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
许慎(约58年-147年),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古文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被称誉为“字圣”。
许慎少年时就博学经籍,二十岁左右任郡功曹,后被举为孝廉。建初八年(83年),许慎进京求学,拜师贾逵,并出任太尉南阁祭酒。担任太尉南阁祭酒期间,与贾逵、刘珍、马融等校书东观,教授小黄门孟生和李喜等人,并开始写《说文解字》《五经异义》等著述。直到刘祜建光元年(121年)写成《说文解字》定稿。之后,许慎就在家乡及附近村庄授经教书。约桓帝建和元年(147年),许慎卒于家中,享年约九十岁。
许慎博览经籍,得大学问家马融赞赏,时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许慎一生著作颇丰,但存者甚少,《说文解字》一书奠定了许慎“字圣”的地位。《说文解字》是学界公认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它开创了新的编排体例,确立了字典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规范,使众多汉字得到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和编排,趋于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可以说,它开创了中国字典的先河,为后代字典的编树立了典范,奠定了基础。
人物生平
出生与读书
明帝永平元年(58年),许慎生于汝南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区)。由世界许氏文化研究中心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世界许氏大宗谱》记载:许慎其父许烈娶姜氏,继娶刘氏,育有三子,长子许慎,次子许济,三子许敬。
许慎八岁入小学,以识字为主,兼学六书。当时许慎读到的字书,包括李斯的《仓颉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扬雄的《训纂篇》等,可识字五千余。
许慎十岁学习《孝经》《论语》。十三岁学习今文《五经》、周秦诸子百家学说和天文、数字、医学、文学等书。十六七岁时,许慎兼学五经,且研究深入,被时人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
仕途与著书
二十岁左右,许慎担任郡功曹,掌管一郡的政务和人事,“奉上以笃义,率下以恭宽”,后举孝廉。建初八年(83年),许慎三十岁,进京求学,任太尉南阁祭酒,又拜师贾逵,跟随其学习古学。担任太尉南阁祭酒期间,跟随老师校书东观,教授小黄门孟生和李喜等人。由于通古文经和六国文字,为“马融常推敬之”。同时,许慎开始写作《说文解字》《汉书许义》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许慎初步完成了《说文解字》,之后许慎以太尉南阁祭酒在东观(朝廷的藏书处)校书。在校书期间,许慎的知识涉猎更广,而且研究更加精深。为了令《说文解字》更加完善,许慎一直都没有定稿,而是不断地将新的发现和收获补充进去。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定稿,并于同年9月20日,由儿子许冲将其与《孝经孔氏古文说》一同上呈给朝廷。同年10月19日,皇帝赐布四十匹。
讲学与去世
《说文解字》上呈朝廷后,许慎就在家乡及附近村庄授经教书。刘志时,许慎曾教郡人尹珍学习经纬,后者学成后还乡里教授,许慎的经学包括《诗经学》开始流传南域。《世界许氏大宗谱》记载:许慎娶贾氏,生子二,长子许冲,次子许衡。约桓帝建和元年(147年),许慎卒于家中,享年约九十岁。
思想主张
许慎的经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文字的说解上,其文字释义融合了《易》学“卦气说”、《春秋》公羊学的阴阳五行说及王权说、谶纬说、礼制说等。在许慎看来,文字乃圣人所作,是圣人之道的表达,是实施王政的载体,所谓“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具有“宣明教化”的重要意义。重视文字训之真,就是维护圣王之道的表现。
道立于一:对《易》学的运用
许慎在《说文解字后叙》曰: “其称《易》孟氏。”孟氏《易》对许慎的影响体现在《说文解字》“始一终亥”的编排体例上,这构建起全书的宇宙观系统。
许慎不以“数字之始”解释“一”,而以“太始”训之,使“一”具有了本原意义。“一”作为世界的本原,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存在。“一”化分出天地,再生成万物,是宇宙的大道。许慎此处对“一”的解释来自于他对宇宙最初状态的理解。在商代甲骨文中,“亥”字是被切割了头与蹄子的猪,会意为“切割”,是“刻”的本字,后来慢慢被借为天干地支字。许慎首先是用声训的方法,音同义通,用“”训“亥”,“荄”意为“草根”,表示阳气根于下,并受孟喜卦气说及《易纬稽览图》的影响,认为亥对应坤卦,为十月。许慎在解释十二地支时,都是受此思想的影响。“亥”是地支的最后一位,许慎同时将其作为《说文解字》的收篇之字。终结并不意味着结束了,而是又从头开始循环,“复从一起”,生生不已,体现了循环往复的宇宙观。另外,《说文解字》中对一些字的训解是与《易》相关的,这类字义训释没有推衍,合于本义。如《说文解字·卜部》:“卦,也。”《说文解字·用部》:“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说文解字·爻部》:“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
