑》及飞白黄绢宫扇等御用之物。庆历年间,丞相韩琦、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和《辅教篇》等入藏。赵祯准奏下旨传法院编入《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契嵩是北宋云门宗的名僧,主张融合儒释两教,以佛教"五戒"、"十善"会通儒家的"五常"。他著有《原教论》一书,竭力反驳排佛者,以"原教论明,儒释一贯"的立论,来维护和阐发佛教教义,强调佛儒两家都以"教人为善"为宗旨,"相资善世",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敬重。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当时的灵隐寺已成天下禅宗思想圣地

南宋至明末

南宋建都杭州市绍兴五年(1135年),将灵隐寺改为"灵隐寺崇恩显亲禅寺"。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寺,主持打理寺务,并且常有墨宝留下。赵扩嘉定区年间(1208-1224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区禅宗"五山"之一,仅次于径山。柯桥区二十八年(1158年),灵隐寺仿净慈寺建"田字殿",塑五百罗汉

元代时,灵隐寺有建有毁。孛儿只斤·海山至大元年(1308年),由寺僧慈照、住持正传与平章张缔重修"觉皇殿",于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元年(1312年)竣工落成。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竹泉法林禅师自净慈寺迁往灵隐,一度宗风甚炽,朝廷授其金斓衣。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寺毁于兵火,损失惨重。尽管住持辅良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修,但仅建了方丈室与伽蓝堂,灵隐寺的盛况已不再。

明代初期崇尚佛法,但不久就以整顿为名,对各寺庙采取种种限制的措施。灵隐寺僧怕"法难"惨剧再一次降临,便主动把宋时朝廷所赐的杭、秀(今嘉兴)两州庙田一万三千亩交还朝廷,以免灭顶之灾。洪武三年(1370年),灵隐寺失火,损失较重。洪武十七年(1384年),住持慧明重建了觉皇殿,改寺名为"灵隐禅寺"。因资金不足,佛殿内的佛像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增塑完毕。宣德五年(1430年),觉皇殿再次毁于火灾。宣德七年(1432年),由住持昙建左右翼门和面壁轩,继由住持良阶重建觉皇殿。但整个殿宇,部分堂室已圮废糜朽,旧观实难重现。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寺僧弦理建直指堂,堂额为张即之所书。这时,寺内已恢复建有弥勒佛阁、莲峰阁、千佛殿、延宾水阁、望海阁及白云庵、松源庵等,稍具旧时规模。隆庆三年(1569年),灵隐寺全寺均毁于雷火,仅剩直指堂。其时正值海寇纷扰,无暇顾及,寺僧德明等欲图复兴,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万历十年(1582年),才由吏部尚书张瀚司寇陆光祖等迎如通法师做灵隐住持。历十一年(1583年)冬开始重修灵隐寺,历五年而成。大殿仿唐而建,用平头柱四十八,石柱十六,改觉皇殿为"大雄宝殿"。寺成后,如通禅师"开讲说法,士庶云集"。万历十八年(1590年),如通又和僧祓秽重建理公塔,并在正殿塑五百罗汉涌壁。在弥勒佛阁旧址建三藏殿,其后为直指堂、方丈室。方丈室左为妙应阁,右为选佛斋,张瀚为之撰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由司礼监孙隆进行修葺,并在三藏殿中置轮藏以奉藏经,计六百三十八函。轮藏之左为药师灯藏,计四十九灯;轮藏之右为水陆像藏,共一百二十五轴。到了崇祯十三年(1640年),灵隐寺又遭火灾,仅大殿、直指堂等殿幸免于难。此时,灵隐寺已成一"苔藓壁"的破败惨状

清朝至民国

清顺治六年(1649年),禅宗思想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寺,立志广筹资金重建灵隐寺,前后历经18年,使灵隐寺古风重振,寺庙规模可以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爱新觉罗·玄烨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寺”。康熙皇帝在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又三至灵隐。

清雍正六年(1728年),由总督李卫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及诸堂宇楼阁等。雍正帝十一年(1733年)六月初二日,颁帑金五百两,斋僧二千人。

