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洪承畴

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

洪承畴早年家境贫寒,得遇学馆老师赏识而得到学习机会,遂勤学不掇。洪承畴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得中进士后,辗转刑部、浙江省、陕西等地方为官,后因围剿起义军之功被任命为延绥巡抚,次年升任为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对农民军进行清剿镇压。不久,洪承畴升任为兵部尚书,总督河南省山西省、陕西、湖广等处军务,击败起义军李自成等部。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调任为蓟辽总督,领兵与山海关区马科、宁远县吴三桂两镇合兵,次年派兵增援锦州及宁远,在塔山、杏山败于清军。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统兵十三万、马四万支援锦州,于松锦之战中战败,次年被俘,不久后降清,隶镶黄旗包衣牛录(后入镶黄旗汉军)。顺治元年(1644年),洪承畴任秘书院大学士,次年南下总督军务,招抚江南诸省。顺治十年(1653年),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五省,授赐“经略大学士”印,后又主持进攻南明永历政权。顺治十五年(1658年),洪承畴为武英殿大学士,次年以眼睛疾病请求解任回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洪承畴被授予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病逝,享年七十三岁,康熙帝追赠他为少师,赐谥号“文襄”。洪承畴著有《古今平定略》《经略纪要》《经略文集》等作品,今人还将他的章奏等汇编成《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

洪承畴倡导儒家学术,曾针对顺治皇帝迎达赖喇嘛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文言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在劝降郑芝龙、得以顺利进军福建省时,被誉为“开清第一功”。还有观点认为,洪承畴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是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翊钧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子时,洪承畴出生于锦田外祖父家。洪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七岁入溪溢馆受启蒙教育,因家境不好,之后便辍学回家帮妈妈做豆腐干。洪承畴在水沟学馆附近卖豆腐干,为了能够多卖豆腐干,他还帮学馆里的学生作对子。水沟学馆是洪启胤开的,洪启发现洪承畴帮他人作对子一事,遂不收学费将其招入学馆学习。洪承畴学习刻苦,经常于洪启胤家中借书,从《史记》《资治通鉴》到《三国志》《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尤其喜爱政治、军事方面的书籍,洪启胤认为洪承畴将来定有所作为,还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畴中本省乡试。次年,他又中会试二甲第十七名,赐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

洪承畴中了二甲进士后,在京城为官,前后在刑部做了六年小官。六年,他在刑部换了3个位置,先后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刑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主事,改任刑部云南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

天启二年(1622年),洪承畴离开刑部,外调到浙江省,任两浙提学道事。两年后,升任两浙承宣布政使左参议。

天启七年(1627年),洪承畴离开浙江,转到陕西省升任陕西督粮道参议。洪承畴进入官场后,辗转刑部、浙江、陕西等地方为官,前后11年,职务多有变动,虽略有升迁和政绩,但仍属于中下级官员。

围剿流寇

洪承畴初到陕西,农民起义兴起,官军四处围剿。崇二年(1629年),陕西清涧农民王左挂率起义军进攻耀州,洪承畴率领一部分官员联合本地乡勇1万余人,将起义军围于云阳,迫使这支农民起义军乘雷雨之夜突围出去。洪承畴实行了以剿为主,剿抚兼施,各个击破的方针。崇祯元年(1628年),王左挂聚众万余人起兵宜川,被洪承畴围困云阳,后乘雷雨逃出。此后又在怀宁河再败。于是在崇祯三年(1630年)春,向明朝请降。李自成是王左挂部下,他和一些头目对王左挂受降不满,自谋出路。王左挂受降后,还不死心,暗中谋划再起。同年八月,洪承畴与陕西巡抚李应期、总兵杜文焕设计将王左挂等98人全部杀害。

崇桢三年(1630年),洪承畴被任命为延绥巡抚,次年再升为陕西省三边总督

崇祯七年(1634年),洪承畴任兵部尚书,总督河南省山西省,陕西,湖广,保定市,真定等处军务,同时仍兼总督三边之职,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军事统帅。他所率领的明兵,被人称为“洪兵”。

