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墉

刘墉

刘(1720年 —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人称“刘罗锅”, 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 。清朝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长子,早年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殿试被授予庶吉士,升任侍讲;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后任广东省乡试正考官;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父亲刘统勋办理明朝军事失宜,被一同革职提交刑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刘墉升任安徽学政,积极整治科场积弊,得到乾隆嘉许;三年后刘墉调任江苏省学政,向乾隆报告官员不作为,再次受到嘉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刘墉查到江苏监生阎大镛所作诗集有忤逆言辞,因奏报有功升任太原知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因下属侵吞国库银两一事,判斩监候,其父病故后,回山东老家守制。此后刘墉历任江宁知府、湖南巡抚,在任期间实施一系列利民政策,受百姓爱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奉旨偕同和珅等赶赴山东济南府审理巡抚国泰营私案,因秉公执法升迁工部尚书,后来又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代理直隶总督,兼任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刘墉因泄漏与乾隆关于嵇璜[jī huáng]、曹文埴[cáo wén zhí]的谈话而被罢免。爱新觉罗·颙琰二年(1797年)三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省办案,并勘察黄河决口,提出疏浚[jùn]黄河下游的建议。两年后,刘墉加封为太子少保,参与审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案。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 刘墉去世,终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刘墉擅长书法,是乾隆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浓墨宰相”。其诗的体裁和内容都很广泛,语言朴实清新,颇有可读性,著有《石庵诗集》。时人对于刘墉的评价多有褒奖,礼亲王昭琏[liǎn]在《啸亭杂录》里记录百姓把刘墉比作包拯清代诗人袁枚也曾称赞刘墉不畏强权,吏民叹服。刘墉虽为官清廉,但当代学者侯杨方认为刘墉私心很重,是乾隆时期“文字狱”的推手。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其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家族成员世代为官。曾祖父刘必显,顺治年间进士,升户部主事。祖父刘棨[liú qǐ],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四川省布政使。父亲刘统勋雍正年间进士,东阁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长子刘墉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

乾隆六年(1741年),刘墉考中举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殿试,殿试阅卷本拟刘墉第一名,乾隆怜惜寒门学子,故刘墉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第二年在散馆担任编修,后升迁为侍讲。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查勘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密市驻兵不利遭逮治,刘墉连带受牵连。后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次年十月,刘墉被提拔为安徽学政。在任期间积极整治科场积弊,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嘉许并赠诗“海岱高门第,瀛[yíng]洲新翰林”。

刘墉因政绩突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被调任江苏学政。刘墉发现当地生员和监生多有滋事者,州县官又怕惹事端,以致拖沓不作为。刘墉俱报乾隆,乾隆嘉许他对政体的关注。同年,刘墉查到江苏省监生阎大镛所作诗集《俣[yǔ]集》,其中有直称皇帝名讳和庙号的内容。乾隆将阎大斩首,刘墉受到嘉奖,次年升任太原市知府。任内以勤慎著称,清查陈积案件数十件,购谷二万担为储粮。

刘墉在太原知府任内时,下属阳曲县县令段成功在山西省,为巴结山西巡抚和其衷导致国库亏空事被查出。因刘墉对此事未检举,按律革职被判极刑。乾隆格外加恩昭免,发配军台效力赎罪。次年被赦免释还,在修书处担任行走。

栋梁之材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被授予江宁区知府。在任期间,刘墉革除诸多行政弊端,明断疑案,政治清明,广受百姓爱戴。创作于爱新觉罗·颙琰初年的《刘公案》,多取材于这一时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省按察使。为平定清平大小金川之战,负责兵力、军需粮草运输,与布政使毕沅[bì yuán]保证了前方战场需要。次年,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三年后,丁忧期满还京。乾隆追念刘统勋效力多年,特诏授刘墉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行走。同年三月,命往安徽查审事件。不久,刘墉被调任湖北查勘沔阳州[miǎn yáng zhōu]冲溃堤工,后来充任文渊阁直阁事。九月,刘墉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上任之初遇到多处水灾,刘墉采取稽查仓库,督城修郭,抚恤武冈市,开仓赈民,革除坐省家人陋习等政策,并鼓励民间开采峒峭。一年多时间,库银充实,民粮丰足。次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久,御史钱沣[qián fēng]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及于宜简贪纵营私,向所属各州县索取贿赂,以致各州县的仓库都亏空。刘墉奉旨偕同和珅、钱赶赴山东济南府审理此案。国泰是和珅的党羽,和珅有意偏袒,授意国泰用私银充公,只让抽查几十箱。刘墉支持钱沣,两人时常密议,并掌握了国泰向商人借银充仓的证据。和珅无法庇护,国泰承认勒索各州县属吏,而于易简巴结国泰,未上报实情,判决二人斩首。乾隆升任刘墉为工部尚书,不久又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代理直隶总督,兼任协办大学士。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当值南书房,赐紫禁城骑马,又充任三通馆总裁。

