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
白寿彝,男,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回族。1909年2月19日出生于开封市,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民族理论工作者。
白寿彝5岁即读私塾,12岁考入外国教会在开封办的圣安德烈中学。1925年,白寿彝考取上海文治大学,次年转学河南中州大学。1929年,白寿彝在燕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攻读中国哲学史专业。1938年至1949年,白寿彝先后任教于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学校。1949年7月,白寿彝教授从南京中央大学到北京出席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议,并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白寿彝教授登上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1953年,白寿彝教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7年,白寿彝教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64年,白寿彝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之后又连续担任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1971年,白寿彝开始二十四史点校工作。1980年,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出版。1989年,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出版。并于1999年将《中国通史》22卷全部出版。2000年3月21日,白寿彝在北京逝世。
白寿彝主要专著有《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中国回教小史》《回教先正事略》《中国通史纲要》《穆民文选》《回回民族的新生》《回族人物志》《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教本》《史学概论》《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学步集》和《史学新论》《中国通史》等。同时,白寿彝在民族史方面,提出回族是中国境内形成的民族,在中国通史方面,他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疆域问题、土地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阶级关系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述。在中国历史学史方面,其首先提出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任务是要阐明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和民族特点、研究范围和内容应包括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语文学、历史编纂学,历史的两重性和历史认识的辩证发展等。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09年2月19日,白寿彝出生于开封市的一个穆斯林背景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白吉甫在开封和郑州市经营电灯公司、饭庄、剧场等业务,母亲也备受敬重。白寿彝5岁便开始读私塾,并在幼年时期阅读了大量介绍科学文化的书籍。12岁时,他考入了外国教会在开封创办的圣安德烈中学。
大学经历
1925年,日本资本家枪杀纱厂工人顾正红,引发上海市民众强烈愤慨。随后,5月30日英国军警镇压游行群众,造成“五卅惨案”。白寿彝受此事刺激,与友人发起河南回民沪案后援会声援上海,并因不满外国人办学而转至上海文治大学学习。并于次年转学河南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文科二年级读书,受到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时任中州大学文科主任)的直接教诲,获益非浅。1927年,重返上海文治大学。1928年,白寿彝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一文。当时,整理国故和全盘西化的争论很活跃。他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中西并取,用其所长。这篇学术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白寿彝从事学术研究的开始。1929年,白寿彝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燕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录取,攻读中国哲学史专业。同年,白寿彝出版《开封歌谣集》,写有《中国古代的龙凤龟麟崇拜》《关于处女的迷信》《五行家底歌谣观》《殷周的传说、记录和氏族神》《民俗学和历史学》等论文,并在开封创办《晨星》半月刊,后迁北京改月刊。。此后三年,白寿彝在黄子通先生的指导下研究两宋哲学,并发表了多篇关于朱熹的论文。之后,他又编纂了《朱熹辨伪书语》一书。白寿彝关于朱熹的论著,已发表的有《从政及讲学中的朱熹》、《朱熹对于易学的贡献》、《周易本义考》、《仪礼经传通解考证》和《朱熹的师承》等。此外,他还编纂了《朱子语录诸家汇编》148卷,并发表了该书的《序目》,并且还凭借《朱熹哲学思想研究》这篇论文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1930年初,白寿彝赴云南省调查,写了《滇南丛话》,记载了一批重要回族民间传说故事和民俗资料。1932年,白寿彝研究生毕业。
民国时期
1932年,白寿彝被聘为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及禹贡学会编辑。1933年,白寿彝的《朱熹辨伪书语》一书由北京朴社出版。1935年,白寿彝创办《伊斯兰》半月刊,《大河杂志》和《新儿童》半月刊,他在《伊斯兰》半月刊第四期上发表《中国回教史料之辑录》一文,呼吁重视回族史、伊斯兰教史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1936年,他发表《从恒逻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纪录》论文,用严密的研究成果论证在天宝天宝年间中国同阿拉伯帝国的这场战争及其所产生的深远的历史影响。同年,白寿彝编辑的《尚书·禹贡》半月刊“回教与回族专号”上,发表了有关同治年间陕甘宁回民起义的传闻、传说《陕甘动余录》,一直是研究西北回族起义的重要史料。1937年,白寿彝又连续发表《论设立回教文化研究机关之需要》、《回教文化的运动》、《中国交通史》等论文,这些论文的发表,是青年白寿彝对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贡献,初步确立了他在中国回族史学研究方面的地位,同时,他还为《禹贡》半月刊办了两个回教专号,其中的《宋时伊斯兰教徒底香料贸易》一文,有译文多篇。此外,白寿彝还代顾颉刚先生为天津市《大公报》写了星期论文:《回教的文化运动》《中国交通史》。同年,白寿彝参加西北考察团赴绥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考察民族、宗教、水利。考察中的见闻和日本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消息极大地影响着他,使他深切感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华民族存亡的问题极为严峻。他回到内地后,参加了中国四民救国协会,任常务理事。1938年,白寿彝在担任桂林成达师范学校讲师仅一年后就被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竞相聘用。同年,白寿彝在桂林成达师范学校教学,讲治学的材料和方法并主编《月华》。
