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指的是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订的不平等条约。三个条约的原始文本现均存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同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但英、法两国再次挑起战争,以换取更多利益,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议和。在此期间,沙俄也借机逼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1860年10月24日、25日,恭亲王奕䜣代表清政府与英国使臣额尔金、法国公使让-巴蒂斯特·路易·葛罗在北京分别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文本,并订立了中英、中法《续增条约》,即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市为商埠;准许在中国招募华工出洋;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法国传教士在各地租买土地、建造教堂;赔偿英军费800万两,恤金50万两。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大致与英相同,增加了归还没收的天主教财产,恤金为20万两。11月14日,俄罗斯帝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中俄《续增条约》,即中俄《北京条约》,由奕䜣与俄罗斯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有:承认中俄《瑷珲条约》有效,将《瑷珲条约》中规定的所谓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千米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割归沙俄;规定中俄重新勘定西北边界;增开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为商埠,准许俄商在乌兰巴托(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张家口市贸易;俄罗斯帝国可在喀什噶尔、库伦建立领事馆,并享受领事裁判权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开天津为商埠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地区经济的侵略据点;割占九龙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英、法侵略者可以公开掠卖中国人口出洋做奴隶;军费赔款是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残酷掠夺;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开放口岸从沿海各地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这些都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

签约背景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世界市场的需求,它们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向广州市发起进攻,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也在次年借口“马神甫事件”,派兵协同英军共同侵华,最终迫使清政府于1858年签订了的《天津条约》,此时,俄罗斯帝国由于1856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仍旧被封锁在黑海内,失去了巩固近东势力的可能。于是迫切想要在太平洋方面得到发展,便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一带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帝国利用清政府内外交困、边防废弛的时机,采取外交讹诈和军事威胁的手段,相继逼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瑷珲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

为了进一步攫取特权。1859年,英、法、美三国分别派遣驻华公使,率领舰队来华换约。清政府则加强了天津市、大沽的防务,准备在上海与英、法公使换约,以阻止公使入京。而英、法等国拒绝在上海换约,于1859年6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不按照清方指定的路线入京,强行突入大沽,结果被清军打得大败。英、法决定再次组织联军发动大规模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约过程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7000余人到达天津附近海面,攻克大沽街道,占领天津,大败清军主力于通县专区一带。9月22日,爱新觉罗·奕詝逃往热河,任命恭亲王奕欣为全权议和大臣,留京求和议约。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安定门,抢劫和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在谈判时,清政府毫无抗争,完全接受了英、法的条件。1860年10月16日,俄罗斯帝国外交代表伊格纳季耶夫进入北京,得知此消息的奕䜣立刻派人前往拜见,请求其出面调停。伊格纳季耶夫一方面表示愿意充当双方调停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中国必须答应沙俄所提出的要求。在英法联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奕䜣最终同意了伊格纳季耶夫提出的的条件。在沙俄的调停下,奕䜣与英、法两国代表重新举行了谈判,10月24日、25日,恭亲王奕诉代表清政府与英国使臣额尔金、法国公使让-巴蒂斯特·路易·葛罗在北京分别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文本,并订立了中英、中法《续增条约》,即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之后,自以“调停”有功的伊格纳季耶夫要求清政府尽快接受俄罗斯提出的要求,并提出了续约草案十五条和一份俄方绘制的中俄东段边界地图,要求清政府迅速签字。清政府为使列强尽快撤出中原地区,最终被迫同意俄罗斯帝国的要求。1860年11月14日,奕䜣奉旨与伊格纳季耶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条约内容

中英北京条约

主要内容

《中英北京条约》又称中英《续增条约》,共计9款条款,内容涉及了两国边界、经济贸易以及政治外交等方面,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参考资料

条约原文

一八六〇年十月二十四日,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北京。

兹以两国有所不惬,大清大皇帝与大英大君主合意修好,保其嗣后不至失和。为此大清大皇帝特派和硕恭亲王奕欣;大英大君主特派内廷建议功赐佩带头等宝星会议国政世职上堂内世袭额罗金并金喀尔田二郡伯爵额尔金;

公同会议,各将本国恭奉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之上谕、敕书等件互相较阅,均臻妥善,现将商定续增条约开列于左;