崇祯八年(1635年),农民起义军逐渐壮大,战斗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起义军进入陕西后,洪承畴召集大将展开军事会议,部署剿杀农民起义军,但几次均失败。洪承畴的悍将曹文治主动请缨,率众3000人,进击农民军。农民军采取诱敌深入、分而治之的战略,使曹文治四面被围,被迫拔刀自杀。曹文治死后,崇祯帝便决定以潼关县为界,关外军务由湖广总督卢象升总理,洪承畴“专督关内兵”,固守陕西省三边,对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实行重点围攻。洪承畴受命后,亲自率领大军击败李自成于渭南市临潼区。次年,他率部2万余人出击李自成等部,随后又调集总兵左光先和柳绍宗合击农民军,在干盐池(今属海原县)大败起义军。

崇祯十一年( 1638年),李自成起义军北行入陕后又进入甘肃省。洪承畴又命曹变蛟率部追击。南原大战中,洪承畴重创李自成军。同年九月,爱新觉罗·多尔衮、豪格、爱新觉罗·阿巴泰清军由青山关入明境;十月,爱新觉罗·岳托率师由墙子岭入明境,清军分路蹂躏京至山西省界,复至山东省,攻破济南市。同时,清太极率爱新觉罗·多铎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等,兵指山海关区,以策应关内清军。清军横行京畿一带,崇祯帝征洪承畴入卫。

松锦之战

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兵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县吴三桂两镇合兵。皇太极领兵攻占义县,以此为基地,展开对锦州市的围攻战。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次年,清军攻锦州及宁远,洪承畴派兵增援,败于塔山、杏山。

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奉命率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集结于宁远,与清兵会战。三月,皇太极采取长期围困锦州的方针,势在必克。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在崇祯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况下,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八月,明军援兵已到,为断绝洪承畴归路,皇太极亲率大军从沈阳市赶来,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部署在明军的南面,济尔哈朗军攻锦州市外城,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粮道。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最后集议背山突围。最后数十万人土崩瓦解。

被俘降清

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返回盛京,命令贝勒多铎等人留守诸军。洪承畴想要突围,统领全部人马进攻镶黄旗摆牙喇阿礼哈超哈,没有成功。十月,皇太极命令肃郡王豪格、公满达海驻扎在松山。十二月,洪承畴听说关内援军将到,又派将领率六千人夜间进攻正红旗摆牙喇阿礼哈超哈和正黄旗蒙古营,被打败,逃回城内,但城门关闭进不去,于是败兵大部分被杀,剩下的人逃往杏山,又遭遇伏击,全军覆没。崇祯帝一开始让杨绳武率军增援洪承畴,但杨绳武战死,之后让范志完代替,但清军过于强大,明军难以攻破,停滞不前。洪承畴被围至六月,粮食将尽。第二年二月,松山城副将夏成德派人前去请降,为表诚意,愿拿儿子夏舒为人质。晚上清军竖梯入城,擒获洪承畴与巡抚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将领。皇太极传谕,将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处死,洪承畴送往盛京。

