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珪
朱珪(公元1731年-公元1806年),字石君,号南崖,(一作南厓),晚号盘陀老人。祖籍浙江萧山,随父亲入籍顺天大兴区(今属北京),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两朝大臣、学者、爱新觉罗·颙琰的老师。朱珪幼负美才,和其兄朱筠并称为“朱氏两神童”。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朱珪和哥哥朱筠乡试中举,次年,朱珪进士及第,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受朝廷委派主持河南省乡试。同年秋天,担任福建督粮道。乾隆二十八年,被提拔为按察使,兼任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担任湖北按察使。乾隆四十年,朱珪改授侍讲学士,在上书房教太子永琰读书,后历任福建省学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安徽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等职。爱新觉罗·颙琰亲政后,朱珪被封为太子少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朱珪因病去世,享年76岁。嘉庆帝晋赠太傅,赐谥“文正”,并允许其入祀贤良祠。
朱珪曾充任《四库全书》总阅、实录馆总裁、国史馆正总裁、会典馆正总裁,并总修成《清高宗实录》。他取士务以经策较四书文,锐意选拔朴学才士。于经术无所不通,为学主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有《知不足斋诗文集》传世。朱珪一生清廉正直,爱新觉罗·弘历很赏识朱珪,曾将朱珪与翁方纲、纪昀做过比较,说:“纪、翁等,文士耳。朱珪不惟文好,品亦托忒克·端方。” 爱新觉罗·颙琰亲手为朱珪书写挽联:“半生唯独宿,一世不言钱”,以此来表彰他的功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珪出生于1731年,祖籍浙江萧山。他的父亲朱文炳 年轻时跟随在京城为官的长辈,落户在顺天大兴区,成为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的生员,朱珪也跟着父亲入了顺天大兴县的户籍(今属北京)。朱珪曾经拜大学士朱轼为师,在朱轼的教导下,朱珪学习勤奋,“年仅八岁就能拿起纸笔写文章,文章风格古朴奇崛”,在少年时期,他就和兄长朱筠一起在京城颇有名气。朱珪十八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他才学出众,得到爱新觉罗·弘历的赏识,乾隆曾称赞他“不惟文好,品亦托忒克·端方”。
官场生涯
乾隆时期
乾隆十七年(1752年),朱珪入翰林院。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朱珪由翰林院编修升为侍讲。次年(1759年),朱珪受朝廷委派主持河南省乡试。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朱珪暂代福建粮驿道一职,后被提拔为按察使。他审理案件公平宽仁,后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守孝。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朱珪补任湖北按察使。当时朝廷正在对缅甸用兵,朱珪因安排驿务周到谨慎,受到了褒奖。之后,他曾调任山西省,就地升任布政使,并暂代巡抚之职。在这期间,朱珪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减免兵粮、停止采购已腐烂的粮食、赦免私自开垦土地的罪行,让兵民认领耕种并缴纳田租,增加官兵的公费等,这些举措方便了百姓、革除了弊端,却遭到同僚的妒忌,进而被弹劾。
乾隆四十年(1775年),朱珪奉召进京朝见皇帝,之后改任侍讲学士,入值上书房,教导仁宗读书学习。朱珪曾向赵祯献上“五箴”,分别是养心、敬身、劝业、虚己、致诚。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朱珪主持福建省乡试。第二年,他出任福建学政。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朱珪被提拔为礼部侍郎,主持江南乡试,后又出任浙江省学政。回到朝廷后,调任兵部任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朱珪主持会试,之后外调担任安徽巡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朱珪调任广东省,不久后被任命为两广总督,还被授予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兼巡抚等职。
嘉庆时期
