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蜈蚣

蜈蚣

蜈蚣,唇足纲蜈蚣目动物的总称。起源于4亿年前,最早的化石蜈蚣发现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现在蜈蚣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全球已记述3科32属共620余种,中国蜈蚣目动物种类共3科5属30种(亚种)。

蜈蚣分头部和躯干部两部分,一般成熟的个体在10~100mm之间,体型呈带状,背腹扁平。骨板较柔软,角质化程度低,体色多呈桔红色褐色锈红色棕色墨绿色和黑褐色等,幼体颜色通常较成体浅。蜈蚣藏身于温暖、潮湿、阴暗环境下通风条件好、富有腐殖质的石缝、草堆、落叶层之中,被它取食的对象很广泛,多以昆虫和小型动物为主。

蜈蚣三龄性成熟后才能交配产卵,5~9月间多数在夜间交配,有时在清晨交配。7~8月为产卵期。蜈蚣属于较低等的陆生节肢动物它们在繁殖过程中并不直接进行交尾,一般是雄体就地产下精胞,雌体通过生殖区衔起精胞输送进体内贮精囊进行繁殖。

蜈蚣为有毒动物。蜈蚣毒液具有较高毒性,能够引起剧痛、水肿、瘫痪甚至死亡,也可使患者因血管肌肉痉挛低血压和心肌毒性等而出现心肌缺血症状。蜈蚣的主要价值体现在药性上。蜈蚣在中国作为一味动物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主要用在降血压、镇痛、抗肿瘤、抗菌、抗真菌、溶血性贫血等医疗方面上。

演化历史

蜈蚣起源于4亿年前,最早的化石蜈蚣发现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是陆生节肢动物门朝不同方向进化的一支。蜈蚣在中国古代又称勺铁蒺藜、蝍蛆、天龙、吴公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古籍中,就记录有一些大型蜈蚣作为一味动物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目前,蜈蚣虽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但许多类群仅限于局部地区,并且呈现了独特的地理分布格。

分类

蜈蚣全球已记述3科32属共620余种。中国蜈蚣目动物种类共3科5属30种(亚种)。

最早研究多足亚门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将倍足纲和蜈蚣归人昆虫纲。此后, Matthiolus (1569)第一个比较精确地绘制了蜈蚣的形态图, Aldrovandi (1638)将马陆和蜈蚣进行了较准确的区分。卡尔?冯?林奈(C . Linnaeus)在1758年《自然系统》第十版中首先报道了蜈蚣属,并且记述赤蜈蚣一新种。 Leach在1815年建立蜈蚣科 ,包括石螟蚣属(现已归入石螟蚣目),蜈蚣属和盲蜈蚣属3属。 Newport (1845)根据外部呼吸器官的结构和数目,将蜈蚣科分成3个亚科8属。1887年,Haase则根据有足体节和气内的数目也将蜈蚣科分成3亚科。 Pocock在1895年将蜈蚣科提升为蜈蚣目 。现代蜈蚣目的分类学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分类学家主要有英国的Lewis 、俄罗斯的 Shileyko 、美国的Shelley ,巴西的Chagas - Junior等。

对蜈蚣目动物的系统分类,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1930年Attems根据蜈蚣单眼的有无,将蜈蚣目分成蜈蚣科和盲蜈蚣科;1992年Shileyko根据蜈蚣有足体节和气门的数目,将蜈蚣目分成尖盲蜈蚣科、蜈蚣科和暗蜈蚣科;2002年Shelley根据有足体节的数目、眼的有无以及生物地理分布,将该目动物分为蜈蚣科、盲蜈蚣科和尖盲蜈蚣科3科。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类方法,但目前多数学者均采用Shelley的3科分类法对蜈蚣目动物进行分类。

形态特征

蜈蚣的身体分头部和躯干部两部分,一般成熟的个体在10~100mm之间,但蜈蚣属很多种类体型巨大,有的种类可达400mm。体型呈带状,背腹扁平。骨板较柔软,角质化程度低,体色多呈桔红色褐色锈红色棕色墨绿色和黑褐色等,幼体颜色通常较成体浅。

1.头部

头部由6个原体节发育而成;在发育过程中,有的原体节完全退化,有的原体节充分发育并生出原肢,最后愈合成头壳并保留了原肢形成的4对附肢。头部的外面包裹着甲壳质外壳,具有1对触角和3对原肢形成的口器。

