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1583-1648年)别名贵盈哥,满洲正红旗人,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嫡次子,是清代开国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历经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帝三朝,参与并见证了努尔哈赤起兵到清军入关的近六十年间的历史。
努尔哈赤起兵之时,力量弱小,不得不依靠投奔而来的五大臣,但随着以子侄为主的亲贵势力的成长,情况得到很大的改观。其中年仅16岁的代善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首次随父出征,讨伐哈达、叶赫等部,表现英勇,“论功封为贝勒”。万历三十五年(1607),在乌碣岩一战,代善斩杀乌拉主将博克多,被赐予“古英巴图鲁”称号,随后又在统一女真各部,西征明廷等战斗中屡有斩获,在萨尔浒一战中,代善准确判断战场态势,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四路明朝大军,立下大功。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年号天命。叙群臣功,封和硕贝勒四人,以代善为大贝勒,同时被努尔哈赤确立为汗位继承人。
然而,代善不久后却因“大妃事件”“住房事件”“阿敦阿哥事件”和“硕托出逃”等一系列事件而被剥夺了汗位继承的资格,加之此前的爱新觉罗·褚英被废,因此努尔哈赤放弃了立储的想法,转而确立了八旗旗主贝勒共治国政,新汗由八旗旗主贝勒共同推举。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逝世,坐拥两红旗的代善本有机会争夺汗位,却与长子爱新觉罗·岳托、三子爱新觉罗·萨哈廉拥立了皇太极;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逝世,黄、白两个阵营为继位人选几乎兵戎相见,最终在代善居中调和下,由顺治帝继位,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爱新觉罗·多尔衮担任摄政王,两次避免了后金政权走向分裂。
顺治五年(1648),代善在北京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葬于北京香山门头村,礼亲王爵位由七子爱新觉罗·满达海承袭 。康熙帝十年(1671),追谥为“烈”。乾隆四十三年(1778),配享太庙。
人物生平
智勇双全
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努尔哈赤,力量弱小,主要依靠古出集团,同时也注重对子侄的培养。作为嫡次子的代善继承了父亲能征善战的基因,年仅16岁首次随父从征哈达、叶赫那拉氏等部,作战英勇,受到努尔哈赤的肯定,获封为贝勒。万历三十五年(1607),东海瓦尔喀部不堪乌拉部欺压转投建州女真,地理位置上中间隔着乌拉部,加之路途遥远,提出希望派兵护送,努尔哈赤派遣了爱新觉罗·舒尔哈齐、褚英、代善等人领兵前往。途中,舒尔哈齐见有异象,打算回程,代善兄弟二人据理力争,坚持前往,才改变了叔叔的初衷;紧接着遭遇了大股乌拉兵的拦截。敌众我寡之下,代善向部下喊话,认为对面的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被俘刚放回不久,别看对方人多,根本不足为惧。考虑到乌拉兵居高临下,且人数众多不易强攻,代善与褚英各率领一队人马,身先士卒攀岩而上,同时代善发现了对方主将,先发制人,斩杀乌拉主将博克多,击溃乌拉部,被赐予“古英巴图鲁”称号。
寄予厚望的爱新觉罗·褚英因心胸狭隘,而与诸弟、五大臣矛盾尖锐,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遭到幽禁后,加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被处死,代善已然成为了后金的二号人物,并成为了汗位继承人,其开始展现善于度时审势、出谋划策的一面。万历四十一年(1613),再战乌拉部,与三万乌拉兵对阵,努尔哈赤见敌势强大,担心损失太大,有些犹豫不决。见此情形,代善向努尔哈赤建议称,劳师远征应速战速决,如今乌拉部已出战,若不战而退,将之奈何。于是努尔哈赤下令进攻,一举攻克乌拉主城,斩杀了一万乌拉兵,乌喇那拉·布占泰逃亡,大获全胜。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年号天命,叙群臣功,封代善、爱新觉罗·阿敏、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皇太极为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其中代善年龄居长,被称为大贝勒。
萨尔浒之战
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向明朝宣战,亲率两万大军进攻抚顺市。出发两天后,逢天降大雨,努尔哈赤犹豫了,打算回程。代善站出来进言,认为一旦兴兵讨伐便有进无退,且再也没有办法与明朝修好了,决不能反悔,而天降大雨,正好可以作为掩护,突袭抚顺,打明朝一个措手不及。发展局势也正如代善所料,后金部队星夜兼程,包围了抚顺城,迫使守将李永芳投降。当后金部队班师之时,明朝总兵张承荫等率万人来追,代善禀明努尔哈赤认为正好可以乘胜进攻,应允后代善和皇太极率军反击,明朝张承荫及副将颇廷相、参将蒲世芳等人阵亡,仅逃回三百人。