皇太极想要将洪承畴收为己用,命令吏部尚书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大骂不止。范文程不仅不介意,还与洪承畴谈古今大事。谈话间,房梁上落下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不时挥手将灰尘拂去。于是范文程立刻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不会死,他如此爱惜衣袍,更何况生命呢。皇太极听罢便亲自去探望洪承畴,见洪承畴衣着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感叹皇太极对其待遇,遂叩头请降。皇太极厚赏洪承畴,并摆宴席庆贺,对诸将领称其得到前往中原的向导,值得庆贺。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皇太极位于崇政殿,召洪承畴及诸位降将祖大寿等入宫觐见。洪承畴跪于大清门外,向皇太极陈述,他身为明军将领,领兵十三万增援锦州市,皇太极抵达将他打败。之后他入守松山,城破被擒获,自认为应该死去。承蒙皇太极不杀之恩,今令朝见,他自知罪重,不敢贸然进入。皇太极传谕,当时双方交战,各自为主,他不会介意,而且清军之所以战胜,不过是上天的旨意。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赐恩于洪承畴,既已知恩情,应当尽力为自己效力。如曾经的张春,得到恩情却不能为自己效力,又不愿以死明志,最后没有功名的死去。洪承畴等人入朝参见,皇太极令其上殿坐,赐茶。皇太极问洪承畴有关明廷制度,听说明廷宗室被俘虏,置若罔闻;将帅作战被擒获,竭尽全力后投降,必将诛杀他的妻子,或是被贬为奴,这是旧制度还是新立的制度。洪承畴答道,以前没有这样的制度,近日朝中大臣各抒己见向崇祯帝报告,由此开始。皇太极感叹,国君昏庸,臣子蒙蔽,很多人蒙冤而死。将帅因奋力作战被擒,用他府中的金库钱财当做赎罪来还不就可以,为什么要惩罚他的儿女,何必残害无辜的人。洪承畴称赞皇太极为仁德之君。皇太极回宫,为洪承畴等人在殿上摆宴席。宴席结束,皇太极让大学士希福等传谕,元妃新丧,不能亲临宴席,诸位大臣不要介意。洪承畴等人叩首道谢。崇祯帝当初听说洪承畴死了,赐祭十六坛,设立祠堂在首都外,与邱民仰等人并列。崇祯将亲临祭奠,不久听说洪承畴投降,于是停止。

仕清生涯

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令他隶属于镶黄旗汉军,待遇十分优厚。但由于皇太极对他尚存戒心,一直没有任命他以官职。皇太极死后,爱新觉罗·多尔衮摄政,洪承畴才逐渐受到重用。

崇德八年(1643年 )八月九日,皇太极突然逝世。由年仅六岁的顺治帝继位,叔父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摄政,改元顺治。

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但当时的清朝尚未得到确报。在大顺军向北京迅猛进军时,范文程曾上书多尔衮,指出明亡已是大势所趋。他提出“进取中原”的大计和进取的方针策略。摄政王多尔衮察觉时间紧迫、数日之内,急聚军马。四月七日,大举南伐。四月十三日,清军抵达辽河,明山海关区总兵平西伯吴三桂遣副将杨坤向清军乞降。爱新觉罗·多尔衮此时已知悉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祯帝已死的消息,他决定向洪承畴咨询军事。五月二日,清军进入北京。面对北京城内民心不安的局面,多尔衮采取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安抚百姓,“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对于归降的明朝官员,官复原职,对于降清的汉族文武官员,升级任用。争取明朝降官和汉族地主的支持,且为崇祯帝发丧,利用怀旧的心理,得到百姓的赞同。为安定民心,清朝入关后,宣布取消明末的加派。这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后,使得逐渐北京城安定。

清军占领北京后,曾进行分功赏爵,洪承畴奉命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原御入内院佐理机务,为秘书院大学士爱新觉罗·多尔衮入京时,洪承畴已在内院协助多尔衮办理机务。他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看,认为应该提高内院的权力,才能协助多尔衮处理好朝政。便经常向多尔衮进言,提出恢复明朝的内阁票拟制度,也就是内外文武官员的奏章和各部院覆奏的本章,都要通过内院,由内院发到六科,由六科去抄发各部院。为安定北京的秩序,洪承畴还会同冯铨上本,对北京的缉察工作提出具体的建议。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廷正式任命洪承畴以原官总督,招抚江南各省地方。七月初三,爱新觉罗·多尔衮又以顺治帝名义赐敕洪承畴,敕文全长700多字,是临行前给洪承畴的指示,也是平定江南的具体政策。敕文首先表示了对洪承畴的倚重。九月,原李自成的译侯田见秀、义侯张鼎等在他的招抚政策影响下,均“赴省投诚”。洪承畴由于招抚江南运筹得当,很快取得效果。江南形势基本稳定,不久,洪承畴的父亲去世,再加上他本人的眼疾,所以上揭帖,要求准许他回京守制。