宦海沉浮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刘墉任职玉牒馆副总裁。翌年,刘墉因为泄漏与乾隆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罢免协办大学士。没多久,刘墉主持祭拜孔子庙,未按规定行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两年后,刘墉兼理国子监期间,乡试考生行贿考官,再次被御史祝德麟弹劾受到处分。

刘墉任上书房总师傅期间,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因皇子师傅们旷课监管不力,被降职为吏部侍郎。后乾隆又任命刘墉为内阁学士,三次升任吏部尚书。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为会试主考官,在阅卷安排上失当,出现很多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再次被罚。

再创政绩

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禅位十五子颙琰[yóng yǎn]。行禅让礼时,乾隆不交玉玺。刘墉进谏,乾隆终让出大宝,嘉庆认定刘墉为定册元老。次年三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嘉庆皇帝命刘墉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省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决口堵筑,疏浚下游的河道,朝廷采纳了意见。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与永亲王爱新觉罗·永瑆[yǒng xīng]、董诰[dǒng gào]奉命审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案。爱新觉罗·颙琰谕示和珅二十罪状,按律判凌迟处死,刘墉等念和珅是朝中重臣,为其请命判自尽。两年后,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次年,嘉庆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

无疾而终

嘉庆九年十二月庚辰日(1805年1月24日)刘墉在驴市胡同的家中去世,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五岁。刘墉死后被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赐祭葬。

 人物评价

《朝鲜李朝里的中国史料》赞:朝廷重臣中,刚正不阿推刘墉,风流倜傥数纪昀

清朝宗室大臣昭琏赞:刘墉以清介持躬,妇孺都叹服他的品行,把他视为宋代的包拯

清朝诗人袁枚作诗褒奖刘墉:“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缩。光风吹一年,劝恋及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缓袖。张口辄诋,上手多宽宥。奸豪既帖柔,狐鼠亦俯伏。大意是说刘墉明断疑案,官吏畏服,为百姓做官。

湖南通志》褒奖刘墉任湖南巡抚期间:社会风气好违法的人少,官吏和百姓都畏服。曾经劝捐州县社仓谷十二万石,为老百姓行方便。

《诸城县志》称赞刘墉:自从担学政知府时,端正自身,为下属做表率,谢绝馈贿,遇事敢为,所到之处官吏都畏惧。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谈论刘墉:以刘墉、王杰的纯谨,洪亮吉讥讽刘墉滑稽逗乐,王杰自以为是。爱新觉罗·颙琰初年,刘墉以名相之子,继正相位,王杰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能与这二人鼎立的人,只有朱珪[zhū 妫姓]。

清史馆馆长赵尔巽[zhào ěr xùn]在《清史稿》中称赞刘墉的书法在当时很有名气,“墉工书,有名於[yú]时”。

清代徐柯赞刘墉书法:集群圣之大成,金声玉振,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

晚清政治家曾国藩在其日记中提到:看刘文清《清爱堂帖》,略得其冲淡自然之趣。方悟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远。作文然,作诗然,作字亦然。若能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大意是说,作文、写诗、写字,最好的表达是如刘墉一般,外显淡远,内蕴雄奇。

政治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刘墉:跟董其昌的字如出一格,但笔力雄强,用锋灵活。近代写行草的人作浑厚一路,就没有能超出石庵书法范围的人。