1.1头壳

头壳是头部的外骨骼,头壳背面有一近于圆形的头板。头板前缘有一浅短的凹沟,当身体增大要脱去外表皮时,就从这里开始纵裂。在凹沟外侧有1对细长的触角。

1.2口器

头壳的腹面被口器的3对附肢和颚肢遮住,只有将巨大的颚肢和肢状的第2小颚除掉才能看清它的腹面构造。除去某些肢体后的头壳腹面,前半部中央有一大片横向较长的额板。

1.2.1大颚

大颚是口器的主要肢体,也是口器的第1对肢体。其功能是利用其齿板切割和磨碎食物。它的构造相当复杂,可分成柄部和干部两部分。当大颚切割食物时,柄部的肌肉束和干部的关节相互协调动作,使左右大颚的干部在中线上有力的交错在一起,把柔韧的食物切碎。

1.2.2小颚

小鄂分第1小颚和第二小鄂。第1小颚是口器的第2对肢体,全肢短而扁;左右端肢由腹面覆盖着大颚。第1小颚可分基节与端肢两部分。第2小颚它是口器的第3对肢体,保持正常肢体的状态。

1.2.3幕骨内突

也称支板,被埋藏在额板内的深处,与大颚的发育和形成有密切关系。如果已说体外的甲壳质层是外骨骼,而幕骨内突也可以被认为是一块,内骨骼;但从发生方面论证,它却是大颚肢体节的几丁质层内陷而成的,用以支撑强大的大颚进行有力的活动。

2.躯干部

2.1颚肢节

是躯干部的第1个体节。在蜈蚣目中,颚肢的体节十分退化,它的背板几乎完全消失,腹板成为基腹板的一部分,而侧板也变得很小。但是这个体节的附肢却十分发达。

2.2有足体节

除颚肢节和身体末端的肛生殖节外,其他的所有体节被称为有步足体节,即有足体节,每个体节都具有1对步足。有足体节是体节的典型的模式;有1个背板,1个腹板和左右侧板,从四个方面围成扁平的状,但侧板不完全甲壳质化,并且从侧板上伸出左右步足,以及气孔。有足体节的数目远比地蜈蚣目的数目(27节至191节)少得多,只有21个或23个。

2.2.1背板

有足体节的背板,大小略有差别。如蜈蚣属的背板,第2、4、6、9、11、13、15、17和19有足体节的背板较相应前面的背板短些。背板表面具有分散的细微刻点。每一背板可以区别为主背板和细条状的前背板,或称间背板 。它们的界限很不明显,又常常被前一体节的主背板后缘覆盖着而不易觉察。因此,我们看到的背板是主背板。但在盲蜈蚣中,有时前背板可以明显显露。

2.2.2腹板

颚肢体节的腹板己与颚肢的基节愈合成强大的基腹板。第1有足体节的腹板略呈圆形,很小。但是一块模式腹板和背板一样也可以区分为前、后两片,即前腹板和主腹板。有足体节的主腹板很明显,常呈倒置的梯形,亦常具有成对的细纵缝线。在两块腹板之间,前一体节的主腹板的后缘覆盖着后一体节的主腹板的前缘。顺序排列起来。在两块主腹板之间可以观察到,属于后片腹板的前腹板,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小片,外侧宽而内端细,呈三角形。

2.2.3侧板

侧板位于骨化的背板和腹板之间的皮膜上。在皮膜的表面具有复杂的甲壳质小板以及气孔等,并从左右侧板上伸出1对步足。体节侧板上的几丁质小板很复杂,大部分属于步足基节,一部分在气内的外围。它们的大小,在各个体节上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在不同类群和不同种类之间的差异,更有明显的区别。

2.2.4步足

节肢动物门的步足是有力的运动器官。陆生节肢动物均属于单肢类,如蜘蛛,多足亚门和昆虫的步足。一般情况,一只步足共分7节;在唇足类里这7个步足分节的名称为基节、转节、前腿节、股节、胫节、附节和前附节。虽然蜈蚣的步足比地蜈蚣的少得多,但比地蜈蚣的长大且粗壮。

2.2.5基侧板

在最末有足体节的背板和窄长的腹板之间,有一块巨大的甲壳质板,取代了应有的皮质侧板;这块巨大的几丁质板被认为是体节的侧板和这对步足的基节板共同形成的,称做基侧板。基侧板与背板结合紧密,但还保留有一条缝合线,以此表明是两部分。

2.3肛生殖节

最末对步足基部之间的身体未端为生殖区,由前生殖节、生殖节和肛节组成,合称肛生殖节。在胚胎时期这3个体节很显著,但是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肛生殖节与前面有足体节相比,外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很难观察出它们之间的分节现象与正常体节的同源关系。一般情况下,肛生殖节很小,隐藏于最末腹板和基侧板之间而不易观察,但有时也可以明显的暴露出来。

