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峰,是杭州灵隐寺正南的山峰,长约800米,宽约400米,海拔168米,飞来峰低矮瘦削,山上岩石裸露,怪石峥嵘,山体呈椭圆球状,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四周被沟谷割开,呈一峰孤立。
飞来峰的形成经历了古生代的海底沉积、中生代印支运动的褶皱抬升,以及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燕山运动的地层断裂。由于石灰岩岩层松软,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侵蚀,形成了低矮浑圆、洞穴横生的独特地貌,与周围石英砂岩组成的高丘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地质过程塑造了飞来峰及其周边地区的独特自然景观。
在飞来峰石窟内和岩壁上,分布着三百四十余尊造像,始凿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其后宋、元均有开凿,而以元代居多,现存元代汉、藏式造像约100多尊。飞来峰石窟利用天然岩洞或山崖开凿,主要洞窟有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等。造像有佛像、菩萨、天王、弥勒、飞天等。许多北宋和元代的题记,可作确切年代的考证。造像风格柔和、圆润,雕造精美,保存完整,是南方晚期造像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外,飞来峰上还有唐代以来的摩崖题刻100余处,可以从崖壁上找到各种字体、各个朝代的书法作品,有诗、造像记、石像赞等等,有“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之称。
飞来峰是中国唯一一处大规模集中展现汉式(宋代)造像、藏式(元代)造像和汉藏造像艺术交融的四大石窟,是中国民族文化融合互鉴的典范。此外,飞来峰中的造像与唐代以前北方石窟艺术相衔接,弥补了中原地区石窟艺术从唐代开始走向衰落的空白,在12到14世纪的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1982年,飞来峰中的造象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由来
相传东晋年间天竺僧人慧理至杭,登此山日:“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名。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飞来峰位于杭州灵隐寺正南,又名灵鹫峰。飞来峰长约800米,宽约400米,海拔168米的山峰,环拥飞来峰的有北高峰、美人峰、天竺山和天马山等山。
气候
飞来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地形地貌
飞来峰低矮瘦削,山上岩石裸露,怪石峥嵘,山体呈椭圆球状,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四周被沟谷割开,呈一峰孤立。
历史沿革
据地质学家考证,在距今2.25亿~6亿年的古生代时期,杭州的大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厚厚的岩层,岩层是按年代由老到新有序排列的。到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地壳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沧海变成大陆,地质史上称印支运动。杭州的地层抬升变海为陆,并使原先的海底水平状的岩层挤压出褶皱。距今1.4亿年到7000万年的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地球上又出现剧烈的地壳运动,地质史上称为燕山运动。
这一时期,杭州又出现一次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地层出现断裂变动,石灰岩与砂岩交错相叠。据考证,飞来峰与南高峰、玉皇山、吴山同为石炭纪沉积的石灰岩,而飞来峰周围的北高峰、美人峰、天竺山、天马山是由石英砂岩组成的。砂岩抗风抗水的抗腐蚀力强,形成高丘地貌;而石灰岩岩层松软,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侵蚀,山体被逐年削蚀,形成低矮浑圆山貌,山岩嶙峋,洞穴横生,与周围砂岩构造的群峰形成迥然不同的风格。
主要景点
杭州飞来峰位于西湖北山区灵隐寺的对面。在石窟内和岩壁上,分布着三百八十多尊造像,始凿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其后宋、元均有开凿,而以元代居多。飞来峰石窟利用天然岩洞或山崖开凿,主要洞窟有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等。造像有佛像、菩萨、天王、弥勒、飞天等。许多北宋和元代的题记,可作确切年代的考证。造像风格柔和、圆润,雕造精美,保存完整,是南方晚期造像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青林洞
在飞来峰青林洞入口的西侧有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雕造的“西方三圣”,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年代最早的一龛,还有北宋乾兴元年(1022)的“卢舍那佛会”浮雕,也是飞来峰中雕刻最为精致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林洞内还有一块酷似石床的岩石,被称为“济公床”,传说济公曾在此洞内休息。