阴阳交五:阴阳五行说
许慎对于天干字、五行字、五脏字、五色字等一系列字义的训解,都体现着浓厚的阴阳五行色彩。首先对于“五”的释义,许慎采用了阴阳五行的思想:“五”,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而成。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董仲舒将五行与天联系起来,认为五行是天道的体现,并认为经由阴阳,天人相通,三者实现了互动。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主张天人同类,人的十二大骨结副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六小骨节副一年的天数,四肢副四时,五脏副五行。许慎受此思想的影响,将五行与天干、五色与五脏搭配起来训解。天干代表了天的运行,天与五行、四时、阴阳、人处在一个相生的系统中,互相作用,实现了“天人合一”。
汉代的五行说较之先秦已大不同,五行与五色、五脏、方位、五常等相配,成为其鲜明特色,许慎解字显然受到其深刻影响。首先,董仲舒提出了“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次序,并附以东、南、中、西、北五方与春、夏、秋、冬四时,这对汉代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许慎对五行的解释正是承袭了董仲舒的五行观。其次,许慎没有以颜色本义训解五色,而是用方位训解五色,仍是受董仲舒五行观的影响。董仲舒以四时、五方配五行,木位东方主春气,春天郁郁葱葱,为青色;火位南方主夏气,夏天火热炎炎,为红色;土位中央,为土地的颜色,即黄色;金位西方主秋气,秋天白露为霜,为白色;水位北方主冬气,冬天水寒深沉,为黑色。同时,许慎将五脏与五行结合起来训解,认为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
一贯三为王:公羊学王权说
许慎在《说文解字·后叙》曰:“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维护王道是许慎作《说文解字》的指导思想,字义训释中公羊姓王权说的影响时常可见,包括了大一统、王道说、天人感应、伦理纲纪等方面。
首先,许慎将“元”训解为“始”,是深受《公羊传》的影响。《春秋》首书元年,不仅为纪年,更有政治意味,即采用周的历法(以十一月为正月)表示尊奉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表明天下一统于周天子。董仲舒认为,元是宇宙的本原, “元”存在于天地之前,董仲舒称之为“一”,天地、万物都从中演化出来。“天”起先表示“头顶”,后引申为头顶之上的“天”。许慎将“天”放在“元”之后,表明此处的“天”不是宇宙本原的“天”或是有意志的“天”,而是指自然之“天”。其次,“大”在甲骨文中是一个男子两臂伸展、两腿叉立的样子。古文用这种形象的样子来表达“大”所代表的内涵。许慎释义引用了《道德经》,在他看来,人顶天立地,含天地灵气, “大”字是对人最好的诠释。许慎为人博通,在此处引《老子》训解,表现了他吸收道家思想的趋向。“王”的甲骨文是一把斧头的形状,表明大斧是权利的象征,许慎认为“王”是天下归往的对象。同时,许慎将“示”字字形与天降吉凶的观念结合起来解释,将“父”训解为以手举杖的形象,特指为人父母的“父”,同样受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和汉代纲纪伦理思想的影响。
谶纬说与礼制说
在谶纬说方面,自从刘秀颁布图谶于天下,谶纬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一般来说,东汉初年今文经学家是支持谶纬,而古文经学家多持批评态度。至白虎观会议后,经学与谶纬是进一步合流,整个社会弥漫着谶纬神学的气氛。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以“通学”著称的古文经学家们开始吸收谶纬。许慎师事贾逵,贾逵正是精于图谶之学。虽然谶纬之说多荒诞不经,但许慎对谶纬之学的吸收,体现了汉族们对经义的理解,又分为合于本义及推衍附会两种情况。合于本义的训解,如许慎对“帝裕”“”的解释分别出自《礼稽命征》《孝经援神契》,实际释义结合了出处。推衍附会如“龙”的释义为 “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许慎对“龙”的解释出自《孝经援神契》,原文为 “德至水泉,则黄龙见者,君之象也。”