3.内部构造

蜈蚣的内部构造主要有六大系统,分别为:

1.消化系统

蜈蚣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经机械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才能被蜈蚣吸收和利用。

2.呼吸系统

蜈蚣以气管系统进行呼吸。气管是体壁内陷而成的弹性管状构造,壁上具有甲壳质的螺旋丝,可支撑气管以利气体流通。气管有许多分支,分布在体内体壁的细胞与组织之间。

3.循环系统

蜈蚣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但比较发达,管状的心脏在消化管的背方,贯通躯干部,并有围心膜包围,由后向前,进入头动脉通向头部各个器官。除前行的背血管外,还有1对侧动脉包围了消化管并在消化管的腹面汇合成神经上血管,这些血管有分支进入血腔。

4.排泄系统

蜈蚣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它是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的不分支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后肠,经后肠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肛门连同粪便排出体外。

5.神经系统

蜈蚣的神经系统和蚯蚓相似,属链状神经系。包括1个脑神经节,有神经分布到触角和眼,有两条神经连食道下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有神经连大颚、2对小颚和颚足。此后则为2条后行的腹神经索和每节一对神经节,随体节的愈合神经节也愈合,每对神经节又发出神经到每个体节,以调节身体的活动。

6.生殖系统

蜈蚣为雌雄异体。雌雄生殖系统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的背方,是单一的卵巢或精巢,有一条生殖管,即输卵管或输精管,后来分为2条,绕消化管而下,分别开口于雌雄生殖孔。

分布范围

蜈蚣俗称百脚陆,中国南方也称雷公虫,是一类陆生的无脊椎动物。它们是夜行性食肉动物,全世界分布,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种类居多。中国境内热带、亚热带区域主要位于中国南方(主要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华中地区、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区,该区域主要位于东经95°~125°、北纬20°~35°之间,具有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气候温暖等特点。

栖息环境

其常藏身温暖、潮湿、阴暗环境下通风条件好、富有腐殖质的石缝、草堆、落叶层和洞穴内之中,以瓜果、树叶以及昆虫和小型动物为食。蜈蚣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5 ℃~32 ℃,活动时间多为每年4~10月。每年四月初、清明前后出洞觅食,5~6月多为交配期,7~8月为产卵期,10月以后气温降低,便蛰伏冬眠

生活习性

蜈蚣成体生性凶猛,被它取食的对象很广泛,多以昆虫和小型动物为主。蜈蚣白天大多栖息在村落附近的山坡、田野、路旁、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井沿、柴堆以及屋瓦缝隙间,也常隐蔽在厨房墙角边、水缸旁或碗橱内阴暗的角落里。夜间爬出活动。视力很弱,行动和捕食全凭一对细长、行动敏捷、摆动着伸向前方的触角。主要觅食昆虫,如水稻稻金翅夜蛾、蜘蛛、蜚蠊目等。触角一旦碰到捕获物,它便迅猛地扑上去,用身体前部的几只足和带有毒腺的颚爪紧紧地钳住对方。被获者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即刻处于麻痹状态。蜈蚣则选择被获物身体的松软部分,咬破其表皮,食尽其体内的部分,最后只剩下被害者的躯壳。蜈蚣的食量较大,每次食量为其体重的3/5,饥饿时互相残杀。蜈蚣的生活力很强,它不仅食弱肉,还敢向比它大数倍的动物发动进攻。抱卵期,雌蜈蚣如受到意外的覆巢,常把卵粒吃光,以免受到敌害。蜈蚣的体节,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指挥”能力,即使它们被切成几段,也能活动一段时间。蜈蚣对温度很敏感,秋末初冬不再活动,常结伴寻找向阳避风、少土多石的山坡,深度约10厘米左右的地下潜伏。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蜈蚣便逐渐向浅层移动,“清明节”以后才爬到地面活动觅食。少棘蜈蚣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生活,而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生活的为多棘蜈蚣

生长繁殖

蜈蚣5~6月多为交配期,7~8月为产卵期。蜈蚣属于较低等的陆生节肢动物门它们在繁殖过程中并不直接进行交尾,一般是雄体就地产下精胞,雌体通过生殖区衔起精胞,夹在两基侧板之间,保证精胞不会脱落,雌体不断舔动生殖区的精胞,协助将精胞输送进体内贮精囊。