乾隆初年,巨涛住持灵隐寺,光禄少卿扬州市汪应庚来游灵隐,与巨涛一见如故,捐资重修大雄宅殿及其他殿、堂、阁、轩、楼、亭等数十处,又补饰五百罗汉,修理合涧桥、龙泓洞、峰径等,总共用去二万余两银子,从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至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历时三年。乾隆皇帝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年(1755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驾幸灵隐,都有诗记游,刊刻于石,至今仍立在寺前碑亭之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布政使徐恕及司道各府,因灵隐寺年久失修,捐款修葺。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一年(1816年)秋,灵隐寺毁于火灾,朝廷特赐帑金一万两重修。这次的修复工程,开始于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的七月七日,竣工于八年(1828年)的四月十六日,共用银十三万七千余两,使得灵隐"还灵鹫之壮观,复名山之胜景"。十四年(1834年),阮元为浙江巡抚,对灵隐关照有加。他主持刻朱熹翁方纲等集成,议藏灵隐,故建了"灵隐书藏"。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杭州市,大多寺宇被毁,灵隐寺仅存天王殿与罗汉堂。灵隐书藏中的珍贵藏物大量流入民间乃至湮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昔征和尚住持灵隐寺,他在灵隐寺住持十年,曾得到盛宣怀的护持,于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大雄宝殿,高十三丈五尺。建殿木料是清廷从美洲购买而得,原系修理颐和园的,因时局不稳,无法整修,故而南运杭州,修建灵隐。这是灵隐寺在民国以前的最后一次整修。

民国6年(1917年),又建大悲阁。民国9年(1920年),慧明做住持,民国19年(1930年),慧明圆寂,释却非继任主持,锐意整顿,重修翠微亭、春淙亭并天王殿,使寺宇旧貌换了新颜。民国25年(1936年)冬,罗汉堂失火被毁,前代所遗之物,仅存天王殿中的木刻韦驮像。民国26年(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进入杭州市,市民逃难到灵隐与天竺。经十字会设难民收容所于灵隐,收容难民五六百人,嘈杂无序,惨不忍睹。当时灵隐寺内的客堂、伽蓝殿、梵香阁及东山门,都因难民夜半失戒于火而被毁。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灵隐寺大殿遭受白蚁蚀蛀,大殿正中部分倒塌,佛像被压毁。1952年夏,由民政厅组成"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由政府拨款,经两年多时间,大殿终于竣工。有关大殿佛像的塑造问题,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示。

文革期间,破"四旧"运动威胁着灵隐寺,周恩来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发来"灵隐寺暂加封闭"的电报,使灵隐寺逃过大劫,得以保存下来。

1975年,因接待国宾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于当年11月开始进行全面整修,共耗资一百三十余万元。寺内佛像,全部贴金,石塔与经幢等进行保护性整修,并对飞来峰造像进行修补。这项修复工程于1980年结束。

改革开放后,灵隐寺的面貌焕然一新。1982年,实行"双轨制",对外有"十方丛林制",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成立寺庙管理委员会。经费来源方面,通过实行"门票制"(香花券),能自给自养,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1987年开始实施《灵隐寺总体规划》(即十年规划),在市佛教协会支持下,监院根源、继云、体严率两序大众,并得到海内外众多佛弟子的护持与关心,全面整修了大雄宝殿,将佛像进行了重新贴金工作。

1998年,木鱼法师出任灵隐寺方丈,在他的主持下,灵隐寺完善古刹的庄严氛围,重建藏经楼。同时,重建了罗汉堂。

2007年,光泉法师住持灵隐寺后,加强寺院管理,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建设。光泉法师于2011年10月8日正式荣灵隐寺方丈。

建筑布局

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占地面积257.7公顷。根据1987年开始实施的《灵隐寺总体规划》,灵隐寺沿中轴线形成五层格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下设法堂)-华严殿。同时向两翼布局,先后建成线刻五百罗汉堂、道济殿(现称济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阁、龙宫海藏(藏品陈列);并于原罗汉堂遗址重建五百罗汉堂,陈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铜罗汉,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铜殿(已列为吉尼斯纪录)。此外,每进殿堂建有宽敞平台,美化古刹环境。先后建成了大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壁、百狮群雕等,并于五百罗汉堂西北建冽泉,借假山叠石形成自然瀑布流入阿达池,池边建有"具德亭",以纪念清初具德中兴灵隐之功。