顺治五年(1648年),洪承畴凯旋回京。学者晁中辰认为南明隆武、鲁王政权的覆灭,以及其他抗清势力的剿平都表明洪承畴招抚政策的成功。他减少了武力征服,对人民和社会来说减少了战乱和破坏,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安定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对清朝来说,减轻了统一的阻力,有利于巩固清中央政权的统治。次年,洪承畴升任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再次入内三院佐理机要,还担任过《太宗文皇帝实录》一书编的总裁官和会试主考官。他曾提出由内三院大学士和九卿举荐总督巡抚、提督、镇将等各级地方官的“保举连坐法”,对举荐得当者有赏,举荐失误者要连坐。此后,又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将御史甄别为六等,依其政绩优劣分别予以升迁、留任、贬罚,以整顿吏治。

顺治帝八年(1651年)五月,河南道御史张煊上疏参劾吏部尚书陈名夏十罪、两不法,其中一些条文涉及洪承畴,张煊称洪承畴曾同陈名夏、陈之遴在火神庙屏左右而密议逃叛,送母回闽却不请旨。洪承畴辩白称火神庙集议只为甄别诸御史定等差,而私送母回闽一事则甘愿服罪。对于洪承畴的各项罪状,顺治帝从轻发落,称洪承畴火神庙集议,不必过多揣测;送母归原籍未奏闻,为亲人服罪,情有可原。留任后改正错误即可。

顺治十年(1653年),洪承畴调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这时,朱由榔朱由榔占据着云、贵两省,不断派兵进攻湖南省、广西、四川省等地。洪承畴随即又被任为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省、广西、云南省贵州省等省,总督军务兼理两江总督,并授予“经略大学士”之印。

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孙可望派大军攻岳州、武昌、常德市等地,洪承畴指挥清军在常德设下埋伏,结果大获奇捷,迫使孙可望撤回贵州。两年后,清廷决定不再设五省经略,洪承畴正打点行装,准备回京,孙可望突然率众出降。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攻占昆明市后,清廷又把消灭永历及其政权的任务交给了洪承畴,洪承畴认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安定云南内部,他上疏说云南地方偏远,土司种类最多,不易治理,最好参照元明两朝的经验,留兵驻镇,使边疆永远安宁。于是清廷很快派遣吴三桂吴三桂率兵留驻云南。

晚年逝世

顺治十七年(1660年),洪承畴因病请求回京,回京后因其功大、位高、权重,引起满洲贵族和一些汉族大臣的猜忌和不满,受到冷落。次年正月,顺治帝病逝,康熙帝即位。五日,洪承畴又因病请求休致,经清廷同意。清廷几经争论,赐以洪承畴三等阿达哈哈番的爵位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病逝,享年七十三岁,康熙帝追赠他为少师,赐谥号“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

为政举措

政治

洪承畴降清后先后出任江南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和五省经略。顺治二年,清廷任命洪承畴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 , 去南方招抚江南各地的抗清势力,并“总督军务,兼理粮响”。洪承畴到任后,他采取了以“招抚”为主 , 以剿灭为辅的策略,除了金声黄道周夏完淳这些抗清力量不得已而为之外,尽量避免清军与各地的抗清势力兵戎相见。他利用原来在明朝为官的旧关系,招抚了原明朝兵部尚书张绪彦等,特别是招抚郑芝龙,对福建省的老百姓来说避免了一场具有毁灭性的战争,被誉为“开清第一功”。另外在“兼理粮晌”方面,他并不是不顾江南各地实际情况“催征钱粮”,针对“百里内外,罕有人迹”,“百姓死亡尽,惨不忍言”的地方,极力建议清政府能给予免征或折征钱粮赋税,以“保残民 (而 )安重地”。学者闫少华认为洪承畴的这些建议虽然是从清王朝统治的长远利益来考虑,但在当时对人民,对江南的安定及对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都是有益的。

