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英

张英

张英(1638年1月30日—1708年10月30日),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圃翁、倦圃翁,安徽桐城(今桐城市县)人,清代大臣,大学士张廷玉之父,张秉彝第五子。

张英27岁时考中举人并列第十二名,后于康熙帝六年(1667年)考上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不久遭逢父亲病故而回归乡里。康熙十二年(1673年)奉召回京,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后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奉命入值南书房并获赐房第于西安市门内。康熙讨三藩之乱时,张英晨入暮出以侍奉其左右,兢兢业业而深得康熙器重,因此康熙外出巡行之时张英必从,当时的制文书多出于张英之手,后迁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英因葬父特假归里,康熙帝赐其五百两白金和表里缎二十,被召回京师之后相继担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和詹事府,后因编修杨瑄都统佟国纲祭文失辞,张英坐“未详审”之罪被革尚书之职,仍掌翰林院、詹事府。康熙帝三十一年(1692年)张英复官后,相继担任《国史》《大清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后又担任会试主考官,并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被拜为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康熙四十年(1701年),张英以病情加重求罢,诏许致仕,他临行前获康熙赐宴“畅春园”。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两次南巡,都被张英迎驾于江苏省一带并随驾至江宁区(今南京市),获赐御书榜额和千两白金。张英致仕后优游林下并以务农力田、随分知足告诫子孙。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七日(1708年10月30日),张英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文端。雍正帝即位后追念张英侍讲乾清宫的功绩,而赠其太子太傅,后张英于雍正八年(1730年)又入祀贤良祠乾隆即位初加赠太傅。

张英性情温和,不图虚名,而且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康熙帝评价:“张英始终谨慎,有古大臣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明崇祯十年十二月十六日(1638年1月30日),张英出生于安徽桐城市(今安徽省桐城县),其父亲是桐城的贡生张秉彝,张英在家中排行第五,有兄弟六人。18岁时他参加顺治十一年的童子试,期间受到学使者山左蓝公润赏识,而被选为府第四并补为博士弟子员。顺治帝十四年(1657年),张英取得生资格并享受廪膳补贴,之后身体因患病孱弱,经过其妻子调养治疗,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才彻底痊愈。

为官生涯

康熙二年(1663年),27岁的张英考中举人并列第十二名,次年应会试但未能入第,四年后张英在丁未年会试中排列二甲第四名,获赐进士出身,之后张英任内弘文庶吉士,进入庶常馆学习满、汉课程,同年十一月,张英因父亲张秉彝离世而离馆回乡丧居。康熙九年(1670年),张英从家乡回到京城后还担任翰林院庶吉士,后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秋被钦定为散馆考试第二名,因而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之后张英相继担任《孝经衍义》的修官、康熙帝的日讲起居注官,期间康熙帝命他同学士熊赐履、编修叶方蔼、修撰韩炎等各撰《太极图论》一篇,此外康熙帝每次临幸南苑,张英基本都会跟从在侧,由于经常陪伴在康熙帝的身边,因而深得康熙帝的赏识和信赖,当时的制诰文书都是出自张英之手。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下令遴选稳重谨慎、思想通达的文学之臣入侍左右,为自己讲述评论经史典籍,于是掌院学士傅达礼熊赐履推举张英、李光地等四人,最后康熙帝钦定张英为侍奉左右的文学之臣。同年十月,张英与高士奇入职新设的南书房,康熙帝还将西安门内的一座府第赐给张英,张英任职期间还充任过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的师傅,累次升至侍读学士。当时正值康熙帝讨伐三藩之乱,因而康熙帝军务繁忙,张英几乎都是晨入暮出,每日进讲有时刚刚退朝又被宣召,就停止吃饭跑至宫门,每天兢兢业业而不敢稍懈,康熙帝因此更加器重他。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康熙因张英勤奋谨慎值得嘉奖,于是命吏部从优商议叙用,张英遂又得授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次年张英乞假回乡重新安葬父亲,康熙帝赏赐他五百白金、二十表里缎,并按照张英的官阶给予其父亲张予秉彝抚恤恩典,回乡安葬父亲后他又在家乡龙眠山构筑房屋,前后共居住四年。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初,张英返朝后康熙帝补授其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职,后康熙帝谕示吏部不将其列为巡抚人选。同年九月,张英与侍读学士德格勒撰写起居注失误,被吏部题革职降级,康熙帝从宽处理。数月后,康熙帝命内阁学士李光地接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张英改任兵部右侍郎。次年正月,张英和内阁学士韩菼奏进纂成《孝经衍义》,后于六月调任礼部右侍郎,此时因李光地离职回乡省亲,康熙又命张英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不久张英转任礼部左侍郎,仍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衔,又兼管詹事府詹事事务,两年后张英升任工部尚书,仍兼管詹事府。

