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位于豫晋两省交界的黄河中下游晋豫峡谷的出口处,地跨黄河南北两岸,在行政区划上跨洛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三市。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是以黄河中下游水利枢纽工程、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体观黄河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

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地处暖温带,雨量较少,日照时数长,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景区内地貌类型丰富,沿黄河两岸既有山势陡峭的中山、坡陡沟深的低山,又有丘岗起伏的黄土丘陵和河谷阶地。20世纪90年代末期,各单位开始了小浪底旅游的开发;2000年10月,河南省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开始对景区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景区总面积1262平方千米,全长175千米,,划分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荆紫山八里峡三门峡大坝4个片区,龙潭大峡谷、小浪底大坝景区、黛眉山、黄河三峡等13个景区,共有113个景点。

2003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8年10月,小浪底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小浪底景区还荣获“河南十大旅游热点景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等荣誉称号。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小浪底风景区位于豫晋两省交界的黄河中下游最后一段峡谷——晋豫峡谷的出口处。地跨黄河南北两岸,南岸为山的东北余支,西接汾、渭盆地,东临华北平原,北岸有太行山王屋山。在行政区划上跨洛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三市,总面积1262平方千米(其中水面296平方千米),全长175千米(上至三门峡大坝上游9千米,下至小浪底大坝36千米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1°20′~112°22′,北纬34°48′~35°9′。风景区位于黄金旅游线路——河南省“三点一线”上,310国道207国道连霍高速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从小浪底风景区边缘通过,附近还有陇海铁路焦柳铁路洛阳北郊机场

气候

小浪底风景区地处暖温带,景区内热量丰富,雨量较少,日照时数长,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在12℃~14.5℃之间,年降雨量在600毫米~700毫米之间,年蒸发量在1300毫米~16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60%~70%,日照时数达50%~54%,最大风速20米/秒,全年无霜期216天~235天。与风景区有关的暴雨天气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发生在三门峡市至内蒙河口区间的西南一东北向切变线形成的暴雨,其特征是雨区大、洪量大、历时长,多发生在8月;其二是三花间南北向切变线形成的暴雨,其特征是雨区小、洪量小、历时较短,多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地质

黄河小浪底坝址区为二叠纪三叠纪沉积的砂岩粉砂岩黏土岩,并含泥化夹层。岩层断裂及节理裂隙发育。坝区右岸有多处大的滑坡,左岸山体由于沟谷切割形成单薄的分水岭。

地形地貌

小浪底风景区地形复杂,地貌类型丰富,沿黄河两岸既有山势陡峭的中山、坡陡沟深的低山,又有丘岗起伏的黄土丘陵和河谷阶地。

小浪底水库集水区地处中条山太行山崤山山脉之间的峡谷地段,坝址小浪底以下河床渐宽,进入下游大平原。集水区内有侵蚀山区(包括中山亚区及低山丘陵亚区)和黄土残原台阶地两种地貌类型。

侵蚀山区为长期处于上升隆起并经受侵蚀的地区,基岩裸露,出露了太古界到中生界的地层,许多山峰海拔高在1000米以上,最高如渑池北部的韶山和岱嵋寨,海拔分别为1462.2米和1346.4米,在中条山系,西阳河上游最高达2341米,一般在300米~700米之间,群山连绵,多悬崖绝壁。

黄土残原台阶地是在新生代断陷或坳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地貌单元,阶地堆积物来自中条山、太行山、崤山的山间河流,是库区的主要地貌单元,主要分布在库前区及库中区,以库中区的垣曲县古城面积最大,称为垣曲小盆地。在该地貌单元中,冲沟发育、土墙断壁纵横,深10米以上。

水文水利

黄河由西向东穿过风景区,河流湍急,流程175千米。景区所在的晋豫峡谷,由三门峡市至小浪底,全长132.8千米,落差171米,多为梯形河谷,谷底宽170米~800米。较宽河段两岸有川地分布,几处狭窄的河段两岸则为悬崖峭壁,其中三门峡河宽170米,小浪底河宽300米。风景区内注入黄河的大小河流共18条,其中比较大的有北岸的大峪河、东洋河、西阳河、沉西河,毫清河、板间河,南岸的河、石井河、涧河、柏隆河。这些河道多分布在库前区和库中区,但由于集水区内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流量猛增,河面宽,河水浑浊。雨季过后流量锐减,形成较宽的乱石滩。