1939年,白寿彝接受英庚款董事会资助,在云南大学研究云南伊斯兰教史,主持《云南清真铎报》和《益世报》的《边疆》半月刊。同时他开始了云南省回教史资料之比较系统的收集并了对云南重点人物赛典赤·赡思丁、瞻思丁、杜文秀、马德新等的研究。所收资料中,原始资料和传抄资料都颇为丰富,为回族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1940年至1946年,白寿彝相继被聘为昆明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讲授治学的材料和方法、中国上古史、中外交通史中国史学史、春秋战国史和伊斯兰文化等课程。在此期间,白寿彝于1940年在云南大学文史系讲学至1942年,其开设的课程有中国上古史、中外交通史、中国史学史。1942年,白寿彝在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讲学,并开设有春秋战国史和伊斯兰文化等课程,同时出版了《中国回教小史》和《咸同滇变见闻录》,并且《中国回教小史》是其所写公开发表的回教史的第一种本子,字数不多,但反映了中国回教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是一本有开拓性的著作。紧接着,他的长文《中国回教小史》在1943年发表,是“中华民国”时期回族史研究的代表性作品之一。1944年,白寿彝接又回到云南大学讲学,讲历史学名著选读。1945年日本投降后,白寿彝担任文通书局编译所副所长,主持《文讯》月刊的出版工作。在中国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之下不断刊出一些党的地下工作者和进步作家的作品。1946年,他又出版了《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并在昆明五华书院演讲《中国历史体裁的演变》,本书有法文译本,是其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关于史学史方面的意见。
1947年,白寿彝在苏州市协助顾颉刚先生主持文通书局编译所编务。当时,停刊已久的《文讯》月刊已于1946年1月复刊。次年,白寿彝在中央大学讲授中国通史。同年,他编辑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和校点的《天方典礼择要解》出版。之后又在《月华》发表了《纯真篇义证》。1949年7月,白寿彝从南京中央大学到北京出席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议,并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同月,白寿与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同年9月,白寿彝出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白寿彝登上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也是从这个月开始,白寿彝历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古籍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1年,白寿彝出版了《回回民族的新生》,抒写了“回回人民对这个大时代的喜爱”。同年,白寿彝在《光明日报》设立的“历史教学”增刊,发表数篇文章,有《回回民族的形成》《开展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论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介绍范文澜先生关于“中国通史简编”的讲话》《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经验,学习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改造我们的教学》《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的结合》。1952年,白寿彝与郭沫若等一起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担任研究员,同时还创办了《历史教学》半月刊,并参与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同年,为适应调整院校后课程改革的需要,白寿彝组织青年教师成立中国史教学小组,集体编写教材,分头到各系讲课,解决了六个系的历史教学的共同任务,也帮助了本系青年教师的成长。同年,白寿彝还出版了《回民起义》:全书共4册,云其中南和西北各2册。云南省部分是对《咸同滇变见闻录》的充实。西北部分是重新搜辑的。1953年,白寿彝教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4年,白寿彝在《新建设》杂志发表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共同体理论,改进我们的历史研究工作》。同年,还发表了和王毓铨合著的《论秦汉到明末官手工业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次年,白寿彝发表了《明代的矿业的发展》。1957年,其又发表了《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文章。同年,白寿彝教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58年,白寿彝主持编写了《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全面介绍回族历史的著作。1959年,白寿彝发表了《历史教学上的古与今》《刘知几的进步的史学思想》,《论青年教师进修的通与专问题》。1960年,白寿彝发表了《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本文谈了回族史上的四个问题和回族史工作问题。在谈到回族来源时,他认为回族来源有多种不同的国外族源,但形成民族是在中国境内。同年,先生还发表了《马端临的史学思想》。1961年,高教部文科教材会议决定把编写高等学校中国史学史教本的任务交给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由白寿彝和吴泽先生承担。随后白寿彝开始考虑编写中国史学史的计划,并开始编印专门刊物《史学史资料》。《史学史资料》原为内部刊物,后改为《史学史研究》公开发表。同年,其还发表了《关于历史学习的三个问题》《于序事中寓论断》《历史学科基本训练有关的几个问题》《谈史学遗产》。1962年,白寿彝出版了《学步集》。1964年,白寿彝出版了《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还发表了《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其中《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内部印行。1965年,白寿彝发表了《中国穆斯林的学术传统》。本文是先生在巴基斯坦国际历史家学会上的讲演。后来,在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文化讨论会又讲过一次,题为《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贡献》,内容大致相同。
1971年,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怀下,白寿彝开始主持《元史》的点校工作。1972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编写中国通史的任务,但两次尝试均未成功。白寿彝先生坚信中国应有与其悠久历史相匹配的通史著作,将此视为神圣使命,并因之提升了精神境界。1974年他访问巴基斯坦时,因无法展示中国历史新著而感到惭愧。1975年,形势稍好后,他开始实施通史编撰计划,但首次尝试因缺乏特色和新意而放弃。1977年,他转而组织精干力量编撰小型通史,并于1979年出版了《中国通史纲要》。该书成为“文革”后学术界出版的第一本历史著作,深受读者欢迎,并获得了全国首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1979年,白寿彝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倡导了历史课程体系的改革。同年,其还发表了《关于史学工作的几个问题》。1980年,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出版,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日语、法文、德语、西班牙文、朝鲜文、罗马尼亚语等。同年,白寿彝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1981年,白寿彝出版了《史记新论》,同时发表了《谈史学遗产答客问》4篇。同年,他还发表了《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1982年9月,白寿彝应邀回开封市参加母校第七次教学、第十二次科学讨论会及母校诞辰70周年庆祝活动。并于25日校庆纪念日那天向全校师生作了题为《关于目前史学的几个问题》报告,随后其又在历史系史学科学讨论会上作《开创史学工作新局面》报告。1983年,白寿彝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古籍研究所出版了《史学概论》(主编)、《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三部著作,并发表了《说六通》《古籍整理和通史编撰》、《说“成一家之言”》《要发挥历史教育应有的作用》等文章。次年,白寿彝发表了《说成一家之言》和《中国史学史上的两个重大问题》《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1985年,由白寿彝主编的《回族人物志》第1册(元代)出版,紧接着,他又发表了《关于史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章。1986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第1册,被认为对史学史研究有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1987年,由他组织编写的《中国通史纲要续编》出版。本书有英、西班牙、德文译本。其在当年还发表了《在史学史助教进修班上的讲话》。1988年,白寿彝的《回族人物志》第2册(明代)出版。同年,他还发表了《在史学史助教进修班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第三次全国回族简史讨论会(兰州会议)上的讲话》《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在中国民族史学会上的讲话》等。1989年,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出版。并在同年相继发表了《外庐同志的学术成就》《说“为人师表”》、《史学史工作四十年》《多研究点中国历史的特点,多写点让更多人看的文章》。
