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战役
萨尔浒战役是发生在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天命四年)二月到三月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及附近地区与明朝军队发生的一场战役。
努尔哈赤自起兵后,经过几十年的攻占,逐步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并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天命三年)正月攻下明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
明廷为了安定辽东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天命四年),集结约十万大军,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分四路征讨后金。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凭借“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战术在萨尔浒等地五天时间击败三路明军。战后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10余人,丧失骡马2.8万余匹,损失各种火器两万余支。
此役明军损失尽,后金大胜。从此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一蹶不振,再无还兵之力。从而改变了辽东军事格局。战后礼部尚书何宗彦评价:自此辽东何将可战,何兵可守,何险可据,何援可凭。首都岌岌乎。
战争背景
后金方面
统一女真
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遗甲起兵,经过5年时间到万历十六年(1588年)逐渐统一建州各部,势力不断壮大。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于努尔哈赤日益强大使得海西四部深感不安,随即联合蒙古三部和长白山二部,九部之兵三万人共伐建州。努尔哈赤以:乌合之众,其志不一,败其前军,军必反走方略。斩杀叶赫布斋,俘虏乌拉布占泰,赢得此役大胜。此役后海西四部不敢再主动进攻建州,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先后统一哈达、辉发、乌拉。
分设八旗
八旗制度起源于女真族社会狩猎生产组织。牛录真额原是狩猎时十人的首领。随后演变成官名。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征战中,努尔哈赤的军事实力日益扩大,于是在牛录组织上有了“旗”(固山)的建制。八旗制度是全民皆兵,兵民一体。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八旗最小单位为牛录,设牛录额真一名,下辖300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固山额真一人。最初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努尔哈赤为八旗的最高统帅,亲自统领两黄旗,其他各旗分别有其子孙亲侄担任旗主。八旗对战争所得战利品进行均分,努尔哈赤通过八旗制度将女真各部严密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和战争。
建立后金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年号天命,国号金(史称后金)。东自东海,西与明边接壤,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修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境内),又称兴京。
明朝方面
明朝到嘉靖时期,朝政日益腐败。隆庆年间至万历初年,明廷凭借开海、赋税等政策改革一度出现中兴局面。然而,随着张居正离世和朱翊钧亲政,朝政再度因诸多因素转向腐朽衰败。
朝政败坏
自万历十四年起,赵顼经常以身体不适为由辍朝,随后为多年不上朝,官员上奏不批不答、留中不发。官员出现缺员也不管不问,政风日下。
神宗生活奢靡,金银珠宝、日常膳食开销极大,并且大兴土木也导致了财力浪费。为满足奢侈生活,神宗设法聚敛财富。一是向衙门管理国库索要;二是派出矿监税使到各地搜刮。这使得百姓生活日益困难,经济萧条,也加剧了明朝的国库空虚和财政困难。