顺治八年,清廷又以“大学士洪承畴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事”,负责管理都察院。洪承畴在任内提出了御史巡方之制,规定都察御史出巡各地时“不许假借公事,滥差员役下府州县,不许拿访,不许拨用富豪官吏”等等,要使御史真正起到“察吏安民”的作用。洪承畴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在顺治十年出任五省经略。当时他已年逾花甲,清政府仍让他“经略湖广、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等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晌”。为平定云贵高原一带的抗清势力,他“血气久衰,精力耗尽”,在大功告成之际,洪承畴已是69岁的高龄。

稳固新政权

洪承畴提出以下建议:一、学习汉族语言、阅读汉家千年文化经典。二、批判性吸收明朝治国策略,尽可能做到顺利过渡。三、积极选拔人才,采用连坐制办法,尤其对于封疆大吏,必须对保举人一样进行记录,倘若推荐者表现优异,那么保举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如果推荐人表现无法得到预期效果,那么保举人同样也应当受到惩罚。学者吴礼明认为,洪承畴提出的治国安邦策略,十分符合清朝当时的发展需求,因此被实际掌权者立即进行采用,同时也说明洪承畴对于稳固清朝统治,确保清代相关政策制定符合民意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

稳固措施

反抗清朝统治战争给爱新觉罗·多尔衮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多尔衮选择了洪承畴解决此事。洪承畴担此重任后,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一、对江南军民进行有效安抚。他本身就是明朝的官员,十分了解江南人民的心理,此外,他在南方还有许多故人,为了缓解矛盾,他便积极对于过去的这些旧交进行人情关系疏通,促进他们归降,举例说明,对于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洪承畴便选择了顾念旧情,安抚此人,确保其能够原官留任政策,最终实现了顺利招抚。学者吴礼明认为,洪承畴的招抚策略,为避免当地百姓遭受战乱之灾进行了有效尝试。

二、大开科举考试,为众多学子找到入仕之路。学者吴礼明认为,洪承畴的这种做法使得大量知识分子对其采取了较为和善的拥护态度,同时也使清朝招来了许多有用人才。这对于降低当时尖锐矛盾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降低赋税,缓解人民赋税压力。学者吴礼明认为,洪承畴认为江南人民之所以对前明统治十分不满,重要原因便是明朝的赋税太过严重,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赋税,可以缓解人民的敌视情绪,对于改善当前不利状况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武力解决。江南形势并不是简单的用温和政策就可以一次性的解决,必要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强硬措施。学者吴礼明认为,面对前明政府的顽固抵抗势力,洪承畴绝不手软。举例说明,对于顽固抵抗分子金声,他选派已投降清朝官员黄封,利用旧关系,偷偷潜入金声营中最终擒杀金声。

军事

镇压起义军

崇祯二年 , 陕西农民起义军进攻耀州,洪承畴遂率领一部分官员联合本地的乡勇一万余人,把这支农民军围困于云阳,迫使农民起义军乘雷雨之夜才突围出去。当时明军处于战斗力衰弱时期,他便受到了当局的重视。祟祯三年,洪承畴被明朝任命为都御史巡抚延绥,继而又摧升为陕西三边总督,这期间,洪承畴先后镇压了多支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一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洪承畴的追剿下,处处失利,处于被动状态,“ 闯贼为洪所逐,足不得停 ” 。这一年十月,李自成仅以十八人逃入商洛市山中,对此崇祯皇帝曾认为:“ 秦贼剿降将尽,洪承畴具见调度 ” 。

奉守边关

从天启七年到崇祯十一年,清军数次来犯。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被授予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督辽军务。他受任后,发现清军的主攻方向是明朝的宁锦防线。这一防线是当年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经略辽东时修筑的从宁远到锦州市包括大小凌河、松山、杏山及右屯诸要塞的一条防线,据此“清军就不能随意人关,更无法立足于关内”。于是从祟祯十三年开始,皇太极派兵对宁锦诸镇进行了长期的围困。为了解宁锦之困,明政府于崇祯十四年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前去救援。在和清军的交战中,洪步步为营,以守为战,屡败清军,急得皇太极 “ 忧愤呕血 ”。怎奈崇祯帝在这时听信了并不了解前线实际情况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见,令洪承畴 “ 刻期出兵”,打乱了洪承畴的整个计划,结果被皇太极用壕沟把其围困在松山一带,最后导致洪松山战败、被俘。