震惊之余,明朝也意识到了努尔哈赤的巨大威胁,天命四年(1619)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军务,派马林、杜松、李如柏、刘綎分兵四路进攻后金,史称萨尔浒之战。关系到后金政权的生死存亡,努尔哈赤也不敢怠慢,派出代善先行。作为先遣部队统帅的代善探知明军行动后,断定由清河而来的南路明军道险路远,不能按期而至,留下200人防御,集中兵力应对西路。西路军自沈阳市冒雪疾行百里,在重、枪炮没有完全渡河的情况下,杜松率领前锋队伍过于冒进,将一路两万人驻守萨尔浒,自己则亲率一万人进攻吉林崖。
代善与诸贝勒商议后,派一千人与吉林崖守军汇合,当大军发起进攻时,吉林崖军队从山上往下进攻,上下夹击明军。当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前来,肯定了代善的战术,同时认为萨尔浒明军若破,吉林崖的军心必然动摇。当夜便趁着夜色,代善从右翼四旗抽出两旗,与集中左翼四旗组成优势兵力,最终击溃萨尔浒明军。杜军得知萨尔浒兵败后士气低落,又遭遇了夹击,西路军很快全军覆没,杜松与王宣、赵梦麟全部战死。
面对北路军时,代善按照努尔哈赤部署,指挥左翼两旗骑兵下马步战,抓住北路军主帅马林正在排兵列阵之际,当机立断率领两红旗率先攻入,其余六旗兵紧随其后,马林兵败,北路军战败。其余两路在努尔哈赤的部署下,由代善实施也取得了胜利,仅南路军没有全军覆没。
重大打击
正当扶摇直上之时,代善在一系列事件的表现失当,导致其最终失去了汗位继承人的资格。
在“住房事件”与“硕托事件”中间还发生了“阿敦阿哥事件”,起因是代善连续两件事件的处理失当令努尔哈赤在继承人问题上产生了动摇,借此努尔哈赤秘密询问阿敦继承人问题,阿敦表达了希望皇太极继位,后害怕代善得知,而向代善谎称是皇太极等人有意加害才出此下策,不过代善向皇太极等人求证却并无此事,努尔哈赤只得囚禁阿敦阿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努尔哈赤也看清了代善,加之父子俩在对待敌人的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从而取消了代善汗位继承人的资格。
再战沙场
尽管丧失了继承人的资格,却没有影响代善,其一如既往地听从号令,四处征战。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率领诸贝勒进攻明朝辽东重镇沈阳市,水陆并进。此战原本对明朝有利,一则城墙坚固,又配备火器,其次是以逸待劳。怎料守将有勇无谋,中了诱敌之计,出城歼敌,一着不慎造成节节败退;岌岌可危之际,明朝总兵李秉诚等人率部来援,代善与其子爱新觉罗·岳托连同诸贝勒领兵迎战,击溃明朝援军,并一路追击40里方才收兵回营。
同年,镇江市中军陈良策暗中叛投明朝毛文龙作为内应,守军寡不敌众,守城游击佟养真被擒。获悉后,努尔哈赤命代善、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等人前往镇压,收金州至旅顺口沿海各地居民。次年(1622),代善与皇太极率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三旗,驻防义州,斩杀义州拒绝归降的三千汉兵。
推举皇太极
在经历了爱新觉罗·褚英和代善两个立储失败的事件之后,努尔哈赤放弃了直接立继承人的打算,转而于天命七年(1622)确立了“八王共治国政”的体制。当时的八旗旗主中,阿济格和多铎各有掌握正黄旗和镶黄旗的趋势;正蓝旗旗主为莽古尔泰;镶蓝旗旗主为阿敏;正白旗旗主皇太极;镶黄旗旗主为豪格;正红旗旗主为代善;镶红旗旗主为岳托。“八王共治国政”的体制之下,八位旗主一是能够决定汗位的继承人及“议政王”的人选,其次如果人选不能纳谏甚至做出有悖原则的事情,则八位旗主有权重新选择能够受谏者,第三若八位旗主中若不能有效履责,则其余旗主也可以对其进行更换。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病逝,即便曾被剥夺了继承资格,可从地位以及实力角度看,代善都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然而,代善并没有选择角逐,反而接受其子爱新觉罗·岳托、爱新觉罗·萨哈廉的提议,推举皇太极继位;见代善如此表态,其余旗主纷纷赞同,由此皇太极成为了汗位继承人。
遭受打压
皇太极虽被诸位贝勒推举为汗,但八旗制度的存在,不仅所获人口、财物、土地必须八家均分,各旗军政都由各旗旗主贝勒管理,互不统属,且代善、爱新觉罗·阿敏、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等三大贝勒还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与皇太极平起平坐,仍延续着努尔哈赤时期的按月掌理国家事务的关系,皇太极实则虽有一汗之虚名,实无异正黄旗一贝勒。
基于此,皇太极为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通过建立军功,以提高“四小贝勒”的政治地位与话语权,以达到对抗三大贝勒;另一方面皇太极也在找机会削弱其他三大贝勒。随着政治地位的稳固,皇太极以多有劳顿为借口,废除了三大贝勒“处理朝中要务”的权力,接着阿敏于天聪四年(1630)因城池失守、肆意屠杀汉族官民遭到幽禁,以及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天聪五年(1631)因御前露刃遭到降为多罗贝勒。