理公塔
从青林洞出来,可以前往理公塔。理公塔又名灵鹫塔,位于灵隐龙泓洞口理公岩上,是为纪念灵隐开山祖师慧理而建。塔身全部由块石砌成,是一座石构的楼阁式塔,高约8米,六面七层,每面的中间开拱顶洞门,造型简洁。整个塔由于岁月的冲刷,呈灰白色,是杭州仅存的明代佛塔。
龙泓洞
龙泓洞位于回龙桥畔,据传洞中曾藏有神龙,因而得名。洞内幽暗深邃,洞顶有一个井口大小的洞穴,天光从这里射入,形成“通天洞”的奇观。龙泓洞窟有好几座观音塑像,所以人们又把龙泓洞称为观音洞。在数珠观音像的两点钟方向,也就是龙泓洞内顶上靠洞口的地方,还有两尊一般人注意不到的“送子观音像”。仔细看就会发现,那是一尊大观音怀里抱着一尊小观音。也因为有这两尊观音像,还有人管龙泓洞叫“送子洞”。
冷泉溪
飞来峰西麓有冷泉溪,是西湖的重要水源之一。冷泉溪沿岸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聚集地,也是文化遗迹的宝库。这里有众多的摩崖石刻和佛像造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大肚弥勒和18罗汉群像。
冷泉溪边还立着一座冷泉亭,是一个四角重檐歇山亭,斜对面就是灵隐寺山门。"冷泉"二字为白居易书,"亭"字为苏轼书。让冷泉亭闻名天下的,是杭州另一位"老市长"白居易的一篇《冷泉亭记》,他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认为这里的山水形胜为东南第一。苏轼亦喜爱此处,还曾将办公桌搬到这里判案。
春淙亭
春淙亭原先位于河边桥上,乾隆年间桥被冲垮后,便移到现在位置。亭子始建于宋代,1933年重建后屹立在此,直到现在。亭名取自苏轼的《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春淙亭三字出自杭州人陈从周之手,他是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著有代表作《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
壑雷亭
壑雷亭位于飞来峰冷泉闸畔。宋初建成,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太平军之乱,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后多次修葺。如今的壑雷亭是一座由二十四根柱子形成的四角单檐歇山顶式长方形木亭,丹柱黛瓦,飞檐翘角,大气磅礴。与春淙亭一样,壑雷亭的名称同样来自于《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冷泉亭
离壑雷亭不远处,灵隐寺山门之左,即是冷泉亭所在。冷泉亭原在灵隐寺西南隅水中,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前任,杭州刺史元葵所建。据《西湖游览志》记载,亭建成后,白居易曾为之题写“冷泉”亭名,并著有《冷泉亭记》一文:“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后苏东坡又续书“亭”字。
古时,冷泉亭边上还有“虚白”“候仙”“观风”“见山”四座亭子,白居易称其为“五亭相望,如指之列”。明万历年间,冷泉亭移建于岸上,即现在这个位置,而其他四亭被洪水冲垮,上世纪80年代冷泉亭重新修建。
翠微亭
在飞来峰半山腰处,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翠微亭。亭旁山径旋绕,掩映在苍松古木中,朴素而端庄。此亭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悼念岳飞而建,亭名来自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句:“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今日的翠微亭是1924年在原有亭址上重新修筑而成,亭上有楹联:“路转峰回藏古迹,亭空人往仰前贤”。从翠微亭看下来,可以瞧见灵隐寺中轴线上的五金大殿。
集萃园
1993年,飞来峰景区开辟了一处名为“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的新景观,它借飞来峰山林之势,把全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精典造像荟萃于飞来峰中,其中已开放的六组石窟造像为:四川大足石刻、四川安岳卧佛、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四川乐山大佛等。这些石窟造像按实样的不同比例仿建,并根据现场观赏效果进行合理设计布局。
开发与保护
1982年2月23日,飞来峰中的造象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湖西溪管委会即将实施“飞来峰98龛渗水抢救性治理”,加强对本体的保护;实施“飞来峰造像安防工程”,通过设置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紧急广播系统,建立现代化安防预警系统,以“技防+人防”理念,提高对文物保护的主动性。
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以展示飞来峰宋代造像为基础,推出三届“飞来寻踪”导赏,着重打造外部立体岩石花镜,优化景区游线,让游客一路可赏可读。新增洞内冷光LED试点,用亮化读懂千年飞来峰文化。此外,利用室内空间,策划多期主题文化展。
在2022年举办的“不畏浮云”飞来峰石刻文化展中,对外展出宋代题刻和千年“卢舍那佛会”浮雕拓片,邀请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院教授、佛教界人士等20位当代书法名家对拓片题跋,推出43幅展品。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全实景3D还原场景,推动千年宋韵“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物“活”起来。