当代学者侯杨方评价刘墉:私心很重,是一个操办文字狱的黑手。

人物影响

刘墉在任期间积极推行乾隆的文化专制制度,两次“文字狱”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江苏省监生阎大镛逃粮拒差,上报学政刘墉。有人禀报阎大墉曾经烧毁诗文,刘墉认为必是忤逆之词,遂将案件上奏,乾隆下令严查。 刘墉在阎大墉所作《俣俣集》,查到其中内容愤激不平,讽刺官吏,甚至直称皇帝名讳和庙号。乾隆治阎大镛忤逆之罪被斩首,刘墉因此受到嘉奖,次年升任太原市知府。刘墉的书法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与和硕成亲王翁方纲铁保并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2015年春拍,中国嘉德、保利、匡时等各大拍卖公司都将推出刘墉的书法作品。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刘墉第二次任江苏省学政。江苏东台县举人徐述夔[xú shù kuí]之孙徐食田地产纠纷,同里镇蔡嘉树告发收藏其祖父有禁书文字《一柱楼诗》。徐食田主动上交该书,布政使陶易认为无违禁之语。蔡嘉树不服,唆使如皋市县民童志向江苏学政刘墉交出收藏徐述诗集,刘墉上报乾隆,乾隆发现其中“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hé],一举去清都”,都有暗指推翻满清统治的逆语。乾隆对当地官员很生气,流传多年,竟无一人查办。遂下令将已故的徐述夔、徐怀祖鞭骨戮尸,徐食田判斩监侯,徐氏同族抄家。被牵扯官员一律严惩。并且嘉奖刘墉是功臣,先升户部右侍郎,后又升吏部右侍郎。

人物作品

书法作品

刘墉的楷书代表作品《小楷册》《入法界体性经》等。另外刘墉的行草也颇受好评,代表作品有《行书清代书法立轴》《行书七言联》等。

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帖学集大成者,与和硕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翁方纲铁保爱新觉罗·弘历时期的四大书法家。还与王文治并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刘墉在书法上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师古而不拘泥。他在行书《评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轴》中赞叹黄庭坚的书法,雄伟绝伦,得折钗屋漏之妙。刘墉的书法特点,用墨厚重,雄厚劲遒。初看圆、软、滑,细审骨骼分明,内含刚劲,与金农郑板桥[zhèng xiè]相呼应,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写楷书、行书、榜文、小楷,尤其擅长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有钟繇[zhōng yáo]、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

评论家对刘墉的书法评价甚高,清代诗人张维屏赞刘墉的书法:以临摹赵孟頫[zhào mèng fǔ]入手,然而又不受古人牢笼,中年后自成一家,能达到貌丰骨劲,味厚深藏的境界。清代学者包世臣作《艺舟双楫》称赞刘墉:年少学董其昌,中年学苏轼,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衰退没能达到精深的境地,然而他的意镜与学识,已经超然尘外。

诗文作品

刘墉的诗文多数已经失传,存《刘文清公遗集》十七卷、《应制》三卷、《昭代尺小传》《松杆随笔》《石庵诗集》。

家族成员

曾祖父刘必显顺治帝九年(1652年)进士,擢升户部主事。

祖父:刘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官至四川省布政使。

父亲:刘统勋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谥号文正。

兄弟:刘堪,监生,早卒。

儿子:刘锡朋,以父官至刑部员外郎

侄子:刘镮之[liú huán zhī],刘堪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进士,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谥号文恭。

轶事典故

“刘罗锅”的由来

刘墉素以“刘罗锅”出名,关于罗锅的来历,主要有以下三种传说:

一说刘墉上朝,乾隆见他叩拜的样子滑稽,就取笑他说是个罗锅。刘墉机智,扑通跪下,高呼谢主隆恩。乾隆诧异,刘墉回答,按大清律例,皇上封大臣一个字,一年多加一万两俸银,今皇上封臣“罗锅”二字,每年可多收两万两银子,就该谢主隆恩。乾隆不能轻易让刘墉占到便宜,就命他以“罗锅”为题赋诗,刘墉作诗:驼生脊峰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背驼皆因读书多,满腹经纶背后藏。文韬武略辅明君,背负乾坤保国邦。刘墉拿到乾隆的赏赐,全部捐回山东老家赈灾,于是“刘罗锅”的外号也流传开来。

二说刘墉殿试时名列第一,和珅见刘墉弯腰驼背像个罗锅,就取笑他不能当状元。乾隆出题让他以自身为题作首诗,刘墉作诗: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抚社稷,涂脑报皇恩。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乾隆很欣赏刘墉的才华,钦点他为状元。

