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崇德四年)二月到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崇德七年)四月间明朝与满清在松山、锦州市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

明朝末年,由于连年天灾人祸,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外部满清崛起,使得辽东地区沦陷,与其作战更是败多胜少。为抵御清代,明廷于天启年间修筑关宁锦防线。 锦州是宁锦防线的中部起到连接前线与宁远的中坚力量,满清要想夺取中原,必须先夺山海关区,要想夺取山海关,必须先夺锦州。

此战开始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崇德四年)二月皇太极进攻松山受阻,结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德七年)四月清军相继攻陷塔山、杏山。 关键战役发生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德六年)八月十九日到八月二十九日。在此期间,洪承畴所率十三万大军被围困于松山。由于粮草不足,军心涣散,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崇德七年)二月,松山失陷;三月,锦州市出降;四月,塔山、杏山相继被攻陷。至此,战役以清军大胜,明军丧失关外四城而告终。

此役后,明军修建的宁锦防线已经荡然无存,关外仅剩一座宁远城。此城孤悬关外二百里,难于固守,明军退守山海关区势在必行。而满清控制了辽东与关内之间的重要战略走廊,清军自此打开了通向中原的门户,此役为尔后统一中国,建立清王朝奠定了基础。。

皇太极对此次战役评价说: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砍伐,则大树自倒。朕今取关外四城(锦州市、松山、杏山、塔山),进而可攻克山海关。明国精兵已尽,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

战役背景

明朝方面

内忧

明朝末年,由于连年天灾加上官吏剥削,导致陕西省地区农民起义爆发,随之起义烈火遍及陕西多个州县。

对于各地爆发的起义军,明廷派出大量军队进行镇压。但随着起义军人数的增多,明军也转变策略进行招抚。但招抚后的起义军无法给予充分的招抚待遇,经常出现兵至则降,兵走则反的情况。到崇祯九年(1636年,崇德元年),崇祯帝启用在家丁忧的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杨嗣昌随即提出“十面之网”的围剿计划,并增兵加饷等一系列措施,一度使得明军势力大于起义军。一部分起义军为权宜之计,再一次接受明军招抚投降,此时全国的起义形式陷入低谷。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崇德四年),起义军与明军形成相对峙的局面。

外患

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天命三年)明朝四路大军兵败萨尔浒之后,明与后金的战略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后金由被动防守地位转变为主动进攻地位;明朝则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守。后金不断进攻,把势力向山海关区推进。到明天启五年 (1625年,天命十年),已经把势力扩张到了辽西地区

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元年),后金经历宁远、宁锦两次失败后 ,后金天聪汗皇太极改变战略,避开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入关。虽然由于宁锦之战的存在,后金(清)无法在关内长久维持,但后金(清)入关后大量掠夺明朝腹地的人口财物,不断消耗明朝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明王朝在起义军和后金(清)的双重打击下,岌岌可危。

大清(后金)方面

征服内蒙

明末时期蒙古分为内蒙古地区、漠北、漠西三大部,各部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漠南蒙古处于后金与明之间,成为双方争夺重点。 漠南蒙古部落众多,并不统一。其中以林丹汗为首领的察哈尔省(明朝称插汉儿)势力最大,主张投靠明朝,获得明朝支持进而统一蒙古其他部族,同时与后金对抗。 漠南蒙古中其他多数部族希望摆脱林丹汗控制,归降后金。对此,皇太极采用恩威并施的策略,对愿意归降的部落积极招抚,对林丹汗为首的察哈尔部进行武力征服。

崇祯元年(1628年,天聪二年)和崇祯五年(1632年,天聪六年),皇太极两次亲征察哈尔,林丹汗皆败退,最终逃往青海省。崇祯七年(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病死在青海大草滩。次年,皇太极命爱新觉罗·多尔衮等人率一万人西征,林丹汗妻子及儿子额哲率领部众归降后金,并且后金得到元朝遗留传国玉玺。察哈尔省部被灭后,受其统治的部族也纷纷归降后金。至此,长城以北就没有道路可以阻挡后金了,后金也可以借道蒙古进入关内,威胁明都安全。

建立大清

皇太极即位之初,后金依然遵照努尔哈赤规定的共议国政,皇太极和其他三大贝勒轮流执政。此时的皇太极空有大汗虚名,实际上与旗主无异。皇太极为提升大汗权威在每旗新设官员处理旗务、审讼、调兵等事务,分散了旗主贝勒的权利,新任命的官员也因感恩皇太极的提拔而向皇太极靠拢,从而扩大了皇太极的统治基础。