第一条:前于戊午年五月在天津市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己未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口炮台遗址,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以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

第二条:再前于戊午年九月清代钦差大臣瓜尔佳·桂良花沙纳,大英钦差大臣额尔金,将大英钦差驻华大臣嗣在何处居住一节,在沪会商所定之议,兹特申明作为罢论。将来大英钦差大员应否在京长住,抑或随时往来,仍照原约第三款明文,总候本国谕旨遵行。

第三条:戊午年原约后附专条,作为废纸,所载赔偿各项,大清大皇帝允以八百万两相易。其应如何分缴,即于十月十九日在于津郡先将银伍拾万两缴楚;以本年十月二十日,即英国十二月初二日以前,应在于粤省分缴三十三万三千三百十三两内,将查明该日以前粤省大吏经支填筑沙面岛地方英商行基之费若干,扣除入算;其余银两应于通商各关所纳总数内分结,扣缴二成,以英月三个月为一结、即行算清。自本年英寒衣节日,即庚申年八月十七日至英十二月三十一日,即庚申年十一月二十日为第一结,如此陆续扣缴八百万总数完结,均当随结清交大英钦差大臣专派委员监收外,两国彼此各应先期添派数员稽查数目清单等件,以昭慎重。再今所定取赏八百万两内,二百万两仍为住粤英商补亏之款,其六百万两少裨军需之费,载此明文,庶免纷纠。

第四条: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画一无别。

第五条:戊午年定约互换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省大吏亦宜时与大英钦差大臣查照各口地方情形,会定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

第六条:前据本年二月二十八日清代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品,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斯密斯·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其批作为废纸外,其有该地华民自称业户,应由彼此两国各派委员会勘查明,果为该户本业,嗣后倘遇势必令迁别地,大英国无不公当赔补。

第七条:戊午年所定原约,除现定续约或有更张外,其余各节,候互换之后,无不克日尽行,毫无出入。今定续约,均应自画押之日为始,即行照办,两国母须另行御笔批准,惟当视与原约无异,一体遵守。

第八条:戊午年原约在京互换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钞给阅,并令刊该悬布通衢,咸使知悉。

第九条:续增条约一经盖印画押,戊午年和约亦已互换,须俟续约第八款内载,大清大皇帝允降谕旨奉到,业皆宣布,所有英国舟山屯兵立当出境,京外大军即应启程前赴津城并大沽口炮台遗址、登州、北海、广东省城等处,候续约第三款所载赔项八百万两总数交完,方能回国,抑或早退,总候大英大君主谕旨施行。

以上各条又续增条约,现下清代、大英各大臣同在京都礼部衙门盖印画押以昭信守。

大清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

大英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

参考资料

中法北京条约

主要内容

《中法北京条约》又称中法《续增条约》,共计10项条款,主要内容大致与英相同,除确认《中法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以下条款:

参考资料

条约原文

一八六〇年十月二十五日,咸丰十年九月十二日,北京。

今大清国皇帝、大法国大皇帝切愿将两国不协之处调和,以复旧好,是以大清国大皇帝特派钦差大臣和硕恭亲王奕訢;大法国大皇帝特派大学士世袭男爵让-巴蒂斯特·路易·葛罗为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彼此既将所奉便宜行事之上谕及钦奉全权之诏敕公同较阅查核,俱属妥当后,即将所立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条:大法国钦差大臣于己未年五月进京换约,行至大沽,该处武弁拦阻前进,大清国大皇帝甚为悔惜。

第二条:大法国钦差大臣进京换约时,或于途次,或在京师清代官员俱以相宜钦差之优礼接待,俾得任便称其职守。

第三条:从换和条约之日起,咸丰八年在天津市所定之和约暨遗补之款,除现在所改之款外,即日均应一一施行。

第四条:己未年在天津所定遗补第四款内载,中国赔补军需银二百万两,兹以删去;今复议定,赔补银共捌百万两。在此数内,已收到去岁粤海关缴银三十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两零。其余银两,宜在中国各海关每年收税银若干,按五分之一扣归。其交银之时,系三个月交一次,首次宜于咸丰拾年八月十七日起而于十一月二十日止。但所交之银,或纹银,或洋银俱可,其银应交大法国驻扎中国之钦差大臣,或所派之员亦可,但限定于十月十八日在津郡一盘现交银伍拾万两。将来大法国驻扎中国钦差大臣暨中国大臣各派委员,会议定立如何交收银两,如何立定收单等事,再为妥定。

