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指的是拓跋焘拓跋焘(424-450年在位)、宇文邕(561-577年在位)、李炎(841一846年在位)在位期间大规模灭佛的历史事件的总称,因这些在帝王的庙号或谥号都带有个武字,因而得名。佛教界称之为“三武法难”,与五代十国时期柴荣在位时期的灭佛行动,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或“三武一宗法难”。

东汉末年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恰逢佛教传入,为百姓带来了精神寄托,因此广泛传播开来。根据佛教的教义,信徒不从事生产劳动,依赖信众供养以维持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寺庙中,不参与实际生产,导致经济增长缓慢。面对此等情况,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拆毁寺庙、没收其财产、焚烧佛像经书,强制僧尼还俗,甚至诛杀僧人等行动。在中国历史上,拓跋焘宇文邕李炎开展的灭佛运动影响最为深远。

学者杨思远、仇静莉认为:三武灭佛沉重打击佛教的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减轻国家经济负担,为历代统治者制定宗教政策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事件背景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教在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下迅速发展。统治者的赏赐以及信徒的无偿施舍加速了寺庙经济的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家僧尼和居家信众也逐渐增多。尽管统治者多次颁布限制僧人数量的法令,但并未能收到实际效果。

除了依靠土地收入,寺庙周围形成的商业活动中心,也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和商贸的地方。尤其在宗教节日和集市日,很多商贩和购物者会聚集在寺庙周围。为方便这些人们,寺庙设置了“邸舍”,“邸店”或“铺店”,用于休憩和商品销售,通过收取租金和买卖获取利益。此外,寺庙内部还经营一些工业作坊,用于粮食加工等。由于资源丰富,寺庙可以通过向社会各阶层提供金钱、衣物、饮食等方面的借贷服务,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

此外,僧人还享有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僧人被免除兵役义务,不需要服兵役,让他们能够更专心地从事信仰和修行;还享有免税的待遇,不需要缴纳一些税费和做出其他贡献,寺院和僧人在经济上更加得以保障。

僧人干政

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部分僧尼及其信众出现滥用权势,交结权贵,干预国家政务的行为。他们通过与政府官员勾结,获得更多特权和豁免权,甚至有些僧侣成为了国家重要官职的担任者。大量土地、财富和特权的积累引起了社会上层的不满和对佛教势力的警惕,佛教逐渐被视为对统治稳定的威胁。统治者开始采取一系列的限制措施,试图收回佛教寺庙所拥有的财产和权力。

事件进程

北魏太武帝

道教兴起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早期对佛教并无恶感,常与高僧大德交流,也曾参加过浴佛节的庆祝活动。汉族名臣崔浩深得太武帝重用,崔浩在结交北方道教领袖寇谦之后对道教产生了了浓厚兴趣,太武帝受其影响逐渐信奉道教,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矛盾加剧

拓跋焘即位后,北破柔然,西败赫连昌,力图统一北方。当北魏大军到达崇佛的北凉时,北凉统治者迫使僧侣拿起兵器为北凉守城,城陷之后,众多僧侣被俘虏。太武帝愤怒下令杀掉他们,经道士寇谦之说情,太武帝才免除死罪,罚为劳役,同时颁布诏书:凡50岁以下的和尚都要还俗,服徭役,纳税赋。拓跋焘限佛措施的实行,使朝廷与沙门之间的冲突日渐激化。不久,平城破获一起未遂的宫廷政变案。后经调查,高僧玄高、惠崇竟是此次案件中的要犯,太武帝便下令处决他们。

灭佛行动

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 正月,拓跋焘又颁发诏令,称“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规定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凡私养沙门、师巫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至官府,逾期不交出,师巫、沙门处死,私养沙门的主人门诛。

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盖吴陕西省发动起义,第二年初,拓跋焘御驾亲征,兵至长安(今西安市)。在长安的一家大寺里,拓跋焘发现私藏的兵器,怀疑寺内僧人与盖吴联通谋反,大怒,下令将全寺僧人一并杀死,同行的兵士负责抄没财产,查封佛寺。查抄寺中财产时,缴获大量财物、酿酒用品,还发现了僧人与女子淫乱的密室。太武帝大为震怒,在宰相崔浩的建议下,下诏全国灭佛,焚烧佛经、毁坏佛像、诛杀僧尼。此番巨变,寺庙、经书大多被毁,但因太子拓跋晃崇佛,太武帝的命令没有及时贯彻,众多僧尼保住性命,

政府此后也加强对宗教、特别是对佛教的管理,如任命僧官;实行僧衹户,僧衹粟等经济制度;设置管理机构监福曹,昭玄寺。北方佛教的发展变得有序,有了一定经济保障,管理方式从寺院自行管理转变为政府进行管理。这样更有利于统治者借助佛教维护封建统治,防止损害、威胁政权。