康熙帝二十八年(1690年)六月,张英奉旨兼管詹事府外再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不久他又调任礼部尚书,仍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张英担任礼部尚书三个月后,编修杨瑄所撰的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祭文措辞不当,张英则因未能详审祭文而被康熙帝免去礼部尚书职务,但仍兼翰林院和詹事府事务,后张英因教习庶吉士不严又被连降三级。康熙三十年(1692年)十月,康熙恢复张英礼部尚书的职务,命其仍兼管翰林院、詹事府,期间张英还相继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的总裁官,不久张英以生病为由上书请退但为获批,六年后张英受命担任会试的正考官,之后不久以年老为由上疏辞去兼管翰林院、詹事府的职务。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张英被康熙帝任命其为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晚年与逝世

康熙帝四十年(1701年)十月,张英以衰病再次乞休致,被允准以原官致仕。临行之前,康熙帝在皇宫内的畅春园赐宴给张英,敕令其车马馆驿花费仍照旧制。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时张英在淮安区迎驾,张英获赐御书榜额和千两白金,之后他跟随康熙帝来到江宁,并在康熙帝即将离开之际恳切上奏而使康熙帝多留一日,两年后康熙帝再次南巡,张英在清江浦迎驾,之后仍随至江宁并获得许多赏赐。张英在辞职归乡后优游林下,期间创作《聪训斋语》《恒产琐言》,并教育告诫子孙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康熙帝四十七年九月十七日(1708年10月30日),张英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文端。雍正继位之后,追念张英曾在乾清宫为自己侍讲经书的功绩,赠其为太子太傅,并赐御书榜额揭诸祠宇。雍正帝八年(1730年)张英又入祀贤良祠乾隆即位初年加赠张英为太傅。

人物作品

人物评价

清朝康熙帝评价:“张英始终谨慎,有古大臣风。”

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评价:“张英任讲筵官时,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张英性情温和平易,不追求外表浮华,他所举荐的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评价:“张英幼承庭训,恪守家风,积德励行,廉俭和让……素性耿介廉静,内刚外和。”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六尺巷

张英做官之后,他安徽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一事产生矛盾,张吴两家的宅基地都是年代久远的先祖基业,但两家对于宅子的分界线却不太清楚,为此两家互不相让。于是两家到县衙打官司,县官因两家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而不敢轻易结案。之后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而退让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因此在两家的宅基地中间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节俭济贫

张英在花甲之年举办寿礼时,他的夫人意图花钱雇用戏班子演唱“堂会”来庆祝,并设宴款待前来贺寿的朋友。张英获悉此事后坚决反对夫人的想法,他劝说夫人放弃这一想法,之后用省下来的钱做成一百件丝绵衣服,免费发放给街上行走的贫民。

文学形象

参考资料

张英 -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2022-02-09

张氏相府吴府六尺巷考略.桐城清河张氏(宰相家族)文化发展促进会.2023-12-07

父子宰相(上下).豆瓣读书.2023-12-07

历史上的父子宰相.豆瓣读书.2023-12-07

大清首辅张廷玉.豆瓣读书.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