随后皇太极不断削弱三大贝勒权力。崇祯三年(1630年,天聪四年)和崇祯四年(1631年,天聪五年),皇太极先后将以丢成杀降之罪将爱新觉罗·阿敏幽禁,又以“御前漏刃”将爱新觉罗·莽古尔泰降职,二人都在处罚之后死去。此时,三大贝勒仅剩爱新觉罗·代善一人,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六年),皇太极接受礼部参政李伯龙的建议,把与三大贝勒,都南面坐的制度改为自己南面独坐。形成汗位独尊的局面。

皇太极在提升汗权的过程中也不断仿照明朝制度改革国家机构。崇祯四年(1631年,天聪五年)八月,皇太极根据中国历代王朝行政组织建立吏、户、礼、兵、刑、工,并设置官员,将诸王、贝勒排除在国家机构之外,由皇太极独掌政务。

皇太极经过九年的奋斗,削弱八旗贝勒,提升汗权。仿照大明制度,改革国家机构。使朝鲜“称弟纳贡”,并且征服蒙古,此时的后金面对的三大强敌仅剩大明一国。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十年)四月初五,皇太极在满、蒙、汉众大臣的劝进下率领文武百官等在沈阳市举行典礼,共上尊号。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国号大清。

征服朝鲜

天启七年(1627年,天聪元年)正月 ,命爱新觉罗·阿敏(努尔哈赤侄子)统大军第一次出征朝鲜 。 阿敏率军先后攻破义州郡平壤等城同朝鲜宣誓“江都之盟”,双方为兄弟之国。

江都盟誓后,朝鲜对后金态度一时软化,但没有真正臣服。皇太极建立大清后想改变之前与朝鲜平等的兄弟之国而成为君臣之国,而朝鲜因为世代受明朝册封也不承认皇太极称帝。对清代而言,朝鲜若是不臣服,后方则不稳固,也影响与明作战。在此情况下,皇太极再次出征朝鲜。

崇祯九年(1636年,崇德元年)十二月,皇太极亲征朝鲜。清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多城,并攻克朝鲜首都,朝鲜国王李倧逃往南汉山城(今韩国首尔东南方24km处南汉山上)后,清军再次包围。 清军多次击败朝鲜援军,并俘虏李妻子。次年正月三十日,李倧弃戈出城,献出明国敕印,归降大清。至此,大明东部藩属全部丧失,大清再无辽东沿海牵制之忧。

战役起因

锦州市是宁锦防线的中部起到连接前线与宁远的中坚力量,从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皇太极五年)皇太极率军攻下大凌河城并将其毁坏,使得锦州成为前沿阵地完全暴露在清(后金)面前。

宁锦防线南起宁远,北至锦州,周围再以台堡做联络,扼守险要,配备各兵种及红夷大炮,屯田聚民,且守且战,从而形成纵深400里的辽西走廊。锦州南面十多里是松山城,松山城西南十多里是杏山城,杏山西南约二十里是塔山城,塔山西南数十里是军事重镇宁远。因此,松山、塔山、杏山是锦州市的后卫,又是宁远的屏障。皇太极从以往清军几次入关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要想夺取中原,必须先夺山海关区,要想夺取山海关,必须先夺锦州。

战役过程

战役前奏

崇祯十二年(1639,崇德四年)二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松山,命清军先用大炮轰击城门,再命士兵登城。此时,松山副总兵金国凤率领不到三千在此据守。清军大炮四面攻击,松山城的城墙接连损坏。金国凤率领士兵用草木秸秆填补城墙缺口,继续顽强坚守,清军直至炮弹打光也没能攻下松山。同年三月初,清军又从沈阳市调集弹药,并改变战术挖地道进攻松山,但依然无法攻克。到三月底,清军放弃进攻,松山围解。

战役准备

大清方面

筑城屯田

由于进攻宁锦防线受阻,崇祯十三年(1640,清崇德五年)三月,皇太极采取时任督查院参政张存仁的建议前往锦州市筑城屯粮,使明军不能耕种。为避免从沈阳调度军队和运送补给不便,派遣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前往土地肥沃,离锦州90里处的义州城(今义县)筑城屯田。到四月中旬,城池已经修筑完备,义州东西也开垦了四十里。

同年六月,命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等人代替济尔哈朗在义州屯田。多尔衮到任后继续对锦州围而不攻,以收割锦州周围庄稼为主,同时攻克锦州周围十一座墩台,继续孤立锦州。