在礼制说方面,许慎三家礼并引,所引多为《周礼》之说。许慎在《说文解字》之前的所著的《五经异义》即讨论了各种礼制。通过两本书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承袭,以及许慎礼制观点的前后变化。首先,许慎的释义有承自文言文说的,如《公羊传》认为闰月时,不须行告朔之礼、朝庙之礼。《左传》认为设置闰月,是解决阴阳历的矛盾,以便于农业生产,而农业是生民之本,所以闰月时也应行礼如旧。最终认同《左传》, 《说文解字》对“闰”的解释也承袭了此观点。其次,释义有承自今文及谶纬说的,如《五经异义》认为“社”为“上公,非地”, 《说文解字》解“社”为地主,可见许慎兼收并包的学术思想。
主要著述
许慎著述颇丰,但存者甚少,仅有《说文解字》全书,以及通过他人驳斥或引用原文而有所了解的《五经异义》部分内容。许慎所作的已知数目有《说文解字》全书、《五经异义》十卷、《孝经古文说》一卷、《淮南子注》二十一卷、《春秋左传许氏义》一卷、《五经通义》一卷、《尔雅许君义》一卷、《汉书许义》一卷等。
《五经异议》
《五经异义》作于《说文解字》写作前期,二者写作初衷几乎相似。许慎著述《五经异义》的目的就是要彰明儒学经典,维护经典文献的尊严,利用其尽通今古文经的学术声望,刊正各经。因而,此书也被誉为“盖亦因时而作,忧大业之陵迟,救末师之薄陋也。”充分显示出了其正经的时代感。
《五经异义》可以弥补《说文解字》解说零散的缺失,只是书已亡佚,清人王仕俊、朱彝尊、陈寿祺等各有辑本,仅存数十条。其中论诗有十余则,以供参考。从辑得的条目看,《五经异义》的行文体例是援引群经各家学说,进行评论取舍。是以《尔雅》融会韩、毛诗说。其他亦大多解释礼仪典制器物,权衡立论,信而有征。《五经异义》的这种思路启发了清末廖平与章太炎,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今古文经学之区别在于礼制典章之不同。
《五经异义》另有一些内容,或论章旨,或训语词,如以驺虞为兽,同于毛诗说,以韩鲁两家所持天子掌鸟兽官之说为非;论郑声淫,以为指男女聚会,讴歌相感,确定郑诗之内容为淫,从鲁论之说。这些都说明许慎于《诗经》钻研既久,颇有个人心得,并不是一味地随俗从众。其论虽或可商,但亦可为一家言,体现出融会综合的治学特色。
《五经异义》在体例和内容方面,皆有鲜明的民间古文经学特点。体例方面,许慎先援引今古文经学的各家之说,再以“谨案”断以己意。内容方面,《五经异义》取文言文之说,博引经典为证,展现出群经互证的通学格局。其虽以古文经说为主,但对今文经学人并无敌对之意,而是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评议、征引与调和,体现出广阔的通学气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五经异义》的经学裁断并未依从某一经学流派,而是兼收并蓄、择善而取,这本身就是对经学门户的突破。其次,《五经异义》虽以古文为主,亦多有取用今文经学之处。最后,许慎基于通学立场,对今古文经学进行了一种“历史主义”式的调和,将经说差异纳入三代异制的历史纵深。
《五经异义》对后世经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常常广被后世历代经学家、注疏家、训诂学家所引用,就连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也不乏其例。《五经异义》著于《说文解字》之前,已体现出今古文经学的融合趋势。学者苏丹丹认为,从《五经异义》余篇考之,许慎没有固守古文经学家的立场,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其中不乏对今文经学家说法的肯定。比如许慎引用古今文经学的不同资料而进行评判,或直接列出各家所说而不加论判的等等。
《五经异义》与《白虎通义》在裁断经说、融通今古的经学方向上高度一致,体现出东汉经学一统大势中今古文经学充满张力的共鸣。同时,《五经异义》也还不是一部成功的定论之作,其所使用的“经说裁断”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缺乏一种坚实的学术依据。
《说文解字》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经典几乎被毁灭尽,时人学经只能靠儒生口耳相传,并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今文经。刘彻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了用战国文字(除秦以外东方六国文字)书写的古文经。今文经学派认为文字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改变,仓颉造字造的就是隶书,根据隶书对文字随意解说;古文经学家则认为文字是发展演变的,两个学派斗争非常激烈。许慎面对纷繁的学术纷争,毅然决定正本清源,编著了《五经异义》。同时,他认识到,要想让人们正确读经,必须从文字入手,把文字产生、演变、发展过程理清楚,才能正确解读,所以,他又编撰了《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正文14篇,卷末叙目1篇,共15篇,收单字9353个,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分于540部,解说113441字,体例为“今叙篆文,合以古”“分别部居”“据形系联”。