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位于东城区北京故宫内,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是内廷后三宫之一现为清代原状陈列。

乾清宫坐落在单层汉白玉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9个脊兽以及一尊骑凤仙人。清朝康熙以前,乾清宫沿袭明制,自清雍正帝移住养心殿以后,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有日照金匾、鎏金铜亭等人文景观。

1961年3月4日,包含乾清宫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由来

乾清宫的名字出自《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

历史沿革

始建时期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乾清宫建成,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明至清康熙,乾清宫是皇帝居住并处理政务的寝宫。清雍正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乾清宫成为举行内廷典礼活动和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位于故宫内是内廷正殿,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

明朝时期

明正德九年(1514年),乾清宫毁于火灾。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宫毁于火灾。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乾清宫重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乾清宫重建完成。

清朝时期

清顺治元年(1644年),乾清宫重建。清顺治二年(1645年),乾清宫重建完成。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乾清宫重建。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乾清宫重建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乾清宫重修,去掉左右斜廊,将围廊改为穿堂,面宽由七间变为九间。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遭受火灾。清嘉庆三年(1798年),乾清宫重建,同年完工。

历代修缮

明清时期

因梁柱腐朽及火灾等原因,明清两代对乾清宫都有修。

明正德九年(1514)正月宫中张灯,因侍卫不戒,悬挂于墙壁上的宫灯失火,引燃乾清宫内外,朱厚照当时正在去往豹房的路上,回顾皇宫内火光冲天,竟笑称:“此是一棚大烟火也。”同年十二月,乾清宫重新修建。当时,乾清宫的劳役十分沉重,正德皇帝还特意增加了天下一百万税赋,此举更是加重了社会负担。

新中国时期

1991年,乾清宫维修。

建筑布局

总体布局

外部布局

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现乾清宫面阔9间,长48米,进深5间,宽26米,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檐角置吻兽9个。庭院地面到屋顶正脊高24米。由正殿等组成。

乾清宫前面的东西两门名日精、月华,象征日月。后面御花园中最北一座大殿——钦安殿,内中还供奉着“真武大帝”的牌位。故宫博物院称这部分作“中路”,是前王殿中轴线的延续,也是全城中轴的一段。乾清门见证乾清门是前朝和后廷的分界线,它是清朝御门听政的地点,顺治帝亲政后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在太和殿召开朝会,平时不定期到乾清门处理政务。

内部布局

宫前的丹陛上陈设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和铜鼎宫内正中设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后设金漆雕龙屏风,座前摆角端、丹顶鹤和香筒,宝座的台基前阶栏柱上放有铜胎掐丝珐琅香炉。台基两侧置玉牒及星球仪等。东暖阁和西暖阁中陈设着书画古玩和文房四宝。宝座上方高悬一块“正大光明”黑地金字匾,清代秘密建储匣曾存放在此匾后面。

建筑形制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台基之上,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菱花隔扇门窗。

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构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

殿内铺堰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唇、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正殿的正中有宝座,宝座上方悬有“正大光明”匾,为清代顺治帝御笔亲书。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乾清宫也是清朝皇帝死后的停之地,以示“寿终正寝”。按照仪式祭奠后,转至景山公园内的观德殿,最后正式出殡,葬入皇陵。“正大光明殿”匾后是雍正帝创立秘密建储制后存放建储匣之地,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死后,取下匣子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乾清宫与坤宁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乾、坤是《周易》中的卦名,乾表天,坤表地,乾清宫前左右有日精门、月华门,寓有“乾坤日月明,四海皆升平”之意。

建筑装饰

乾清宫装饰主要表现的是殿内宝座及金柱、屏风等,场面气派华贵,金碧辉煌。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色,搭配组合,以灰色块活跃其中,形成节奏和对比,强调了画面外轮廓的处理。