灭佛行动一直持续到正平二年(452年)拓跋焘被宦官宗爱害死。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濬拓跋浚即位后,佛教恢复在北魏境内的传法活动,佛教很快重新繁荣。著名的云冈、龙门石窟,也大规模开凿。

北周武帝

起始缘由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化为北齐和北周,南北对峙成三足鼎立之势。当时北周国中有僧侣数百万,寺院万余所,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众多人口,且僧侣免服徭役,寺产免税,严重影响政府的兵源和财源。

元嵩佯狂

北周武帝宇文执政时期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家在四川省,本来也是和尚。他的老师告诉他:“佯狂可以得名。”他就在当地开展“佯狂”活动。天和二年(567年)十月,卫元嵩上书宇文邕,表示自己崇道抑佛,不当和尚。他的上书中说:应该用建塔的热情,来建筑城池,把皇帝看成“如来”(佛)。唐虞没有寺庙,国家太平;齐梁寺庙很多,却很快亡国。他说这些话,虽也有些“佯狂”,却打动了北周武帝的心。

三教驳辩

北周武帝见佛教势大,决心“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卫元崇上书之后,北周武帝为筹划废佛,先后七次组织儒、佛、道三教的辩论会,试图通过辩论,让道教驳倒佛教,趁势废之。但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佛教的极力抗争。

决心灭佛

宇文邕于建德三年(574年),将佛、道二教一并禁止,焚毁经书佛像,但并未发生流血事件,只强令僧尼道士还俗,将寺观塔庙赐给王公,寺产没收,释放寺院奴婢。佛道两派的争斗双方都受到了损失,佛教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 三年后北周武帝灭掉北齐,统一北方,并将灭佛政策推行到北齐境内。僧人慧远搬出地狱和冥报吓唬宇文邕:“皇帝今恃王力,破坏三宝(指佛、法、僧),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分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宇文邕则十分坚决地表示:“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最后,他也未曾杀死和自己争辩的僧人。

北周武帝灭佛,使“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以增加国家的兵役来源和财赋收入。

唐武宗

佛教势大

佛教在受到拓跋焘宇文邕的两次打击后,并没有在中国消亡。李世民唐僧天竺取经,李纯时迎取佛骨,都使得佛教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李豫、肃宗时期,宫内道场养有数百个和尚。

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登基。此时,全国寺院、僧尼、寺院奴隶数量飙升,佛教势力愈发强盛。这些寺院通过将经营的数十万亩良田租赁给农民耕种以收取地租,以此发展寺院内部的经济。寺庙经济在这样的模式下得以迅速膨胀,出现了“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的情况。

众多沙门僧人在朝堂之中担任官职,位高者可至国公、司空,掌握实权的佛教徒甚至能够参与军事决策。此外,还有一些背后有权势支持的僧人嚣张跋扈,这些僧侣队伍形成的政治势力逐渐冲击正常的国家政治秩序。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为逃脱缴税和徭役而遁入佛寺,国家兵源日益紧张,税收随之减少也使得财政吃紧。

疏佛亲道

会昌元年(841年)六月,武宗将衡山道士刘玄靖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令其与道士赵归真一同在宫中修习法篆,并将谏言的官员贬,可见武宗欧阳铎。会昌二年十月,武宗下敕令:天下僧尼凡有特长技艺、劣迹前科者,皆被勒令还俗。凡有钱物粮谷、田地、庄园者,其资产被官府籍没。如果僧尼心痛其财产、情愿还俗,则不籍没,但得成编户齐民,依制纳两税服徭役。这是朝廷从疏佛到限佛的转变,同时显露出反佛的经济动因,僧俗间的物质利益矛盾。武宗的禁佛与崇道同步,道士们的反佛意见对武宗影响很大。

灭佛措施

会昌四年(842年)三月,又敕令:禁止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王寺、凤翔府法门寺等地设置佛指节的供奉和巡礼,并且规定了送供人和僧尼接受供品的处罚,因此无人前来送供。武宗在经济上加紧反佛,禁止佛寺布施,也禁止佛寺接受捐赠。

在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李炎下诏裁减全国佛寺,并废除寺庙中的铜像、钟等。诏书指出:“憎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拟宫居。晋、宋、齐、梁,物力凋瘠,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表示灭佛的目的是“惩千古之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

他还委托盐铁使铸造钱币,将铁像委托本州铸造成农器具,金、银等像被销毁后上交户部。之后,武宗还特别强调,不仅革废佛教,还要废除其他教门,并勒令他们的信徒还俗。八月,武宗又颁布抑佛令,全国各地出现拆毁寺庙、驱赶僧人的景象。根据户部统计,此次共拆毁寺庙4600多所,还俗僧尼超过26万人;拆除僧尼住房4万多间;收回良田数千万亩;没收奴婢15万多人。由于事件在会昌年间发生,也被称为“会昌法难”。