“今叙篆文,合以古籀”指收录文字以小篆为主,古文和籀文作为附件。“分别部居”指把文字按偏旁部首分类,共540类,这是许慎首创,在文字学方面影响极大。“据形系联”指部首的编排次第,是根据字形的相近原则编定的,如一部之下是上部、示部、三部等,这些部首形体上有关联。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梳理了文字的起源以及文字字形从周代至汉代的演变过程。其次,他介绍了汉字在汉代以前字体的发展变化。许慎举例说“古文”即“孔子壁中书”是孔子思想原汁原味的表达,将孔子壁中书作为古文标准的背后体现其以维护孔子思想正宗为宗旨。许慎认为文字乃“经义之本,王政之始”,不可胡乱训释,是“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桥梁。文字作为了解前代圣王思想的重要手段,是“天下之至啧”。
《说文解字》主要反映了古文经学派的观点,同时部分吸收今文经学派的观点。《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史书,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学说。《说文解字》体例完整、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当今研究古代汉语言文字所必不可少的资料,而且在未来的汉语言文字研究中仍将有着巨大的意义。郑玄注《三礼》、应劭著《风俗通义》、晋灼注《汉书》,均引用《说文解字》的内容。东汉以后,字典辞书无不以《说文解字》为范。
从文字语言角度看,《说文解字》贮存了经过人为规整而又保持着原始构形意图的小篆字系,为汉字的断代描写提供了可贵的资料。该书对小篆个体字符的构形分析,严格遵循形义统一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了据义析形的分析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其以部首为经,以构形方法为纬对小篆字系进行总体描写,揭示了汉字构形系统性,为我们科学地描写汉字构形体系提供了范例,为人为系统整理汉字提供了借鉴。在世界文学史上,《说文解字》也有重要影响,国外不少学者研究此书,日本等国甚至成立《说文解字》学会。
利用《说文解字》对出土文献以及传世古代典籍进行“新证”,必将促使黄河文化古文明探源研究不断开创新局面,收获新成果。尤其是在对有关传世古代典籍的研究中,利用《说文解字》所保存的古文字材料,结合最新的出土文献资料,比对传世文献的产生及流传过程等,都有助于我们走出“疑古”时代,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寻找新的更加确凿的证据和史料。
正名是经学世界的根基,这意味《说文解字》从根本上改变了《白虎通》代表的今文经学的名实秩序。通过《说文解字》形训,许慎构建起“本字—本义”的说解体系。由于《说文解字》与经学的紧密关联,这一体系也是“汉字—经义”的整体秩序。五经文献多有假借,字词关系复杂多变,《说文解字》则建立起形义之间的密合关系,让经典词义必得其本字。形义统一是《说文解字》释义的第一原则,其中蕴含着“以字正经”的经学理路。通过系统性的形训说解,许慎将两汉经注、经说纳入了以汉字为枢纽的体系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中的一些形训也由此具备了经学裁断的特点。
相关争议
关于许慎故里
关于许慎故里,各方都赞同许慎是汝南召陵人,但是具体在汝南召陵的哪个位置,各家观点略有差异,主要有“召陵万岁里说”和“召陵里说”两种观点。“召陵万岁里说”最早由清代的段玉裁提出,洪笃仁、顿嵩元等人赞同这个观点。张汝鲤不同意“万岁里说”观点,他从六个方面论证许慎为召陵郋里人。第一是还不知万岁里在何处,但郋里却有。第二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郋”字只指“里名”,其他相关经典文献中无记载,除此之外,认识“郋”字者只有许慎的同乡人,许慎将其收入《说文解字》中加以说解,即隐晦表达此处为他的故乡。第三是根据汝水流向,许慎“宅此汝濒”的自述与汉时郋里相一致。第四是《河南通志》《郾城县志》《汉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祠墓宜复奉祀生议》都记载许庄村东有许慎墓,村西有其子冲墓,村后又有许慎故祠。第五是当地政府与群众也公认此地为许慎的故里。在清代时,当地的县官就曾聘任许姓英才,负责与许慎有关的祭祀与赞礼。第六是唐朝李阳冰也曾提出许慎为郋里人的主张,徐也认同。
以上各家都根据许冲《上《说文解字》表》《说文解字》等文献资料以及万岁里、郎里两个历史地区来考察许慎故里。从历史地区来说可信度并不高,因为随着历史地理的变化,区域的改变是常有之事。据许冲“召陵万岁里公乘草莽臣冲”认同许慎为万岁里人。学者罗丹和朱晓雪根据户籍与爵位的关系,推理认为许慎是万岁里人。
关于出生时间
对于许慎具体的出生时间,有很多看法与争议,推测为从东汉初到汉章帝之间。
洪亮吉认为许慎学《孝经》,得卫宏口授,当生于东汉之初(公元28年),但被谢文学和顿嵩元以对“卫宏”的称呼而驳倒。