嘉庆元年(1796年),朱珪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兼任巡抚。第二年,先后被授予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调任安徽巡抚。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驾崩,仁宗立即派人乘驿马召回朱珪。嘉庆帝命他入值南书房,掌管户部三库,加封太子少保。不久后,朱珪担任上书房总师傅,调任户部尚书。他整治漕运政务,严禁额外征收,命令下属部门凡是遇到近乎增加赋税的事情,都要进行商议并驳回。他先后驳斥了增加长芦盐价、广东省沙地增加赋税、仓场提前收纳钱粮等提议。爱新觉罗·颙琰五年(1800年),朱珪兼任吏部尚书。因其举措触碰到了同僚的私利,被借故弹劾攻击,解除了掌管三库的职务,还被降职留任。嘉庆七年(1802年),朱珪担任协办大学士,恢复太子少保衔。不久后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晋升为太子少傅。嘉庆九年(1804年),皇帝御赐“天禄储才”墨宝。嘉庆十年(1805年),朱珪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主管工部。
晚年逝世
嘉庆十一年(1806年),朱珪因病去世,享年76岁。作为皇帝的老师,他一生清廉正直。爱新觉罗·颙琰在得知朱珪的死讯后,非常难过,亲手书写挽联:“半生唯独宿,一世不言钱”,以此来表彰他的功德。
社会关系
家族成员
恩师门生
主要著作
朱珪留有《知足斋集》32卷、《知足斋诗集》20卷,由其门生阮元辑成,嘉庆亲自为此题诗四首以资褒奖。
朱珪著作最完整的版本是《知足斋诗文集》,内收他自1750年至1803年的诗作二十卷;1803年之后所作诗词四卷,各种杂记随笔六卷;进呈皇帝御览的《进呈文稿》二卷,以及其长子所撰年谱一部。
人物轶事
勤政爱民
朱珪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在任职山西省巡抚期间,发现在农牧交错地带常发生将牧地开垦为耕地之事,朱珪因势利导,免除了相关人等的私垦牧地之罪,将开垦土地三千余顷拨给附近兵民耕种纳租,岁入六千余两,既利于民又为地方增加了收入。在任户部尚书期间,取消了安徽、江苏省等地的加赋。有一次,广东省官员上疏,请求把农民围海造田得到的新增土地按照中等及上等农田标准征税。朱珪认为,新垦土地地处海边,因为潮涨潮落的缘故,数量本就难以精确统计,朝廷考虑到农民围海造田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决定按照下等农田征税标准的一半收税。如果将征税标准提高,无疑会挫伤农民开垦土地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已经开垦的土地荒芜。这种做法对朝廷对农民都没有好处。后来,朝廷就按朱珪的建议,取消了广东官员加赋的请求,从而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朱珪任两广总督时,为修固出海讨伐海盗的船只,将自己省下来的五千两私银捐出去,后来又捐出一万五千两养廉银。这是他为官多年的积蓄,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可以倾囊而出。朱珪是个热心肠的人,他经常资助他人,特别是有才华的寒士。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他出资为故乡萧山黄家河村购置了一百亩“圭田”(古代卿大夫祭田),用以救济贫困者、帮助家计困难的士子读书。
廉洁奉公
1763年,朱珪调任福建省按察使,与洋商往来打交道,从来都是严格依规办事。当时,福建一带洋商贿赂官府谋私的事件频发,朝廷震怒,乾隆下令遍查历年在闽省督、抚、道、府任职官员之政绩以告,只有朱珪一人没有接受洋商一文贿赂,秉公办事。
在山西省布政使任上,朱珪曾奉诏入京,竟连二百两银路费都拿不出来,只得向阳曲县县令吴重光借钱,并郑重其事地出具了借条。吴县令不好意思收,朱珪严肃地说:“你不收借条,难道是要向我行贿吗?”吴县令只好取走借条,朱珪这才收下银子。不久,朱珪从京城托人捎了二百两银子给吴县令,并索借条而去。在安徽任巡抚期间,有一个炎炎夏日,一位下属拜访他,送了一个西瓜给他,朱珪收下瓜后,按市价付钱,以免下属再送。
1796年7月至9月期间,朱珪接替长麟担任两广总督。当时,英帝国主义觊觎中国,妄图将中国占为己有。他们每年向中国运送1000箱罂粟,残害中国人民,还企图武装入侵中国近海领域。朱珪到任后,积极应对,督军坚守,抓捕了众多企图登陆窜犯的英军。鉴于当时战船强度不佳,无法出海抗击英军,朱珪将自己平日里节省下来的5000两银子捐出,用于建造战船。然而,战船尚未完工,和珅便向太上皇乾隆诬告朱珪出海督师不力。乾隆听信和珅之言,将朱珪从两广总督的职位上撤下,连降数级,调任为安徽巡抚。即便如此,朱珪在离任前,又向广东官库捐出15000两银子,用于制造兵船以打击入侵的夷寇,并表示抵御外敌之事至关重要,不应吝惜金钱。爱新觉罗·颙琰听闻此事后深受触动,赞誉朱珪是“文臣不爱钱”的典范。
仕途遇阻