此次运动中,大量僧尼占用的农地被没收,众多僧人转为税户,所废的寺庵进行再利用,使社会渡过钱荒危机,缓解中央财政困难。

事件影响

政治

拓跋焘的灭佛行动维护并提高世俗政权、专制皇权。北周废佛时那些寺观以及僧侣占用的土地、耕地被没收,增加大量缴税赋服徭役的人数,分摊封建义务,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李炎时期的灭佛运动相对进程缓慢、行动温和。期间政府没收大量被僧尼占用的农地,众多的僧人和尼姑转为税户。废除的佛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利用,以应对当时的财政困难。这些措施缓解了钱荒危机,帮助中央财政度过困难时期。

思想

北朝时期的反佛浪潮高涨,封建国家通过“二武灭佛”之类的行动试图强硬遏制寺庙力量恶性膨胀,劳动人民公开举起反佛旗帜,发动起义,焚烧寺院经像,斩戮僧尼,用暴力洗涤佛教势力。思想领域中日渐发展的反佛斗争使得一批儒家知识分子从治道、观念、无神论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佛教进行猛烈的抨击,一股思想领域中的反佛洪流就此形成。

佛教

灭佛事件导致部分僧人逃入南方,南北佛教由此开始更多地进行交互沟通。佛教开始向简易化、世俗化发展,日益深入偏远地区。僧人为谋生存、求发展,努力传教使得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多方位传播,中国佛教的简易性、调和性和融摄性由此加快形成。唐武宗灭佛后,除开经书典籍本就不多,修行也较为简易的禅宗、净土宗,其他各宗都逐渐衰落。佛教文化艺术在灭佛行动中遭受巨大损失,在此影响下虔诚的佛教徒竭力保存佛教文化,如全国各地大量的石窟艺术的创造、乐山大佛、摩崖石刻的开凿、房山石经的雕刻、大藏经的雕板流通等。

相关争议

关于北魏太武帝灭佛的原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的观点认为佛教与道教之间的竞争和崔浩寇谦之等人批判佛教都对灭佛产生了影响。郭朋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则认为,灭佛事件的原因包括佛道斗争的激化以及地主阶级内部普通地主与僧侣地主的矛盾冲突。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认为,北魏朝廷不了解佛教,又受到佛道相争的影响,灭佛事件随之发生。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则更详细地阐述灭佛事件的原因,包括争夺以人口劳力、佛道之争、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反魏、儒佛之争等方面。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认为,根本原因是拓跋姓贵族守旧势力与拓跋焘崔浩推行的封建士族制度儒家政治之间的斗争。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第五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指出佛教徒借助鬼神之说扩大自身影响对皇权造成威胁,强调统治集团与佛教的经济特权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赵占清《从“三武灭佛”看道教排佛》:在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争斗。道教从纲常伦理、夷夏之辨、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借助帝王来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是“三武灭佛”的诱因,非根本原因。“三武灭佛”不是宗教信仰纷争的结果,其实是专制统治与佛教势力之间矛盾激化所致:势力强大的佛教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等宝贵社会资源,危及到封建统治。

几位学者的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导致灭佛事件发生的一些因素,有一定的道理。而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的原因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多个层面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历史评价

学者张箭:拓跋焘的灭佛开了镇压佛教、消灭佛教的先例,实际上也就是开了镇压宗教、消灭宗教的先例,维护并提高世俗政权、专制皇权。宇文邕的各项改革,特别是废佛,大大增强北周的国力,使北周得以由弱转强,由小变大,进而灭掉北齐,重新统一北方。北周武帝废佛还有助于中国避免成为拥有国教,全民信教,政教合一,神权专制的国度,避免因此会出现的种种弊端,使佛教或其他宗教从此丧失那种可能,这是北周废佛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之一。武宗禁佛是世界性宗教佛教由兴盛到衰落的转折点,当时唐代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佛教发展和传播的最大中心,佛教神学理论在中国己发展到更为完善、系统的程度。朝、日、越等国的佛教均主要从中国传入,均受中国佛教的影响。

历史遗迹

麦积山石窟位于今天水市麦积区,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开凿年代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麦积山石窟在拓跋焘始于长安的灭佛之举中,开窟造像活动受到影响并进入萧条阶段。

在北周武帝灭佛期间,麦积山石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转入低潮。但因受北周武帝灭佛的干扰较小,麦积山石窟艺术发展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

李炎会昌法难时,因隋朝几乎将能利用的崖面或占用或破坏,唐时已没有多少可供利用的崖面,加之吐蕃的入侵,秦州长期被占据,麦积山已是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寺,未曾受到影响。直到李忱继任,沉寂多年的麦积山石窟开始复苏,重修寺院时,栈道和洞窟的修复也同时期开始。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 (2013).豆瓣电影.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