相关传说
由于飞来峰独特的山体结构与地质地貌,自古便引发人们诸多揣测,认为其从天外飞来。关于飞来峰是天外飞来的传说,较流行的有以下三种版本。
传说之一:飞来峰从西施的故乡诸暨飞来。相传在诸暨,有一位手艺出众的石匠名叫石娃,他与村里的姑娘花妹相爱。石娃在山上凿石时,常被花妹的歌声鼓舞,充满了力量。然而,雷神嫉妒花妹的美貌,企图占有她。一天,雷神劈开山峰,将一半山吹起,载着花妹飞走。石娃攀住山头的藤蔓,随山飞至杭州灵隐寺前。山峰坠落后,石娃昏迷,醒来时化为一只长嘴鸟。花妹被雷神关在山涧中,因思念石娃而终日歌唱。石娃听到歌声,用长嘴啄开岩石,最终与花妹化作一对小鸟飞走。石娃啄洞的山便是飞来峰,啄开的洞被称为“一线天”。
传说之二:据清康熙《灵隐寺志》记载,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杭州传经。游览飞来峰时,他看到山上古木参天、岩峰怪奇,惊叹道:“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众人不信,慧理便走到洞口呼唤,果然走出黑白两猿。慧理在此建起灵隐寺,并将寺前的山称为“飞来峰”或“灵鹫山”,以纪念其与中天竺国的渊源。
传说之三:相传四川峨眉山有一座会飞的小山峰,它四处飞移,压毁民宅,造成灾难。杭州灵隐寺的济颠和尚预知此山将飞至灵隐寺前的村庄,便挨家挨户劝村民躲避,但无人相信。危急时刻,济颠看到一户人家在办喜事,便背起新娘跑出村庄,村民纷纷追赶。就在此时,山峰坠落,村庄被毁,村民幸免于难。为镇住山峰,村民在山上凿刻佛像,防止其再飞移害人。
相关文化
造像
飞来峰保存着杭州地区最大的石窟与摩崖造像群。这里存有石刻造像三百尊以上,现编102个龛号,时间跨度上起吴越,下迄明代,以宋元时期作品为主,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的关键所在,拥有诸多历史之最。其一,飞来峰青林洞有中国最早且基本保存完好的一组未完成的石雕五百罗汉造像,雕刻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至六年(1003)。其二,飞来峰玉乳洞保存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组北宋新型禅宗六祖造像,雕刻于天圣四年(1026)。其三,飞来峰有中国唯一的一座布袋和尚和十八罗汉组合的造像龛,雕凿于南宋时期。其四,飞来峰是现存中国最大的一处元代汉藏合璧雕像艺术的宝库。其五,飞来峰有一所十分珍贵的表现《西游记》图的元代龛像,其中有中国现存最早且有明确题记的“朱八戒”(即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的雕像,为研究《西游记》题材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飞来峰还留存众多佛教造像珍贵资料,如青林洞与玉乳洞的三组北宋十八罗汉雕像,元代多种观音雕像,如数珠观音、水月观音、杨柳观音、四臂观音、宝钵观音、持莲观音等,是研究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艺术的优质材料。通过飞来峰石窟造像,可展现中国十至十四世纪文化艺术的繁荣、多样与活力,能从中看到这一时期新的造像题材、图像创作及流行的时代风格。同时,飞来峰石窟造像为研究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世俗化,以及元代藏传佛教艺术在江南地区与汉传佛教艺术的融合,提供有力证据,凸显出杭州在唐以后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题刻
在飞来峰,有元代学者周伯琦所书的飞来峰最大的铭文题刻《理公岩记》,元代的唐玄奘取经图浮雕,表现佛教传入中国之始的摄摩腾与竺法兰白马驮经浮雕,南宋的中国特有的大肚布袋弥勒像和十八罗汉组合雕像,以及北宋的卢舍那佛会浮雕等。
人物
卢元辅(774—829)字子望,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唐朝大臣,奸相卢杞之子。他曾任杭、常、绛三州刺史。大和三年(829)八月卒,时年五十六。卢元辅在飞来峰题刻的《游天竺寺》诗,是飞来峰现存最早的摩崖题刻,说明那时的飞来峰就以其秀丽吸引着唐代诗人的光临。此外,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飞来峰有寻桂之事,他与萧悦的友情也与此相关,萧悦在飞来峰有题刻。北宋苏轼也曾到访飞来峰。
参考资料
西湖之谜系列 |飞来峰能从天外飞来吗?.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2024-02-21
西湖之谜系列 |飞来峰能从天外飞来吗?.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2025-03-25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浙江省文物局.2025-04-20
灵隐寺飞来峰造像.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5-04-20
飞来峰造像.浙江省人民政府.2025-03-25
走进杭州飞来峰灵隐寺:找找济公睡过的床,听听石头上的杭州史.百家号.2025-03-25
杭州飞来峰:千年瑰宝焕发新生.人民网.2024-02-2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3-25
走读杭州|四座亭子,各有不同。除了石刻造像,飞来峰上你可不能错过它.百家号.2025-03-25
秀美湖山间的永恒魅力——纪录片《飞来峰》观感.凤凰网.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