1990年,白寿彝主编的《回族人物志》第3册(清代)顺利出版。同年,他还发表了《说豪族》、《〈绘画本中国通史〉序》及《关于编写新型回族史的意见》等多篇文章。此外,12卷本《中国通史》中的第2卷《远古时代》也于该年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准备出版。次年,即1991年,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第3卷,《上古时代·先秦时期》(上、下册)均完成并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他的《中国通史》第4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下册)同样交付给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同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面世,该书收录了白寿彝60多年来关于民族、宗教的论述精选。1993年,白寿彝为《光明日报》历史学版创刊40周年纪念撰写了《读点历史有好处》一文并发表。同年,由他主要设计编辑的《文史英华》(共15册)也正式出版。同一年里,还有《回族人物志》第4册(近代)完成发稿,以及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第5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下册)交付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白寿彝的《白寿彝史学论集》(上、下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历经二十年的由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22卷全部出版。《中国通史》是白寿彝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本世纪最大规模的历史学著作之一,也是本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被称为一件宏伟的世纪工程。同年,白寿彝的《中国史学史论集》由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3月21日,白寿彝与世长辞。
个人作品
书籍作品
注:以上仅统计部份,参考资料
期刊论文作品
报纸作品
主要成就
学术贡献
白寿彝同志是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和民族宗教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开创性成果,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民族史方面,他提出回族是中国境内形成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越来越趋向友好、团结;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式,即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地区性的多民族统一、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社会主义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统一意识是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等理论。在中国通史方面,他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疆域问题、土地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阶级关系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述,重要的有:封建等级所有制、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封建国家职能的两重性、中国封建社会分期的依据和标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在中国史学史方面,他首先提出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任务是要阐明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和民族特点、研究范围和内容应包括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语文学、历史编纂学;历史的两重性和历史认识的辩证发展等。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认为史学的主流必须是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等。 白寿彝同志曾创办多种杂志并担任主编。他主编的《历史学史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他撰写论文数百篇,著作几十部,在史学界享有盛誉。主要著作有《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回族人物志》《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等。编有《回民起义》《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朱熹辨伪书语》等著作。他的论文集主要有《学步集》《历史教育与史学遗产》《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白寿彝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中国交通史》是国内至今唯一的有关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历史著作。《中国通史纲要》有英、日、西班牙、法、德、蒙、罗马尼亚等多种外文版本,中文发行量近百万册,获得过全国首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等。白寿彝同志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他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本世纪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也是本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白寿彝同志在全面研究通史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体大思精”的编纂设想,他约请全国五百余名专家学者历经二十余年,终于在1999年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体制完备,反映了最新的中国通史研究成果,具有独到理论创建的一部优秀历史学巨著。这项工作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史学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同时,白寿彝虽然在学术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多,但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还是回族史研究,他亦以回教史专家而最知名。其创办的《伊斯兰》半月刊,为《尚书·禹贡》半月刊主编的回教专号,所发表和出版的《从怛罗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宋时伊斯兰教徒底香料贸易》《中国回教小史》《元代回教人与回教》《中国伊斯兰史纲要》等,都具有开拓性和奠基性,不仅在民族宗教界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赢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教学贡献
