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菊头蝠(拉丁学名:Rhinolophus perniger)是翼手目、菊头蝠科、菊头蝠属的一种蝙蝠。

马铁菊头蝠体型很大,体长75~95毫米,是中国菊头蝠中最大的一种。复毛细长柔软而稍卷曲,翼膜不太延长;毛被棕色或烟灰色,毛尖有浅色环,因此有点灰色,耳及翼膜均有深色色素;颧突宽大于乳突宽,矢状脊发达,鼻后窝深,眶间区甚窄,下颌冠突高,牙齿均小。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南亚、东亚和东南亚,栖息于森林环境,独居或成对栖息于各类洞穴(小型至大型)、隧道、废弃矿井、岩壁悬挑处、空心大树或厚树皮下,栖息海拔范围涵盖地平线至1600米。该物种为夜行性;已直接观测到其回声定位行为,其频率范围为32至43千赫兹,且不同亚种间频率与体型呈正相关关系;为食虫性物种,主要以鞘翅目昆虫(甲虫)和白蚁为食,其次捕食其他昆虫。该物种实行单配制,每年春季仅着床单胚胎,妊娠期约7周,哺乳期最长持续45天。

除作为印度与中国传统医药捕猎物种外,大菊头蝠对人类经济无其他积极作用。其种群稀有性及独居、成对栖息的习性,导致其对害虫控制的贡献率较低。需注意的是,该物种已被确定为尼帕病毒与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正冠状病毒亚科的潜在贮存宿主。

2018年,大菊头蝠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其地理分布范围广阔,无明确记录显示存在对其生存现状构成重大威胁的因素。

分类

大菊头蝠隶属于翼手目菊头蝠科菊头蝠属。截至2025年7月,ITIS显示大耳菊头蝠属共有109种,中国有20种,多数分布于云南省,是中国菊头蝠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中常见的物种有丽江菊头蝠(Rhinolophus osgoodi)、楔鞍菊头蝠(R. xinanzhongguoensis)、贵州菊头蝠(R. rex)、浅褐菊头蝠(R. subbadius)、小褐菊头蝠(R. stheno)、马铁菊头蝠(R. ferrumequinum)、间型菊头蝠(R. affinis)、大菊头蝠(R. perniger)、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云南菊头蝠(R. yunanensis)、大耳菊头蝠(R. macrotis)、马氏菊头蝠(R. marshalli)、高鞍菊头蝠(R. paradoxolophus)、中华菊头蝠(R. sinicus)、托氏菊头蝠(R. thomasi)、短翼菊头蝠(R. lepidus)等。

截至2025年7月,ITIS显示大菊头蝠共有3个亚种,分别为大菊头蝠华南亚种(R. p. lanosus)、大菊头蝠指名亚种(R. p. perniger)、大菊头蝠喜马拉雅山脉亚种(R. p. spurcus)。

特征

大菊头蝠体长75~95毫米;尾长36~61毫米;后足长16~18毫米;耳长28~44毫米;前臂长58~81毫米;颅全长28~33毫米;胫长34~36毫米;颧突宽14~16毫米。

大菊头蝠体型很大;中国的马铁菊头蝠中最大的一种;复毛细长柔软而稍卷曲;翼膜不太延长;第三指第二指节之长不及第一指节的1.5倍。第三、四、五掌骨依次略长;马蹄叶前部明显扩张,盖住了吻部,两侧无小附叶;鼻孔的内外缘突起,并衍生成鼻间叶;鞍状叶基部向两侧明显扩张成翼状,故整个鞍状叶呈三叶形;连接叶十分低圆,从鞍状叶后面顶端最下方生出;顶叶窄长,呈舌状,顶端圆形;毛被棕色或烟灰色;毛尖有浅色环,因此有点灰色;耳及翼膜均有深色色素,颧突宽大于乳突宽;矢状脊发达;腭桥长超过上齿列长之1/3;相对小;鼻后窝深;眶间区甚窄;下颌冠突高;牙齿均小;上下颌小的前臼齿全部位于齿列内。

分布范围

大菊头蝠广泛分布于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在南亚,已知分布于孟加拉国(吉大港专区与锡尔赫特专区)、印度安得拉邦阿萨姆邦中央邦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北阿坎德邦、锡金邦和西孟加拉邦)以及尼泊尔(中尼泊尔与东尼泊尔)。其分布范围覆盖东南亚大陆大部分区域,并延伸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巴厘岛)及加里曼丹岛文莱、印尼和马来西亚)。在中国东南部,该物种分布于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云南省海南岛