乾清宫的地面,由苏州市澄泥烧制而成的“金砖”铺就。特殊的烧制工艺让乾清宫的地砖质地紧密,光亮如镜。

重要物品

社稷江山金殿

乾清宫前的小金殿丹阶前,东西各有一座小金殿,平面呈方形,深广各1间,四面均为一槽四扇三交六菱花隔扇。重檐两层,下方上圆,攒尖顶。金殿坐落在文石台座上,台'分三层,通雕海水江崖图案。东边的小金殿称为“江山”;西边的小金殿称为“社稷”。社稷、江山都是国家的代称,在皇帝寝宫前设置社稷江山金殿,既是皇权的象征,也提醒皇帝要时刻把社稷江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两座小金殿是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五月增建的,平时由宫监司供奉香烛。

正大光明匾

每年冬至前后的正午时分,太阳光照射到乾清宫地面的金砖后,反射到“正大光明”匾上,阳光由西向东将“正大光明”匾和下面的五条金龙依次照亮,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金亭子

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

老虎洞

在乾清宫露台南沿和御路、阶陛衔接处,有三个涵洞,高近两米左右,宽一米左右,名为“老虎洞”。据说,因为皇宫中等级森严,侍奉皇帝的内传不能登上露台和御路,只能在“老虎洞”中来往穿行。

龙床二十七张

由于乾清宫十分高大,空间宽阔,因此明代皇帝曾利用建筑格局将其分割为数段,布置为上下二层,共设置龙床二十七张。

皇帝每日在哪张龙床就寝并不固定,这样的休息方式主要是以防不测,避免刺客及心怀不轨之人迅速找到皇帝所在,万急之下能为皇帝逃脱争取时间。

历史文化

日照金匾

冬至这天正午时分,位于北京故宫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额及下方的五条金龙会由西向东依次被阳光点亮,发出金色的光芒,称为“日照金匾”,天的寒与光的暖形成强烈对比。冬至是古人极其重视的节日,古代帝王也把祭天的时间选择在此日,以表达“阴极阳生、万物生长”的祈愿,日照金匾在口口相传中也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2023年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北京故宫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下的金龙被“点亮”,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

牌匾由来

乾清宫里的“正大光明”牌匾是由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写的,他写完了以后他的儿子康熙把字刻在石头上,希望保存永久,让万世效仿。康熙帝也亲自写了,写在了景山观德殿。第四个皇帝乾隆也写了,写在了热河勤政殿。中间差一个雍正,雍正也写了吗?雍正也写了,他不但写了,而且直接以“正大光明”作为景区的名字,所以清朝前几位皇帝都写了。其实这个匾背后还有重要的秘密立储制度。秘密立储制是清代王朝传承非常重要的制度。因为清朝入关从顺治到康熙,原本也想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康熙十三岁大婚,他娶的皇后是索额图的孙女孝诚仁皇后康熙和赫舍里氏(也就是孝诚仁皇后),他们两个感情非常好。九年之后,二十岁出头的时候皇后给康熙生了一个孩子叫爱新觉罗·胤礽,也就是后来的皇长子胤礽。非常不幸的是,皇后生这个孩子的时候难产去世了。这一方面让康熙在情感上备受打击,另一方面也让他更加珍爱这个皇子,早早地把他立为太子。但是没有想到胤礽不争气,长大以后性格乖张。所以康熙曾经两废太子,废了又立,立了又废。第二次把胤礽废除了以后就打消了嫡长子继承的想法,用秘密立储的方式把未来选用的皇位继承人写成诏书两份,一份放在刚才讲的“正大光明”匾后面,还有一份随身携带,从此开创了秘密立储这样的一种传位方式。

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一位宫女联合谋杀皇帝。

由于嘉靖本人残暴性格怪癖,对太监、宫女轻则辱骂,重则施刑,很多人或无辜丧命,或遍体鳞伤,激起了以杨金英为首的十一名宫女反抗。当时宫女们各有分工,有人制作绳结,有人摁住皇帝手脚,有人望风,有人防止皇帝呼喊,可见这是一场精心谋划的暗杀事件。但本次行动因宫女在匆忙之中将绳结系成死扣,故只是将皇帝勒晕而并未勒死,朱厚熜在医官的救治下得以复苏。