军费庞大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年—1600年)间,朱翊钧针对边疆的问题,发动了万历三大征。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间,明延为平定宁夏叛乱,耗费财政二百余万两白银;东征援朝,耗费七百余万两银;平定播州叛乱耗银约二三百万两。接连征战使得明朝耗费大量帑银。
战争起因
明朝对辽东各部的统治实行的是“分而制之”的策略,使各部落各自牵制,人自为雄,而不能使之统一。在建州和海西各部之间制造矛盾,支持乌拉侵犯建州,怂叶赫那拉氏与努尔哈赤为敌。
并且还对建州进行经济封锁,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停止建州朝贡,次年又关闭马市使建州在经济上遭受极大损失。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廷又向建州强取世代耕种的柴河等地。并且不许他们收获已种的庄稼。
抚清之战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1618年)一月,努尔哈赤对众大臣宣布:今岁必征明。同年4月13日,以七大恨祭天,历数明廷对其罪状,率步骑兵二万,分两路征明。一路攻占东州(承德县东南一百余里)、吗哈丹(赫图阿拉故城西南二百余里)二堡;努尔哈赤亲率一路军攻打抚顺市,抚顺守将李永芳投降。明朝辽东巡抚李维翰急派总兵张承荫率军一万救援,遇后金埋伏,全军覆没。七月,努尔哈赤又从鸦鹘关攻打清河堡,明将邹储贤战死。后金在辽东的节节胜利,使得全辽震惊,也使得明廷震惊。朱翊钧决定打一场胜仗来挽回辽东颓势。
战前准备
明朝方面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天命三年)抚顺战役后,明廷启用李如柏镇守辽东,杨镐为辽东经略,又特赐杨镐尚方宝剑,赋予他处决总兵官以下各官权力。随即征全国大军,征伐后金。
经过9个月准备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命四年)二月大军集结在沈阳市。二月十一日誓师,约定在二月二十一日后出塞,在二道关会师。又因天降大雪,士兵无法前进,改为同月二十五日。同时,限令明军四路兵马于农历三月初二会攻赫图阿拉故城。
根据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记载“除朝鲜援军外,实有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员名”明军各路人数如下: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杨镐奏上“擒奴赏格”经兵部尚书黄嘉善复奏,朱翊钧批准,颁示天下。赏格规定: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10000两,升都指挥使;擒斩其八大贝勒者赏银2000两,升指挥使;李永芳、佟养性等叛将,若能俘献努尔哈赤,可以免死。又诏令叶赫贝勒金台吉、叶赫那拉·布扬古若能擒斩努尔哈赤,将给与后金敕书并封龙虎将军、散阶正二品。若擒斩其馀努尔哈赤的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
当时杨镐派遣一名后金逃兵带书信给努尔哈赤,声称已集结四十七万大军,并告知发兵日期,企图恐吓努尔哈赤罢兵。
后金方面
努尔哈赤得知明军将要进攻,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方针,集中兵力,逐个击破。后金全军出动,每旗7500人左右,八旗作战人数约6万。
二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派一万五千名役夫前往界藩修筑城池并派400骑兵保护,以据西路之军。
西南两路明军出动之时,已被后金侦察兵发现。努尔哈赤探知明军行动后,认为明军南路道险路远,不能即至,宜先败其西路,南路由此前留守的500人进行防御。
战争经过
先破西路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二十八日,杜松率领军从沈阳市到抚顺市,在抚顺休整一晚。二月二十九日晚,杜松为抢头功,星夜列炬,冒雪疾行百里。到达浑河后,遂急命士兵渡河,但河流太急杜松军的车营枪炮并没有全部渡河。杜松自带前锋前进,攻克两个小寨。杜松大喜,三月一日乘胜直至萨尔浒谷口。杜松得知后金正在修筑界藩城(铁背山城),便将兵分为两部分。以两万人驻萨尔浒附近,自己率一万人进攻吉林崖(铁背山主峰)。 此时爱新觉罗·代善、皇太极带领的两旗援兵已经到了。代善与他人商议,派一千人支援吉林崖登山下击。剩下的部队分成两队,一面挡住萨尔浒的明军,一面夹击吉林崖。