军队管理

洪承畴一日三餐以豆腐豆芽为主,半个月吃一次荤肉,还吃的比较少。对于部下却决不允许克扣。士兵的饷银按月发放,口粮不许贪挪。对士兵经常操练,奖励优异者。在军营中,立法甚严:不许赌博,不许淫娼,并翻印启蒙文章教育士兵诵读。军兵上街时,不准擅自拿老百姓东西,买物品不许扣钱,更不允许酗酒打架,危及老百姓,对于违反者,轻者棍责,重者斩首。特别对一些民愤比较大的罪恶行径:妓、调戏、奸宿于良民家中的,抓住一律斩首,有求情者,一样论罪。对于三边各县,按时发放赈济灾粮,并派人到各地,明查暗访,发现有私吞赈灾粮款的,立即押来总督府问罪。在洪承畴的督理下,干渴的黄土高原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学者高志刚认为,洪承畴对军队的管束严格,遇见军民之间的纷争又处理得英明果断还带着人情味,甚得人心。

主持战局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特派善于用兵的洪承畴主持南方战局,双方基本形成对峙状态。就在洪承畴军费日耗,寸土未恢,一筹莫展,恳请朝廷恩准回京养病的时候。南明军队出现内讧,孙可望进攻李定国失败,在丧失了十几万军队,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逃至清营投降。孙可望的受降,打破了明清僵持的战局,于是顺治帝调兵遣将,大举进攻西南地区。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清军占领贵州省。十一月,开始进攻云南省。一年后,顺治帝派军队进入缅甸,彻底消灭南明永历政权。

个人作品

洪承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在文学创作方面,洪承畴留下了一些散文,如为鄂貌图《北海集》作序、为崇祯本的《南安县志》作序、为京师关帝庙作《重建关帝庙碑记》等。洪承畴不喜作诗,他留下的唯一诗篇是顺治十年(1653年)南下湖广时所作的一首五绝《督师》,内容是:“横秋看剑气,跃马渡金波。坐策连云骑,亲挥指干戈。”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乾隆四十一年,清廷编纂《贰臣传》,爱新觉罗·弘历评价洪承畴:“洪承畴身为明代高官,李永芳曾乘障守边,一旦力屈俘降,历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李永芳亦屡立战功,勋绩并为昭著,虽不克终于剩国,实能效忠于本朝。昔战国豫让,后事荀瑶,卒伸国士之报,后之人无不谅其心而称其义,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乾隆本意是要鞭挞明朝降官降将的变节行径,让后人吸取教训,保持名节。但在《贰臣传》中,乾隆又专门提出对洪承畴应该给予原谅,不必深究。

著名的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说:“考承畴用事时代,实为当时不可少之人物。且舍承畴更无合用之人。承畴以万历四十四年登第,是年即清太祖天命元年,于故明文臣中,已称老辈,可以为招徕遗老,树之风声,破坏义师,改其观听。自崇祯初以知兵名于世,清代汉人为将领者,多出磨下,或系流贼余党,久摄于承畴威望之徒。声势最张之吴三桂吴三桂,即其督葡辽时旧部八总兵之一。发纵指示,足孚众望,而又读书知政体,所到能胜察史安民之任,与武夫狼籍扰累者不同。假以事权,执挺为降臣长,用人之妙,无过于此。东南、西南,天下大定于承畴手。而以文人督师,不似旧日镇将,各拥死士为其羽翼。用则加诸膝,退则坠诸渊,了无留恋抵抗之患。以故以督部之尊,为招抚,为经略,所向成大功。然而累乞解任而累得请,事稍棘辑见留,稍定又听其去,经且以休致去官,爵不入五等,荣不逮终身。”