栖息环境

大菊头蝠栖息于森林环境,独居或成对栖息于各类洞穴(小型至大型)、隧道、废弃矿井、岩壁悬挑处、空心大树或厚树皮下,此外,这些单配偶对栖息时不会相互接触,且不与其他物种共享栖息地。该物种同样存在于退化森林中,且似乎对人为干扰具有一定抵抗力。其栖息海拔范围涵盖地平线至1600米。

习性

活动规律

大菊头蝠种群密度极低,导致难以准确评估其种群规模;关于该物种的具体活动信息不足,但菊头蝠属通常均为夜行性;此外,该物种可进入深度蛰伏状态,但其冬眠行为尚未被评估;其具体活动范围尚无数据记录。

沟通与感知

大菊头蝠的眼睛较小且部分退化,加上频繁栖息于洞穴的特征,表明视觉可能并非其重要感官。已直接观测到该物种的回声定位行为,其频率范围为32至43千赫兹,且不同亚种间频率与体型呈正相关关系。

摄食行为

大菊头蝠为食虫性物种,其觅食时间较其他蝙蝠更晚(多为单独行动),主要以鞘翅目昆虫(甲虫)和白蚁为食,其次捕食其他昆虫。尽管对该物种的食性研究不足,但菊头蝠科物种通常结合慢速机动飞行与回声定位能力,采用拾取(捕食地面猎物)或空中追捕(捕捉飞行猎物)模式定位并捕获猎物,大菊头蝠可能以相同方式捕食。

天敌与防御

尚无关于大菊头蝠被捕食的具体信息。然而,它们可能与其他蝙蝠面临相同的天敌威胁,如猫头鹰、鹰隼及蛇类。此外,大菊头蝠浓密的黑色毛发或可在其栖息地中发挥隐匿色功能。

生长繁殖

交配

与其他大耳菊头蝠的多配制交配习性不同,大菊头蝠实行单配制。此外,雌性雄性的回声定位频率表现出强烈的性选择,而对雄性体型偏好不大。

尽管针对大菊头蝠繁殖周期的具体信息匮乏,但其很可能沿袭菊头蝠科共有的非同步单次发情制。然而,一份物种描述报告在大菊头蝠个体子宫角内发现重量达10克的晚期胎儿,表明其分娩期可能在六月。

分娩与发育

由于信息缺失,以下基于菊头蝠科共有特征的推断适用于大菊头蝠:每年春季仅着床单胚胎;存在延迟受精卵或延迟着床现象;妊娠期约7周;哺乳期最长持续45天(参照体型相近的菊头蝠属物种蝠数据);约2岁达到性成熟。

大菊头蝠出生时处于晚成状态,尽管尚无亲代抚育行为的记录,但母蝠会通过哺乳形式提供母性抚育。除腹部两对功能性乳头外,该物种另有两枚假乳头,其不与乳腺相连。幼蝠在飞行期间会用腿部缠绕母蝠颈部,并口含其中一枚假乳头。

生态作用

大菊头蝠对甲虫白蚁及其他昆虫种群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关于该物种的具体生态信息较少,但总体而言蝙蝠并非多数捕食者的主要猎物,已知猫头鹰与蛇类会捕食它们。此外,蝙蝠普遍携带寄生昆虫,如欧洲尘螨吸虫(吸虫纲)、跳蚤(蚤目)等,大菊头蝠无确切理由偏离此规律。

保护

2018年,大菊头蝠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其地理分布范围广阔,无明确记录显示存在对其生存现状构成重大威胁的因素。

该物种呈现自然低密度分布特征,尚未实施直接保护措施。在印度境内‌,其见于中央邦萨特普拉国家公园等保护区。需加强分类学、分布范围、生态习性、栖息地特征及种群监测研究。在东南亚地区,该物种已在多处保护区被采集记录。在越南,几乎所有记录均来自保护区,且其栖息地未受干扰。

用途

除作为印度与中国传统医药捕猎物种外,大菊头蝠对人类经济无其他积极作用。其种群稀有性及独居、成对栖息的习性,导致其对害虫控制的贡献率较低。

危害

需注意的是,大菊头蝠已被确定为尼帕病毒与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正冠状病毒亚科的潜在贮存宿主。然而,其独居天性、食虫习性以及对农业开发区的常规回避行为,显著降低了人畜共患疾病传播的风险。

参考资料

大菊头蝠.类群2000(中国).2025-07-20

Rhinolophus luctus.iucnredlist.2025-07-20

Rhinolophus perniger Hodgson, 1843.gbif.2025-07-20

大菊头蝠 Rhinolophus luct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7-20

Rhinolophus luctus.animaldiversity.2025-07-20

Rhinolophus lacépède, 1799.itis.2025-07-20

Browse taxonomic tree.类群2000(中国).2025-07-20

菊头蝠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20

Rhinolophus perniger Hodgson, 1843.itis.2025-07-20