第五条:中国今所赔补之银本系为军需,又为法国商人及其所保护者在广东省城所有行内物件被百姓或烧、或劫。将来大法国将此赔补之银,均公允分摊与被累之法国人;其银扣一百万两,派与法国民人及其所保护者,为补其害,或慰其苦,其余皆抵军费。

第六条:应如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上谕,即晓示天下黎民,任各处军民人等传习天主教、会合讲道、建堂礼拜,且将滥行查拿者,予以应得处分。又将前谋害奉天主教者之时所充之天主堂、学堂、茔坟、田土、房廊等件应赔还,交法国驻扎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第七条:从两国大臣画押盖印之日起,直隶省之天津府克日通商,与别口无异,再此续约均应自画押之日为始,立即施行,毋庸俟奉两国御笔批准,犹如各字样列载天津和约内,一律遵守如此。大法国水,陆二军,俟在天津市收银全五十万两。方能退出天津,屯占大沽、烟台市二口,待至中原地区将所赔之银全数交清后,所有法国武弁占踞中国各地方均应退出境界。然任水,陆各大将军于天津扎兵过冬,而俟所定赔补之现银给清后,则撤大军退出津郡。

第八条:戊午年所定原约互换之日,所有法国屯于舟山市之军立当出境,续约条所定应缴银五十万两缴清之日,除统兵官暂驻天津市过冬谅不便即行撤兵外,应如第七款内所言,即驻津各军亦应离城,退至大沽口炮台遗址、登州、渤海广东省城各等处驻扎,俟续约所定赔补款八百万两全数缴清,以上各驻军再当扫数撤归。

第九条:亦戊午年定约互换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法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法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法国船只,毫凭禁阻。该省大吏亦宜时与大法钦差大臣查照各口情形,会定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

第十条: 戊午年所定之和约第二十二款内有错载之字样,即系凡船在一百五十吨以上者,每吨钞银五钱,现在议定,凡船在一百五十吨以上者,每吨钞银四钱,不及一百五十吨者,每吨纳银一钱,嗣后大法国船只进口,俱按现在议定之数输纳。右续约于京师妥定,华、法两国钦差全权大臣各画押盖印,于降生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即咸丰十年九月十二日。

参考资料

中俄北京条约

主要内容

中俄《北京条约》又称中俄《续增条约》,共计15项条款,内容涉及了两国边界、经济贸易以及政治外交等方面,俄罗斯帝国由此不仅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还在外交、经济、法律上取得了一系列特权。具体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确定《瑷珲条约》第一条,重新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中俄《北京条约》第一条规定,两国东部疆界,从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汇合处起,沿黑龙江省顺流而下,到该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黑龙江省以北土地归俄罗斯,以南到乌苏里江口的土地属中原地区。然后,从乌苏里江口往南至兴凯湖,边界线顺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而行,河东土地归属俄国,河西则归属中国。从松阿察河的源头跨越兴凯湖到白棱河,从该河河口沿着山脊到瑚布图河口,再从此沿珲春河和海之间的山岭到图们江口。此处以东划归俄国,以西为中国领土。上述划归俄国的地方都指空旷土地,如遇到中国人居住和渔猎的地方,俄罗斯不得占领,仍由中国人留住原地照常渔猎。从此,乌苏里江以东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被俄罗斯帝国侵占,俄罗斯帝国也由此取得了在太平洋的出海口。

规定中俄两国西部未定边界划界原则。中俄《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中俄两国未经划定的西部疆界,今后应该沿着山岭的走向、黄河的流向及中原地区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碑起,往西直到斋桑泊,再由此往西南到特穆尔图漳尔,南至浩罕汗国为边界。条约的第三条又规定由两国政府派出大员,会勘中俄东段和西段边界,然后交换地图和关于边界线的详细记文。同时应拟定议定书,作为本约的补充条款。据此,俄罗斯帝国在日后又得以侵吞中国西部的大片领土。