包围锦州

当时,清军与明军几次交战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洪承畴又调部分明军入关休养。多尔衮得知后,认为锦州市城守坚固,短期无法攻下,士兵皆有厌战情绪,便将部队驻扎在离锦州三十里的地方,并允许每旗一名官员率领每牛录五人回家。 明军借此机会继续向锦州等地输送粮草。崇祯十三年(1640,清崇德五年)年底,张存仁发现这一情况,上疏告知皇太极,建议明年春天对锦州绕城挖壕,兵围数匝,并争取蒙古兵叛明。同时建议应先攻取松山、杏山、塔山三城,剪除锦州羽翼。皇太极同意其建议,并于次年二月,因包围锦州不严使明军向锦州运送粮草将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豪格豪格降职为郡王。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崇德六年)三月,皇太极命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爱新觉罗·多铎等人代替多尔衮等加紧对锦州市包围。济尔哈朗率领四万余骑在锦州城四面炮火范围外,绕营挖深壕,沿壕边修筑垛口,每面设立八营,每两旗之间再挖长壕,并在靠城的一边设有巡逻哨探,同时对锦州城内的蒙古兵进行策反工作。

锦州守将祖大寿命蒙古兵驻守锦州外城,但蒙兵看到清军将锦州围困的水泄不通时,顿时战意全无,便传书向清军投降,并愿做内应攻取锦州。此事被锦州守将祖大寿得知,明军与蒙兵发生激战。由于清军和蒙兵夹击,明军不敌,退至内城。清军顺势攻下锦州外城。 在此期间,皇太极还加强锦州市包围兵力命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各率本部将士前往锦州,支援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明朝方面

辽东练兵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崇德四年),由于在此之前明廷全面镇压国内各地起义军并取得一定成效,使得起义事件陷入低谷,明廷得以腾出手来应付山海关区外军事。同年正月,崇祯帝调镇压起义军有功的三边总督洪承畴为辽总督,主管辽东军务。

洪承畴上任后,根据自己镇压农民起义的经验提升前锋右营副将吴三桂为团练总兵,并从各营中抽调士兵,进行集中训练。将抽练之兵置于前屯卫(山海关外七十里)和中后所(山海关外一百二十里)。同时提高总兵权力,但凡守城或出兵都必须听从总兵指挥,互不援助而作战失利者,各营将领要连坐处分。

运粮松锦

清军前往义州筑城屯田后,洪承畴派遣吴三桂与总兵刘肇基前往松山支援,吴三桂与清军作战被困雨松山、杏山之间。刘肇基将其救出,明军损失约一千人。七月,明军东协总兵曹变蛟宁远县总兵吴三桂、辽东总兵刘肇基等人率军与清军在黄土台及松山、杏山作战,双方互有杀伤,随后清军退守义县

此时明军战斗力尚可,但想短时间战胜清军是不可能的。于是,洪承畴便决定先向松山、锦州市运送粮食。此时,明军粮草大部分在宁远,由宁远运至塔山、杏山,再转运至松山、锦州。当时清军大队屯于义州,常在松、杏、塔山之间活动,以阻击明军接近锦州。但由于此时清军围城不严,洪承畴利用这个空隙不断向松、锦输送粮食。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崇德五年)九月,运送到锦州的粮食可足支到明年三月,松山粮食也足支到明年二月。

被迫出师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崇德六年)三月,清军加紧包围锦州后,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求援,同时告知援军不要轻易与清军开战。崇祯帝得知锦州市告急后,命洪承畴支援锦州。洪承畴感觉兵力不足又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市总兵王朴等兵七万人外加原先部队合计十三万人驻守在宁远县,但没有冒进。 四月到五月间,洪承畴率领明军与清军两次交战,互有损伤。但清军并没占到多大便宜反而丢失阵地。皇太极因此议罪于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并处罚一众作战不力的军官,并命爱新觉罗·多尔衮前往锦州代替济尔哈朗。

此时的明军还是占有优势的,但洪承畴与明廷对救援方式发生分歧。洪承畴认为应该“且战且守,步步为营”。而时任兵部尚书陈新甲以援军众多,军费庞大为由希望洪承畴速战速决。陈新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派遣兵部郎中张若麟马绍愉前往宁远监军。张若麟和马绍愉本来就听从陈新甲,到前线后看到明军小胜便向朝廷奏报大捷。崇祯信以为真,命洪承畴急解锦州市之围。

战役经过

进军援锦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崇德六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县誓师支援锦州。二十八日,明军到达乳峰山(距锦州城南约六里)。当时,爱新觉罗·多尔衮率领清军右派四旗在乳峰山东面的东石门,豪格率左派四旗在乳峰山西面西石门,阻止明援军进入锦州城。洪承畴背靠松山城立营布阵,决定同时对东西石门进攻,分散清军势力。