周式—从《说文解字》初稿完成之时,推论许慎于刘秀建光十六年(公元40年)出生。许慎于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进东观讲经,后经过三年的博览群书,开始著《说文解字》,周式一认为许慎时年当在四十五至五十岁间,姑且定为四十八岁,之后经条目的搜集、说解、编排,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写成初稿,由此确定许慎生于公元40年。周式一并没有对许慎为何于四十五至五十岁开始写《说文解字》提出有力的证据,因此,此说仍待考。
顿嵩元、耿鹏坤推测许慎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顿嵩元在《许慎生平事迹考辨》中是依据东汉举孝廉限制年龄的史实而确定的。许慎于建初八年(公元83年)入京之前举孝廉,正是崔瑗所说的“孝廉皆限年三十,乃得察举”之时。那么建初八年,许慎的年龄,则不小于三十岁。以此推算,许慎生于刘秀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耿鹏坤的推测理由与顿嵩元相同。
关于卒年卒月
关于许慎的卒年,据其弟子及相关史料记载有以下说法:第一,宋举成认为许慎卒于121年左右。许冲在121年上书《说文解字》时许慎已病入育肓,不便行动,才派儿子上书,献书不久即去世。许冲献书的时候许慎已经六十多岁,如果再推30年许慎才去世,有些说不过去,且史料中无任何这记载此段时间的活动,因此,许慎应卒于公元121年。周式一从《说文解字》中避讳帝名的条例进行分析,认同许慎卒于公元121年,且应为冬天。第二,清代钱大昕《十四史考异》中提到因为许冲《上《说文解字》表》在121年提到许慎已经生病,当卒于刘祜之末,也就是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谢文学认为,有病并不是非死不可,生病只是许慎推辞不去上任的托辞而已。第三,肖丹认为许慎应该是卒于公元150年。因为许慎大病后停止著书,但仍旧在家乡教书。第四,董希谦也根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确定许慎卒于恒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以后,他认为许慎是一个长寿老人。陶方琦和诸可宝依据《后汉书》中有关尹珍的记载,分别在《许君年表》《许君疑年录》中认为许慎卒于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恒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洪笃仁根据洪适《隶释》中所载的《高彪碑》以及《后汉书·文苑传·高彪》,赞同陶方琦和诸可宝的说法。第五,谢文学通过尹珍从许慎应奉受图纬之事,判定许慎卒于恒帝元嘉二年(公元152年);严铁桥在《许君事迹考》中则提出“许慎卒于恒帝朝”;顿嵩元则认为许慎卒于“恒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姚孝遂认为许慎卒年应晚于贾逵,早于马融。
贡献和影响
经学方面,许慎作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其在《说文解字》中所体现的经学思想和取得的经学成就,不亚于《说文解字》在文字学方面的贡献与成就。成就最突出的就是他在《说文解字》中所表现出来了今古兼采、博通古今的经学思想,以及他在《说文解字》的征引中保留的宝贵的今、古经学的资料的经学成就。经学史上,人们一般都认为今古经学的合流主要归功于郑玄注经,但许慎在早于郑玄大约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对今、古经学融合的探索。许慎融会综合的治学特色,为东汉后期经今古文学的沟通开一先河,在经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训诂学方面,许慎发展丰富了“六书”理论,不仅概括了汉字的构造方法,同时也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构造方法暗合。许慎的“六书”理论,对全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直到今日,考古出土文物上的文字和训诂学中各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说文解字》。它所承载的不仅是汉字的形体轮廓,更承载着汉字文化的精神魂魄。
文字学方面,许慎的《说文解字》,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丰硕成果,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学和字典学的正式建立,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慎研究并吸取了先秦以来文字研究和字书编纂的成果和经验,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汉字的形音义,首创了符合汉字特点的部首编纂法,编出出了古代第一部字典。
从传承方面来说,许慎通过《说文解字》保存了大量小篆及其以前的古文字资料,成为后来人们研究先秦古文字的重要依据和纽带。