贸易通商。中俄《北京条约》的第四条规定俄罗斯商人可以在中国边界地区随便贸易,并且不用纳税。第五条则规定俄国商人在乌兰巴托(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张家口市地区如果有零星货物,也可以进行销售。条约第六条规定新疆地区的贸易处伊犁河塔城地区外,还应该增辟喀什噶尔一口。在喀什噶尔,中原地区也应该划出一部分土地允许俄国人建造房屋、堆房、圣堂等,以便俄国商人生活和居住。有关恰克图贸易,俄国商人仍旧可以从恰克图前往北京。

重申沙俄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中俄《北京条约》第八条重申了俄罗斯帝国可以在通商之处设立领事官,以便管理商人,避免争端。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尔巴哈台两地外,还应该在喀什噶尔地区设立领事官。倘若发生案件,领事官和地方官应该各自办理本国涉事人员人,彼此不得随意“妄拿、存留、查治”。

条约原文

一八六〇年十一月十四日,咸丰十年十月初二日,俄历一八六〇年十一月二日,北京。

清代皇帝与大俄罗斯帝国沙皇详细检阅早年所立和约,议定数条以固两国和好、贸易相助及预防疑忌争端,所以,大清国钦派内大臣全权和硕恭亲王奕訢,大俄罗斯国派出钦差内大臣伊格那季耶夫,付与全权,该大臣等各将本国钦派谕旨互阅后,会议酌定数条如下:

第一条:决定详明一千八百五十八年玛乙月十六日(即咸丰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在瑷珲城所立和约之第一条,遵照是年伊云月初一日(即五月初三日)在天津市地方所立和约之第九条,此后两国东界定为由什勒喀、额尔古纳市两河会处,即顺黑龙江省下流至该江、乌苏里河会处。其北边地,属俄罗斯国,其南边地至乌苏里河口,所有地方属中原地区。自乌苏里河口而南,上至兴凯湖,两国以乌苏里及松阿察二河作为交界。其二河东之地,属俄罗斯国;二河西属中国。自松阿察河之源,两国交界逾兴凯湖直至白棱河;自白棱河口顺山岭至瑚布图河口,再由瑚布图河口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图们江口,其东皆属俄罗斯国;其西皆属中国。两国交界与图们江之会处及该江口相距不过二十里。且遵天津市和约第九条议定绘画地图,内以红色分为交界之地,上写俄罗斯国阿、巴、瓦、噶、达、耶、热、皆、伊、亦、喀、拉、玛、那、倭、怕、啦、萨、土、乌等字头,以便易详阅。其地图上必须两国钦差大臣画押印为据。上所言者,乃空旷之地。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罗斯均不得占,仍准由中国人照常渔猎。从立界牌之后,永无更改,并不侵占附近及他处之地。

第二条: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应顺山岭、黄河之流及中国常驻卡伦等处,及一千七百二十八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起,往西直至斋桑淖尔湖,自此往西南顺天山伊塞克湖(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至浩罕汗国边界为界。

第三条:嗣后交界遇有含混相疑之处,以上两条所定之界作为解证。至东边自兴凯湖图们江中间之地,西边自沙宾达巴哈至浩罕中间之地设立界牌之事,应如何定立交界,由两国派出信任大员秉公查勘。东界查勘,在乌苏里河口会齐,于咸丰十一年三月内办理。西界查勘,在塔城市会齐商办,不必限定日期。所派大员等遵此约第一、第二条,将所指各交界作记绘图,各书写俄罗斯字二分,或满洲字或汉字二分,共四分。所作图记,该大员等画押用印后,将俄罗斯字一分,或满或汉字一分,共二分,送俄罗斯收存;将俄罗斯字一分,或满或汉字一分,送中原地区收存。互换此记文、地图,仍会同具文,画押用印,当为补续此约之条。