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约87000平方米,殿宇恢宏,建构有序。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思想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油樟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

主要建筑

天王殿

灵隐寺山门内的第一重殿为天王殿。殿门正上方挂有上下两个巨匾。上匾"云林寺",因为灵隐寺曾经又名云林禅寺,即是根据于此。下匾"灵鹫飞来",乃是黄元秀先生所书。因为本寺对面有飞来峰,相传此峰是从印度灵鹫峰飞来。因为此殿供有四大天王,故本殿名为天王殿。

天王殿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弥勒佛,是梵语的音译,意译慈氏,也就是慈悲之意。依佛教经典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后,以 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五代时之布袋和尚,是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出家岳林寺。他圆寂前,端坐在岳 林寺一块盘石上说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知。"人们以为他是弥勒的化身,故塑像供奉之。

在弥勒菩萨像两旁,可以看到4位高大、威武的大将,这就是四大金刚。他们个个身穿盔甲,手持武器,怒目而视,威震四方。他们都是护持佛法的大将,威武不屈,去恶扬善,保护着每一位行善的人。所以佛教中也称他们为"护世四天王"。

在弥勒菩萨像的背后可以看见一尊雕像——韦驮菩萨。他手执金刚杵,威严无比,象征着降伏世间一切邪恶势力。他曾发愿,护持佛法,永为众生服务。

韦驮,梵文音译为私建陀。依佛经传说,此神又称韦天将军,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著 名的护法神。在佛陀即将涅时,韦将军曾得到佛陀的附嘱,以护持佛法。因此,现在佛寺中,韦驮塑像一般都是面对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像,保护佛祖,驱除邪 魔。灵隐寺韦驮雕像是南宋初期遗物,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这尊韦驮像高2.5米,是用一根香樟木雕刻而成,为灵隐寺中现存历史较早的佛像之一。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一般简称为"大殿",它是寺院僧众早晚诵经共修的场所。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具有降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大魔的智慧与力量,叫做"大雄",也即一切无畏的大力士的意思,后来就把它作为释迦牟尼的"德号",指佛有大力,能伏众魔,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寺院因而也 就把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门前的正上方有"妙庄严域"四字,是前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先生手笔。下方金碧辉煌的匾额题有"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于1987年第二次重写。

大雄宝殿是清代所建的仿唐建筑,它采用古代建筑单层三重歇山顶传统手法,加上高高翘起的飞檐翼角,庞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殿宇的瓦饰、窗 花、斗栱、飞天浮雕以及天花板上的云龙绘图,均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大雄宝殿高33.6米,面宽7间,进宽4间,气势轩昂,雄伟壮观,在国内其 他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

大雄宝殿正中莲花台上结坐的佛像,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这尊佛像是l953年重修灵隐寺时,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邓白叟教授,以唐代禅宗思想著名 雕塑佛像为蓝本,与华东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共同创制,由24块樟木雕刻而成。这尊佛像加莲花座共高24.8米,其中像高 就有19.6米,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佛像造形体态丰满,慈祥和蔼,庄严肃穆。佛陀端坐莲台,左手上抬,作吉祥姿态说法相,头部微微前倾,两眼 凝视。

殿内东西两侧站立的雕像,名为二十诸天,出自《金光明经》,他们是掌管日、月、地、水、电、火、雨、风、富等天神。

趺坐后面东西两侧坐像,共有12尊,号称"十二圆觉",圆觉意为"圆满觉悟",相传他们是佛祖的12位大弟子。

大殿后壁是一组大型雕塑,高20余米,全部用黏土塑成,不掺一点水泥。它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共有大小佛像150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充分表现了佛教《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南游遍参53位名师而后才能正果的典故。就是所谓的"五十三参"。