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库区水面达278平方千米,最大蓄水量126.5×108立方米,水面长达200千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9.4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黄河流域面积的92.30%,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05.00亿立方米,水库库容126.50亿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小浪底风景区在中国植被分区上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天然植物有79科271种,植被类型可划分为三级(植被型、群系、群丛)四个植被型(人工阔叶林、针叶林、丘陵灌丛、丘陵草丛),十四个群系,二十三个群丛。阔叶林主要是刺槐,呈零星片状分布,伴生草类有蒿类、谷菜等。针叶林主要是侧柏林,也呈零星小片状分布,伴生植物主要有地柏枝、委陵菜等。丘陵灌丛分布很广,主要有荆条群系、野皂荚群系等,伴生植物主要有蒿类、紫菀、草等。丘陵草丛分布广泛,贯穿全区,以白草草丛、狗牙根+鸡眼草草丛等为主。

小浪底水库的浮游植物有8门73种(属),绿藻门硅藻蓝藻的种类数最多,分别有24种(属)、23种(属)和11种(属)。

小浪底水库中的水生维管植物分2门13科20属38种。优势种包括菹草眼子菜香蒲、芦苇等。

动物

小浪底水库蓄水后,为动物栖息创造了条件。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区及周边共有脊椎动物五类,分36目99科427种。其中,鱼类7目14科84种,两栖动物2目5科14种,兽类7目15科25种,爬行纲2目8科25种,鸟类18目57科279种。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鹳水老鹳金雕等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灰鹤等31种。

小浪底水库的鱼类以鲤形目最多,其中池沼公鱼太湖新银鱼为引进种,并已形成自然种群。自然种群中,优势种包括鲫鱼、餐鱼条、拟和鲤鱼。

小浪底水库的浮游动物有4大类28种(属)。其中,原生动物5种(属),萼花臂尾轮虫11种,枝角目10种,桡足类2种,优势种群中有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

小浪底水库中,底栖生物有31种。其中,节肢动物门16种,环节动物门5种,软体动物门10种。优势种包括摇蚊幼虫血虫背角无齿蚌等。

历史沿革

小浪底旅游区历史悠久,景区南岸属地孟津因“八百诸侯会盟津”而得名,传说中黄河龙马给伏羲献玉版就发生在这里,是“河图洛书”的“河图”发祥地。

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为阻武王伐纣曾在此“叩马而谏”。

景区北岸的岱庙建于周文王时期,西汉年间重新建泰山爷宫殿和王母慈宫殿,为黄河岸边南乡诸庙之首。

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大将军何进在河清渡口设孟津关,拱卫京师洛阳。汉成帝时,班超的祖姑班媫妤葬于邙岭班妤山,即现今的小浪底村班沟遗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陈谢大军、皮徐支队在此渡河挺进豫西,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当地也涌现出许多如杜八联、金六联、留庄民兵营等英雄团体。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小浪底景区内最具特色的风景线之一,工程于1991年9月开始前期工程建设,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完工。2009年4月7日,小浪底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小浪底两岸的旅游开发,早在水利工程开工不久就开始了。

20世纪90年代末期,济源市、孟津、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等部门纷纷开始了小浪底旅游的开发,掀起了开发小浪底旅游的热浪,小浪底旅游资源之争亦由此生发。

2000年10月,河南省政府成立了河南省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对风景区的发展前景进行总体规划。成立“河南省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旅游管理局”,负责协调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旅游市场管理、监督风景区规划的实施。

景区布局

由于小浪底风景区面积大、资源多,风景区分区规划中划分为风景区、风景片区、景区、景点4个层次。风景区划分为小浪底大坝、荆紫山八里峡三门峡大坝4个片区,龙潭大峡谷、小浪底大坝景区、黛眉山、黄河三峡等13个景区,共有113个景点。

小浪底大坝片区(分属孟津、济源市、吉利三地和小浪底建管局)包括:小浪底大坝景区、河洛文化景区、西霞院景区。

荆紫山片区(主要在新安境内)包括:黛眉山景区,荆紫山景区、龙潭沟景区、畛湖景区。

八里峡片区(主要在济源境内)包括:八里峡景区、大峪湾景区。

三门峡大坝片区(主要在三门峡境内)包括:三门峡大坝景区、黄巾寨景区、舜王庙景区、白浪景区。

13个景区划分为三级,一级景区有小浪底大坝景区、河洛文化景区、黛眉山景区、龙潭沟景区、八里峡景区;二级景区有三门峡大坝景区、荆紫山景区、西霞院景区;三级景区有黄巾寨景区、舜王庙景区、白浪景区、大峪湾景区、畛湖景区。

