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图志
《西域图志》清代官修地方志之一。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五十二卷。
背景简介
Xiyu Tuzhi
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天山南北尽入版图。次年二月,爱新觉罗·弘历弘历下令编《西域图志》,以大学士刘统勋主办其事,派都御史何国宗等率西洋人分别由西、北两路深入吐鲁番市、焉耆、开都河等地及天山以北进行测绘学。资料工作在二十六年结束后,令交军机处方略馆进行编纂,于二十七年十一月完稿四十二年,李治下令增纂《西域图志》,历时四年,于四十七年五月告成。
高宗亲自审定,即今本《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首四卷为天章,汇录有关论述西域全局的御制诗文;自此以下四十八卷,分为图考列表、度、疆域山水、官制、兵防、屯政、贡赋、钱法、学校、封爵、风俗、音乐、服物、土产、藩属、杂录十九门。自疆域、山、水至藩属,计有总图、分图二十一幅,历代西域图十二幅。由于收集了所有正史、有关书籍和清代西域军营奏章、地方大吏的文告等资料,并且进行了实地测量和调查,故《西域图志》内容周详,文章质实,是研究中国汉代至清代前期(乾隆)新疆地区的一部很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内容介绍
《西域图志》,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共52卷。内容涵盖新疆的疆域、山川、河流、兵防、屯政、贡赋、钱法、学校、封爵、风俗、音乐、服物、土产、藩属、杂录等19门。作为清代新疆的第一部官修省志,《西域图志》是在清初康、雍、乾时期不断用兵西北,终于取得根本性胜利,从而实现国家大一统的历史背景下纂修的。编撰目的主要有三:一是方便统治者对新疆进一步了解和治理,以巩固边防;二是弥补新疆缺少志乘之遗憾;三是彰显爱新觉罗·弘历伟业,突出其历史功绩。
《西域图志》的编纂,汇集了当时国家最强的团队,在其开列诸臣名单中,有富察·傅恒、来保、舒穆禄·舒赫德、阿桂、刘统勋、乌雅·兆惠、阿里衮、刘纶、英廉、于敏中、福康安、刘墉、钱汝成等13人担任总裁,纂修官为褚延璋、何国宗、邱庭等3人。他们中有满腹经纶的大学士、才华出众的朝廷大员,也有久经沙场、身历边疆的朝廷战将,他们对边疆形势颇为熟悉,为《西域图志》的纂修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图志》自乾隆成书后,出于各种需要,官方与私家翻刻不衰,出现了诸多版本流传至今。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普查统计,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初刻本、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武英殿增补本、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聚珍本、光绪十九年(1893年)杭州便益书局石印本、光绪年间铅印大字本、民国年间铅印本等不同版本,如今分藏在全国不同省区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
《西域图志》对后人了解清乾隆时期的新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清代早期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等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