这组群雕布局分天、地、海3层。最上层那尊形容枯槁、庭骨鳞峭的雕像,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形态。中层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菩 萨,最下层中间那尊手执净水瓶的是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脚踩鳌鱼。此鱼传说是海中之王,其眼一眨,都有可能引起山崩海啸、洪水地震,后被观音菩萨所驯服, 所以也就成了观音菩萨的坐骑。观音菩萨右侧,有一尊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的童子,他便是善财,左侧是龙女,民间所传说的"金童玉女",就是指他们两位。

这组群雕可以说是佛教艺术的上乘之作,充分体现了历史上宗教艺术家们的神工。

药师殿

药师殿为灵隐寺第三重殿,单层重檐歇山顶,面揭7间,进深3间,正门上方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的"药师殿"三字。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天、月天。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左边站立的是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的是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他们合称为"东方 三圣"。大殿两边的12尊塑像,是药师佛的12位弟子,号称"药童",又称夜叉神将。

法堂

直指堂为灵隐寺的第四重殿。直指意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堂相当于其他寺院的法堂,在寺院中主要用于讲经说法,寺院许多大型的讲经法会,都是在这里举行。法堂中间设有一个木雕讲台,上面放有一把狮子座,是法师讲经说法时的法座。座位背面悬挂着雕刻精致的大法轮,它是法堂的主要特征。

华严殿

华严殿为灵隐寺的最后一重殿。从华严殿往下观望,5个大殿贯穿在一个中轴线上层层递进,华严殿内供奉有3尊庄严雄伟的佛像,中间手结毗卢印的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手持莲花的是大智文殊菩萨,右边手持如意的是大行普贤菩萨。3尊佛像仅用一根珍贵巨大的楠木雕刻而成,整组佛像高达13米。因为供奉的3尊佛像都是华严世界里的圣人,所以又称为"华严三圣",华严殿也因此得名。

其他看点

理公塔

该塔又名灵鹫塔,位于灵隐龙泓洞口之理公岩(又名宴寂岩),为纪念开山祖师慧理的建筑物,塔内有慧理骨灰。宋陆游曾撰《二寺记》记述当年慧理曾宴息岩下,后有僧人在其四周镌刻罗汉像,并有"天削芙蓉"、"八面玲珑"等题刻。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六月,塔为霖雨冲,中有刻石铭记:"北宋开宝八年募众重建"、"释迦砖塔一座在清远桥灵山里"等字。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灵隐寺住持如通重建,虞淳熙撰塔铭嵌于第二层。该塔为六角七层高二丈七尺石塔,第三层刻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及"光明净域"、"南无宝藏胜佛"等字,第四层以上皆刻佛像,塔旁理公岩刻有梵文,意为"莲花中有一块白玉"。古时所刻篆书"理公岩"三字为唐代尚书令杨遵书。理公塔旁有石刻二,一为佛像,一为执金刚神,皆为元代密教造像,题有"至元"二字。

飞来峰摩崖造像

飞来峰造像位于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岩壁,峰高209米。据唐代陆羽《灵隐寺记》称:"有僧于岩上周围镌阿罗汉佛菩萨。"可见,飞来峰石刻唐时即有,现刻计数的有五代十国、宋、元石刻造像470多尊,保存完整和较完整的有115345尊,分布在峰顶伏犀泉上,金光洞(即射旭洞)、玉乳洞、龙泓洞内外和沿溪崖壁上,直至呼猿洞以西。据现存有纪年题记的石刻,最早的为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镌刻于金光洞外的弥勒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佛像,最为精致的为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刻于金光洞口的卢舍那佛会浮雕,最为生动的有过春淙亭刻于宋代的弥勒讲经一铺群像主尊与十八罗汉,龙泓洞口宋代的两组浮雕:一为"唐僧取经",一为"白马驮经",旁刻第一批来中国的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名号,这些浮雕均十分传神,可惜有的遭人为破坏已断肢残缺。

飞来峰造像以元代造像著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也为汉族地区最多的藏传佛教密宗造像群。这些佛像坦胸露肩,威武奇突,其中以无量佛母准提像最为精致,龛呈喇嘛塔形,旁有供养天女飞翔,佛母三头八臂,端庄安详,两侧供养质丽虔诚,衣着轻软,四个金刚威武有力,位于呼猿洞口的造像与刻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363年)的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菩萨,容相端庄,衣饰富有质感,以元代造像手法并继承了宋代造像风格。