李光涛先生更认为洪承畴是明亡清兴的一大关键人物,说:“招抚之役,洪氏不来,东南不亡。东南不亡,则清人后来更不暇作统一中国之梦…………·由今论之,假若当时无洪氏,则中国何至有清朝?不幸天生一洪氏,更不幸即生于明清之际,无端使彼成为明朝之祸本,更无端使彼成就一个大清帝国也。”

刘家驹先生也说:“江南之平定,南明三王势力之先后铲除,即由这些降臣降将的功劳。顺治元年六个大学士,除满族刚林、希福外,而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冯栓等四人,都是汉人。大清一朝之典章制度与规模,都是这些明朝降臣所制定的,故能沿袭明朝之制度,存其所长,去其所短。其入主之初,减免钱粮,免明季一切加派,去明朝一切扰民苟索的积,也顾能收拾人心于一时……总之,满清入关之初,所采取的‘以华制华,刚柔互济、一张一弛’之政策,确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其二百六十余年的基业。”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代的统一。

杨海英:回想松山兵败后,他“畏死幸生”降了清,成为镶黄旗下的贰臣,留下千古骂名;经略西南时,因为“畏难”,几次三番请求解任,想撂担子逃脱。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洪承畴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这充分表现出洪承畴性格中软弱的、本质的一面,是造成他品行有亏的根本原因。因此,尽管他对清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但在清廷统治者眼里,却不足为凭,不屑一顾。这就是为奴才、为附庸者的必然下场。洪承畴的一生,实在可悲可叹。

人物争议

贰臣

乾隆时洪承畴和一大批背明降清的汉官“律以有死无贰之义”,打入“贰臣传”。乾隆认为,洪承畴“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并且“宣力东南,树权讨伐”。因此将他列贰臣中的“甲等”。学者晁中辰认为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对满族来说,由于狭隘的民族意识,论功行赏时,是不可能做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所以洪承畴在晚年不免受到不公正待遇,至于他被列入“贰臣传”,则是由于当时清朝统治已经巩固,为了能使清王朝江山持久,就要提倡效忠一朝一主的思想,因此,自然对兼事两朝的洪承畴加以贬斥,这是出于清朝统治的需要,不足以作为评价洪承畴功过的根据,他在清代的卓著功绩是应得到肯定的,对清朝的统一和满汉统治者的迅速协调,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保天下说

明末思想家迷茫于这种现象,在反省明亡的同时,也做出了思考。比如顾炎武就努力想将个人为王朝效力和为保存文明所区别开来。在《日知录·论正始风俗》中,顾炎武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延续中国的文明,比如中原地区衣冠、自由言论学术、西学东渐、儒学、礼仪,那就应该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为明朝政府尽忠的事应该只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轶事典故

八岁说祭

洪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聪明好学。据说8岁那年,洪承畴的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进入灵堂,他向外公的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无惊人之处,但作为8岁的孩子能出口成章,足见其思维敏捷。

豆干对对子

洪承畴童年时家境不好,不到11岁便被迫辍学回家,帮母亲做、卖豆腐干。发现在水沟学馆附近的生意不错,之后便经常在这里卖豆腐干。一次,洪承畴帮学馆里的学生对对子,他们每人就多买一块豆腐干,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找他帮忙对对子。后被学馆里的先生发现了,先生试了试洪承畴的才思,愈加欣赏,了解到洪承畴因家境贫寒而无法上学,免费让他上学。洪承畴深受器重,成了先生的得意门生。

“山里鹧鸪”

洪承畴受洪启胤推荐,到泉州城北学馆继续深造。泉州市乃是府城,学馆里读书的人大多数家境不错,衣食无忧。一些富家子弟,见洪承畴穿着寒酸,甚是瞧不起这位乡下同学。据说,有个同学也算有点文墨,还会吟几句诗,曾在洪承畴面前,吟了首打油诗,讥讽他是“山里鸪”:“山里鹧鸪咕咕叫,撒泡尿儿自己瞧,粗布衣衫番薯腔,一块朽木岂能雕?”洪承畴听罢,不气也不恼,只用自己的才气,随口回应道: “谁说府城才子能?不信鲤敢跃龙门,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衣衫不看人。”这位同窗受到这样的回敬,方晓得这个“山里鹧鸪”非同凡响,可不是那么好惹的,从此便收敛多了。