清军得知明军进军后大惊,七月二十九日,明总兵杨国柱最先到达,因立营未稳,陷入清军埋伏。清军四面围困招降,杨国柱力战突围,中箭坠马而死。 杨国柱战死后,洪承畴命山西省总兵李辅明接替杨国柱。

八月二日,双方再次激战,清军误入明军车营,明军发射大炮,清军二十多名将领战死,被斩杀一百余人。明军作战勇猛,但无法接近锦州市。同时祖大寿率军从锦州突围想与援军会合,但清军包围三层,明军突破两层包围后发现援军相隔甚远,随即突围失败。明军虽然没能解围,但此时清军反被夹在锦州城内明军和乳峰山援军之间,情况对清军不利。爱新觉罗·多尔衮遂即被迫向后退六十里,分守关隘,上疏请援。

松山之败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崇德六年)八月初六,皇太极接到多尔衮求援报告遂即调集各路兵马,并令满、蒙凡十五岁以上一律随征,大军集聚沈阳市(今辽宁沈阳市)。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拖着病体亲率十八余万大军星夜兼程赶往前线。

八月十九日,皇太极到达松山戚家堡(距松山西约五十里)亲自查看明军布置,此时,洪承畴在乳峰山和松山城之间布置有七个营,并在周围挖掘壕沟;又将骑兵驻扎在松山东、西、北三面,共计十三万兵马。大军粮草则屯集在杏山与松山之间的笔架山(今辽宁凌海市南),随军仅带几天口粮。皇太极发现,明军布置前队集结甚众,后队相对较弱。随即将部队放置在松山与杏山之间,横在大路中间切断松山与杏山的联系,截断明军粮道,切断明军退路。 又派精兵埋伏于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各条主要道路。将松山和洪承畴军严密包围,使锦州市、松山、宁远三座城池孤立,无法配合作战。 明军得知皇太极亲率大军将松山包围非常惊恐,并且大军所带口粮不多。此时的明军,想战则能力不足,想守则粮草将尽。

八月二十日黎明,明军率先发起进攻,被清军击败。明军退至塔山,清军一直追击至塔山而还。同时,清军进攻笔架山劫取了明军粮草,并且挖壕沟断绝松山到杏山的道路。当天夜里,洪承畴将兵力收缩至松山城下,做突围准备。

八月二十一日,双方再次对战,互有损伤。皇太极见一时难以取胜,便挖三条深壕,加紧对松山围困。此时,明军粮食不足,而松山虽有一年存粮,但不够大军分食。洪承畴与众将领商议应集中兵力与清军决战,但明军军心已散,很多将领都主张撤回宁远。张若麟也告诉洪承畴,松山的粮食只能够大军维持三天,主张突围逃走。于是,洪承畴改变与清军决战的打算,同意突围逃至宁远县。当天夜里,洪承畴留下三分之一的兵马驻守松山,其余人马合力突围。但明军军心涣散,总兵王朴已无战心,未到约定时间率先逃走。随后吴三桂李辅明等五位总兵也相继逃走。明军大乱,自相踩踏,丢盔弃甲。张若麟与马绍愉也乘坐渔船逃至宁远。皇太极预料到明军今天夜里必定突围,命诸将扼守松山至宁远、塔山、杏山的道路。明军看到逃往至宁远的陆路已经被清军截断,于是奔向海口市。但适逢涨潮,大部分明军都被淹死,逃脱的仅有二百余人。曹变蛟与总兵王廷臣得知各路已被清军截断,随即返回松山与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继续坚守松山。

八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九日这段时间里,明军除二十二日夜里,曹变蛟趁夜色偷袭皇太极营寨,直至深受重伤才撤回至松山外,松山上的明军再无力出兵作战,被围困在松山的明军也仅剩不到一万余人。而王朴吴三桂从松山逃走后直至杏山,随后在杏山逃往宁远县的路上再次被清军设伏拦截,二人仅只身逃回宁远。清军方面,皇太极爱新觉罗·多尔衮等清除松山周围四座墩台,加紧对松山包围。并在各路设伏,继续清剿溃逃的明军。