飞来峰元代造像众多的原因与元代"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有关。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杨琏真伽因盗掘宋陵、侵吞官物被朝廷追究,从他家中抄出赃物黄金一千七百多两,白银六千八百多两,钞十一万六千二百锭,田二万三千多亩,珠玉宝器不计其数。当时许多臣僚奏请"乞正典刑,以示天下",但孛儿只斤·忽必烈念其征南有功,将他赦免并发还田地人口。他返杭后,为报答朝廷恩典,接连在飞来峰下造多闻天王等佛像,所刻佛像旁都有祝皇帝、真妃、太子等"万岁"、"千秋"题字。

灵隐寺石塔

位于灵隐寺大雄宝殿前露台两侧,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均为八面九层楼阁式塔,高约12米,第一层边长97厘米,用石料雕刻砌筑而成,为仿木楼阁式塔,每层四面辟壸门,线条和顺流畅,每层有柱子、栏额、斗栱、出檐、平座,脊饰上刻有仙人像,下刻佛顶首陀罗尼经,塔身下为一层须弥座,更下为九山八海基石,是典型的宋式建筑。

典藏

经清点及整理,灵隐禅寺现藏具有文物价值的书画、器物约计四百余件,其中不乏国家级文物。药师殿后,新建"龙宫海藏",展示灵隐寺历代收藏的部分珍品,计有:唐开元石雕佛像,宋代魂瓶,创制于千年(相当于南宋)前的缅甸玉佛、明代制造的具有魏晋风格的鎏金佛像,明成化青瓷、龙泉青瓷、日本花瓷、明末四大高僧云栖祩宏遗物铜印,大黑天铜像、十世班禅舍利等。

同时展出部分经卷书画等,如莫高窟藏经、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陀罗尼经》、乾隆御书"雅宜清致"横条、贝叶经卷、菩提树叶《庄严三宝》绘画、董其昌长卷和《金刚经》,清代九十八高龄竹禅法师所绘《济公像》以及郑板桥康有为吴昌硕潘天寿等书法绘画珍品等。

价值

建筑价值

灵隐寺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思想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油樟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

灵隐寺大雄宝殿前露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塔,两石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石塔雕刻十分精致,塔身上雕刻有上百尊佛教人物造像;是北宋留存至今最古石塔之一,系吴越王钱俶重建灵隐寺时而立。两座石塔距今已逾千年,是灵隐寺历史最久的遗物,也是吴越文化艺术瑰宝。

文化价值

灵隐寺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脉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这些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使灵隐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隐寺在赵扩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思想"五山"第一。清顺治,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灵隐寺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宗教价值

作为佛教名山,灵隐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历史影响。灵隐山由“仙灵所隐”的道家文化转而为以禅为特色、禅教净融合一致,乃至佛与道、儒三教融合。灵隐佛教文化盛于南宋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和成功案例。早在唐代,灵隐已是杭州市最有名的寺院。自永明延寿应请受吴越王钱俶之请主持重修灵隐寺以来,加之吴越、南宋均以杭州为首都,使得灵隐寺在国内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唐宋以来,灵隐山佛教文化(“北山佛教”)一直是杭州佛教文化之中心。南宋时,杭州佛教发展至鼎盛时期,不仅是当之无愧的全国佛教文化之中心,而且还是东亚佛教文化中心,并成东亚佛教文化的重要输出地。换言之,以灵隐山为核心的北山佛教,无疑具有东亚佛教文化之中心的特殊地位。

保护与开发

灵隐景区的保护与开发一直得到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农居拆迁安置、法云弄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初见成效。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前,景区面积狭小,农居混杂其中,沿天竺路两侧民居已破旧不堪,基础设施滞后,居民、农民生活垃圾在景区内随意倾倒,污染现象严重。许多历史人文景观和佛教寺院、自然山林、农居交织在一起,并处于逐渐湮没状态,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对游览线路及游客流量的合理分布均有不利影响。另外,当时的灵隐寺、飞来峰等传统景区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也不利于景区内的人文历史及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 