许慎是汉代形训的集成者与规范者,《说文》形训体现出双重之“正”——既以小篆正隶书之名,亦以汉字正声训之名。在东汉经学的一统大势中,展现出一条扬弃了经今古文之争的、具有深刻共性的经学史脉络。在这一脉络中,许慎上承贾逵,下启郑玄,他不仅是笃守古文经学的大儒,更是两汉经学由分裂到一统、由庙堂到民间的历史趋势中的核心人物。
评价
中国古代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认为:“许慎检以六文,贯以部分,使不得误,误则觉之。吾服其为书,隐栝有条理,剖析穷根源。郑玄注书,往往引其为证。若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
清代乾嘉学派重要人物孙星衍认为:“五经文字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不作,几于不知六艺。六艺不通,唐虞三代文言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认为:“令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易明。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中国近代语言文字学家黄侃认为:“许君说字,皆有征信,经,典之有征者,则征之经典,经典之无征者,更访之通人;其有心知其意,无可取征者,则宁从盖阙,以避不敏。”
中国近代训诂学家陆宗达认为:“由于《说文》在中国语言学史和世界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深入地研究它,是研究语言学史、特别是研究汉民族语言学史的重要内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天树认为:“ 《说文解字》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字典,它把原来一盘散沙的汉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把这么一万多个汉字,归到五百四十个部首之下,是前所未有的,使汉字可以检索。部首的整理是识别汉字变得简单,因为所有的汉字,几乎都是由这些基本的造字部件组成,只要掌握了基础的造字部件,实际上就掌握了记忆所有汉字的钥匙。一直到今天,汉字检索沿用的依然是许慎创造的方法。”
后世纪念
许慎文化
“许慎文化”这一概念由学者王蕴智教授提出,其以许慎精神、汉字学和汉字文化为主要内容,具有“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当意识”的特点。学者范亚军认为,许慎文化是对许慎及其著作和所有研究及传承传播许慎和汉字文化的简洁概括。许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对中原地区汉字文化的推广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实现民族复兴有重要意义。自1991年以来,许慎文化相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相继展开,如许慎与“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许慎文化国际讨论会等,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提升了许慎文化的知名度。通过多种文化交流方式,许慎文化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许慎文化园
许慎文化园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依托许慎陵园规划建设而成,是集文物保护、许慎文化博览、汉字文化观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园区地势由南向北依次抬升,共分三大功能区,即广场服务区、中心展示区、墓冢保护区。全园占地150余亩,按照中国传统建筑规制,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六书石柱、中华辞书博物馆、说文解字文物陈列馆、状元堂、汉字大道、字圣殿、叔重堂、说文馆、字形牌坊、许慎墓沿中轴线依次分布,构成园区游览参观的主线。魁星亭(金榜石)、字形解义、字圣碑林、蟾桂山、字源石、部首方阵等景点以中轴线为界东西对称分布,构成景区的环线。
许慎文化园以展示汉代建筑和汉字文化为主要特色,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具魅力的景观特色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每五年一届的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每年举办的许慎文化庙会、清明祭先贤全城诵经典等都在许慎文化园举行拜祖朝圣活动。
许慎墓
许慎墓在今漯河新区姬石镇许庄村东100米,省道237可达,地理坐标为北纬33°36'47”,东经114°05′38”。该墓始建于东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许慎文化园,园内松柏青翠,绿草茵茵,环境优美。墓冢为现代整修,在园内北侧,高约4米,径约16米,周长近40米。墓冢四周植松柏,前有清代碑刻。文化园集遗产展示、名人凭吊、资料收藏、汉字文化观览于一体,供人拜祭及观赏旅游。