事后虽然皇帝将涉事诸人全部处刑——“宫人谋逆伏诛,端妃曹端妃、宁嫔王氏于市”,但明皇本人已如同惊弓之鸟,再也不敢在乾清宫继续居住,于是决定搬至西苑。

南书房轶闻

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帝就在这里去除了鳌拜。当时康熙皇帝召见拜,命赐茶。内侍用开水煮过的碗盛茶水,以盘端至鳌拜面前,鳌拜接茶时,因碗极热烫手,茶碗坠地。鳌拜身后的内侍乘势一推原本做了手脚的椅子,鳌拜扑摔于地。康熙皇帝呼:鳌拜大不敬。一群健壮的少年立即涌出来将鳌拜擒获。

千叟大宴

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爱新觉罗·弘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的规模远大于第一次。凡是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共有三千多人参加了爱新觉罗·弘历举办的大宴会。席间,乾隆皇帝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人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拐杖等物品。宴会上联句赋诗,共得诗数千首。

大火烧宫

清嘉庆二年(1797年)冬乾清宫火灾,大火烧了乾清宫及两侧昭仁、弘德二殿,甚至连坤宁宫的前檐也受到了创伤。大火过后,连“正大光明殿”匾也毁掉了,太上皇乾隆一面奖惩相关人员,一面着手修缮乾清宫的工作,而这块匾额也是爱新觉罗·弘历根据康熙帝时期的刻石重新制成。

家宴等级

清朝的皇帝有在乾清宫举行宴会的传统,例如廷臣宴、诸王宴、宗亲宴等。在各种宴会中,家宴比较常见。每年的元旦、上元、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都要在乾清宫设家宴。这是帝王之家的家宴虽然是难得的团圆宴,但仍然有严格的等级规范。例如皇帝的御宴桌摆在乾清宫正中宝座台上,皇后的宴桌摆在皇帝宴桌的东后侧,妃嫔们的摆在皇帝宴桌的东西两侧。

过年的时候,皇帝也会吃饺子。清朝前期,除夕一般吃素馅饺子。素馅饺子的馅料通常为干菜,如蘑菇、木耳、笋丝等。到了中

后期,肉馅的彩色水饺也出现在皇家的膳食单中。元且早上六时左右,皇帝先到奉先殿、堂子行礼,然后回到乾清宫进奶茶,随即到乾清官西侧的弘德殿吃吉祥饽饽,也就是饺子。

开发与保护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后因梁柱腐朽及火灾等原因,明清两代各有修葺。

1961年3月4日,包含乾清宫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乾清宫等油饰彩画工程竣工。

社会价值

乾清宫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每隔百年,清廷统治下的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皆有变迁,而这种变迁会反映在社会和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用材这种细微的视角,亦能管窥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这也正是遗产保护事业的意义所在,今人通过文献挖掘、科学分析等各种手段不断去解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所遗留给我们的信息。

参考资料

乾清宫.故宫博物院.2023-12-22

参观北京市东城区故宫博物院美丽胜景⑩.澎湃新闻.2023-12-22

乾清宫“丢”了骑凤仙人? 故宫:已纳入修缮计划.中国新闻网.2023-12-22

乾清宫 -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2021-11-04

冬至|黄钟应律好风催 阴伏阳升淑气回.中国气象局.2023-12-22

乾清宫导游.新浪旅游.2023-12-22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2-22

故宫的秘密:一座乾清宫里竟然有27张床.环球网.2023-12-22

“正寝旧事”——乾清宫与明代皇帝.故宫出版社.2023-12-22

1991年的古建保养修缮工程.故宫博物院.2023-12-22

乾清宫.乾清宫.2024-08-16

今日冬至 | 冬至大如年,数九过寒冬.文旅北京.2023-12-22

北京:冬至日 游客故宫观看“点亮金匾”.中国新闻网.2023-12-22

趣说北京:《故宫二三事》之乾清宫里的“正大光明”牌匾.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12-22

乾清宫:九天阊阖开宫殿.重庆科技报.2023-12-22

1974年的古建保养修缮工程.故宫博物院.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