以少棘蜈蚣为例,少棘蜈蚣的产卵期正值夏季,多隐藏在阴暗潮湿的适宜缝隙中产卵,临产前的母体体形显得臃肿,行动迟缓,母体先以头板口器及躯干部前面的步足在土层上做成深约1cm的一个小窝,以备排卵时将头部置于该小窝内。产卵时身体呈弯曲的S形,一对触角悬空的斜撑向前方,第1至17对步足平伏在土层表面上。由于躯干部的弯曲,使后面的尾部反转搭在第7、8体节背板上 同时最末步足高高翘起,这样肛生殖节的生殖孔悬于第7、8背板之上。

排卵时,生殖孔重复发生扩张与收缩,随着卵粒的向外推移,生殖孔内的软膜外翻 卵粒就落在第7、8背板上,一枚卵粒从开始出现在生殖孔口到落在背板上,约为30s生殖孔要经过4至5次的扩张与收缩,两枚卵的间歇时间约为2至3min。整个产卵过程要进行3h左右。一般情况,少棘蜈蚣一次产卵50枚左右,卵粒呈淡黄色,近于圆形,直径约3.5mm表面富有粘性,刚排出的卵粒与落在背板的卵粒相触,即会粘结在一起,由于排出的卵粒不断增多,卵团相继增大,这时母体的最末步足举起更高,最高时可距背板1~1.5cm在排卵间歇期间 高翘的尾部时而下沉 使卵团不致积累过高 并使整个卵团逐渐前移,排卵完毕,触角和最末步足不再悬空而恢复平静状态,再经过20min左右,母体将头抬起,以头部和躯干部的前半部背面迅速向外侧翻转 紧接全身向内侧滚动,迅速将卵团抱入腹下 这种巧妙而迅速的抱卵动作仅在几秒钟内便完成,其抱卵孵化时间通常处于35日至45日这个区间范围内。

少棘蜈蚣的胚胎发育如果以脱离母体进行独立生活来划分界限,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约40d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从受精卵发育到与成体相近的幼体的过程都是在母体的抚育下完成的。独立生活后的少棘蜈蚣的生命周期通常为6至7年,生长到第5年达到性成熟并开始第1次繁殖,在第6年进行第2次繁殖,到了第7年雌体虽能进行第3次产卵,但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往往不能完成孵化,也有的就不进行第3次产卵便进入衰亡期,并在年内死亡,少棘蜈蚣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完成8次脱皮才达到性成熟, 之后每次繁殖还要进行脱皮,一生共计10次脱皮。

毒性

蜈蚣为有毒动物。蜈蚣毒液具有较高毒性,能够引起剧痛、水肿、瘫痪甚至死亡,也可使患者因血管肌肉痉挛低血压和心肌毒性等而出现心肌缺血症状。

蜈蚣毒性主要分为毒液毒性和躯干所含毒性成分毒性,二者存在明显区别。蜈蚣毒液毒性强,属高毒范围,微量毒液即可使动物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蜈蚣毒液的主要成分为蛋白类和非蛋白类组分,具有细胞或神经毒性,能影响多种离子通道功能。

蜈蚣药材毒性蛋白可导致人体出现过敏反应,不同种类蜈蚣药材毒性也存在较大差异。蜈蚣毒液主要存在于头部颚肢,通过“去头足”,能去掉蜈蚣残存毒液对人体危害。

物种对比

主要价值

蜈蚣的主要价值体现在药材上。蜈蚣在我国作为一味动物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的医药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蜈蚣的产地,形态特征并附有图版。现在,少棘蜈蚣作为这味传统中药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刘冠军《临证医方妙用》:蜈蚣,辛温燥烈,走窜性强,行表达里,无所不至,有息风邪,除挛急,横窜隧道之效。适用于口眼歪斜,偏瘫之症。刘典功《中药指征相类鉴别应用》:蜈蚣味辛,有毒,性偏温,力猛性燥,长于走窜通达,息风止痉之力强。攻毒散结,通痹止痛作用亦佳。血虚生风及孕妇忌用。黄和《中药重剂证治录》:蜈蚣,辛温有毒,归肝经,通、散之剂。有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生骨胶囊止痛之功效。味辛能散,性善走窜,长于息风止痉,善开结散部行滞,而能通结缓急止痛。为治诸风惊痛,疮痛肿毒,癞痕积聚之要药。凡一切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瘀结脏腑之风证、瘀证、痛证均可疗之。

现代药理学研究,蜈蚣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毒性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其脂溶性成分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尚含游离氨基酸水解氨基酸、糖类,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消肿,对结核分枝杆菌、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尚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抗体生成而调节免疫功能,有阻止自由基连锁反应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具有中枢抑制,抗惊厥,促进免疫功能,抗炎药,抗衰老,增强心肌收缩力,降血压、镇痛、抗肿瘤、抗菌、抗真菌、溶血性贫血等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