纪念活动
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
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由河南省漯河市主办,五年一届(后于2015年改为三年一届),自200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第一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举办于2005年10月22日,共收到高水平的论文80余篇,结集出版了论文集《许慎文化研究》。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举办于2010年10月27日,开幕当天举行了许慎文化园的开园仪式。第三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举办于2015年11月01日,主题为“许慎精神与当今世界”。第四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举办于2018年10月27日,主题为“新时代许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针对将许慎的功绩成就与新时代紧密结合,深入开展研讨交流。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认为:“许学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孔子学院,作为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许慎属于漯河市,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许慎文化“走出去”应当借鉴孔子学院在全球传播的各种经验,加快许学国际视角的吸引力步伐。”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已成为漯河市推进“汉字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平台,以及许慎文化研究乃至汉字文化研究的高水平国际化盛会。
许庄拜祭
漯河市的召陵本为河南省古邑,现为郾城县的一个公社,而郎许则演变为许庄,隶属于黑龙潭公社。许庄,西距城县城十二公里,西南距漯河市八公里,东距汉召陵故城三公里,北距黑龙潭镇三公里。许庄村东有许慎陵园,村西有子许冲墓,村后有其故祠。许庄多为许姓,历代被公认为许慎后裔。每年春节和二、八月后丁之日,他们都到许慎墓、祠致祭。清代,知县、学官又择其优秀者,经河南学政备案,委以许慎墓祠奉祠生,负责对许慎的祭祀。各级官员到许庄即下马轿,自称“后学”,然后由奉祀生前导,于许慎祠、墓前致祭瞻拜。本世纪初,以许庄人为首的当地人又曾申请以许慎之字(叔重)命该地方的基层行政单位。经政府批准,“叔重乡”的辖区大体与观在许庄所隶属的黑龙潭公社相当。
传世名言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解字》
“思”者,上为“田”,下为“心”,“心之田”;“想”者,上为“相”,下为“心”,“心之相”。——《说文解字》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古称天子。——《说文解字》
影视形象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聚焦】漯河:让许慎文化光耀世界照亮未来(一) .搜狐新闻.2024-04-12
许慎文化园-名人评许慎.许慎文化园.2024-04-05
许慎文化园.博雅人物网.2024-04-12
许慎文化园 景点介绍.许慎文化园.2024-04-05
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揭幕 专家挺许学走出国门.中国新闻网.2024-04-12
许慎文化绽异彩 汉字名城耀未来 ——许慎文化与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综述.召陵区人民政府.2024-04-12
新时代许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第四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漯河开幕 .搜狐新闻.2024-04-12
第四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开幕.漯河市国防动员办公室.2024-04-12
《说文解字》经典句子.句子控.2024-04-06
以许慎为原型的动画片《字圣传奇》 将打造中华汉字文化名城超级IP.澎湃新闻.2024-04-06
跟着字圣许慎“说文解字”丨大河风物.映象新闻.2024-04-06
6集纪录片《字圣许慎》,举行开机仪式将提升漯河文化"闪亮点"!.人民号.202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