主要景点

黄河小浪底大坝片区

该片区以小浪底大坝和龙马负图寺为主体,还有孟津——吉利湿地保护区、汉光武帝陵、“万里黄河第一滩”的西滩等景区。

小浪底大坝景区

小浪底大坝景区南距洛阳市40公里,位于济源市境内。小浪底大坝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此外还有张岭半岛、湿地公园、西霞湖等景区景点。

小浪底大坝

大坝全称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大坝是用土石混和后,经过一层一层碾压堆砌而成,是实心坝。坝总长1317米,坝底宽800多米,坝顶宽15米,最大坝高154米,总填筑量近500万方。大坝下面的河床是深达7.8米的沙土卵石层,为了解决坝基下的渗漏问题,建设时在80米之下的基岩上,用钢筋混凝土筑起一道长440米、厚1.2米的一道深覆盖层防渗墙,成为一座“坝中坝”。

黄河小浪底大坝的建成蓄水,形成272平方千米的宽广水域,成为“北方千岛湖”。湖上水鸟成群,各种水鸟在此栖居;汛期泄洪,大坝开闸放水,形成巨大的人工瀑布,使小浪底成为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张岭半岛

距大坝2千米的张岭码头是小浪底库区规模最大的半岛景区,岛上建有游艇码头、别墅、窑洞宾馆、观景台等,文化娱乐及餐饮服务设施齐全。

湿地公园

坝后湿地公园是小浪底景区的核心区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30%。各类草木上千种,水鸟175种,有天鹅、白鹭、鸳鸯、黑鹳水老鹳大鸨金雕等。

西霞湖

西霞湖景区是随着小浪底下游配套工程西霞苑大坝建成而形成的浩大湖面,总面积是西湖的五倍。这里水面宽阔,河漫滩地,分布着大片的沼泽和茂密的芦荡,栖息着上百种珍禽水鸟,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停歇地。北岸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杜八联”纪念馆、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岱庙、陈谢大军黄河渡口等红色旅游景点,湖中心的西滩岛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

龙马负图寺

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是河洛文化景区的组成部分之一。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因“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得名,始建于司马炽四年,是人们为感念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中华易学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风水之源,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寺内的龙图书院,宋代诸易学名家邵雍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等先后在此传经讲学,并作刻石存于寺内;明、清达官显贵王铎胡煦、邓锡礼、刘仕伟、张汉等也有礼圣记游的诗赋文章刻石,这些珍贵碑刻对研究《易经》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近现代蒋介石陈立夫、徐邦达等为其题词或书写匾额、对联,仍存于龙图书院。

荆紫山片区

该片区以山势、峡谷、上古帝文化为主要特色。有荆紫仙山、黛眉山以及峪里峡谷、龙潭峡谷为典型的高山峡谷。

荆紫仙山

荆紫仙山是龙潭大峡谷景区的姊妹景区,位于新安县石井镇境内,南距新安县城56千米,距龙潭大峡谷景区仅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同时也是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北临黄河,是一处综合型景区。

据《山海经》中记载,荆紫仙山原名荆紫山,《新安县志》中记载,荆紫仙山因山上多荆树,每逢花季,紫色的荆花漫山遍野,因此得名。另传,古时候山北坡原有金矿,故又名“金子山”。

据《山海经》中记载,荆紫仙山东边的青要山曾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密都,黄帝每逢军国大事或为民祈福,都要登荆紫仙山主峰设坛祭天,因此遗存石刻记载,荆紫仙山主峰又称天坛峰。荆紫仙山因此也曾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道教文化遗存甚多,集中体现在山前的通仙观与山顶的显佑宫之中。荆紫仙山有“荆紫生岚”的奇观,在乾隆三十一年《新安县志》中,被列为新安八景之一。

荆紫仙山主峰天坛峰海拔829米,山顶有玉皇阁,为八角亭式建筑,并有明正德五年《重建玉皇庙记》碑一通。其东侧下有真武堂遗址及残碑六通,为明代重修殿堂碑记。南山脚建有通仙观,为宋元时所建。在山北侧半山腰处,有一处桃花园,宽1千米左右,长约4千米左右。主峰北侧,自山脊而下,有九道长短不等的山岭,延至黄河岸边,有“九龙戏水”之美称。荆紫生岚、九龙戏水、石屏叠翠、荆山红叶、关郎春晴、阆苑牡丹、牧马古地、桃园春色共同造就荆紫仙山八大景。