至此,历时10天的战斗以清军大胜结束,清军共斩杀明军五万三千七百余人,获得骆驼、马匹七千五百余匹,甲胄九千三百余副。明军被淹死者也数以万计。

松锦陷落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崇德六年)九月开始,洪承畴等人继续在此坚守,并向明廷求援。但此时,明廷已派不出援兵了,崇祯只能命令其死守。同时,皇太极加紧了对松山、锦州市围困,并在明廷可能援军的必经之路上设兵驻守。洪承畴先后组织兵力,多次进行突围也都相继失败。 到年底,松山粮食已经严重不足,从先前的每天二碗米到现在只能每天一碗。粮食吃光后又以战马充饥,甚至人吃人的境地。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崇德七年)二月,松山城副将夏成德派人前往清军处,向其投降,并约定做内应。二月十八日夜,清军按照约定从城南面进入城内,生擒洪承畴曹变蛟、邱民仰等。曹变蛟、邱民仰等不愿降清,与一百多名各级将领和三千多名士兵被杀。 夏成德及所部一千二百四十多人降清,清军缴获甲胄军械一万五千多件,各种火器三千二百七十多件。洪承畴等被押送沈阳市,随后降清。

松山陷落后,锦州市军心瓦解。此时锦州已经被围一年多,城内早已粮尽,又得知松山陷落。同年三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祖大寿打开城门率领七千余官兵向清军投降。 到四月,清军相继攻陷塔山、杏山。至此,明军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

战役后续

崇祯议和

松山之败后,洪承畴请求明廷救援。但此时的明朝深陷农民起义军困扰,人力物力严重不足,明朝无力两线作战。崇祯帝权衡利弊后,认为起义军是心腹之患,所以集中力量镇压起义军,对清进行议和。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德七年)三月,陈新甲秉承崇祯帝旨意派遣马绍愉出关议和。但皇太极为了对明廷施加压力,对议和之事置之不理,马绍愉碰壁而回。到五月,明廷再次派遣马绍愉前去议和。此时,皇太极想保存实力,让明廷与起义军互相消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便接受了议和。但明清议和完全是秘密进行的,只有崇祯和少数几人知道。马绍愉将议和条款不慎泄露后,举朝哗然。崇祯帝为了保全自己,将此次议和全部归罪于陈新甲,随即将其处死,双方议和也以失败告终。

洪承畴降清

《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洪承畴被送往沈阳市后,皇太极派人对其招降。起初,洪承畴拒绝投降,后与劝降者谈论时数次拂去衣服上的灰尘。劝降者将此事报告给皇太极说,对衣服如此爱惜的人,怎么肯去死呢。随后皇太极亲自前去见洪承畴,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洪承畴披上,并嘘寒问暖,于是洪承畴叩首请降。

崇祯得知松山失守的消息后,以为洪承畴为国捐躯,慷慨赴死,随即为其设坛祭祀,并在首都外建祠。将要祭祀时得知洪承畴没死,已经降清,随即停止。

战役影响

满清方面

松锦战役的胜利使得锦州市落入满清之手,从此锦州代替义州成为大清伐明的屯兵基地。清军采取轮流驻防的办法在锦州屯驻兵力,不断将锦州打造成吞噬明朝的前进基地

除锦州外,松山、杏山、塔山的陷落使满清控制了辽东与关内之间的重要战略走廊,清军自此打开了通向中原的门户,此役为尔后统一中国,建立清王朝奠定了基础。。

明朝方面

松锦之战后,明军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宁锦防线已经荡然无存。宁远孤悬关外二百里,难于固守。所以从长远来看。明朝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区势在必行。 并且,由于明朝内部起义军问题,早已无力应付辽东问题,明廷对此只能进行消极防御。

战役评价

清代时任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理事官马国柱雷兴奏言:今观天心人事,则明之败亡已定。今锦州市既下,宁远惊骇,山海溃乱,燕京震动。宁远若为我有,则明国势必南迁,我皇上一统基业,已在掌握中。

皇太极说: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砍伐,则大树自倒。朕今取关外四城(锦州、松山、杏山、塔山),进而可攻克山海关。明国精兵已尽,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

《开国方略》评:太宗神谋勇略,制胜出奇,破明兵十三万,如摧枯拉朽,迅速平定。

南炳文汤纲所著《明史》评:松锦决战,其激烈程度和对明朝的打击与萨尔浒之战不相上下。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发表期刊《辽西争局兵略点评》中说:松锦之战是明清辽东军事冲突的结束,标志着双方辽西军事僵局的突破。明军失去关外的军事依靠,清军转入新的战略进攻,为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础。

辽宁社科学院陈涴评:萨尔浒一战,决定了清代必兴;松锦一战,决定了明朝必亡。

参考资料

..2023-06-16

..2023-06-13

..2023-06-13

..2023-06-16

..2023-06-13

..2023-06-13

..2023-06-13

让崇祯皇帝难以置信的叛变,忠变奸——洪承畴在松锦之战的败亡.中华网.2024-08-26

..2023-06-14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