努尔哈赤带着六旗兵赶到后,认为萨尔浒若破吉林崖的军队军心必然动摇,决定先解决萨尔浒的明军。此时天色已晚,萨尔浒的明军出兵列阵,后金军进行仰射。因后金军人数比明军多,努尔哈赤随即攻占杜军营垒。杜军得知萨尔浒兵败后军心大挫,此时吉林崖上的金兵从上往下攻击杜松军,支援吉林崖的金兵从后夹击,杜松军经不住两面夹击,随即兵败。杜松与王宣、赵梦麟全部战死。明西路军全军覆没。
再败北路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一日夜,马林北路军得知西路军战败,急忙据守尚间崖(距萨尔浒大约三四十里),围绕营寨挖了三条沟堑,将火器营部署在沟堑之外,派骑兵在外围保护火器营。监军潘宗颜另率一万人前往斐芬山;又有龚念遂(西路军将领,杜松部下)因大辽河水深未能渡河。率领万余人在斡珲鄂谟,各距尚间崖数里,互为犄角。
次日,努尔哈赤得知马林已在尚间崖扎营率军北去,与龚念遂军相遇。皇太极(努尔哈赤八子)率领一千人专攻一个地方,明军大败,龚念遂战死。后金军到达尚间崖时马林正在排兵列阵,努尔哈赤登山观察发现明军寨内士兵刚与沟堑外士兵会合,急命骑兵步兵往下冲击,爱新觉罗·代善(努尔哈赤次子)、爱新觉罗·阿敏(努尔哈赤侄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五子)全部冲入敌阵。此时马林军心已失,只身逃走,马林部兵败。
努尔哈赤又进攻斐芬山,后金军下马仰攻,乘胜突入,潘宗颜军大败,全军覆没。叶赫部的军队约定来给潘宗颜助战,听说马林战败,便逃回去了。至此,北路军战败。三月二日夜,努尔哈赤率军返回赫图阿拉故城休整
歼灭东路
此前刘綎出宽甸进栋鄂路,此路道远路险,马不成列。到达深河,连克牛毛、马家两个小寨。后金留守的五百兵前去迎战被刘綎军包围,后金大败逃走,受伤五十余人。
刘綎军炮火精良,行军时都会带上鹿角,停止时便能列成阵势。努尔哈赤派细作伪装杜松军,拿着杜松令箭催促刘綎快点行军。此时刘綎不知西北二路军已败,未经详查,担心杜松独享军功。便丢下鹿角轻装急进。因为道路狭窄又将所率大军分为四军。自率前军精锐进入阿布达里冈(距赫图阿拉故城约五十里),刚开始布阵便遇到后金军。后金军也登入此冈,而且比明军登的高。后金军居高临下,向下冲击,这时从西侧又有一支后金军从西边攻击刘綎侧翼。刘綎军支撑不住随即战败,刘綎也力战而死。其养子刘招孙非常勇猛,徒手格杀数人也战死了。
此时监军康应乾及朝鲜军在富察一带开阔地扎营。刘綎军已败,后金乘势攻击康应乾部。明军发射火器御敌,突然狂风大作,明军发射枪弹反而击中自己营寨。明军大乱,随即被后金击杀殆尽。康应乾仅率百名骑兵逃脱,朝鲜军投降,乔一琦跳崖自杀。至此东路綎军也败。
逼退南路
杨镐得知西北二路兵马已败时,急命刘綎、李如柏军回师,此时刘綎军已深入300里,命令还没到刘綎就战败了。李如柏接到命令下令回军,后金哨兵二十人发现后,登山鸣锣,佯装大军追击。李如柏军大惊,混乱踩踏,伤亡一千余人。明四路大军仅南路军没有全军覆没。
战争影响
根据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记载,萨尔浒一役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10余人,丧失骡马2.8万余匹,损失各种火器两万余支。
后金军的胜利,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而明朝战争失败,造成巨大的军事开支使得明朝不断加重赋税,更加激化国内的矛盾,导致明朝遭遇内忧外患的夹击。此后明朝在辽东由攻转守,后金由守转攻。
战争后续
萨尔浒之战之后,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六月攻克开原市,斩杀马林等;同年七月攻克铁岭市;同年八月,征叶赫。杀叶赫首领金台吉、叶赫那拉·布扬古。叶赫亡。
此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又攻克沈阳市。三月二十一日又乘胜攻下辽阳市。辽阳既下其河东之三河、静远、新安、宽奠等大小七十余城,官民俱削发降。
战争评价
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评:自从逆贼(努尔哈赤)降抚顺市、克清河、败三路,士气高盛,锐不可言,当时他们怕关西发援兵,没敢轻易出兵。到开原、铁岭不战而降,懿蒲、辽沈不攻自逃,现在已经在策划夺取辽沈的计策了。
时任礼部左侍郎何宗彦评:自萨尔浒兵败之后,开原市、铁岭市也相继丢失。但有北关(叶赫那拉氏城池)在,还可以牵制努尔哈赤后方,辽沈还可以保住。想不到现在北关也丢了,辽东无法防守,首都也很危险了
《清史稿》评价:萨尔浒一役,大业已定。迁都沈阳市,规模与周太王岐邑,周文王丰京相比都不需多让。