第四条:此约第一条所定交界各处,准许两国所属之人随便交易,并不纳税。各处边界官员护助商人,按理贸易。其瑷珲和约第二条之事,此次重复申明。

第五条:俄罗斯商人,除在恰克图贸易外,其由恰克图照旧到京,经过库伦旗张家口市地方,如有零星货物,亦准行销。库伦准设领事官一员,酌带数人,自行盖房一所,在彼照料。其地基及房间若干,并喂养牲畜之地,应由库伦办事大臣酌核办理。中国商人愿往俄罗斯国内地行商亦可。俄罗斯国商人,不拘年限,往中原地区通商之区,一处往来人数通共不得过二百人,但须本国边界官员给予路引,内写明商人头目名字、带领人多少、前往某处贸易、并买卖所需及食物、牲口等项。所有路费、由该商人自备。

第六条:试行贸易,喀什噶尔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一律办理。在喀什噶尔,中国给与可盖房屋、建造堆房、圣堂等地,以便俄罗斯国商人居住,并给予设立坟莹之地,并照伊犁、塔尔巴哈台,给予空旷之地一块,以便牧放牲畜。以上应给各地数目,应行文喀什噶尔大臣酌核办理。其俄罗斯商人在喀什噶尔贸易物件,如被卡外之人进卡抢夺,中原地区一概不管。

第七条:俄罗斯国商人及中国商人至通商之处,准其随便买卖,该处官员不必拦阻。两国商人亦准其随意往市肆铺商零发买卖,互换货物。或交现钱,或因相信赊账俱可。居住两国通商日期,亦随该商人之便,不必定限。

第八条:俄罗斯国商人在中国,中国商人在俄罗斯国,俱仗两国扶持。俄罗斯国可以在通商之处设立领事官等,以便管理商人,并预防含混争端。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二处外,即在喀什噶尔库伦设立领事官。中国若欲在俄罗斯京城或别处设立领事官,亦听中国之便。两国领事官各居本国所盖房屋,如愿租典通商处居人之房,亦任从其便,不必拦阻。两国领事官及该地方官相交行文,俱照天津和约第二条平行。凡两国商人遇有一切事件,两国官员商办;倘有犯罪之人,照天津市和约第七条,各按本国法律治罪。两国商人,遇有发卖及赊欠含混相争大小事故,听其自行择人调处,俄罗斯领事官与中原地区地方官止可帮同和解,其赊欠账目不能代赔。两国商人在通商之处,准其预定货物、代典铺房等事,写立字据,报知领事官处及该地方官署。遇有不按字据办理之人,领事官及该地方官令其照依字据办理。其不关买卖,若系争讼之小事,领事官及该地方官会同查办,各治所属之人之罪。俄罗斯国人私住中国人家或逃往中国内地,中国官员照依领事官行文查找送回。中国人在俄罗斯国内地,或私住、或逃往,该地方官亦当照此办理。若有杀人、抢夺、重伤、谋杀、故烧房屋等重案,查明系俄罗斯国人犯者,将该犯送交本国,按律治罪;中国人犯者,或在犯事地方,或在别处,俱听中国按律治罪。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

第九条:现在买卖比前较大,且又新立交界,所以早年在尼布楚恰克图等处所立和约及历年补续诸条,情形多有不同,两国交界官员往来行文查办所起争端时,势亦不相合,所以从前一切和约有应改之处,应另立新条如下:向来仅止库伦旗办事大臣与恰克图固毕尔那托尔及西悉毕尔总督伊犁府往来行文,办理边界之事。自今此外拟增阿穆尔省及东海滨省固毕尔那托尔,遇有边界事件,与黑龙江省吉林将军往来行文。恰克图之事由恰克图边界廓米萨尔与恰克图部员往来行文,俱按此约第八条规模。该将军、总督等往来行文,俱按天津市第二条和约,彼此平等,且所行之文,若非所应办者,一概不管。遇有边界紧要之事,由东悉毕尔总督行文军机处或四夷馆办理。

第十条:查办边界大小事件,俱照此约第八条,由边界官会同查办;其审讯两国所属之人,俱照天津和约第七条,各按本国法律治罪。遇有牲畜或自逸越边界,或被诱取,该处官员一经接得照会,即行派人寻找,并将踪迹示知卡伦官兵。其系逸越寻获者,或系被抢查出,牲畜俱依照会之数,将所失之物寻获,立即送还;如无原物,即照例计赃定罪,不管赔偿。