三说刘墉既是两朝元老,又是爱新觉罗·颙琰的老师,所以被嘉庆尊称为刘阁老。诸城方言中“阁”和“锅”音不分,于是以讹传讹,阁老变成了“锅腰”,当地方言叫罗锅就叫“锅腰儿”,于是刘墉也就成了御封“刘锅腰”,再经京城一带的说书艺人翻译成北京话就成了“刘罗锅”。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有罗锅的人心眼多,良心正,经过说书及唱戏的艺术加工,传说中的刘罗锅和历史上的刘墉就会有一些区别了。刘墉,位列公卿,“一日召对,有虱缘衣领而上,蠕行须际,爱新觉罗·弘历匿笑而相国不知也”。“退席归第,为仆人瞥见,请为拂去之”,刘墉大摇头,说这虱皇帝见过,捉不得,“勿杀此虱,此虱屡游相须,曾经御览,福分大佳,尔勿如也。”

戏和珅

乾隆末年和珅崇尚奢华,朝廷内外不少人追随他,身着锦衣华服。刘墉故意衣冠敝陋,在和珅入宫的道上迎接他。当时天气风雪交加,路面泥泞不堪,和珅无法只得下轿与刘墉寒暄。刘墉又跪地跟和珅拜年,和珅赶忙还礼。和珅身上的玄裘绣袄已是污秽满身,就像是斗败的公鸡。和珅到了宫中向乾隆哭诉,自己拿刘墉一点办法也没有。

皇帝登楼梯

刘墉向来机智,乾隆总想让他出丑。乾隆上楼故意问刘墉,上楼梯该怎么讲。刘墉回答,万岁爷步步登高。乾隆又问下楼梯如何,刘墉灵机一动对乾隆说,后步总比前步高。乾隆听后哈哈大笑。

此虱勿杀

一次,刘墉受到爱新觉罗·弘历的召见,一只虮子顺着刘墉的衣领爬上去,一直爬到他的胡须边上,乾隆帝忍住笑,什么也没说,而刘墉还不知道这件事。刘墉回到府邸,虱子被他的仆人看见,仆人请示是否要把虱子去掉,刘墉听了仆人的话,直摇头:“勿杀此虱,此虱屡缘相须,曾经御览,福分大佳,尔勿如也。”

人物故居

礼士胡同:据《天咫偶闻》记述,刘文清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占地很大,从南北院落都是。刘墉死后朝廷赐刘墉谥号“文清”,在明清时期,这里是贩卖的市场,所以叫“驴市胡同”。清律规定汉官只能居住在北京外城,那里地势低洼,房价还高。因此皇帝会赏赐受宠的官员宅院,刘墉的父亲的赐第就在驴市胡同。直到清末年间,此地废除牲口市场,人们依谐音改作礼士胡同。

研究书目

《清史稿·卷三百二·列传八十九》

艺术形象

戏曲形象

刘墉深受百姓爱戴,民间流传许多关于他的故事,由此演绎出的戏曲剧种达数种。京剧就有《满汉斗》,又名《铡阁老》。讲阁老叶里红阴谋篡政,刘墉不畏强权,为民除害,阁老的故事。《黄爱玉上坟》是评剧,说的是青年孀妇黄爱玉与某武举通奸谋害亲夫,刘墉私访依律定罪。《左连成告状》是邢台市地方戏。另外坊本《刘公案》及单口相声《君臣斗》都与刘墉有关,讲述刘墉断案及其匡正时弊的故事。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刘墉.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2024-04-08

清代明臣刘墉勤廉二三事.徐州市纪委监委.2024-04-08

刘墉-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2024-07-13

行楷书临苏轼中山松醪赋扇面.故宫博物院.2024-07-13

被市场遗忘的刘墉书法.人民网.2024-04-10

“屡游相须,曾经御览”.搜狐新闻.2024-04-08

清史稿.国学网.2024-07-13

《宰相刘罗锅》.豆瓣.2023-07-13

《刘罗锅断案传奇》.豆瓣.2023-07-13

《七品钦差刘罗锅》.豆瓣.2023-07-13

《乾隆王朝》.豆瓣.2023-07-13

《人小鬼大刘罗锅》.豆瓣.2023-07-13

《刘墉追案》.豆瓣.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