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梦家

陈梦家

陈梦家(1911-1966),笔名梦甲室、陈漫哉,中国现代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新月派后期代表诗人。原籍浙江上虞,1911年在江苏南京出生。

陈梦家16岁开始写诗,师从徐志摩闻一多等新月派诗人。1929年10月,陈梦家在《新月》杂志发表处女作新诗《那一晚》,引起诗坛瞩目。1931年,年仅20岁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梦家诗集》,并以谐和的形式与内容突破了新诗走向僵硬与杂乱的困境,一举成名。同年9月,集结新月派18位诗人的80首诗作出版《新月诗选》,并为之撰写长序,受到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广泛关注。该年,陈梦家还与徐志摩等合作创办了新月诗派的重要刊物《诗刊》。第二年,受闻一多邀请,到青岛大学任其助教。继而到北京的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就读,兴趣开始转移到古代宗教、神话和礼俗中。1934年,到燕京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跟从导师容庚专攻古文字学,此后皆致力于古文字学和考古研究工作。1937年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校任教,教授古文字学。新中国成立后,到中科院考古所任研究员。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两年后,下放到甘肃省协助地方博物馆工作,开始接触到大量出土汉简,于是着手简学研究。文革开始后备受凌辱,1966年9月3日自杀身亡,享年55岁。

陈梦家不仅被誉为“唐初四杰中的王勃”,还同闻一多徐志摩朱湘被合称为”新月派四大诗人“。与唐立庵、商锡永、于思泊、胡厚宣一同被称为“甲骨五老”,所著《殷墟卜辞综述》是甲骨学百科全书式的著述。陈梦家致力于搜集中国流散海外的青铜器,对青铜器物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最先将考古学的方法应用到简牍研究中,开拓了简牍学的研究方向。他所提出的汉字新“三书说”促进了卜辞语法研究的发展。

人物生平

成长经历

1911年,陈梦家在南京一所神学院出生。父亲陈金毕业之江学院,后来成为一名牧师,是这所神学院的创办者,曾任该院提调(院长)。母亲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因父母的关系,陈梦家虽然没有皈依基督教,但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基督教赞美诗和儿童宣讲的《圣经》故事激发了陈梦家对文学的兴趣。他的许多诗歌都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陈梦家与妻子赵萝蕤的相恋,也与他们相似的家庭背景有关。赵萝之父赵紫宸是一名基督教神学家。

创作诗歌

陈梦家幼年就对古诗,尤其是唐诗感兴趣。16岁开始写诗,多篇诗作在《新月》刊物发表。1927年,进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法政系就读,四年后顺利毕业,但他没有当过一天律师。他在大学期间因结识了在该校任教的闻一多徐志摩,对新诗的兴趣日渐增长。

1931年,陈梦家年仅20岁,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梦家诗集》,因以谐和的形式与内容迥异于过往许多技巧僵硬、缺乏规律的自由诗,启示了新诗转变的方向而一举成名。同年7月,《梦家诗集》增选后再版发行。同年,他与徐志摩、方玮德等合作创办的《诗刊》成为新月诗派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同年夏天,陈梦家获得律师执照。当年9月,陈梦家将徐志摩、闻一多等18位诗人的80首诗作集结出版,命名为《新月诗选》,并为之撰写长序,受到闻一多、徐志摩、胡适等学者的关注。

1932年,受闻一多邀请,陈梦家到青岛大学任其助教。同年,他到北京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就读。同年,陈梦家在北平青年会发表《秋天谈诗》的讲演。在此期间,他的兴趣逐渐从诗歌转移到对古代宗教、神话和礼俗。陈梦家集中创作诗歌的时间只有短短数年,但与徐志摩、闻一多、朱湘一起被认为是“新月派四大诗人”。

研究学术

1933年初,陈梦家决心自行出榆关到前线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4年,陈梦家到燕京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跟随导师容庚研究古文字学,两年后毕业,留校任教。在此期间,陈梦家写下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其中八篇在《燕京学报》《尚书·禹贡》《考古》等刊物发表,此后他皆潜心于古文字学和考古研究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梦家离开北平市,在迁到长沙市清华大学任教,转年到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国古文字学和《尚书》通论,研究旨趣逐渐转向铜器断代与《尚书》,对古史年代学也开始有所涉及。

1944年,经清华大学教授金岳霖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推荐,陈梦家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讲授古文字学。在出国讲课之余,他遍访美国收藏了中国铜器资料的博物馆、古董商肆等,亲自摄取图形照片、打制铭文拓本,收集了一大批中国铜器流散于美国的详细资料。1945年,陈梦家在纽约的全美中国艺术学会上发表题为《中国青铜器的形成》的演讲;去加拿大博物馆考察中国铜器。1947年,访问英国、法国、瑞典荷兰等国搜集流散欧洲的商周青铜器资料。同时,他除用英文发表了一系列论著以外,还与芝加哥艺术馆凯莱合编了《白金汉所藏中国铜器目录》。