皇太极将目光投向了代善,二人时有小摩擦。谋划大凌河一战时,代善同莽古尔泰便曾带头反对皇太极的作战方案。于是,皇太极先是借商议之机,旁敲侧击地取消了代善与之并坐接受各部使臣朝贺,接着又借代善三子爱新觉罗·萨哈廉之口敲打贪得无厌且不能体恤部众的代善。天聪九年(1635),二人再次因莽古济一事爆发矛盾。豪格远征察哈尔,兵不血刃地令察哈尔部残余势力悉数归降,凯旋后便向皇太极提出求娶察哈尔伯奇福晋,皇太极也应允了,却引起了豪格岳母莽古济的不满,因为一旦豪格迎娶了伯奇福晋,势必影响到自己女儿的地位,大声质问完皇太极便转身离开。
在场的代善不仅没有劝阻,反而到莽古济赴宴,引起了皇太极的不满,因为莽古济正是莽古尔泰的胞姐,代善此举在皇太极看来是两红旗打算与正蓝旗联合。于是,皇太极进入宫中紧闭大门,在诸贝勒大臣的请求下才出宫议政。诸贝勒大臣在皇太极的授意下,定了四条大罪,由此代善失去了“大贝勒”名号和“和硕贝勒”的爵位,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但代善基本退出了最高权力决策层。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讨伐朝鲜,代善随军出征,同年朝鲜投降,接受清代册封。次年,皇太极要求调查征伐朝鲜过程中诸大臣所犯罪行,法司给代善定了六条罪,皇太极赦免了本应革亲王爵位、罚银一千两的惩罚。
居中调和
皇太极继位后,为加强集权,实施的白、黄异色,以提高两黄旗政治地位,增强两黄旗实力的同时,限制两白旗的壮大,如两白旗获得俘获的人口、财物较少,作为两白旗旗主的爱新觉罗·多铎、爱新觉罗·阿济格被排除在最高权力阶层之外,造成黄、白之间长久而尖锐的矛盾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死后爆发,议政当天,两黄旗大臣派兵提前包围了会场,意图兵谏。
围绕着继位人选,黄、白阵营你来我往,多铎、阿济格提出由爱新觉罗·多尔衮继位,但多尔衮顾及两黄旗,加之其他诸王没有表态而犹豫不决。而后代善当即表态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但豪格却错误估计形式,采取以退为进,表示不堪大任,离开了会场,由此与皇位失之交臂。见此情形,两黄旗大臣抓住时机,提出必立皇子;代善也接着提出,若睿亲王能够继位是国家之福,如果不答应则应该立皇子,并认为自己是先帝的兄长,已经老了,不能再参与国家大事了。最终,达成了黄、白阵营能够接受的结果,皇九子顺治帝继位,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爱新觉罗·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正是这两次关键时刻维护皇太极一系,即便曾发生“莽古济事件”,导致代善失去了大贝勒、和硕贝勒的身份,但皇太极及清后世皇帝对于代善及子孙均非常优待。当代学者白钢认为一则无论首封代善的“礼”,还是其七子满达海承袭亲王爵改封的“”,都有谦让的意思,表达了皇太极一系对代善的认可。其次乾隆之前,有八家铁帽子王,代善一系就占据了三席。远离最高权力阶层的代善于顺治五年(1648年),在北京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康熙帝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
评价
外善征战,内能安邦的代善, 在清朝开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当代学者白钢在《代善研究》一文中认为,自16岁便随父征战的代善,不但作战英勇,数次斩将立功,而且富有智谋,能正确的分析战场形势的变化,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在统一女真各部,西征明廷,北伐蒙古,南讨朝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清代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内能安邦方面,清史研究专家、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朱诚如在《代善在两次争嗣中的作用评价》一文中认为,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代善敢于直言,使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陈涴在《论代善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一文中指出了代善的不足之处,在1620年的一系列事件中,代善表现出自私、狭隘和贪图享受,以致于利令智昏,处理失当而丧失了汗位继承资格。
代善诸子
礼亲王世系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卷三·诸王二.古典名著网.2023-04-17
《清史稿》列传·卷十二.古典名著网.2023-04-28
《清史稿》列传·卷三十六.古典名著网.2023-04-22
《代善在两次争嗣中的作用评价》.中华文史网.2023-05-01
《孝庄秘史》(2002).豆瓣电影.2023-04-26
明末风云 (2004).豆瓣电影.2023-04-26
大清风云 (2005).豆瓣电影.2023-04-26
太祖秘史 (2005).豆瓣电影.2023-04-28
美人无泪 (2012).豆瓣电影.2023-04-26
大玉儿传奇 (2015).豆瓣电影.2023-04-26
独步天下 (2017).豆瓣电影.2023-04-26
袁崇焕 (2018).豆瓣电影.202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