黛眉山

黛眉山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中国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与王屋山隔黄河相望,地处新安县石井镇内,北枕中华母亲河——黄河,东出小浪底水库,西接三门峡大坝,南临十三朝帝都洛阳,有“黛眉云海”、“天下第一古柏”、“黛眉西峰”等奇景。

黛眉山景区位于秦岭太行山的过渡地带,景区的红岩嶂谷、交错层理、波痕沉积、泥裂构造、崩塌地貌、碧水峡湾等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天路奇观”是黛眉山的一条峡谷,两边的紫红色石英砂岩,是距今12亿年的滨海地带的沉积。黛眉山景区内有梳妆台、造钟峰、月老峰等16座相对高度差别不大的山峰,主峰海拔1346.6米。山顶却开阔平坦,林木茂密,花卉丛生。景区内有高山花园、地质画廊、好运峡、飞来神石、草原风情、黄河大观、汤黛之恋、天使之吻等景点。高山花园海拔约890米,面积达500多亩,有200多种花,常年花开不断,四季花色不同。地质画廊全长约400米,沿途多奇崖怪石、红岩秘洞。

龙潭大峡谷

龙潭峡大峡谷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北部,距洛阳60公里,是一条紫红色石英砂岩经流水追踪下切形成的U型峡谷,全长12千米,深度达到300米—500米,最窄处仅1米—3米。

大峡谷各段形态不同,发育有隘谷、嶂谷、峡谷、宽谷等齐全的类型。由此将龙潭大峡谷景区分为古檀迎宾宽谷景段、龙潭水峪峡谷景段、深潭卧龙嶂谷景段、梦幻山水隘谷景段、山崩地裂峡谷景段、大地丰碑峡谷景段以及凌空观峡景段等。景区内有六大自然谜团、七大幽潭瀑布、八大自然奇观。

龙潭大峡谷是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先后获得“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景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享有“中国嶂谷第一峡”、“古海洋天然博物馆”、“峡谷绝品”和“黄河山水画廊”等美名。

八里峡片区

该片区有龙凤峡、孤山峡、八里峡(又名八里胡同)。片区内有黄河大佛、王母洞、田山、大阳汤帝庙、夫子堂、逢石湖、纯阳宫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区内奇特的溶洞和窑洞民居也别具特色。和禹在这一带治水、疏浚黄河八里胡同,留下很多美妙的传说。

八里峡、龙凤峡、孤山峡这三条峡谷共同构成黄河三峡景区,景区位于济源市西南部下冶镇境内,距市区约50千米,总面积约40平方千米,是国家AAAA级景区、河南省十大热点景区、中原四大避暑胜地。

八里峡

八里峡是黄河干流的最后一段峡谷,且是黄河下游最窄处,两岸是悬崖峭壁,自古有“八里八景”之称,原名八里胡同。南有九蹬莲花栈、鲧山、塔林山、神女洞;北有八角山、玉屏山、田山、皇冠顶。两岸的黄河古栈道遗迹是古代黄河漕运的重要见证,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在石壁上的栈道孔、牛鼻孔和手窝等,是漕运纤夫留下的痕迹,库区水位升高后均已淹没水下。

龙凤峡

龙凤峡因有如龙似凤两座山峰而得名,因形取名的山峰很多,主要有情侣岛、相思石、兄弟岗、姊妹峰等。情侣岛上有成双成对的两棵翠柏和两块巨石,又建两座小亭,更具“情侣”之意。峡谷尽头有普救寺,创建于北宋时期,历代均有修,寺院有两进院落,占地1000平方米,有山门、中佛殿、后佛殿等古代建筑。当地流传的“普救寺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与戏曲《西厢记》的内容十分相近。

孤山峡

孤山峡位于八里峡西段,南北走向,长约5千米,湖面面积近10平方千米。峡谷入口处有一座山峰,名为翠屏峰,翠屏峰原名清河渡,本是黄河中下游的一个渡口,解放战争时期,陈谢大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曾在这里渡河。峡谷深处有一座半岛,岛上孤峰峰顶建有一座明四暗三的仿古阁楼,名为大河楼。大河楼灰瓦白墙,飞檐挑角,楼内展厅陈列有《大河上下》《伯鲧化熊》《大禹治水》《陈谢大军黄河渡》等巨幅画作。2000年,黄河三峡景区曾邀请河南省著名作家王绶青等人和一批书画名人到大河楼吟诗作画。