1947年秋天,周梦家拒绝美国罗士基金负责人关于留美定居的约请,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之后,他为学校购置许多文物,筹建了文物陈列室。新中国建立后,调任中科院考古研究员与考古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开始整理早年的研究,出版了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殷墟卜辞综述》。《殷墟卜辞综述》多达70余万字,被学界视作甲骨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香港、日本等地翻印出版、成为许多年轻学者的入门教科书。陈梦家因此被认为是与唐立庵、商锡永、于思泊、胡厚宣齐名的“甲骨五老”。

政治迫害

陈梦家很少参与政治活动,但最终还是深陷政治运动的泥沼。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因提出“文字改革应该慎重”,被认为“反对文字改革”,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了农村进行劳动。1959年7月,受考古所所长夏鼐关照,陈梦家被派往甘肃省协助地方博物馆工作,也因此接触到大量出土汉简,开始了简牍学研究。陈梦家在忍受着巨大压力和痛苦的同时,先后研究与考订了甘肃武威、居延敦煌市酒泉市的汉简,并完成了《武威汉简》《汉简缀述》等著述。1966年9月3日,因受林彪、“四人帮”迫害,陈梦家在文革中受尽侮辱,自杀身亡,享年55岁。

研究贡献

甲骨学研究

陈梦家从事甲骨学研究二十多年,从1936年发表第一篇甲骨学论文《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到1956年出版《殷墟卜辞综述》,对甲骨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甲骨文法、断代、周祭、释字等问题进行回顾与再探讨,构建了一个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系统且全面的甲骨学研究框架,其中部分见解仍为当代学者所沿袭。以断代为例,陈梦家的断代主张较董作宾所提出的“十项标准”更加周详、准确,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他提出断代分期应该遵循“三个标准”“九期分法”,首先分析世系、称谓、贞人,再考察字体、词汇、文例等,然后综合特定时期的祀典、历法、史实、其他制度等等。他还率先提出了贞人“分组”说,主张将武丁期贞人分为宾组、午组等。

陈梦家的研究总是建立在资料翔实的基础上,他不仅购藏并介绍了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手稿,为清华大学文物室选购甲骨陈列,将私藏的十四种甲骨拓本转让给燕京大学,还收集了大量甲骨拓片以撰写《甲骨文合集》。他的这些努力也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

殷周铜器研究

陈梦家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的3年时间内,先后到访37处公共机构、62家私人收藏与12家古董店铺搜集整理了大量流散海外铜器的资料,所著《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收录了流散海外的845件中国青铜器精品,是研究中国青铜器的重要参考书。在《西周铜器断代》中,陈梦家不仅对西周246件(组)铜器的铭文进行详细考证、收录了不少青铜器与铭文图版,还利用金文研究了西周的地理、制度等问题。虽然该书为未完之作,但见解独到,仍有重要价值。

汉简研究

陈梦家从1960年开始研究汉简,对武威市仪礼简、居延汉简等都有涉猎。仅用三四年时间就撰写了14篇汉简论文。同时,他还主持了《武威汉简》的整理与校勘,撰写了代表作《汉简缀述》。更重要的是,他首先将考古学的方法应用到汉简研究中,结合发掘报告对出土简牍进行全面考释、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改进了以往就简牍论简牍的方式,开拓了简牍学研究的方向。陈梦家非常重视掌握文献研究的能力,认为要有小学的训练才能通读古书与铭文,有版本学和古器物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地结合文献进行考察并做好出土材料的断代,只有具备年代学与历法、地理的基础知识,才能梳理史实。陈梦家关于出土简牍的材料、长度、格式、内容等问题的讨论,不仅推动了关于中国书籍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也为简牍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造了必要条件。

汉字研究

陈梦家关于汉字结构类型的认识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主张汉字的基本类型包括以其本身的形象表示意义的象形字;将象形或形声的字当作一个音符、其音与某个词相近的假借字;用形符表示事物类别、音符表示发音的形声字。古文字学裘锡圭将陈梦家的这一主张总结为新“三书说”,认为这“达到了当时研究卜辞语法的最高水平”。

诗歌理论

呼应新月诗社的主张

陈梦家在大学就读期间与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结识,对新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31年他汇集18位诗人所作的80篇诗作出版《新月诗选》,阐明了新月派诗人讲究格律、有强烈唯美主义倾向的特点。同年出版了自己所著的《梦家诗集》,所收录的诗歌多是重视表现“自我”、韵律合乐整齐、格调清新、情感质朴的爱情诗,与《新月诗选》的诗作呈现相似的风格,表现了他对新月诗社的偏好与追求。