2006年,开始实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整治灵隐景区主入口,复建灵竺山门和佛国山门,新建御碑亭,拆除天外天菜馆、灵隐老公交车站等建筑,新建售票山房、导游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生景广场,形成了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宗教气息完美融合的氛围。同时,对灵隐村白乐桥、天竺区块进行整治,保护整修老农居,拆除房前屋后违章建筑,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功能,整治了周边环境,沟通桥梁,对景区内山涧溪流进行综合整治和疏浚,保护林地、茶园。 

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整治为人民、整治靠人民、整治成果由人民共享,整治成效由人民检验。灵隐村综合整治的主力军是灵隐村村民,整治的领导核心是灵隐村“两委”班子。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说到底都是“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灵隐村“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才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因此,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就是千方百计调动了灵隐村“两委”班子、全体村民特别是共产党员在整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景区美、寺庙兴、百姓富”的目标,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共建共享生态富裕新灵隐。

为加强文旅融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自2021年起,以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探索对象,打造西湖旅游目的地新空间。通过实施“飞来峰玉液幽兰区域环境整治”项目,灵隐管理处从建筑、道路、植物等多角度开展环境梳理,对玉液幽兰、飞来峰造像周边等区域进行点、线、面的整体优化,形成自然通透的视觉效果,旧貌换新颜,扮靓景区户外风景,提升游人游览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可玩性。以人流量为基础,飞来峰景区形成从主入口、园林小品、幽兰苑、青林洞、玉乳洞到主通道的新游线,在游线的青林洞与玉乳洞上,着重打造外部立体岩石花境,以色叶植物,扮靓飞来峰千年山体;新增玉乳洞内冷光LED试点,提高文物研究和展示水平。

2021年9月18日,灵隐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0年,按照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文物保发【2020】32号)《关于加强石窟寺等文物开放管理和实行游客承载量公告制度有关工作的通知》及省、市相关工作要求,灵隐飞来峰景区专门制定相关保护管理预案。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科学、合理测算,灵隐飞来峰景区日游客最高承载量为9万人次,如达到该承载量,景区将第一时间启动极限容量控制管理模式。

2013年5月3日,灵隐寺石塔和经幢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22年11月,杭州灵隐寺被命名为“杭州市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2020年11月6日,应急管理部发布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杭州灵隐寺受表彰,获得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文化活动

2018年5月22日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辰吉日,灵隐寺参加了托钵行脚佛教慈善活动。杭州市佛教协会自2009年起,连续10年在灵隐景区举行“东南佛国·杭州”福慧行托钵行脚大型慈善活动,将二千多年前佛陀时代的古老传统与佛教慈善事业紧密相连,使其在新的时代注入新的意义。

灵隐寺于2021年10月18日—10月24日(农历九月十三至九月十九)启建“二零二一年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

2022年11月19日-20日,第六届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研究会主办,杭州灵隐寺寺协办,杭州佛学院、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承办。

2023年3月10日,癸卯年农历二月十九,恭逢观世音菩萨圣诞,杭州灵隐寺举行皈依法会,礼请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为信众传授三皈依

2023年5月5日,癸卯春杭州灵隐寺传授五戒法会圆满。此次传戒为期5天,5月5日上午,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为三宝弟子正授五戒。

2023年5月26日,癸卯年农历四月初八,恭逢释迦牟尼佛圣诞之日,杭州灵隐寺于清晨举行癸卯佛诞浴佛法会。

2023年8月5日,杭州灵隐寺举行癸卯年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吉祥普佛。

2023年8月12日,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研究会主办,杭州佛学院、杭州灵隐寺承办的第二十届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佛学院开幕。

2023年8月30日,杭州灵隐寺举行癸卯年七月十五盂兰盆法会

相关文化

2023年8月23-9月6日,为迎接杭州杭州第19届亚运会,倡导“团结自信、乐观坚毅”的体育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浙江云林书院与杭州佛学院联合举办“万源仰聚 亚运同行——第七届千江印月云林公益书画作品联展”。