三门峡大坝片区

该片区以三门峡大坝为主体。片区内有中流砥柱、黄巾寨、神箭崖、舜王庙、一步崖、仰昭文化遗址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距市区14千米,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景区内的主要景观有中流砥柱、张公岛、炼丹炉、黄河古栈道等。

三门峡大坝诞生于1957年4月,1960年10月大坝建成蓄水,是新中原地区建立后,中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土坝,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857.2米,总装机容量为41万千瓦,工程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的显著作用和综合效益。

时令景观

观瀑节

黄河小浪底景区的“观瀑节”于2006年开始举办,是一项依托一年一次的黄河调水调沙而形成的节庆活动。根据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安排,每年6月,小浪底水库将进行一次调水调沙,水库的水位将下降约30米。当水流通过坝板泄洪洞和排沙洞向下游排出时,形成一道人造瀑布景观,成为了黄河小浪底“观瀑节”的主要特色。

黄河小浪底“观瀑节”一般在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持续约一个月的时间,是洛阳市四大节庆之一,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小浪底工程早在1991年破土动工,设计者未考虑其旅游功能,也没有明确建成后旅游资源的管理主体,导致了小浪底旅游资源的产权纷争。如小浪底大坝片区分属孟津县、济源市和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管辖,引发经营管理矛盾,造成管理的混乱和低效。

20世纪90年代末期,济源市成立了济源市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小浪底旅游开发公司,后专设济源市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管理局,加大小浪底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和宣传力度。孟津把小浪底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作为全县旅游发展的龙头,建设了大批景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还建立了一些森林公园、码头、度假村等。小浪底的建设者——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也建起了大坝主题公园。同时,洛阳市孟津县,济源市的旅游局、交通局等部门也纷纷在小浪底建起了客运码头、度假村。小浪底旅游资源之争亦由此生发。

2000年10月,河南省政府成立了河南省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对风景区的发展前景进行总体规划。还出台了《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总体规划》,规划小浪底风景区总面积1262平方千米,整个风景区被划为4个片区13个景区113个景点,这个规划也掀起了开发建设小浪底风景区的高潮。

小浪底风景区于2001年10月到2003年6月封闭,旅游发展几近停滞。随后再次开放,旅游活动逐步恢复,但小浪底旅游仍基本处于自为的发展状态。

2004年,孟津县、济源市和建管局三方由于在景区门票分成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孟津、济源各打“小浪底旅游”的牌子,各售自己的票。

2006年,借鉴云台山景区实行的大部门管理体制模式,小浪底景区管理各方达成共识,确立以小浪底建设管理局为主导的景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了与省、市、县旅游主管部门定期召开旅游联席会议机制,确立统一宣传营销模式,形成市场合力。

保护

小浪底水利枢纽在施工中看重环境保护问题,将其纳入施工合同,对施工区环境进行全面治理。

1994年,外国承包商建小浪底营地时,为了保护树木,多次修改建筑图纸;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开工时,率先引进了环境监理制度,这在中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属首例。

1997年工程截流以后,小浪底建管局委托上海园林设计院对坝后保护区进行地表整治、防护和设计规划工作。

2003年,由国家环保总局首次组织开展的“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评选中,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因注重环境保护获奖。据统计,在整个小浪底工程建设中,施工区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0.85平方千米。经调查评估,工程区扰动地表治理率为86.2%,总治理度达到了85%以上,水土流失强度控制在国家允许的土壤流失量以下,大大小于原地貌的水土流失强度;以工程拦挡为主的防护措施,拦渣率达96.5%;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6%。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使黄河连续多年不断流,并进行多次的调水调沙运用,改善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促进了底栖动物的生存繁衍。水库的蓄水也为周边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了显著效果,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保护了地区的生态环境。

保护成果

在发展过程中,小浪底景区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有步骤开发、有重点保护”的方针,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建设,坝后保护区的环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景区灌木、乔木、绿地相间布置,绿化率达为92%,植物种类达106种,四季常青。景区内严禁建设工业项目,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空气质量达一级,噪声质量达到一类标准,景区绿化覆盖率达92%。

相关文化

诗文

小浪底旅游区文化底蕴丰厚,唐诗人王维寓居景区南岸属地孟津19年,曾有诗云:“家住孟津口,门对孟津河。”李白在此留下“黄河三尺鲤鱼,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的千古佳句;李商隐写下赞美小浪底蓼坞渡口的诗篇:“客鬓行如此,沧波坐渺然;此中真得地,漂荡钓鱼船。”景区东入口所在地河清村得名于唐代诗人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唐代诗人杜甫在《石壕吏》及《新婚别》中分别有“急应河阳役”“守边赴河阳”等诗句,诗中的河阳即孟津关。

