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
李牧(?—前229年),名繓[zuǒ],嬴姓,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字牧,古代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
赵孝成王时期,李牧常年镇守赵国北部边境,虽一度因消极防御而被罢职,但很快起复并大败匈奴,使赵国的北部边境获得长时间的稳定。
赵孝成王时期之后,李牧在战略上的主要任务转移为抵御秦国,并在宜安、肥、番吾等地连续击败秦军,很好地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获封为赵国的武安君。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再次对赵国发动攻势,李牧因秦国的反间计被赵王迁冤杀。
人物生平
抵御匈奴
李牧,本名李繓,字牧,乃是镇戍赵国北方门户的大将,常年驻守在代(在今河北省蔚县)和雁门(在今山西省右玉县)两地,负责防御游牧北方的匈奴。
李牧作为戍边大将军,握有很大的权柄。其一,李牧拥有任命下属官吏的自主权;其二,李牧拥有当地商业税的征收权并能将之充作军费。因此李牧对手下将士给予甚为丰厚的待遇,能够“日击数牛士”。李牧奉行消极防御的守备战略,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求军队严格训练,谨慎使用烽火,充分发挥侦察的作用,匈奴进犯时固守堡垒,不准主动迎战。
李牧的避而不战引得匈奴方面的嘲笑,赵孝成王也认为李牧生性胆怯,不敢与匈奴决战。赵孝成王曾责备李牧调整既定战略,但后者不置可否,遂被恼羞成怒的赵王直接罢免。
令赵孝成王始料未及的是,改换了帅位的赵国北部边军在匈奴来犯时主动出击,却屡败屡战,不仅造成了人员的较大伤亡,还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北部农业生产的稳定。不得已之下,赵孝成王延请李牧重新出山操持北部军务。李牧在一番回绝后走马上任,并恢复了原来的坚守战略。
李牧的依然故我使得匈奴对之掉以轻心。而此时赵军将士久久不得军功,求战意愿非常强烈。李牧见时机成熟,“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者(弓箭手)十万人”加紧备战。李牧派赵军在野外大规模放牧,诱使匈奴前来掠夺,又佯装败退,最终成功吸引匈奴单于大举进攻,与赵军展开大战。李牧运用奇兵和左右包抄的战术赢得大胜,接连攻取襜褴、东胡、林胡等部落,致使“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进赵边城”。
抗击秦军
战国晚期的赵国,除匈奴外还有众多地缘问题。一方面,西方的秦国扩张之势膨胀,与赵国摩擦不断;另一方面,赵国与其东北方的燕国也战事频频。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赵国对燕赵战线开展人事调动,命乐乘取代廉颇的主帅位置。这一决定直接导致赵国武将之间的内讧,乐乘被怒不可遏的廉颇率军逼走,廉颇则出奔魏国。两员大将的离开迫使李牧承担更多责任,赵悼襄王二年(前243年),李牧接手了燕赵战线的主将职位,为赵国攻下了武遂(在今河北省徐水区)、固安县(在今河北省固安县)两地。此外,李牧还以赵国相国的身份出使秦国,接回了在彼处充当人质的赵国太子。
短暂地执掌对燕作战后,李牧投入了赵国西侧的战事,成为秦赵战线的支柱。此时秦国的东拓大业可谓势不可挡,赵悼襄王九年(前236年),秦国大将王翦进攻赵国,一连攻下了九座城池;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国将领桓齮率秦卒再攻赵国,斩杀赵国大将扈辄。扈辄被杀同年,李牧被拜大将军,在宜安(在今河北省藁城市)大败桓齮,逆转了赵国在秦赵战线的败势;次年,李牧击退了秦国在肥(在今河北省城市)的攻势,被赵王封为白起。赵王迁四年(前232年),李牧又化解了秦军对番吾(在今河北省磁县)的攻势,并对南方的韩国、魏国形成军事威慑。
含冤而死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再次兵临赵国,赵国以李牧和司马尚为主将抵御秦国。李牧再次展现其军事才能,连战连捷,还斩杀了旧敌桓齮。王在出师不利后使用了反间计,使赵王迁听信了李牧和司马尚心怀不轨的传言,进而致使李牧被赵王迁处斩。李牧死后第二年,王翦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县(在今赵都),俘虏赵王迁,赵国遂告灭亡。
军事思想
史料中对李牧所历战事的经过往往比较简单,因而其军事思想也较难有完整的再现。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的魏建震研究员分析了相对详细的李牧破匈奴的经过,认为李牧始终对双方局势胸有成竹,甚至自己被罢免也在计划之中,是一位谋略上非常出众的将领。在与匈奴的正面交锋中,李牧善于以奇制胜,指挥艺术不拘一格,是赵国当之无愧的大将之才。《赵国史稿》同样肯定了李牧的战争才华,认为其善于运用对方骄傲和轻敌的弱点展开出其不意的反击,是一位心理战的高手。
相关争议
姓名表字
李牧是这名战国名将在隶书中的习称,《史记》以此作为对他的唯一称谓。但《战国策·秦策》中提到过李牧的真名是“繓”。首都师范大学的刘乐贤研究员利用出土文献,成功考证到了李牧的另一个姓名,即“李微”。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颜世铉更进一步,指出一人两名是当时较为常见的现象,亦即“繓”和“微”都是李牧的名。
死因
据复旦大学的杨宽教授整理,李牧身亡的经过有四个不同的说法。《史记》和《战国策·赵策》的记载是王翦使用反间计,令郭开等赵国奸臣向赵王迁进谗言,赵王迁遂以赵葱、颜聚取代李牧,随后就因李牧拒绝被换下而将之格杀。但《战国策·秦策》还有两个说法,其一是秦王资助纵横家顿弱游说列国,顿弱成功离间赵王和李牧,酿成李牧的杀身之祸;其二是赵王宠臣韩襄王嫉贤妒能,在赵王迁的授意下将李牧逼迫至自杀。此外,《列女传》同样有一则记载,认为李牧的死因是其此前反对赵悼襄王偃封德行有亏的赵悼倡后为皇后,不仅没建言成功,还得罪了赵悼倡后;到了赵王迁时期,李牧在赵悼倡后的命令下被冤杀。由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沈长云领衔编写的《赵国史稿》认为《史记》之说源于汉代冯唐之口述,从当时的历史情境来看未必可靠,相较之下“韩仓逼死李牧”这一说法更为可信。
评价
历史上对于李牧之死的评价十分一致,即“自毁长城”。《史记》中秦朝的子婴和汉代的冯唐在进谏皇帝时都提及了李牧被杀的历史教训,从侧面证明了李牧的才华。《千字文》作者周兴嗣评价道:“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说由此而来。郑观应将李牧与孙武、韩信等人相提并论,称赞其为“经纬文武,谋勇双全”的旷世名将。沈长云等人同样肯定李牧的军事成就,将之代入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进而认为李牧之死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文艺形象
影视形象
文学形象
由明人冯梦龙撰写、清人蔡元放改编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出现了李牧的形象,是为赵国身经百战的大将,被秦国大将王翦使用反间计,经赵国奸臣郭开之手所冤杀。
参考资料
千字文全文.千字文官网.2022-12-17
寻秦记(2001).豆瓣电影.2022-12-17
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2014).豆瓣电影.2022-12-17
秦时丽人明月心(2017).豆瓣电影.2022-12-17
大秦赋(2020).豆瓣电影.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