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
黄子澄(1350年—1402年),名黄,字子澄,以字行,江西分宜县(今江西省分宜县钤山镇大坑村)人,中国明朝大臣,官至翰林学士。
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子澄在江西乡试考取第二,次年礼部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位列探花。其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后,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兵部尚书齐泰共同建议削藩。最终,朱允炆采纳黄子澄计策,于建文元年(1399年)相继削去周、代、湘、齐、岷五王。同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在北平起义,史称“靖难之役”,同时朱棣上书指称黄子澄为“奸臣之首”。因黄子澄不善军事,他推荐的将领接连失利,后被贬至外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黄子澄被逮捕并处死,株连九族。只有黄子澄的次子彦修因已入昆山市籍,能说昆山话,才幸免于死。彦修后将黄子澄的遗骨葬昆山县(属今江苏省)马鞍山市下。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朱高炽赦免了黄子澄等忠于惠帝、被朱棣杀害的士大夫。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黄子澄获得平反。弘光初年,追授为礼部尚书,谥节。乾隆,追赠谥号为忠慤(què)。
黄子澄因株连九族,遗稿散失殆尽,官野史亦少流传。其诗文仅存有17篇,包括《李景隆师败》《还洞庭》《酬姚六丈》《大岗山广庆寺记》等,其所作《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现存的洪武年间的八股文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黄子澄又名黄湜,字子澄,以字行,于元正和十年(1350年)在江西分宜县(今江西省分宜县钤山镇大坑村)出生。其自幼聪慧,跟随邑人欧阳贞学习《周易风水》,又向周与学请教《尚书》,后拜清江理学家、教育家梁寅为师,深研《春秋传》。
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子澄在乡试中考取第二名。次年,参加会试,并中考中会元(第一名),后参加殿试中探花(第三名)。历任翰林院编修、修撰,伴读东宫,累官太常寺卿。
辅佐惠帝
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后,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与兵部尚书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削夺藩王权。齐泰主张首先对付朱棣,但黄子澄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先处理朱橚朱橚(sù)、赵代王嘉朱桂、朱楩朱、朱柏朱柏、朱榑朱等王,他们在先帝时就有不法行为,削夺他们的权力有正当理由。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兄弟,削夺周王的权力就如同除朱棣的手足。黄子澄与齐泰商定后,次日向惠帝汇报了此决策。
建文元年(1399年),周、齐、湘、代、岷王先后被削藩,湘王自焚,其余皆废为庶人。朱允炆下诏让朱棣议朱橚罪,朱棣上书替周王申冤,朱允阅览后暂时决定搁置削藩事宜。黄子澄等人主张对朱棣发动袭击,而朱允炆担心连续削夺诸王的权力会引发天下不满,并认为朱棣善于用兵,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采取有效的行动,停止削藩。后采用黄子澄和齐泰计谋,调走朱棣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市一带调动军队以监视朱棣。
在朱元璋周年丧祭时,朱棣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祭拜。其三子入京后,朱棣担心三子成为人质,其声称病重,请求让三子返回。齐泰主张趁机拘捕三子做人质,而黄子澄则认为,应让三子返回,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朱棣,再趁机发动袭击。后朱允炆采用了黄子澄的建议,将朱高炽三兄弟遣返回府。
贬谪出京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后其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朱允炆命耿炳文耿炳文率兵抵挡,但耿炳文先遭到了朱棣的夜袭,后因部将张保叛降行间而大败。后朱允炆采纳黄子澄的意见,启用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为大将军。然而李景隆素不知用兵,屡战屡败,损失军队和物资数十万。朱棣乘着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大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
建文二年(1400 年),李景隆在济南市战败后被撤换,朱允炆赦免了他,黄子澄请求朱允炆治李景隆的罪,朱允炆没有接纳,子澄认为这是自己举荐李景隆的错。同年九月,朱允炆撤免了李景隆的将军职务,任命李景隆的参将盛庸为平燕将军。朱棣兵至东昌(今聊城市),被盛庸击败,其骁将张玉被杀死,于是朱棣选择回退北平市。次年,因东昌大破燕军朱允炆去太庙告祭时,恢复黄子澄与齐泰的官职。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再次挥师南下,进驻保定市,后相继攻破了夹河和藁城区,南军大败,损失惨重。朱允炆向朱棣展示停战的诚意,罢免了黄子澄、齐泰二人的官职,并请求朱棣罢兵。朱棣直言这是缓兵之计,反而进攻更加猛烈。
城破被杀
建文四年(1402 年),燕军逐渐逼近南京,朱允炆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贬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黄子澄乔装逃至苏州,与苏州知府姚善共同发起勤王行动。姚善上书朱允炆,认为黄子澄能够应对国家危机,不宜让其远离朝政。惠帝再次召黄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同年七月,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其对建文旧臣进行了清算,他开列了奸臣榜,将黄子澄、齐泰二人列于“首恶”,并下令对其进行追查抓捕和诛杀。黄子澄原计划与姚善到海上招募军队,但姚善不认同。黄子澄后藏匿到嘉兴市人杨任家,密谋举事,为人告发,黄子澄与杨任被捕。黄子澄被押送至京城后,朱棣亲自审问。黄子澄辩论不屈,车裂而死。后朱棣株杀黄子澄九族,族人无论老幼,皆被斩首,姻族纷纷被罚戍边,女眷世代充官妓。唯其次子田彦修因已入昆山市籍,能说昆山话,才幸免于死,后将黄子澄的遗骨葬昆山县(属今江苏省)马鞍山市下。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朱高炽赦免了黄子澄等忠于惠帝、被朱棣杀害的士大夫。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朱厚照为黄子澄昭雪。弘光初年,追授为礼部尚书,谥节愍(mǐn)。乾隆,追赠谥号为忠慤(què)。