嘉庆元年(1796),爱新觉罗·弘历举行禅位大典,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但是,乾隆并没有放弃权力,规定凡遇军国大事、用人行政之大端都要亲自过问,和珅也就仍然得以专权。但形势毕竟有了变化,和珅当然也有所担心,害怕嘉庆日后会处治他,于是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首先,他极力限制嘉庆培植、任用自己的人。嘉庆即位后,他的老师时任广东巡抚的朱珪进颂册,本来很正常,和珅却在乾隆面前告了朱珪一状,大加指摘,乾隆未予理睬。不久,乾隆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和珅感到这是对自己的极大威胁。当爱新觉罗·颙琰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时,和珅便迫不及待地拿着尚未写完的诗稿,向乾隆告嘉庆的状,诬称“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这一次,乾隆生气了,问身旁的军机大臣董诰:“这在法律上属于什么行为?”幸亏董诰跪谏:“圣主无过言”,乾隆才作罢。但是,朱珪内召升用一事终于寝命未发,而且和珅随即又找了个借口鼓动乾隆把已任两广总督的朱珪降调为安徽巡抚。后来,朱珪先后升授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本应回京供职,但和珅始终不简放新任安徽巡抚,使朱珪只得继续署任,不能交卸。
俭朴大义
朱珪日常生活十分节俭朴素,“虽官宰相,刻苦如寒士”,冬天总是穿着一件旧棉袍,每天上朝时,人们远远看见穿旧棉袍的就知道是他。有一年,朱珪到好友工部尚书裘日修家拜年,恰遇大雪,天气很冷。裘日修看朱珪只穿着一件旧棉袍,表示没想到朱珪的日子过得这么清苦,连一件皮袄都没有,应该将这件旧棉袍换换了。裘日修拿来一件裘皮大衣送给他。朱珪急忙答谢,表示自己不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他一生坚守的节操。裘皮大衣只是外观华丽,还不一定比得上身上这件旧棉袍暖和。他告诉裘日修,今天早上出门拜年,不知他是否留意到,大雪天里路边还有许多衣衫单薄破旧的人需要救济。裘日修深为感动,急忙道歉,并马上叫来仆人,把这件裘皮大衣拿到当铺当掉,用当来的钱买了十几件新棉衣,送给路边的贫民。爱新觉罗·颙琰十年(1805年),有朋友到朱珪府上贺岁,问他当年年货办得怎么样,朱珪笑着举起钱包,说钱包空空如也,连压岁钱都拿不出一文,何谈年货。
嘉庆十一年(1806年)冬天,朱珪去世,嘉庆得知后放声痛哭,并亲自去朱家祭奠,谁知家门太窄,御轿根本抬不进去。史书记载,嘉庆见其家“门庭卑隘,清寒之况,不异儒素”。在他的卧室中,床上盖的是旧棉被,除此之外,只有几筐书籍而已,其寒酸的情况与穷秀才相差无几,谁能相信这是当朝大学士的卧室呢。爱新觉罗·颙琰在痛悼之余,写下挽诗一首,其中有“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言钱”之句,这是对朱珪最恰当的评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清史稿》:君子小人消长之机,国运系焉。王杰、董诰、朱珪皆高宗拔擢信任之臣,和珅一再间沮,卒不屈挠。一旦共、驩伏法,众正盈朝,摅其忠诚,启沃新主,殄寇息民,苞桑永固。天留数人,弼成赵祯初政之盛,可谓大臣矣。
《清朝野史大观》:崖岸高峻,清绝一尘,虽官宰相,刻苦如寒士,魄遗无及门者。
历代评价
爱新觉罗·弘历:纪、翁等,文士耳。朱珪不惟文好,品亦托忒克·端方。
爱新觉罗·颙琰: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言钱。
嘉庆皇帝:珪自为师傅,凡所陈说,无非唐、虞、三代之言,稍涉时趋者不出诸口,启沃至多。揆诸谥法,足当“正”字而无愧,特谥文正。又见其门庭卑隘,清寒之况,不减儒素。
后世纪念
朱珪去世的时候,嘉庆皇帝亲自前往吊唁。1816年,嘉庆皇帝还曾亲自前往位于西山的朱珪墓地进行祭祀。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朱珪:一世不言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2024-04-07
朱珪和嘉庆皇帝的师生情.文摘报.2024-04-07
朱珪.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4-04-07
萧山文化名人录⑧: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萧山发布—杭州市萧山区宣传部官方澎湃号.2024-04-07
萧山文化名人录⑧: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澎湃新闻.2025-02-14
清官史话丨朱筠:耿介疾恶的竹君先生.浙江省纪委监委.2025-02-14
阮元.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12
黎向群:不为人知的两广总督朱珪及其书法扇面.南方网教育频道.2025-02-14
廉政故事:嘉庆帝为何能在半月内铲除巨贪和珅.河套学院.2025-02-14
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朱珪:一世不言钱.鸡西市纪委监委.2025-02-14
梦断紫禁城.时光网.2025-02-14
天命.猫眼电影.20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