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诗评:“铁背山头歼杜松 ,手麾黄钺振军锋。于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
日本清史学家稻叶君山评:从此,明朝力量大衰,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后金的力量大增,他的政治野心也随之增长,由防御转为进攻。
民国清史大家萧一山评:①金士卒仅伤数百人,而所获以巨万计。明清之兴亡,此役最大关键也。②综观此役,明军兵数多于后金,但分兵四路,势力必弱;杜松轻度浑河,再分兵力乃明师失败之最大原因也。要是使努尔哈赤分不清敌情也分兵拒敌,谁胜谁负还不好说。努尔哈赤即利用明分兵,而自己则以合克之,此其所以致胜也。
现代清史专家李鸿彬评:①萨尔浒之战,关系到后金是否能生存下去,明朝能否在辽东统治下去的关键一仗。②从此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一蹶不振,再无还兵之力。辽沈等城,皆置于后金的兵锋之下。并且因兵败带来的赋税转嫁到人民身上,导致农民起义大爆发。③萨尔浒之战戮穿了明朝这只纸老虎,从此努尔哈赤把战略重点转向辽东,矛头直指明王朝。
事件争议
明朝兵力
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七月,黄嘉善上奏说杨镐称:后金精兵约六万余,而辽东全镇兵力不过六万。城堡、驿站、差拨外,仅二万余,又各有防守的事情。镇援兵三万余,选调七镇兵马一万六千;蓟镇各营路兵丁数千;召募新兵二万;这些加起来不到八万。刘綎说调马步兵丁二万,但其中有些人需要裁撤,最后征调官兵共九千八百二十九名。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杨镐称:在阵地上很多人都看见后金军约有十万,应以十二三万人可以抵挡。但我们只有七万余人,怎么能打得过。
这两条材料所记明军兵数相差不多。兵数差别是前者是当时商议调派人数,后者为实际调派人数。因为明朝军备松弛,饷馈缺乏,从各地征调军队有很大困难。抚顺市失陷后,明廷立即决定反击,但等到各地兵丁集辽东,正式分兵四路进攻兵金,已是将近一年之后的事了。
王在晋的《三朝辽事实录》记载:各路除丽兵外,主客出塞官军共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员名。
清朝史书记载大都以《武皇帝实录》之说为二十万,号称四十七万。 明军二十七万,号称四十七万。此一说仅见于《崇谟阁本《满文老档》——清朝开国历史见证》。
据孟森《三朝辽事实录评》:王在晋是当时的人也在这个事件之中,而且后期也被任命过辽东经略。记录相对可信。 另外《皇明经世文编》收录当时蓟辽总督薛三才的奏疏中明确记载:《清奴议兵食 第一疏》记载:调募之兵大约不下十二、三万人,内以三万人联络东西,专备御虏之用,征剿奴者,可得十万人。《清奴酌议兵食 第二疏》记载:“并北关、朝鲜之兵亦在数内,实止得八万耳。”
根据陈涴、李广廉、李世愉的研究认为,明朝实际出兵兵力应在八万左右,加朝鲜和叶赫军,共计十万左右。清代所记录的数字都有所夸大。
后金兵力
后金兵力一般著述都说是六万,系推算得来。设牛录额真一名,下辖300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固山额真一人。每旗7500人,八旗兵员正是六万之数。萨尔浒之战前,杨镐等明朝将官所了解到的“奴酋精兵约六万余”的情况当也是如此估计之数。
《满文老档》卷六记载:天命三年四月十三,八旗的十万兵出征尼堪(指明朝)。此时是萨尔浒之战的前一年。《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天命三年四月十三,帝将步骑二万征大明。但同书同卷又记(占据抚顺后)令六万士兵率降民及所得归国,努尔哈赤和各将领带着四万军在大明边境安营。
努尔哈赤以明军大举来攻,关系到后金存亡,必然要出倾国之力应对。《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八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杨镐称:在阵地上很多人都看见后金军约有十万。
《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八十,熊廷粥《敬陈战守大略疏》:努尔哈赤现在已经自建年号,兵力已近十万。《三朝辽事实录》卷一:后金兵力日益强大,每与八旗主登山,密谋商定,兵力近十万。
李广廉、李世愉认为,后金投入萨尔浒战役的兵力当在十万左右。这个数字,不仅包括作为基本军事力量的八旗兵丁,还包括名为精锐内兵,也包括作为辅助兵力、随八旗兵丁出征、专为抢掠财物的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