白寿彝同志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在高校,特别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几十年里,培养了大批教育和科研人才。他在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期间,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思想,并努力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有的还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示范意义的探索。他还把历史研究与教育结合起来,在理论上阐述了历史教育的重要,为中国历史教育学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白寿彝同志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参政议政,热心主持各方面的社会工作,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特别是他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成员,为民族团结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多次出访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科威特、埃及、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芬兰、日本等国家,为国际和平友好及国际学术交流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社会任职
白寿彝曾担任多种学术和社会职务。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回民文化促进会副主任、新中国政协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宗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历史分会会长、北京史学会会长、第五届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全国第一届政协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四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民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列席代表、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等。
社会关系
后世纪念
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基金会
为了纪念白寿彝对历历史学做出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设立“白寿彝学术研究基金”,成立“白寿彝学术研究基金会”,以此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纪念白寿彝先生诞辰100周年
在白寿彝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北师大主办了纪念大会和学术思想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教育部、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200余名领导、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与会学者回忆了与白先生的交往,并对其学识、品德和工作态度给予高度评价,表示要继承其事业,努力做好史学研究工作。
人物评价
“白寿彝教授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它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白寿彝教授‘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江泽民同志 评)
白寿彝同志具有高尚的学术品德。文革期间,“四人帮”曾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对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进行文化考试。白寿彝同志在考卷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后,拂袖而去。批林批孔时,白寿彝同志顶着政治压力,多次进行演讲或撰写文章,对秦始皇和法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表现出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南京大学史学院 评)
白寿彝在其七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实现了从进步学者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术研究,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民族史研究领域,他创造性地提出许多重要理论和观点,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学习他的治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开创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平)评
“白寿彝从自身学术经历、切身体会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中国民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拓民族史研究的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平)评
“白寿彝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创新。白寿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的主张为我国民族史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平)评
参考资料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逝世.新浪网.2024-10-21
【学术百家】白寿彝:史学史研究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澎湃新闻.2024-10-21
白寿彝教授传.www1.mmzy.org.cn.2024-10-22
白寿彝的史学生涯.豆瓣读书.2024-10-21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历史学家 白寿彝.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10-21
伊斯兰教史专家:白寿彝.凤凰网.2024-10-21
白寿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2024-04-10
伊斯兰教史专家:白寿彝.凤凰网.2024-10-21
白寿彝先生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hprc.cssn.cn.2024-10-21
白寿彝的通史情缘.光明网.2024-10-22
中国通史纲要.豆瓣读书.2024-10-22
史学概论.豆瓣读书.2024-10-22
白寿彝先生事略.history.nju.edu.cn.2024-10-21
人物志 | 时光飞逝,你是岁月流年里的不老男神.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1
“白寿彝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白 寿彝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举行.光明网.2024-10-21
首都各界人士悼别白寿彝教授.光明网.2024-04-10
师资队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