赐祭十六坛

洪承畴深受崇祯帝信任。他以忠节自居,家中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彰显其忠诚。洪承畴松山战败之后,崇祯皇帝以为洪承畴被俘后已经为国捐躯,便下旨赐祭十六坛。崇祯设坛赐祭:洪承畴十六坛。按照明朝的礼制,一品官赐祭九坛,十六坛为最高的荣典。对洪承畴的祭奠,一坛一坛地祭,祭到第九坛时,却传来消息,说洪承畴降清了。本来崇祯已经下旨,为洪承畴等在北京城外建祠,祠建成后崇祯要亲临祭奠。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来,建祠、祭奠的活动停止。某年春节,洪府门上新联“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手?”含讽刺意味。

庄妃劝降

洪承畴一连绝食三天,皇太极心里异常焦急。于是皇太极的宠妃庄妃给他出了个主意,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庄妃决定用自己的美貌和口舌去劝降洪承畴。庄妃会说汉语。这天,庄妃捧着一碗参汤去到洪承畴面前,娇声劝诫,洪承畴充耳不闻。庄妃便假意说这是一杯毒药,喝下去去完成你的孤忠亮节吧。听罢,洪承畴连饮数口,发现是参汤,连忙推开。庄妃便开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利用洪承畴心里放不下的事情来打动他,例如临死前留下力气写绝命诗,体现先生视死如归的气节;先生离家万里,身死异地,家中老母妻子,怎不肝肠寸断呢,先生何不忍辱负重,待之后有机会再返明廷,为国效力,关羽不是降过曹操吗,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地亦可,回国亦可,岂不两全其美之计吗。一席话说的洪承畴无言以对。

洪母斥子

1647年(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他把他的母亲从福建省迎接到后,他母亲一看到他就非常愤怒地责骂他,用自己的手杖打他,一一数落他没有为国捐躯的罪过,说:“你把我接来,将要让我成为清朝的婢女吗?我把你打死,是替天下百姓除害。”洪承畴快速地跑掉了才没有打到他。他母亲就雇了船回南方家去了。

后世纪念

墓地

洪承畴墓位于北京海淀区车道沟,海淀保存至今的明代以前的墓葬建筑实物不多,除颐和园内的元代耶律楚材墓外,只有考古发掘中出土部分早期墓葬。

承畴纪念园

洪承畴的故乡,树立着一 座新建不久、规模宏大的“承畴纪念园”。该园建于早已毁弃的洪承畴故居之上,一座高大的牌坊,两旁镌刻一副金字对联: “辅国堪称真学士,爱民即是大英雄。”纪念园里设有承畴纪念馆及为洪承畴歌功颂德的碑廊、西安碑林博物馆,还有一块复制的顺治帝封洪母孝哀傅皇后为一品夫人的御制碑。

研究书目

《清史列传·贰臣传》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列传二十四》

《中华帝王将相·第4卷》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董小宛(1950).豆瓣电影.2023-06-14

董小宛 (1963).豆瓣电影.2023-06-14

武侠董小宛 (1974).豆瓣电影.2023-06-14

董小宛 (1975).猫眼电影.2024-04-20

武侠帝女花 (1981).猫眼电影.2024-04-20

双雄会(上集) (1984).豆瓣电影.2023-06-14

《满清十三皇朝》.豆瓣电影.2023-06-14

《一代皇后大玉儿》.豆瓣电影.2023-06-14

孝庄秘史.豆瓣电影.2023-06-14

《江山风雨情》.豆瓣电影.2023-06-14

《明末风云》.豆瓣电影.2023-06-14

《谁主中原》.豆瓣电影.2023-06-14

《大清风云》.豆瓣电影.2023-06-14

《美人无泪》.豆瓣电影.2023-06-14

《多情江山》.豆瓣电影.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