个人作品
黄子澄因被朱棣株杀九族,遗稿散失殆尽,稗官野史亦少流传,有《黄忠公遗稿》2卷被收录于各种史志之中,仅存《李景隆师败》《还洞庭》《酬姚六丈》《大岗山广庆寺记》等诗文17篇。其所作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现存的洪武年间的八股文之一,说明当时八股文已具备完全的形体。
人物评价
清代大学士张廷玉在《明史》中记载:“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他肯定黄子澄等人不肯附逆的浩然正气,认同他们的行为。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从旁观者的视角作出中肯的评论: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孺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为无惭名教者。他认为黄子澄在谋略上轻率寡谋,未能充分辅佐少主,但他在尊主锄强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却是不容忽视的。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黄子澄的出生年份存在争议,有现两个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来源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殿试,朱元璋问他年龄,他说34岁。由此推测黄子澄出生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在张青编写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志》中就采用了这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在多本县志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黄子澄遇难时年44岁,以此推算他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出生,江西省地方志编委员会编写的《江西进士》和《分宜县志(下册)》等取这种之说。
轶事典故
谈论削藩
黄子澄曾与皇太孙朱允炆谈论削藩之事,黄子澄认为,藩王们虽然拥有护卫军队,但他们的力量主要用于自保,而非对外扩张。如果真的出现变故,朝廷可以调动全国的军队来监督他们。以汉朝七国之乱为例,虽然七国势力强大,但最终仍被朝廷平定。因此,大小强弱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更重要的是顺应时势和民心。诸王如果有悖逆之心,终将难逃灭亡的命运。皇太孙认同黄子澄的回答,从此对黄子澄倍加尊重。每当他称呼黄子澄时,都会尊称其为“黄先生”,表达对其敬仰。
出口成章
黄子澄年少时勤奋好学,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勤斋”,以此自勉。他饱读诗书,精通经史,才思敏捷。一次,他去拜访理学家、教育家梁寅,梁寅以《枯梅》为题试其文才,黄子澄略一沉吟,出口成诗。
未成状元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黄子澄得进士第一名,本来可以算是状元。但在唱名时,当朱元璋问及他的年龄时,黄子澄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怯了场,竟把自己的年龄报错了。朱元璋又问他哪一年出生的,子澄张口结舌对答不上来。朱元璋对此颇为不满,将黄子澄降为第三名。
被杀传说
据传说,在黄子澄被杀的当天,官兵闯入大岗山的黄家,屠杀了黄氏族人。刽子手在距离村庄五里处的快活凹挖掘了一条壕沟,准备用于埋葬尸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到了第二天,那条壕沟竟然被填得平平整整,仿佛从未被挖掘过。刽子手误以为这是村民的反抗行为,于是再次挖掘壕沟,并派人整夜看守,以防止村民接近。然而,经过一夜的看守,沟还是被填平了。刽子手再次挖掘,但结果依然如此,他们对此感到莫名其妙。此时有个老道士出现,他唱道:“哪怕你千下锄,万下锄,当不得我虾公伸个懒腰!”原来,这位老道士是当地的土地神,他因为愤恨刽子手的凶残行为,晚上伸个懒腰就把沟填平了。刽子手们被神力所震慑,未能完成赶尽杀绝的任务,最终离开了大岗山。百年之后,少量的黄家后裔陆续回到故乡,重新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后世纪念
黄子澄墓
黄子澄墓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马鞍山阳桃源洞下东侧。黄子澄遇难后次子田彦修收其骸骨藏于镇江市东北长江中的焦山,后欲葬江阴君山黄歇墓侧,然守墓者不容。继到常熟市,又遭拒绝。直至明洪熙元年七月二十日(1426年8月22日)田彦修将其父黄子澄的骨骸在此下葬,御史刘琏撰写墓志铭。清光绪二十年(1849年)新阳知县万立均(江西南昌人)重修,并立碑纪念。现在昆山亭林园里可见到黄子澄的墓碑,上面镌刻着“明黄节公子澄墓”,但他的坟墓已无从寻找。
黄子澄纪念馆
黄子澄纪念馆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山公园内。该纪念馆是朱厚照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在分宜县城建太常忠臣祠,朱翊钧万历六年(1578年)改称表忠祠。清乾隆四十一年在(1776年)改建为“黄忠悫公祠”。后该祠历经多次修缮,名称稍有改变。1959年,江西省因修建江口水库(即今仙女湖),分宜县城拆迁北移,此处被淹。2008年11月,在分宜新县城山公园修建黄子澄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约18亩,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纪念馆常年开放。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常识:靖难之变.今日头条.2024-05-06
分宜县博物馆(黄子澄纪念馆).江西省人民政府.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