影视作品

电影《小浪底之恋》

央视微电影频道、河南省旅游局、水利部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等部门指导,河南今古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南华豫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河南省首部旅游大片《小浪底之恋》于2016年8月16日成立筹备组,并面向社会正式招商。

电影《小浪底之恋》改编自著名作家侯世涛的长篇小说《小浪底之恋》,影片以小浪底沿河两岸旅游开发为背景,依托小浪底旅游发展脉络的实际情况,加之电影化的艺术加工,将真实展现小浪底旅游开发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

伏羲文化节

伏羲被中华民族视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为了纪念人类先祖伏羲氏,进一步弘扬伏羲文化和民族精神,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孟津县政府每年都于伏羲秋祭之期,在伏羲的祭祀地、中华文明肇造地——龙马负图寺举办“中国(洛阳)伏羲文化节”活动。活动期间不仅有盛大的开幕式和祭祖仪式,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黛眉传说及黛眉山庙会

传说黛眉是商汤的妃子,因汤王沉湎女色,黛眉便离宫上山修行。后黛眉劝说汤王要以天下为己任,救民众于水火。汤王自感羞愧,遂修德重兵,最后打败了夏桀,统一天下。黛眉也修行成仙,汤王为了感念黛眉的恩德,为其修建圣母庙,并把她修行成仙的这座山用她的名字命名。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黛眉娘娘寿辰吉日,方圆数百里的人们前来进香朝贺,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庙会。这个庙会,世代相传,不断扩大,成了偏僻山区物资、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和中心区。

重要事件

热门事件

195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力量到距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孟津小浪底坝址,开始面地质勘测。

1983年1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龚时旸带领28人飞赴美国旧金山,与柏克德公司合作,开展小浪底工程轮廓设计,这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次与国外合作。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于1991年开始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小浪底工程如期实现了大河截流。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利枢纽成功实现下闸蓄水,进入蓄水运用。2001年12月31日,小浪底主体工程建设全部完工。2002年至2008年,小浪底工程先后通过了安全技术鉴定、工程及移民部分竣工初步验收,并通过了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专项验收。2009年 4月7日,小浪底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创造了七项世界之最: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方案科学、合理,堪称世界奇迹;洞室之多为世界之最;进水塔群规模为世界之最;采用多级孔板消能技术规模之大为世界之最;消力塘规模为世界之最;水库运用方式复杂多变为世界之最;移民安置成为世界银行样板。

重要荣誉

2003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06年,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获得了“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荣誉称号。

2008年10月,小浪底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8年,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小浪底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小浪底景区还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小浪底水利枢纽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水利部和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节水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4-24

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4-24

..2023-05-19

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5-17

景区简介.洛阳旅游网.2023-04-23

..2023-05-17

..2023-05-18

..2023-05-18

待统一的黄河小浪底.新浪财经.2023-05-20

..2023-05-19

河南省黄河小浪底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争做文旅文创融合先锋,唱响新时代黄河大河唱.河南日报网.2023-05-19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名单.百度文库.2023-05-20

小浪底晋升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新浪新闻.2023-05-20

..2023-05-20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18

小浪底水利枢纽简介.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2023-05-20

旅游文化篇.济源市人民政府.2023-05-19

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孟津区人民政府.2023-04-24

2023小浪底景区门票价格、开放时间、游玩攻略.大河票务网.2023-05-19

龙马负图寺景区.孟津区人民政府.2023-05-19

荆紫山简介.荆紫山景区.2023-05-19

荆紫仙山.携程.2023-05-19

黛眉山景区.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5-19

黛眉山被黄河三面环绕的世界地质公园.今日头条.2023-05-19

黛眉山景区.携程.2023-05-19

龙潭大峡谷.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5-19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5-19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三门峡市文广旅局.2023-05-19

小浪底观瀑节.孟津区人民政府.2023-04-24

..2023-05-20

小浪底:改革开放铸就的大国重器.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2023-04-23

【共和国的故事·治水记】小浪底工程:古老黄河有颗“年轻的心”.中国经济网.2023-04-23

河南省首部旅游大片《小浪底之恋》筹备组正式成立.搜狐网.2023-05-19

小浪底工程的世界之最.科学网.2023-05-25

黄河小浪底获"中国最具吸引力地方"荣誉称号[组图].中国网.2023-05-25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小浪底:“生态枢纽”守护黄河安澜.中国搜索.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