注重格律美

陈梦家认为诗歌整齐的、美观的格式可以引发心理层面的美感。将感情拘束在一定形式中,使其不被完全显露,也可以给读者留下思味的余地。因此,陈梦家往往在诗歌中使用齐整优美的格式及与之统一的和谐音韵。他尤其偏爱结构工整的两节对称体和等字建行体,有时也运用四行体、首尾复唱式等等美观的诗歌体式。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与感染力,陈梦家常结合排韵、偶韵等韵式,让一些语音按照一定规律回环往复。不过,陈梦家并非完全继承从前一成不变的格式,他认为宽泛的格律可以让“诗的美骨”得到自由的展现,创作了《悔与同》等讲究每行五音组的无韵格律体诗,走向自由体,启发中国新诗创作的新走向。

唯美主义

陈梦家主张诗是一种可以观赏的、歌咏的、美观的、思味的文学,应通过美学、音乐、哲学来表现。陈梦家所作诗歌非常重视形式美。他会通过沟通视听之间的感觉来创造诗作的意象,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创造美感,并寄寓人生哲理。诗作整体的音韵和谐、结构匀称、柔美流丽,且多笼罩着感伤的色彩。比如他在《嘤嘤两节》里写荷叶上的露珠“听 ,落在水上清脆的一响,你我自己都失了踪……”同时感叹了爱情的脆弱、迷茫的人生和难以超越黑暗现实的无奈等等,意蕴无穷,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审美回味。

主要作品

诗歌

参考资料:

学术著述

专著

论文

参考资料:

家庭成员

人物轶事

1947年秋,陈梦家回国后开始搜集明式家具。其时,他恰好与十年未曾见面的王世襄重聚。陈梦家逛鲁班馆、龙顺成等木器行看家具时常常约上王世襄同行,有时也会将一些小件物品寄存在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的王世襄处。受陈梦家影响,王世襄对明式家具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接受陈梦家的委托请师傅整修家具。其后数年,他们成为明式家具收藏爱好的好友,王世襄根据他们的收藏著成《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识》两书,被国内外的报刊称作“是当世首屈一指的明式家具研究专家”。陈梦家旧藏的明清家具则几经转折,如今分藏在上海博物馆与湖州市博物馆。

中国新诗界中,陈梦家是最早在诗作引入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意象的诗人。妻子赵萝蕤则应诗人戴望舒邀请,成为第一位翻译艾略特这首长诗的中国学者。1946年夏天,艾略特由英国回美国探亲,期间邀请赵萝蕤和陈梦家在哈佛俱乐部共进晚餐。艾略特赠与赵萝蕤自己的诗集《艾略特诗集:1909-1935》,并为她朗读了《四个四重奏》,请她将这首诗翻译成中文。

人物评价

诗歌创作方面的评价

戏剧家俞大纲将陈梦家比作初唐四杰的王勃,称:“少年能诗,诗中特具中国人的蕴藉风度。”“今日我望大众不可忽视梦家诗集的价值。”

闻一多称“梦家是我的发现”,陈梦家的作品使他“欢欣鼓舞”且自豪。闻一多还在《论\u003c悔与回\u003e》称陈梦家与方玮德合作的《悔与回》是“本年诗坛上最可纪念的一件事”。

胡适评价:“读陈梦家的诗集,这里面有许多好诗,小诗有很好的,长诗如《都市的颂歌》也算是很成功之作。此君我未见过,但知道他很年轻,有此大成绩,令人生大乐观。”同时,胡适也批评陈梦家“有时意义不很明白”。

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女士认为“梦家是新月诗人中的一名健将和代表人物”,他的抒情诗在技巧和格律方面也多有推敲,有所创造,“他师承徐志摩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新月诗选》中阐述过新月派有关诗歌的观点。赵女士同时指出陈没有徐志摩那样精深的西方文学造诣,也绝没有闻一多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文学评论家蓝棣之认为陈梦家的诗作是“中国新诗的一个值得珍视的宝藏”。

学术研究方面的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认为:“陈梦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其英年早逝“是我国考古事业的一大损失”。

文物专家王世襄评价陈梦家:“一位早已成名的新诗人,一头又扎进了甲骨堆,从最现代的语言转到最古老的文字,真是够绝的。”

甲骨学专家王宇信认为陈梦家是与唐立庵、商锡永、于思泊、胡厚宣齐名的“甲骨五老”。

参考资料

陈梦家:一朵野花.中国诗歌网.2024-03-03

九十年前,与胡适和闻一多谈新诗的陈梦家.搜狐网.2024-01-08

你知道吗?北京的这条胡同,冥冥中有种“红楼情缘”.北京晚报.2024-01-06

文人画像.光明网.2024-01-08

浙江作家十年成书 还原天才学者陈梦家.中国作家网.2024-01-09

陈梦家诞辰105周年:《陈梦家著作集》出版琐忆.清华校友总会.2024-01-10

中华书局评出2016年度“双十佳”图书-中华读书报-光明网.光明网.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