如有越边逃人,一经接得照会,即设法查找。找获时,送交近处边界官员,并将逃人所有物件一并送回;其缘何逃走之处,由该国官员自行审办。解送时,沿途给与饮食,如无衣,给衣,不可任令兵丁将其凌虐。如尚未接得照会,查获越边之人,亦即照此办理。

第十一条:两国边界大臣彼此行文,交官员转送,必有回投。东悉毕尔总督恰克图固毕尔那托尔行文,送交恰克图廓米萨尔转送部员;库伦旗办事大臣行文,即交部员,转送恰克图廓米萨尔。阿穆尔省固毕尔那托尔行文,送交黑河市副都统转送;黑龙江将军辖区吉林将军行文,亦送交该副都统转送。东海滨省固毕尔那托尔与吉林将军彼此行文,俱托乌苏里、珲春地方卡伦官员转送。西悉毕尔总督与伊犁府行文,送交伊犁俄罗斯领事官转送。遇有重大紧要事件,必须有人传述东西悉毕尔总督、固毕尔那托尔等,库伦办事大臣、黑龙江省吉林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处将军行文,交俄罗斯国可靠之员亦可。

第十二条:按照天津市和约第十一条,由恰克图至北京,因公事送书信,因公事送物件,往返限期,开列于后:书信,每月一次;物件、箱子、自恰克图至北京,每两个月一次,自北京往恰克图,三个月一次。送书信,限期二十日;送箱子,限期四十日。每次箱子数目,至多不得过二十只;每只份量,至重不得过中原地区一百二十斤之数。所送之信。必须当日传送,不得耽延,如遇事故,严行查办。由恰克图往北京,或由北京往恰克图,送书信、物件之人必须由库伦旗行走,到领事官公所,如有送交该领事官等书信、物件,即便留下,如该领事官等有书信、物件,亦即带送。送箱只时,开写清单,自恰克图库伦旗知照库伦办事大臣;自北京送时,报知四夷馆。单上注明何时起程、箱只数目、份量多少及每箱份量。于封皮上按俄罗斯字翻出蒙古字或汉字,写明份量、数码。若商人为买卖之事,送书信、物箱,愿自行雇人,另立行规,准其预先报明该处长官允行后照办,以免官出花费。

第十三条:大俄罗斯国总理各外国事条大臣与大清国军机处互相行文,或东悉毕尔总督与军机处及理藩院行文,此项公文照例按站解送,并不拘前定时日亦可。设有重要事件,恐有耽误,即交俄罗斯可靠之员速送。大俄罗斯国钦差大臣居住北京时,遇有紧要书信,亦由俄罗斯自行派员解送。该差派送文之人,行至何处,不可使其耽延等候。所派送文之员必系俄罗斯国之人。派员之事,在恰克图由廓米萨尔前一日报明部员;在北京由俄罗斯馆前一日报明兵部。

第十四条:日后如所定陆路通商之事内设有彼此不便之处,由东悉毕尔总督会同中国边界大臣酌商,仍遵此次议定章程办理,不得节外生枝。至天津市所定和约第十二条,亦应照旧,勿再更张。

第十五条:合同商定后,大清国钦派大臣将此约条规原文译出汉字,画押用印,交付大俄罗斯国钦差大臣一份;大俄罗斯国钦差内大臣亦将此条规原文译出汉字,画押用印,交付大清国钦差大臣一份。

此次条款,从两国钦差大臣互换之日起,与天津和约一体永遵勿替。两国大皇帝互换和约后,各将此和约原文晓谕各处应办事件地方。

清朝钦派全权内大臣和硕恭亲王

大俄罗斯国钦差全权内大臣伊格那季耶夫

咸丰十年十月初二日

一千八百六〇年诺雅卜尔月初二日

参考资料要

主要影响

《北京条约》不仅承认《天津市条约》有效,还让英、法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1600万两的赔偿款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根本无力从原有税源中拨出这笔款项,只能以关税的四成支付赔偿;开天津市为商埠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侵略据点;割占九龙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原地区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族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使得英、法等国可以公开掠卖中国人口出洋作为奴隶;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使得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开放口岸已从沿海各地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平原;还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以及内河行使主权,令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参考资料

..2024-08-09

今日历史: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微信公众平台.2024-08-07

中法北京条约.凤凰网.2024-08-07

《中法北京条约》.故宫博物院.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