2023年,3月25日,“千佛绘春 鹫岭机 暨“云林杯”第十五届枰满天心围棋三人联棋赛”在杭州灵隐寺开幕。

2023年3月1日上午,“祝福亚运”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在杭州灵隐寺开幕。

灵隐寺内曾拍摄电视剧:《活佛济公》的一二三部。

相关事件

2024年3月31日,对于线上网络平台冒用杭州灵隐寺名义开展商业行为事件,灵隐寺发布声明表示,杭州灵隐寺从未开通或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网络平台开通商户号进行杭州灵隐寺门票及产品销售等商业行为。并且强烈要求各线上平台渠道立即关闭侵权的商户号,停止一切以杭州灵隐寺名义进行的商业活动。对于此类冒用杭州灵隐寺名义的侵权行为,灵隐寺会依法维权,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呼吁广大信众提高警惕,认清真伪,避免受到误导,产生经济损失。

2024年7月9日,杭州灵隐寺发文,将在8月9日至14日,举行丛林生活体验活动,参与活动的学员需要手机全程上缴,要求年龄23-30周岁之间。

参考资料

千年古寺 大慈灵隐.中国民族报-灵隐寺.2023-05-04

古寺春秋.灵隐寺.2023-08-27

20家!浙江省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新”,最全名单来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28

灵隐简介.灵隐寺.2023-05-04

灵隐寺官网.灵隐寺.2023-08-28

灵隐寺将还原宋代规制和规模.杭州都市快报.2025-03-12

灵隐寺.吴江区档案馆.2023-08-27

新闻|杭州灵隐寺举行乙巳新春供佛斋天法会 祈愿国家昌盛 人民安康.灵隐寺.2025-03-17

保俶塔西湖十景灵隐寺石塔和经幢 杭州添14处"国保"-浙江新闻-浙江在线.浙江在线.2023-05-04

应急管理部关于表彰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2023-05-04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5-04

灵隐寺.韵味杭州.2023-08-28

灵隐景区--浙江在线-浙江新闻.浙江新闻.2023-05-04

《灵隐新志》卷一•重兴.灵隐寺.2023-08-28

《灵隐新志》卷六•古迹.灵隐寺.2023-08-28

《灵隐新志》卷七•典藏.灵隐寺.2023-08-28

视觉灵隐 | 吴越文化艺术瑰宝——灵隐寺千年双石塔.灵隐寺.2023-08-27

藏识|灵隐山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灵隐寺.2023-08-27

做好农村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3-08-28

灵隐飞来峰蝶变升级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潇湘晨报.2023-08-28

为保护飞来峰造像,日游客最高承载量为9万人次,若超载将分级管控.钱江晚报.2023-08-28

杭州灵隐寺被命名为“杭州市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2023-08-27

杭州千名僧人托钵行脚 场面庄严壮观.灵隐寺.2023-09-25

法讯|2021年杭州灵隐寺水陆法会通启.灵隐寺.2023-09-25

论坛|第六届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学术综述.灵隐寺.2023-08-27

新闻|癸卯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 杭州灵隐寺举行皈依法会.灵隐寺.2023-08-28

新闻|癸卯春杭州灵隐寺传授五戒法会圆满.灵隐寺.2023-08-28

新闻|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 灵隐寺举行佛诞浴佛法会​.灵隐寺.2023-08-28

法讯|杭州灵隐寺癸卯年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吉祥普佛通启.灵隐寺.2023-08-28

新闻|第二十届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佛学院开幕​.灵隐寺.2023-08-27

法讯|杭州灵隐寺癸卯年七月十五盂兰盆法会通启.灵隐寺.2023-08-28

展讯|万源仰聚 亚运同行——第七届千江印月云林公益书画联展开幕.灵隐寺.2023-08-28

新闻|千佛绘春 鹫岭枰机 暨“云林杯”第十五届枰满天心围棋三人联棋赛开幕.灵隐寺.2023-08-28

新闻|“祝福亚运”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在杭州灵隐寺开幕.灵隐寺.2023-08-28

灵隐寺:要求各平台停止一切以杭州灵隐寺名义进行商业活动.澎湃新闻-今日头条.2024-04-01

灵隐寺推出7天丛林生活体验:手机全程上缴,年龄23-30周岁之间.抖音短视频.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